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民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每十年翻一番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40年間民生領域變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就業和收入分配、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和健康事業、扶貧工作、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人民福祉不斷增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從織密民生保障網到推進脫貧攻堅戰,從擴大就業到深化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改革,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落地實施,顯著增強了人民的獲得感。

  一、勞動就業從統包統配向市場導向轉型

  就業為民生之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實現了勞動就業制度由「統包統配」向市場化導向轉變,就業總量持續增長,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政策與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1.市場導向就業機制基本形成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計劃經濟時代「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實現根本轉變。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就業方針,到20世紀90年代「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就業方針,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從早期開辦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到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向人力資源市場整合發展,中國逐步建立起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的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確立了免費提供政策諮詢、信息發布、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服務等的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制度,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2.就業總量持續增長、質量日益提高

  城鄉勞動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堅實保障。1978年,中國城鄉就業人員共計40152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口9514萬人。到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達到77640萬人,比1978年增長了93%,平均每年增長96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總量達到42462萬人,比1978年增長了346%,平均每年增長845萬人。

  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突出表現為勞動就業的產業分布結構向現代化轉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不斷提高。1978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數佔比分別為70.5%、17.3%和12.2%。到2017年,三次產業就業比重調整為27.0%、28.1%和44.9%。三大產業就業比重排序從「一、二、三」的發展模式升級為「三、二、一」的現代模式,就業結構更加合理。

  勞動者工資收入快速增長,就業靈活性和擇業主動性逐步增強。1978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為615元,到2017年增加到74318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6.7倍,年均實際增長7.65%。改革開放破除「固定工」限制,打破「鐵飯碗」,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擴大了用人單位的用工自主權和勞動者的職業選擇權,促進了勞動力的流動,激發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

  3.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勞動力市場法律體系逐步完善。1995年頒布《勞動法》,明確了勞動關係各主體的法律地位,保障了企業自主用工、個人自主擇業的權利,為勞動力市場建設奠定了堅實法律基礎。2008年頒布《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前者明確了就業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地位,強化了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完善了市場導向就業機制,為長期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後者完善了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有利於構建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在保持勞動力市場活力的同時,提高了就業穩定性。據統計,2017年全國企業勞動合同籤訂率達90%以上,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穩步推進。

  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邁向全面小康水平

  居民收入增長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民生改善提高的基本面,也成為衡量「小康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黨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紀末實現工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翻兩番,屆時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六大指出,人民生活已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並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新願景,城鄉居民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持續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出臺增加居民收入、促進和改善居民消費的創新政策舉措,人民收入水平連年增長,不斷邁上新臺階。

  1.城鄉居民收入每十年翻一番

  2017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實現翻四番有餘。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按1978年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14.4倍,是2010年的1.63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78年的17.3倍,翻了四番多,是2010年的1.8倍,接近翻一番的目標。

  2.城鄉居民收入多元化促進收入增長

  居民收入來源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城鎮居民工資收入比重下降,經營性、財產性收入比重提高。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職工工資及得自單位的其他收入合計322元,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3.8%。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2201元,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0%,比1978年下降32.8個百分點;人均經營淨收入4065元、財產淨收入3607元,佔比分別為11.2%、9.9%。

  農村居民收入來源則由單一的集體經營收入轉為家庭經營、工資、轉移收入多頭並進。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中,66.3%來源於集體統一經營收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後,家庭經營收入逐漸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5028元,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佔37.4%,比1978年提高10.6個百分點。隨著農民工的大規模增長,工資性收入逐漸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498元,佔比為40.9%,比1983年提高22.3個百分點。同時,隨著各級政府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轉移收入也逐漸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轉移淨收入2603元,佔比為19.4%,比1983年提高11.5個百分點。

  3.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推動分配格局改善

  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突出表現為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分配中佔比逐步回升。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的要求,國家深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據統計,2015年,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佔比為61.6%,比2008年提高5.2個百分點。

  城鄉間居民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也在加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充分發揮再分配調節功能,加大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1,比2007年下降0.43,比2012年下降0.17。

