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剛參加工作時,每月工資26.5元,如今每月退休金5341元;過去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等要鄭重其事詳細記錄,如今買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商品已不再作為家庭重要支出項目……翻看一本本「家庭檔案」,河北省灤州市79歲的駱宗明老人禁不住感慨「今非昔比」。
駱宗明是灤州市一名普通退休幹部。從1959年開始,他一直保持著記錄家庭大事小情的習慣。60多年來,他記錄了388本「家庭檔案」,擺滿了客廳裡的一面書架。「記帳」是很多普通管理家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能夠通過家庭記錄的大事小事看到「資金流」的變化,也能夠更好地開源節流,這也是一種細膩的生活方式,也是幸福生活「蝶變記」。
家庭的「獨家記憶」,是小康之路的時代書籤。每一本家庭帳本都記錄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似是一個「小家」的事情,但是小家的發展與國家發展的命脈是緊緊相連的,國家好了,每一個家庭才會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些檔案是我們家庭的『獨家記憶』,同時也是咱們國家發展變遷的『國家記憶』。」駱宗明說。每一個家庭都有一本「獨家記憶」,這是對家庭變化的記憶,這是對國家成長的記憶,這更是中國越來越來好的「時代書籤」。
家庭的「改頭換面」,是小康之路的奮鬥縮影。安居樂業是千百年來人民群眾一致追求的事情,為了「安居夢」「幸福夢」,他們矢志不渝地奮鬥,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和幸福。「從破草房、土坯房到磚瓦房,從吃不上飯,到現在為身體發福而減肥,點菜都被飯店提醒『別擺排場』。」吃飽穿暖,住進新房子,這些曾經奢求的事情,在今天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常態,家庭的巨大變化背後,是我們一路奔向小康的奮鬥縮影。
家庭的「收入曲線」,是小康之路的幸福見證。「錢袋子」豐盈,群眾的底氣才足,幸福感才強,想買什麼就能買得起。駱宗明指著曲線圖說,從1959年參加工作到改革開放前的19年間,他的工資一共漲了3次,平均每次漲幅不到7元錢;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他的工資漲了31次,平均每次上漲約170元。「收入曲線」的一路攀升,正是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經濟底氣不斷增強的表現,不斷增加的工資金額,讓人民群眾的腰包「鼓起來」,讓幸福的生活看得見、摸得著。
不忘初心,一以貫之。60年的「家庭檔案」,也是一本「國家帳本」,既承載著一個普通家庭生活變遷的記憶,也記錄著國家發展騰飛的軌跡。民生新期盼,發展新目標,改革新指向。站在新時代,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就需要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以革命精神推進改革,讓國家更富強,讓人民生活更美好,才能夠讓民生答卷越寫越好。(婧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