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統計局裡「曬」帳本 記帳記出十萬元戶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3.2斤香蕉花了4.8元;1斤空心菜1元,2.9斤的西紅柿4.4元,2.5斤的大蔥,3.8元……一份簡單的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情況調查表,列出了一個家庭8月29日當天的購物清單。淡綠色的表格中,菜花、扁豆、速凍餃子,藥費、煤氣費、停車費都進入了家庭收支的條目。翻看著這一份份一目了然的調查表,參觀者劉焱感嘆,「跟我們家的帳本有點像,但規範多了。我可記不了這麼細。」

  昨天,北京市統計局迎來了1953年3月5日建局以來的首個開放日,50名有家庭記帳習慣的志願者成了統計部門開放日的第一批客人。其中,既有剛畢業不久,臉上尚帶稚氣的年輕人,也有飽經滄桑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中年人。他們隨身帶來的秘密武器——個性化家庭帳本讓記者大開眼界。

  少婦演示電子帳本

  「這是信用卡家庭帳本,這是家庭理財帳本。」當著眾人的面發言,25歲的張莉還有幾分靦腆。這位大學畢業3年的姑娘,特地把自己的電子帳本做成演示文稿,滑鼠輕點,記滿各種數據的表格和圖表接連閃現。「一開始的時候只是簡單的流水帳。現在有了房貸、信用卡消費帳目,越來越複雜了。」

  「大家看,這是我們一年來每個月的收支的折線圖。」從大起大落到逐漸平滑的折線顯示著家庭消費習慣的改善。很快,大屏幕上又「跳」出來色彩鮮明的圖表,同時傳到耳邊的是小張清晰的解說,「我們現在偶爾做一下簡單的數據分析,算算自己的富裕程度,紅色部分是用在吃上的花費。我們這樣計算的恩格爾係數已經低於全市平均水平了哦。」

  別看張莉年紀輕輕,記帳的歷史卻已經不短。從上大學的時候起,她就養成了記帳的習慣。結婚後,記帳更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兩個人都工作,按說家庭收入略有盈餘是做得到的,可是每到算帳的時候,總不如想像的多,可是我們倆都不知道錢怎麼花的。」

  從此,梳理當天所有的收入和開支,成了小兩口每天不能少的任務。可是一項項地記錄下來,得用多少時間啊?「萬事開頭難,時間長了,就覺得挺方便的了。每天5分鐘就足夠了。」因為記帳,張莉養成了收集各種小票的習慣。「上超市的小票啊,各種收據都要收集到一起,一個月後,確定帳目沒有差錯了才集中銷毀。」

  記帳記出十萬元戶

  「你看看,我每個月的工資條都在帳本上了。」頭髮花白,有十幾年記帳歷史的曹善雷告訴記者,「不怕您笑話。我記帳,主要是因為80年代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錢不夠花,入不敷出。後來,兩口子商量開始記帳了。」到月底分析一下,這錢都花到哪兒去了,哪些錢是不該花的,下次改正;哪些錢是該花沒花的,下個月要提前留出預算。十幾年的帳目記下來,曹老最大的感觸是,「我覺得自己活得明白多了。」

  他拿出了一本1995年9月5日到1996年9月30日的帳本。捲曲破舊的牛皮紙封面記錄著時光的磨歷。「1996年1月至9月的家庭收入一共是12840.04元,支出是12704.4元。這段時間,我家的收支基本是平衡的。」

  除了平衡收支,不少人記帳還記出了幸福感。家住清河的退休教師楊向群就是一例。「我是從1989年的時候開始記帳的。當時,家裡全部的存款只有7000多元,你看看現在有30多萬元了。我們老兩口都退休了,以前都在學校裡教書。我們靠教書收入也能有這麼多存款,知足了。」說到這事兒,楊老師的眼角眉梢都是笑。

