家庭帳本的40年 記錄改革開放民生巨變

2020-12-22 大河網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40年·變遷】家庭帳本裡的40年

  「沒有想到,我記的家庭帳本成了改革開放的記錄冊。」

  說這話的是一個叫張心俠的老人。今年89歲的他居住在濟南市市中區的臥龍社區,是一名離休幹部。從1977年開始,他就記錄家庭收支帳目,這一記就是40多年。

  在老人的收支帳目中,明確記載了他1977年全年工資是739元。今年,他的退休金達到了172250元,增長了230多倍。而他整個家庭的收入增長了136倍。

  「從我40多年工資收入情況的變化,就可以窺見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張心俠說。

  精打細算過日子

  張心俠家中的書房,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兩柜子擺放整整齊齊的50餘冊「家庭檔案」。裡頭有照片、信件、證書、聘書,其中4本厚厚的「家庭收支帳目」是老人最珍視的。

  帳目裡詳細記載了老人一家,從1977年到現在40餘年間的家庭收支情況。「有了這個記帳本,每到月底時,我就能夠清楚地看到,這個月收入了多少、開支了多少,若開支變了,是變在哪一項上。」

  張心俠1949年考入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軍隊、地方醫院、計生系統任職。

  之所以想到要記帳,他說,主要是因為當時日子過得緊巴,為了避免浪費和不必要的開銷,從1977年2月開始將每天的收支都記到本子上。

  他的家庭帳本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家庭收入,包括自己的工資、愛人的工資、其他收入;另一部分是支出,包括購物、為子女花的錢、生活費、其他零星開支。

  從家庭帳本可以看出,1976年,他家全年收入是2000元;1978年,全家收入為2128元;1980年,全家收入是3053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1980年以後,收入提高得更快更多了。

  根據記帳單,以每5年為一個周期計算,每個階段漲幅都在50%以上,其中兩個階段漲幅達1.5倍以上。如今,他全家的收入比40年前增長了136倍。

  居家電器見證生活變化

  翻閱家庭帳本,張心俠一家的重要開支一目了然,改革開放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改變也清晰可見。

  上世紀80年代,電器是居民家庭用品的大件。「那時,大部分家庭買一臺大件家用電器,要攢上幾個月甚至一年的工資,而且還要有票證才能買得到。」張心俠說。

  根據帳本的記錄,張心俠家的笫一臺黑白電視機是1980年3月購買的,第一臺電風扇是1980年6月買的,笫一臺彩色電視機是1985年10月買的,第一臺電冰箱是1987年2月買的,第一臺空調是1995年6月買的……

  「3個孩子都是80年代前期和中期結婚的。孩子結婚是家庭開支的大項,每個孩子結婚花多少錢,在我們的生活帳中都有記錄。」老人說。

  他記得,那臺黑白電視機的價格是518元,而當時他每個月的工資只有85元。也就是說,買這臺黑白電視機花了他半年的工資。

  現在,老人每個月的退休金(包括各種補助)超過萬元,一天就有300多元,能買一臺電風扇,半個月的退休金就能買一臺大彩電。

  即便是月收入5000元的普通城鎮職工,購置常用的電器也不算多大的事了。「從購買電器的變化,就能透視出,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是多麼巨大。」張心俠感嘆道。

  高質量生活成為當下的潮流

  「以前,家庭主要圍繞著吃來安排開支。大家工資不高,食品、蔬菜、水果在市場上很少,吃飯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張心俠說。

  恩格爾係數是國際上常用來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標,指的是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通常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

  「你掙的錢大多用到吃飯上去了,別的方面就沒有錢可花了,不就說明經濟收入有限嗎?」老人說,上個世紀60年代,他雖沒有記生活帳,但他清楚地記得,那時家裡的收入主要用在一家人的吃飯上,恩格爾係數在80%左右。

