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記帳能了解收支情況」、「學著精打細算地過日子」、「支持國家統計局工作」……東華門街道有20名堅持家庭記帳的居民,他們一股腦兒地舉出種種益處。在3年多的家庭記帳中,他們從嫌麻煩到成習慣、從記大帳到記細帳、從流水帳到理財帳,總之,現在記帳成為他們最基本的生活內容。
東城區東華門街道韶九社區為了配合東城區統計局工作,發動了社區居民做家庭記帳,並在每月20日將帳本反饋給區統計局。
從2003年11月2日開始,20名居民就開始了家庭記帳的日子。
記帳從麻煩到習慣從不記帳的張先生加入家庭記帳大軍的第一個體會是麻煩,他說:「我愛人負責全家採購任務,她購物後轉述給我,然後我再一筆筆記帳;包括花費、單價、斤兩都要記錄,顯得特別瑣碎麻煩。」昨天,張家帳本就記錄著:購買6元蘋果、單價2元/斤、總共3斤。類似這樣的記錄每月會有密密麻麻的3頁紙。
「記帳後最大的變化就是不亂花錢了,不必要的保健品也不買了。」張先生介紹說:「以前耳兒根子軟,經常跟風買了很多不必要的保健品。」沒有家庭記帳前,總覺得每月支出不超過1000元;記帳後才知道,每月花費至少2000元,其中食品欄中佔據最大份額的就是動輒千元的保健品。為了監督自己理性消費,張先生養成了每日記帳的好習慣。
記帳從簡單到複雜68歲的陳先生從2001年退休後就開始記帳,在他眼中記帳就是為了不超支。「我們家是從苦日子爬出來的,有計劃地花錢才能保證月底有結餘。」陳先生說:「從前工作很忙碌,沒有時間一筆筆記帳;現在使用統計局給的記帳本,項目很細緻花錢更有數了,積蓄也便於合理安排。」
在陳老2001年的帳目中,多是超過100元的家用電器等大額支出。而2007年的帳目中,不僅包括收入、支出總額,還包括食品、服裝、家庭設施、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化娛樂、居住、雜項、能源等9種小項目的支出。為了方便統計局查閱,陳老每日總是先記錄在小本子上,然後再往統計單上填寫,他認為如實記錄自己生活財務,也是幫國家了解群眾生活財務。
記帳從流水到理財劉女士作為第一批記帳員已經堅持3年了,起初對記帳不感冒的劉女士單純記流水帳,並不關心記錄內容總結和分析。「我很熱心社區工作,既然社區推薦我家記帳,我只想著儘量做好工作。」劉女士說:「那時認為帳本分析是統計局的工作,似乎和單個家庭沒關係。」
劉女士介紹記帳心得說,只有堅持記帳才能強制儲蓄、精明消費、投資理財。「通過每月分析帳本能大致預算花銷,這是按部就班支出的前提。」劉女士說:「通過預算可以大致了解閒置款規模,在發行國債時容易決定購買總額,並保證支出後能滿足日後消費還比單純儲蓄收益高。」在劉女士心目中,只會存錢並不健康,帳本之內自有黃金屋。
帳目分析 居民收入比三年前提升通過下表可以看出,2007年2月三個家庭的月收入都比三年前的收入有較大幅度的上升,每月的收入除去開支後也多有盈餘。
三個家庭支出中所佔比重最大的是食品,沒有醫療花費的劉女士家食品支出相近;另兩個家庭有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人,在醫療同時需要購買保健品,食品支出增長明顯。
從醫療上看,由於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實際醫療費用支出穩步下降。從教育上看,陳先生家庭成員包括孫子,選擇特色幼兒園費用拉高了單項支出;在兒童入學後的義務教育階段,雖教育費用負擔減輕,但仍高於另兩個家庭。
服裝支出增長明顯,累計三個家庭支出從2004年的393元提高到2007年的1183元,增幅超過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