  打麻將開支也上帳

  「我的帳目絕對是原汁原味的,沒有經過任何修飾。」性格開朗的劉焱剛從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退休,也許是教會計學的職業,讓她養成了記帳的習慣。從1991年開始,她用過的8個帳本已經在桌上摞成厚厚的一摞。「這17年的帳我全都有。這本是總帳,這本是存款帳目,這個是支出帳……」看似簡單的流水帳,讓記者看花了眼。

  在劉老師看來,家庭記帳對避免家庭矛盾有不小的作用。「家庭收入是有數的。掙多少錢大概估計一下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可支出就不一樣了。到底能掙多少錢,能花多少錢,心裡得有個數。」劉焱邊笑邊說,「要是兩個人都說不清,容易鬧矛盾。現在,我們連偶爾打麻將的開銷都記在帳本裡了。」

  帳本告訴我什麼是小康

  有人說,有了家庭帳本,等於建立了家庭檔案,53歲的曹玉琦阿姨卻認為,家庭帳本其實就是反映北京人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

  「70年代的時候,我的工資收入每個月才30多元,家庭總收入才不到100元;80年代時兩個人的工資漲到300多元,當時就覺得有閒錢了,置辦了家具、電視機、錄音機,還有了兩輛自行車;90年代,收入又增加了,把自行車換成了摩託車,小電視也換成了29英寸的大彩電;2000年,電視成了液晶的,摩託車換成了小汽車……」

  曹玉琦告訴記者,她現在不為吃穿發愁了,注意力都到提高生活質量上來了。什麼是小康?在她看來,小康就是收入不斷增加,有餘錢買點股票、基金,有時間就出去轉轉。「今年已經出去旅遊兩次了,3月去了趟雲南,9月又去趟山東。什麼大理、麗江啊,威海啊都去過了。」(記者 楊學聰)