  4.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中國扶貧工作成就舉世矚目。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扶貧工作。40年來,中國先後實施多項大規模扶貧開發計劃和戰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聚焦貧困地區,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斷加大投入和攻堅力度,開創了扶貧事業新局面。按當年價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衡量,1978年末農村貧困發生率約97.5%,以鄉村戶籍人口作為總體推算,農村貧困人口規模7.7億人。到2017年末,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1%,貧困人口規模為3046萬人。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900萬人。

  貧困人口持續大幅減少,為全球減貧作出了巨大貢獻,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世界銀行2018年發布的《中國系統性國別診斷》報告認為,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給「2017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賀信中稱讚中國減貧方略,認為「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鑑」。

  三、城鄉居民消費實現從生存型到發展型的躍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明顯改善。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城鄉居民開始從基本的吃穿消費向享受和發展型消費傾斜,生活質量、消費層次實現跨越式提升。

  1.居民消費結構日漸豐富

  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持續增長。197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311元,到2017年增長到24445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6.4%。同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116元增長到10955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7.3%。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場供給長足進步,中國居民消費重心由實物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文化娛樂、休閒旅遊、大眾餐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健康養生等服務性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體驗類消費快速發展。從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變化看,1978—2017年,食品菸酒支出比重從57.5%降至28.6%,衣著支出比重從13.6%降至7.2%。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支出的比重,總體上呈現長期上升繼而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2010年以來三項支出比重之和保持在33%左右。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也呈現類似的變化趨勢,家庭人均消費中食品菸酒支出比重從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31.2%。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支出的比重呈現明顯增長,三項支出的比重之和從1985年的8.1%上升到2017年的34.2%。恩格爾係數的大幅下降,以及上述三項支出的增加,共同反映出居民生活消費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傾斜的顯著趨勢。

  2.生活消費質量明顯優化

  城鄉居民的飲食品質逐年提高。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單一,以主食消費為主。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食品種類日益豐富,城鄉居民飲食更加注重營養,膳食結構更趨合理,食品消費品質不斷提高。從1978年到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由152千克降到110千克,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由248千克降到155千克。與此同時,城鄉居民的肉、禽、蛋、奶等動物性食品消費顯著增加。同期城鎮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由13.7千克增至20.6千克,禽肉消費量由1.0千克增至9.7千克,鮮蛋消費量由3.7千克增至10.3千克。得益於居民膳食水平提高,中國人的體格發育和營養狀況明顯改善。

  衣著實現成衣化和時尚化,服飾日益成為現代生活品質的標識。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收入水平較低,服飾鞋帽商品供給不足,城鄉居民衣著十分簡單,主要滿足保暖禦寒的需求,顯著特點是「一衣多季」、「色彩單調」、「自製或裁縫做衣」,農村居民的衣著尤為明顯。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購買的棉布、化纖布、呢絨和綢緞合計為18.3尺,人均購買棉花0.4千克,人均購買膠鞋、球鞋和皮鞋僅有0.3雙。40年來,中國城鄉居民的衣著需求發生了從「保暖禦寒」向「美觀舒適」的轉變,從「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的轉變,從「做衣」向「購衣」的轉變。居民穿著更加注重服裝的質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品牌化、時裝化和個性化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

  家庭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換代。改革開放初期,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成為不少家庭婚嫁必備的「三大件」。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家庭耐用消費品開始向電氣化邁進,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成為新的「三大件」。進入21世紀以來,不僅洗衣機、冰箱、電視機等家用電器高度普及,微波爐、排油煙機、空調機、熱水器等也成為許多家庭必備的家用設備,而且城鄉之間的差距顯著縮小。

  電腦和手機作為新型耐用消費品的普及,更加凸顯了中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現代化。手機的普及率由1995年的0.3部/百人提高到2017年的102.5部/百人,平均人手一部手機。個人電腦也走進億萬普通家庭,到2017年,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計算機80.8臺,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計算機29.2臺。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推動著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爆發式增長,網民規模全球最大。到2017年末,中國固定網際網路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3.49億戶,移動寬帶用戶總數達11.32億戶。網際網路上網人數由1997年的62萬人激增至2017年的7.72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