  後來,孩子們都陸續結婚獨立生活了,老母親也回老家居住。張心俠和妻子兩個人在吃上的花費,已經大大減少了。不過,恩格爾係數仍然在40%以上。「這說明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收入雖然不斷增長,但生活水平提高還是比較緩慢的。」張心俠解釋。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他家的恩格爾係數降到10%左右,近幾年都在10%以下。

  「可見吃飯早已不是主要問題了,健身、娛樂、旅遊等高質量生活成為當下的潮流。這也充分說明現在家庭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斷提高。」張心俠笑著告訴記者。

  叢民

相關焦點

  • 《帳本裡的中國》: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
    《帳本裡的中國》入選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廣東省委宣傳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選題。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帳本故事串聯成書,以小帳本記錄新中國70年大變革大發展,講述新中國70年來的帳本經濟史:從柴米油鹽的票據、元角分釐的計算;到衣食住行用、休閒玩樂的開支,再到工作收入、買房看病、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帳本裡各種的大小事,以及背後的國家發展、改革邏輯、政策軌跡。
  • 「小帳本」記錄40年中國家庭成長「大數據」
    桂玉英40年積攢下的部分「小帳本」。新華社南京12月14日電(記者劉宇軒 林凱)小到一毛錢的生薑、兩塊錢的雞蛋,大到幾千元的自建房、上萬元的出國遊,從1979年開始,家住南京浦口的桂玉英把生活收支的點滴記錄在冊,四十年來未曾間斷。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十多個帳本記錄了家庭支出 也見證了30年時代變遷
    這些帳本濃縮了一家人30年柴米油鹽的平淡溫馨生活,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鞏文海在對記帳情況做月總結,分類匯總後和老伴對帳鞏文海累計的部分記帳本生活帳記了30年 每筆開銷都有數10月2日,記者來到奎文區張面河小區鞏文海的家中探訪。
  • 「帳本」裡有藍天與民生
    福建三明,這個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口不到300萬的「再典型不過的老區蘇區」,如今卻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發源地、創新發展的改革沃土和一方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美麗家園。數據見證了三明的發展巨變——農村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425元增長到2019年的18312元,城鎮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6250元增長到37942元。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1 星期五 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的調查人員走近新老記帳戶,看他們如何記帳、要記哪些收入和支出,對家庭小帳本裡「藏」著的民生大數據一探究竟。李女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手工填寫帳目。
  • ...物價也有大變化丨10本家庭帳本記錄了近個半世紀的生活收支明細
    在哈爾濱有一位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堅持記錄家庭收支明細的老人。她就是今年已經78歲的孫玉芝大娘,她的10本家庭收支帳本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1998年帳本中首次出現「旅遊支出」孫玉芝拿著一本帳本讓記者看,1998年的帳本中記錄著夫妻倆的月工資是1500元,參加工作的二兒子每月還交家400元。此時改革開放已經20年了,孫玉芝一家和許多家庭一樣,生活已明顯改善。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2014-10-04 10:46:15小本子的封面上,整齊地寫著「2014年家庭現金收支日記」等。  「本來帳本上都是寫老董和我的名字的。但他去年底因車禍過世了,我就接下來繼續記。」張春暉緩緩地說,「今天早上買的菜多,怕忘記,就先拿了張廢紙記下。」  「老董」叫董萬春,張春暉的老伴。兩人分別於1951年、1952年從老家麗水和浦江調到縉雲,參與縉雲供銷社籌建工作。兩人於1953年結為夫婦。
  • 「家庭檔案」是一本時光裡的「小康帳本」
    1959年剛參加工作時,每月工資26.5元,如今每月退休金5341元;過去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等要鄭重其事詳細記錄,如今買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商品已不再作為家庭重要支出項目……翻看一本本「家庭檔案」,河北省灤州市79歲的駱宗明老人禁不住感慨「今非昔比」。
  • 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帳本裡的中國》新書首發