相關焦點

  • 國家統計局新推「電子記帳」利州區首批49戶「嘗鮮」受益
    從源頭上減少數據錯誤,國家統計局新推「電子記帳」 利州區首批49戶「嘗鮮」受益     用手機對著超市裡的條碼掃一掃,電子記帳就自動完成了。10月8日,利州區嘉陵街道下河街社區居民何德元超市購物記帳兩不誤。「國家統計局新推電子記帳,為制定大政方針作參考,隨機選中了我,記帳利國利民利己,我深感榮幸。」何德元說。     記帳戶是統計部門藉助衛星定位圖,隨機圈化區域,抽選摸底住宅,隨機生產調查對象,任務是為統計部門提供來自家庭的原始收支信息。
  • 從紙質帳本到電子記帳 個人小帳本關係著民生大事
    自從成為國家統計局南寧調查隊抽中的調查樣本記帳戶,李燕鳳便配合進行家庭現金和實物收支日記帳。從2013年開始,南寧市住戶調查逐漸從傳統的手工紙質記帳升級為電子記帳,發生了質的飛躍。而李燕鳳不僅經歷了住戶調查方式的變遷,她手中的家庭小帳本更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
  • 北京帳本故事 賈德健家的生活帳目精確到「元角分」
    接下來,總計1萬家如賈德健般的記帳戶提交的帳本,經統計調查部門一系列科學操作,將化為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這兩個極為重要的數字。居民家中的「小帳本」怎麼就成了能反映市民經濟狀況的「大帳本」?事實上,「記帳」的每一個環節,都承載著統計調查工作者和記帳戶持久的付出。從最開始記帳戶的確定,就頗費一番周折。
  • 每天記記帳還能拿補貼?原來是新一輪住戶調查來了
    你有記帳的習慣嗎?如果有人告訴你每天記錄自己的收支情況,每個月還有120元-150元的收入你相信嗎?  昨天,記者從國家統計局衢州調查隊了解到,2017年的新一輪住戶調查樣本輪換工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衢州市已經正式啟動工作。衢州市計劃從1584個村居委中抽取出163個,每個村居委抽出100戶建立一個約1.6萬戶家庭的大樣本框。
  • 記帳老人小帳本:織繪民生大數據 咱老百姓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每個月,張玉霞的帳本會交到華秀麗手中,這位57歲的老調查員同時負責著40戶記帳戶的對接工作。日常入戶、深夜答疑,兩鬢斑白的她一年年周而復始,為的是將居民小帳本裡的「一塊豆腐一條魚」織繪成反映國計民生的大數據。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的調查人員走近新老記帳戶,看他們如何記帳、要記哪些收入和支出,對家庭小帳本裡「藏」著的民生大數據一探究竟。李女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手工填寫帳目。    據了解,全青島市一共有1350戶記帳戶。那麼,這1350戶記帳戶是如何產生的呢?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住戶調查處副處長付增梁介紹,國家統計局以每五年為一個周期,利用人口普查的資料採用科學的抽樣調查方法,在全國隨機抽取16萬戶作為全國4億多家庭的代表,構建起居民收支情況數據的樣本框。    在青島,一共有135個調查小區被抽中,每個調查小區10戶記帳戶。
  • 無錫新一輪記帳家庭「上崗」 記帳戶電子記帳超八成
    住戶調查由國家統計局無錫調查隊組織開展,在無錫市共抽取1000戶居民家庭作為記帳戶,記錄家庭所有成員的收支情況,根據記帳戶的帳本匯總出無錫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消費支出等數據,並按季度公布。記者昨天獲悉,無錫市住戶調查正面臨換戶節點,帳戶更替裡隱藏著百姓生活新變化。
  • 成都簡陽50戶農戶為國記帳35年 帳本見證農村經濟發展
    市民參觀記帳本(圖/谷成斌)1650本小帳本 見證鄉村大變化7月27日,農村固定觀察點記帳農戶、龍泉社區居民薛俸高趕集回到家,就趕忙打開記帳本,記下——今天賣豆角薛俸高從2004年開始記帳,翻開他的記帳本,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明明白白,也不難發現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幾千元到2019年兩萬多元的奮鬥足跡。他很自豪自己能為國記帳,他表示,通過記帳,不僅讓自己對家庭經濟發展更有計劃性,也能清清楚楚感觸到改革開放以來家庭經濟越來越好。小帳本的方寸之間,折射出廣大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 國家統計局黑河調查隊「五舉措」全力推進電子記帳工作
    國家統計局黑河調查隊「五舉措」全力推進電子記帳工作 時間:2018-04-18 08:59:47  來源:國家統計局黑河調查隊 為進一步提高住戶調查工作質量,確保源頭數據真實可靠,黑河隊五舉措進一步擴大電子記帳覆蓋面,全力推進住戶調查電子記帳工作
  • 帳本裡的家庭生活史 退休教師堅持記帳40年