  交通出行條件顯著改善。2017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37.5輛,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19.3輛。高鐵和民用航空事業的發展也極大地方便了城鄉居民的遠距離出行。定製公交、商務快巴、旅遊專線、社區巴士等多元化交通服務覆蓋城鄉,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

  3.居住條件實現革命性改善

  改革開放初期,絕大多數城鎮居民租住單位或房屋管理部門的房屋,只有少數居民擁有自己的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積小、三代同居一室是當時較為普遍的現象。在農村,四處可見土坯牆加茅草蓋頂的低矮住房,蓋上幾間磚瓦房是許多農民的生活理想。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重視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持續加大住宅建設的投資力度,著力解決城鎮居民住房難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將「住有所居」作為改善發展民生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保障型住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實施農村困難戶建房補助政策。2016—2017年改造農村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300多萬戶,對589萬「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越來越多的城鄉家庭告別低矮破舊、設施簡陋的住房,遷入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樓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幾十年前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已在不少家庭化為現實。

  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為6.7平方米,到2017年增至36.9平方米,增長4.5倍;同期,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8.1平方米增至46.7平方米,增長4.8倍。居住質量也同步顯著提升,在生活用水、廁所設施等方面實現了革命性的改變。2017年,城鎮和農村住戶管道供水入戶比重分別達到97.7%和74.6%,這在幾十年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使用衛生廁所的城鄉居民戶所佔比重分別達到91.7%和45.0%,使用本住戶獨用廁所的戶所佔比重分別達到93.5%和95.4%。城鄉住戶改水改廁後更加方便衛生,極大地改善了居住生活條件,是城鄉居民生活現代化的標杆性指標。

  4.旅遊成為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元素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見證了國人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2017年全國旅遊總花費約4.6萬億元,是1994年的45倍,年均增長18%。據統計,2017年,中國人均出遊達3.7次,國內旅遊人數達到50億人次,是1994年的10倍。與此同時,出國旅遊成為新的時尚。1994年,中國居民因私出境佔居民出境總人數的比例尚不足50%;2017年,因私出境居民1.36億人次,佔比超過95%。居民出遊方式日益多樣化。從國內遊到出境遊,從跟團遊到自駕遊、自由行,再到近年來興起的無景點遊、心理旅遊、自組團遊等,旅遊從曾經的「奢侈品」轉變為日常「生活元素」,中國人進入大眾旅遊、全域旅遊新時代。

  四、教育事業實現發展中國家辦大教育的奇蹟

  教育關乎千家萬戶、關乎每個人的成長和未來,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領域的投入力度,1991—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由732億元增長至42557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由2.8%上升至4.1%。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現代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形成,國民素質顯著提高,教育事業取得大跨步發展。

  1.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惠性的特點。在較長一個時期,中國義務教育沒能實現完全免費。1982年,全國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只有62.6%。2006年9月,國家正式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從法律層面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2007年春季開始免除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2008年秋全國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除學雜費。義務教育階段徹底實行免費,對教育事業發展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到2016年,中國小學淨入學率99.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4%,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從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制度,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大幅擴大招生規模,中國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大眾化。1978—2017年,普通本專科招生人數從27萬人增長到761.5萬人,毛入學率達到了45.7%,是1978年高考錄取率5%的9.14倍;高校在校生人數從85.6萬人增長到2753.6萬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年齡人口的文化素質。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的調查統計,在全國6歲及以上年齡的人口中,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佔比達到13.9%,從業人員中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已位居世界前列。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水平均得到顯著提升。其中,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1990年的26.0%提高到2016年的87.5%,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3.教育公平性不斷改善

  對於困難群體,國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助學體系,覆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人群,包括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勤工助學、學校獎助學金、困難補助、夥食補貼、免費午餐、學費減免等。2011年,中央財政撥款100億元推進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每年投入160 多億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截至2017年,90%以上殘疾兒童享有受教育機會;80%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學。

  五、醫療衛生事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醫療衛生為人民健康提供了基本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持續深化醫療衛生體系改革,加大投入力度,醫療衛生事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先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覆蓋面不斷擴展,重大疾病防治成效顯著,人口健康水平穩步提高。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1.城鄉醫療衛生體系日益完善