    《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央廣網廣州8月17日消息(記者鄭澍)17日上午,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廣東省委宣傳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選題《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在南國書香節琶洲展館舉行。
  • 《圖鑑中國》跨越時間的定格見證改革開放巨變
    從跨越時間的兩張定格出發,看改革開放中國巨變探班會還上演了趣味橫生的互動,主持人和嘉賓現場展示地標變化,從數十年來深圳金融中心的巨變開始,管中窺豹,見證跨越數十載的兩次定格中改革開放大中國和每一個小人物所經歷的變遷。
  • 「家庭帳本」見證70年偉大成就
    積攢至今,5本厚厚的「家庭帳本」,記錄著全家人的收支。1978年,他們「光花在吃上面的錢,就佔了六成。」如今,用於食品的支出佔比下降到5%,其他的支出項目卻越來越豐富。(9月10日 新華網)經濟學上的一個名詞叫「恩格爾係數」,即食品佔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這一係數越低,往往意味著生活水平越高。
  • 首都大學生記者團「改革開放40年」集體採訪活動啟動
    40年」集體採訪活動啟動記者團7月22日從北京出發,分別到深圳、廣州、合肥、小崗村等地,行程超過5000公裡。同學們將在我國改革的前沿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見證邊陲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創新大都市的「深圳速度」;將前往打響改革開放一聲春雷的安徽小崗村,體會皖北鄉村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同學們還將在廣州、合肥等地考察歷史古蹟、感悟城市變遷,並將深入騰訊、科大訊飛等高新技術企業,實地開展採訪活動,宣傳展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奮進之勢。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世紀出版集團為時代巨變探源解密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浦東開發開放28周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將改革開放主題出版物和浦東題材作品作為重中之重,集中推出一批生動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與輝煌成就、真實記錄上海及浦東改革發展實踐的精品力作,從學術理論和文學藝術多個層面為時代巨變探源解密、留影傳真。
  • 改革開放40年民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每十年翻一番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40年間民生領域變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就業和收入分配、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和健康事業、扶貧工作、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人民福祉不斷增進。
  • 記帳員王壁峰:用家庭帳本記錄生活變遷
    王壁峰正在向記者展示其2013年的帳本。 本報記者 鄭新培 攝「你看,當時我買了27塊錢的竹筍和8塊錢的豬肉,當天肯定是跟老伴一起包餃子吃。」今年74歲的王壁峰向記者展示著他2013年的帳本,泛黃的帳本記錄著的不僅是王壁峰家庭的收支流水,也見證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見證了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冬瓜2元、鮮箔殼18元、葡萄10元……每購買一樣食物,王壁峰都會留心記下公斤數和價格。晚飯過後,王壁峰總會習慣性坐下來,取出帳本記錄下一天的收支。
  • 家庭主婦用帳本記錄40年變遷:曾凌晨3點排隊買魚
    滬家庭主婦帳本記錄40年遷:曾凌晨3點排隊買魚  原標題:家庭主婦帳本記錄40年生活變遷  據《勞動報》報導,  昔日 凌晨3點排隊買帶魚  今朝 餐桌菜餚每天不重樣  1978年,她凌晨3點排隊買帶魚,從人堆中擠出來才能買上一斤,被戲稱為「拼命帶魚」。
  • 帳本裡的家庭生活史 退休教師堅持記帳40年
    來源:成都商報退休教師堅持記帳40年 帳本裡的家庭生活史每一天的家庭開銷,每個月的工資收入,每一年的物價起伏……陳炯章和小外孫看家裡的相冊1978年的帳單帳本裡,有每個月的工資收入,有每一筆家庭的開銷,從精打細算,到逐漸富足,時間的長軸裡,帳本已是一部生活的史書。■陳炯章出生在四川省古藺縣皇華鎮的偏遠山區,1976年開始在老家鄉村小學任教,2011年退休,他的工資從最初的一個月31元,到2018年底領到退休工資5784元。
  • 相約國博,感受改革開放40年偉大變革
    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新中國第一號博士學位證書  一件件珍貴展品,見證著改革開放40年極不平凡的歷史進程。展示40年來的群眾服裝變化C919大型客機模型這是改革開放40年壯麗史詩的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