    來源:成都商報退休教師堅持記帳40年 帳本裡的家庭生活史每一天的家庭開銷,每個月的工資收入,每一年的物價起伏……陳炯章和小外孫看家裡的相冊1978年的帳單帳本裡,有每個月的工資收入,有每一筆家庭的開銷,從精打細算,到逐漸富足,時間的長軸裡,帳本已是一部生活的史書。■陳炯章出生在四川省古藺縣皇華鎮的偏遠山區,1976年開始在老家鄉村小學任教,2011年退休,他的工資從最初的一個月31元,到2018年底領到退休工資5784元。
  • 南京兩千多「記帳家庭」每天記收支流水帳
    昨天,南京市統計局舉辦「統計開放日」活動,揭秘了統計數據背後的人和故事。  採價員盯上菜場112種菜價  民以食為天,CPI中市民最關心的就是菜價了,你知道嗎,南京專門有一群人負責走進菜場、超市,詢問菜價。43歲的陳霞是南湖街道蓓蕾社區的社工,兼職當採價員,水西門大街的迎賓菜場是她採集價格的陣地。昨天,揚子晚報記者跟隨她走進該菜場,看她如何採集。
  • 從嫌麻煩到成習慣 東城20戶居民家庭記帳逾三年(組圖)
    在3年多的家庭記帳中,他們從嫌麻煩到成習慣、從記大帳到記細帳、從流水帳到理財帳,總之,現在記帳成為他們最基本的生活內容。  東城區東華門街道韶九社區為了配合東城區統計局工作,發動了社區居民做家庭記帳,並在每月20日將帳本反饋給區統計局。從2003年11月2日開始,20名居民就開始了家庭記帳的日子。
  • 五個家庭的帳本:每筆開支都進入國家統計系統,北京有一萬戶
    每冊帳本裡記錄了每一天每一筆「流水帳」,這些「流水帳」記錄了光陰的故事更記錄了生活的溫度……兒子結婚錢是我從股市裡賺來的姜萊,1948年出生,某客車廠退休員工心大樂觀局氣的老太太1988年4月,我們帶著12歲的兒子和公公婆婆分家過了,搬家借了幾百元。
  • 無錫新一輪記帳家庭「上崗」 電子記帳超八成
    住戶調查由國家統計局無錫調查隊組織開展,在無錫市共抽取1000戶居民家庭作為記帳戶,記錄家庭所有成員的收支情況,根據記帳戶的帳本匯總出無錫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消費支出等數據
  •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豆腐0.5斤,1元;豬瘦肉1斤,14元……早上8時多,83歲的張春暉老人拎著一袋菜回到家,把菜放到廚房後,立即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四折的舊日曆本紙,戴上老花鏡,把紙上的內容一一謄寫到小本子上。  翻閱帳本:1957年,夫妻倆每月工資93.5元,1979年115元,年均增幅不到1元。改革開放後,工資連年看漲。2012年兩人每月離退休金比1979年工資翻了95倍,平均每年增加330元。支出結構方面:1961年,食品支出佔總收入59%,1970年佔50%,1981年佔35%,到了2008年,只佔13%。
  • 記帳達人9本「流水帳」 記錄了38年物價變遷
    小到幾毛錢,大到幾百元,家裡的每筆花銷和收入都被記到了帳本裡。「記帳是為了讓自己搞清楚錢都用到哪裡去了,讓自己的錢都用在刀刃上。」袁永寶說。他的流水帳顯示,1976年,其一家七口(5個小孩)的總收入為117塊7毛錢,消費支出為112塊1毛4分錢。
  • 薄荷記帳如何新創建帳本?薄荷記帳新創建帳本方法
    薄荷記帳是款非常不錯的記帳軟體,那麼使用的用戶們知道怎麼樣新建帳本嗎?下文就是小編講解的薄荷記帳中新創建帳本的具體操作方法。薄荷記帳軟體版本:4.4.0Android軟體立即查看1、要是想在薄荷記帳app中新建帳本,你需要先選擇左上角的橫槓按鈕,打開自己的個人列表功能頁面。2、之後選擇個人功能列表中的「默認帳本」選項,在其中點擊「新建帳本」功能,就可以去創建新的帳本了。
  • 記帳員王壁峰:用家庭帳本記錄生活變遷
    今年74歲的王壁峰向記者展示著他2013年的帳本,泛黃的帳本記錄著的不僅是王壁峰家庭的收支流水,也見證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見證了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冬瓜2元、鮮箔殼18元、葡萄10元……每購買一樣食物,王壁峰都會留心記下公斤數和價格。晚飯過後,王壁峰總會習慣性坐下來,取出帳本記錄下一天的收支。
  • 用記帳來感受生活
    我就習慣記帳。記帳其實就是記生活,精打細算中感受到的是零零碎碎的幸福。沒事拿出來翻一翻,想想以前生活的艱苦,再看看如今的日子,心裡那個樂啊!」    今年65歲的孫必清,是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龍泉街辦西門社區605研究所的退休職工,也是2010年樣本輪換後新抽中的城鎮居民調查戶。
  • 河口區統計局開展住戶調查樣本輪換 新調查戶電子記帳培訓工作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夢雨 東營報導經歷了為期三個月緊張有序的樣本輪換工作,河口區居民收支調查樣本輪換工作順利完成,自12月份起,新一輪調查戶已開始正式記帳,調查戶電子記帳率達到100%,較老樣本有了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