  多層次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從強基層抓起,加強農村三級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加快全科醫生培養,有序推進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全面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開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探索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積極推動社會力量辦醫,多元辦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群眾多元化、多樣化健康需求不斷得到滿足。2017年,全國共有醫院31056個,其中公立醫院數量佔39.6%,民營醫院數量佔60.4%;公立醫院床位佔醫院總床位數的75.7%,民營醫院床位數佔24.3%。

  公共衛生安全防控屏障體系更加嚴密。國家堅持預防為主,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網,組建了一支水平高、能力強的應急防控隊伍,能夠有效應對各種重大突發疫情。整體上,中國衛生應急救援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2.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穩步提升

  城鄉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從1978年到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從169732個增加到986649個,增長4.81倍。經過結構調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化水平提高,專業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大大增強。從床位總數來看,2017年,全部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約794萬張,與1978年的204.2萬張相比,增幅達2.89倍。衛生人員隊伍規模持續擴大,素質不斷提高。2017年,全國衛生人員總計117.5萬人,比1978年增長49.1%。其中,衛生技術人員增長2.65倍,其他技術人員增長18.8倍,工勤技能人員1.59倍。醫院人員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佔總人數的78%,中專畢業者佔20.9%。

  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一個從「赤腳醫生」到「業內專家」、從「鄉村診所」到「專業醫院」的巨變過程。2017年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的全球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結果顯示,從1990年至2015年,中國是醫療質量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隨著中國醫療衛生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城鄉居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嬰兒死亡率從1982年的34.7‰,下降到2017年的6.8‰。孕產婦死亡率從1991年的80/10萬,下降到2017年的19.6/10萬。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上升到2017年的76.7歲,不到40年時間提高了將近10歲。

  3.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人口全覆蓋

  中國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步,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目前,中國醫療保險制度體系基本實現人口全覆蓋。截至2017年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本制度等三項基本醫保制度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為確保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有效運行,國家不斷加大補助力度,提高補助水平。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政府補助標準從2009年每人每年80元增加到2017年的450元。醫療補助標準及住院費用報銷比例不斷提升,新農合與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的人均醫療補助標準已經提高到280元,政策範圍內住院所花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約為75%及70%。

  4.城鄉居民醫療負擔持續下降

  40年來,中國公共醫療衛生支出規模不斷擴大,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全國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比例為3%,1998年為4.3%,2017年為6.2%。隨著政府、社會對醫療衛生投入持續增長,中國衛生總費用結構更加優化,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已從2001年的60.0%,下降到2017年的28.8%。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傾斜政策全面實施。2016年以來,國家對貧困人口實行傾斜性醫療保障政策,新農合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對貧困人口採取特殊醫療保障措施,2017年全國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平均為16%,比2016年下降了27個百分點。實施精準脫貧以來,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籤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則,精準施策、分類救治,有效減少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口。到2017年,全國已有581萬因病致貧返貧戶實現脫貧。

  六、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統籌的根本轉變

  社會保障和救助不僅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政策託底保障的主要方式,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由城鎮職工「單位保障」向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根本性轉變,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保障網不斷織密扎牢。

  1.多層次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基本建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先後建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形成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框架。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著手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普遍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啟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和基金中央調劑,全面實施大病保險制度,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經過不懈努力,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從企業單位保障到社會保障,從企業單方責任到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擔責任,從城鎮職工到城鄉居民的重大轉變。

  社會救助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一項保民生、託底線、促公平的制度性安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救助制度體系,其中最為核心的是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經過多地多年試點,1999年國務院頒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至當年9月底,全國668個城市和1638個縣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鎮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當年9月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777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進一步整合社會救助體系。2014年,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以行政法規規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八項社會救助制度,構建了一個民政統籌、分工負責、相互銜接,政府救助和社會力量參與相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救助體系。

  2.社會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各項社會保障的覆蓋人數迅速增加。目前,中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9.25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中國社會保障擴面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2016年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

