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斤香蕉花了4.8元;1斤空心菜1元,2.9斤的西紅柿4.4元,2.5斤的大蔥,3.8元……一份簡單的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情況調查表,列出了一個家庭8月29日當天的購物清單。淡綠色的表格中,菜花、扁豆、速凍餃子,藥費、煤氣費、停車費都進入了家庭收支的條目。翻看著這一份份一目了然的調查表,參觀者劉焱感嘆,「跟我們家的帳本有點像,但規範多了。我可記不了這麼細。」
昨天,北京市統計局迎來了1953年3月5日建局以來的首個開放日,50名有家庭記帳習慣的志願者成了統計部門開放日的第一批客人。其中,既有剛畢業不久,臉上尚帶稚氣的年輕人,也有飽經滄桑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中年人。他們隨身帶來的秘密武器——個性化家庭帳本讓記者大開眼界。
少婦演示電子帳本
「這是信用卡家庭帳本,這是家庭理財帳本。」當著眾人的面發言,25歲的張莉還有幾分靦腆。這位大學畢業3年的姑娘,特地把自己的電子帳本做成演示文稿,滑鼠輕點,記滿各種數據的表格和圖表接連閃現。「一開始的時候只是簡單的流水帳。現在有了房貸、信用卡消費帳目,越來越複雜了。」
「大家看,這是我們一年來每個月的收支的折線圖。」從大起大落到逐漸平滑的折線顯示著家庭消費習慣的改善。很快,大屏幕上又「跳」出來色彩鮮明的圖表,同時傳到耳邊的是小張清晰的解說,「我們現在偶爾做一下簡單的數據分析,算算自己的富裕程度,紅色部分是用在吃上的花費。我們這樣計算的恩格爾係數已經低於全市平均水平了哦。」
別看張莉年紀輕輕,記帳的歷史卻已經不短。從上大學的時候起,她就養成了記帳的習慣。結婚後,記帳更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兩個人都工作,按說家庭收入略有盈餘是做得到的,可是每到算帳的時候,總不如想像的多,可是我們倆都不知道錢怎麼花的。」
從此,梳理當天所有的收入和開支,成了小兩口每天不能少的任務。可是一項項地記錄下來,得用多少時間啊?「萬事開頭難,時間長了,就覺得挺方便的了。每天5分鐘就足夠了。」因為記帳,張莉養成了收集各種小票的習慣。「上超市的小票啊,各種收據都要收集到一起,一個月後,確定帳目沒有差錯了才集中銷毀。」
記帳記出十萬元戶
「你看看,我每個月的工資條都在帳本上了。」頭髮花白,有十幾年記帳歷史的曹善雷告訴記者,「不怕您笑話。我記帳,主要是因為80年代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錢不夠花,入不敷出。後來,兩口子商量開始記帳了。」到月底分析一下,這錢都花到哪兒去了,哪些錢是不該花的,下次改正;哪些錢是該花沒花的,下個月要提前留出預算。十幾年的帳目記下來,曹老最大的感觸是,「我覺得自己活得明白多了。」
他拿出了一本1995年9月5日到1996年9月30日的帳本。捲曲破舊的牛皮紙封面記錄著時光的磨歷。「1996年1月至9月的家庭收入一共是12840.04元,支出是12704.4元。這段時間,我家的收支基本是平衡的。」
除了平衡收支,不少人記帳還記出了幸福感。家住清河的退休教師楊向群就是一例。「我是從1989年的時候開始記帳的。當時,家裡全部的存款只有7000多元,你看看現在有30多萬元了。我們老兩口都退休了,以前都在學校裡教書。我們靠教書收入也能有這麼多存款,知足了。」說到這事兒,楊老師的眼角眉梢都是笑。
打麻將開支也上帳
「我的帳目絕對是原汁原味的,沒有經過任何修飾。」性格開朗的劉焱剛從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退休,也許是教會計學的職業,讓她養成了記帳的習慣。從1991年開始,她用過的8個帳本已經在桌上摞成厚厚的一摞。「這17年的帳我全都有。這本是總帳,這本是存款帳目,這個是支出帳……」看似簡單的流水帳,讓記者看花了眼。
在劉老師看來,家庭記帳對避免家庭矛盾有不小的作用。「家庭收入是有數的。掙多少錢大概估計一下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可支出就不一樣了。到底能掙多少錢,能花多少錢,心裡得有個數。」劉焱邊笑邊說,「要是兩個人都說不清,容易鬧矛盾。現在,我們連偶爾打麻將的開銷都記在帳本裡了。」
帳本告訴我什麼是小康
有人說,有了家庭帳本,等於建立了家庭檔案,53歲的曹玉琦阿姨卻認為,家庭帳本其實就是反映北京人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
「70年代的時候,我的工資收入每個月才30多元,家庭總收入才不到100元;80年代時兩個人的工資漲到300多元,當時就覺得有閒錢了,置辦了家具、電視機、錄音機,還有了兩輛自行車;90年代,收入又增加了,把自行車換成了摩託車,小電視也換成了29英寸的大彩電;2000年,電視成了液晶的,摩託車換成了小汽車……」
曹玉琦告訴記者,她現在不為吃穿發愁了,注意力都到提高生活質量上來了。什麼是小康?在她看來,小康就是收入不斷增加,有餘錢買點股票、基金,有時間就出去轉轉。「今年已經出去旅遊兩次了,3月去了趟雲南,9月又去趟山東。什麼大理、麗江啊,威海啊都去過了。」(記者 楊學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