  3.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水漲船高

  在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的建立完善過程中,國家持續加大投入力度。2000年,以社會保障支出為主的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為1517.9億元,佔當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的9.55%;到2017年,大幅增長到24812.4億元,比2000年名義增長15.35倍,佔當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的12.2%。隨著投入的增加,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連創新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連續14年上調。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長到2018年的490元。全國月人均失業保險金水平達到1228元,工傷保險待遇不斷提高,生育待遇水平提高到人均1.81萬元。待遇水平的穩步提高,保障了參保人員的基本生活,讓人民群眾分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國家投入社會救助的財力不斷增長,低保標準逐年提高。2006—2017年,國家用於農村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從43.49億元大幅增加到1051.8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達到35.9%;保障標準從每人每年850.8元增加到4300.7元,人均補差從414元增加到2600元。同期全國城鎮低保平均標準從169.6元/月增加到540.6元/月,名義增長2.19倍;城市低保人均補差額度從83.6元/月增加到356.2元/月,名義增長3.13倍。

  結束語

  改革開放的40年,是民生大發展、人民得幸福的40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不僅創造了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人間奇蹟,也創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了更充裕的收入、更滿意的工作、更優質的教育、更多彩的消費、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中國的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人民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環境等方面還有更多的期盼。

  中國的民生發展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當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在新時代的徵程中,中國將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天會更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新華社圖片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消費質量明顯改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四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收入來源明顯多元化,分配差距持續縮小
  • 改革開放40年—綜合篇:銳意改革勇立潮頭 開拓創新譜寫華章
    2001-2003年,全省民營經濟總量大幅增長,經營領域逐步擴大,結構層次明顯提升,科技含量和開放度不斷提高,三年間民營企業數翻了一番,民營經濟上繳稅收佔全省稅收的比重由13%提高到19.9%,增加值佔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由26.2%提高到30.5%。
  • 2020年淄博市地區生產總值 預計可比2010年翻一番
    閃電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642.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2萬美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淄博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68.7億元,同口徑年均增長6.5%。預計到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可順利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產業轉型取得新成效。
  •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城鄉關係:歷史脈絡、階段特徵和未來展望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關係發展可分為四大階段:城鄉關係趨好階段(1978—1984年)、城鄉再度分離階段(1984—2003年)、城鄉統籌發展階段(2003—2012年)和城鄉全面融合發展階段(2012年至今)。在市場化改革下,市場和政府的力量共同作用,制度破冰和創新改革同步推進,城鄉居民共同努力,中國城鄉關係呈現出獨特的發展軌跡,經歷了深刻變遷並得到了極大改善。
  • 家庭帳本的40年 記錄改革開放民生巨變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40年·變遷】家庭帳本裡的40年  「沒有想到,我記的家庭帳本成了改革開放的記錄冊。」  說這話的是一個叫張心俠的老人。今年89歲的他居住在濟南市市中區的臥龍社區,是一名離休幹部。
  • 40年40集40個社區!這部社工視角的「大片」見證改革開放40年變遷
    中國江蘇網7月6日訊 6日,國內首部以社會工作者視角記錄改革開放建設成果的40集電視專題片——《奮進與幸福》,在南京江心洲洲島家園社區開機拍攝。劇組入駐江心洲從乘船過江的偏僻農村發展成國際影響力的生態科技島,將農村閒置勞動力發展成風靡江蘇的「月嫂品牌」,村書記「嘗鮮」集體土地流轉發展成了美麗鄉村,社區治理網格化管理後轄區刑案消失了,國內首個社區「公檢法司」上門服務探討居民自治……「40年,40集,40個社區」,正是這點點滴滴的變化,見證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 改革開放40年︱吳曉剛:靜悄悄但革命性的社會變遷
    中國收入分配的基尼係數在改革開放之初,特別是1980年代中期,實際上是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使得處在原計劃經濟城鄉分割的體制下幾乎赤貧的農村居民獲得了巨大的收益;相對而言,當時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還未推開,大部分城市居民依然生活在單位福利制度體制之下。
  • 改革開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邁入第40個年頭,回首我州各個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醫療衛生領域絕對稱得上日新月異。從最初看病依賴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老三樣」,到使用螺旋CT、核磁共振等先進醫療設備精確診斷;從鄉村群眾患病找「赤腳醫生」醫治,到籤約家庭醫生享受上門服務;從看病遠看病難到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自治州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各族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 【去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出爐!
    關於【去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出爐!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去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出爐!
  • 7億人將步入中等收入階層 年收入可達2.3萬美元
    葉檀認為,我國收入的一、二次分配改革將成為提高居民收入的重點與難點,要警惕通貨膨脹、人口增長與人口老齡化對提高居民收入的不利影響。  7億人將步入中等收入階層 人均年收入可達2.3萬美元  實現「收入翻番」具有堅實基礎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全方位的發展、改革與共享
    「十三五」規劃建議的十大目標和五大理念,中心都是發展,發展是貫穿「十三五」規劃的主線。 發展:質量並重,動能轉換,結構升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必須要依靠發展,發展仍是我們當前的第一要務。要想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經濟就要有量的增長,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不行的。
  • 東安縣改革開放40年掠影:「德武東安」正揚帆
    「德武東安」正揚帆 ——東安縣改革開放40年掠影 嚴 潔 唐 宇 成丹丹 東安,湘桂走廊上的綠色明珠,是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在改革開放浩蕩春風吹拂下,立足建設「創新開放新高地、項目推動標杆縣、全域旅遊排頭兵」目標,順勢而為、逐浪奮楫,成為全國首批武術之鄉,中國首個德文化之鄉。城鄉舊貌換新顏,群眾安居又樂業。 回溯40年的發展歷史,改革開放是東安茁壯成長的「基因」,也是解讀經濟發展滄海桑田的「密碼」。40載篳路藍縷,40年春華秋實,東安將改革開放巨變描摹得激情四溢。
  • 山西官方稱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100%實現小康難度大
    原標題:山西官方稱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100%實現小康難度大   山西省統計局1日對外發布統計報告稱,山西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100%實現小康目標,難度較大。究其原因,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低。   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標。   山西省統計局稱,根據初步測算,到2020年居民收入實現翻番目標,居民收入在2011—2020年10年間需實現年均7.2%的實際增長。
  • 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貴陽:城鄉居民收入實現新...
    「十三五」時期,貴陽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我與改革開放四十年
    柳河縣孤山子鎮明德小學 孫海英我出生於六十年代末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剛剛步入少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正好也是我們這一代成長的過程。彈指間,迎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慶典。四十年,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過程,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過來,是改革開放的經歷者、參與者、受益者和見證者。如果有人問我對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感受,我要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日新月異四大步!」改革開放初期,我還是一名小學生。
  • 人民日報重磅文章紀念改革開放40年: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今天,我們審視改革開放40年,最具活力的,是人;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年,最該致敬的,也是人。(二)時間是一種充滿魔力的尺度。
  • 2015.06: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研究(叢雅靜)
    因此,居民總消費受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鄉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影響。這麼選擇的原因:一是按照庫茲涅茲消費之謎①的論述,長期來看,平均消費傾向趨向於一個常數,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均呈現逐漸下降趨勢,所以並不屬於庫茲涅茲消費之謎中所論述的情況,平均消費傾向下降的事實符合凱恩斯消費理論的有關論述;二是制度變革的不確定性使人們難以預期未來的收入,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生活中的各項體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收入翻一番? 河南綜合實力將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描繪了未來5年河南發展的新圖景。居民收入翻番、貧困縣摘帽、綜合實力邁進全國第一方陣、空氣品質達標率提高、殘疾學生12年(小學、初中、高中)免學費等事關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建議》都有明確規劃。
  • 7億人將步入中等收入階層 年收入可達2.3萬美元(圖)
    7億人將步入中等收入階層 人均年收入可達2.3萬美元  實現「收入翻番」具有堅實基礎(熱點聚焦)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發展的同時,國家為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2020年實現收入翻番有物質基礎。從1979年到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長7.4%,超過了十年收入翻番所需要的7.2%-7.3%的速度。2010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2.73倍。尤其是近兩年城鄉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已經為實現十年收入倍增計劃開了一個好頭。
  • 南通改革開放40年發展述評②動力澎湃
    南通改革開放40年發展述評②動力澎湃 2018-12-18 08:46:56 來源: 南通網 記者 湯曉峰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40年來,南通敢為人先、踏浪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