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帳老人小帳本:織繪民生大數據 咱老百姓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日常個人支出隨手記、每晚輸入家庭成員開銷、月底總覽覆核……自從2017年底被選中成為北京市記帳戶之一,張玉霞的生活便與「帳本」形影不離。一晃記帳近兩年,74歲的她克服帳目繁雜、電子化操作等困難,將一家5口的小帳本記得清清楚楚。

每個月,張玉霞的帳本會交到華秀麗手中,這位57歲的老調查員同時負責著40戶記帳戶的對接工作。日常入戶、深夜答疑,兩鬢斑白的她一年年周而復始,為的是將居民小帳本裡的「一塊豆腐一條魚」織繪成反映國計民生的大數據。

【記帳戶】

牛奶要寫份量 肉得註明生熟

上午9時許,家住西城區新明家園的張玉霞從市場回來。顧不得喝口水,趕緊戴上老花鏡,點開手機裡的「e記帳」APP。「雞蛋、黃瓜、冷麵,孩子在外面吃了早餐……」邊念叨,她邊將一筆筆花銷輸入系統之中。

記者注意到,作為記帳戶,張玉霞使用的APP頁面信息可真不少。每一樣購買的物品都得輸入具體名稱、份量、價錢,決不能用「買菜」、「去超市」等籠統概括。

「有時候去趟超市,回來得記上二三十筆哪!還得時刻注意別出錯,像牛奶不能寫買了一袋,得寫份量,是230克還是250克?肉要註明生熟,也得寫清楚,熟肉可比生肉貴多了。出去吃頓飯,要記在常住人口在外用餐的條目下;家裡來親戚了,那就是非常住人口在家用餐……」記帳近兩年,總結起「注意要點」張玉霞已能侃侃而談,這對74歲高齡的她而言著實不易。

「我當初同意記帳,是希望能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沒學之前確實沒想到要記這麼細,挺有挑戰的。」事實上,這也算是張玉霞第一次正兒八經記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會兒,她跟老伴加起來每月工資79元,要養兩個孩子和農村沒有經濟來源的婆婆。「每個月給婆婆10塊錢,剩下的先交託兒費,等單位報銷回來再買柴米油鹽,根本不用算,也沒啥好記的。」

2000年張玉霞退休,工資從900元一路漲到如今的4000多元。「家裡有了存款,可以說我特別知足了。生活的收入開銷都是我統籌,不過只是在腦海裡大概想一想。」

著手記帳以來,雖然項目繁複,自己又上了歲數,但憑著老黨員的認真和想要「盡份力」的願望,張玉霞學得很起勁。用了半年紙質帳本後,大伙兒全面轉成APP電子記帳,她也克服困難跟了下來。「我出錯率很低的!」展示著手裡的記帳名錄,張玉霞頗為自豪。

詳盡記帳成樂趣 「錢花哪了」有跡可循

目前,老兩口和兒子兒媳、小孫女生活在一起,5口人的帳被張玉霞記得清清楚楚。「哪怕去超市,有2毛錢的購物袋也會記。兒子兒媳在外面買了東西,晚上回來都會把小票交給我。沒有單據的話,還會給我隨時發微信。」

這樣詳盡的記帳,被漸漸「上手」的張玉霞視作一種樂趣。APP中,每個月的日常消費被歸為食品、交通、醫療等8個類別,並自動生成餅圖,不記帳的時候,她也常會打開軟體回顧一番。「想知道家庭支出哪方面佔得比重比較大,做到心裡有數。」

張玉霞表示,從帳本裡她發現,全家人的月收入總共約兩萬元,開銷至少要到一萬一二。其中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孫女教育支出比較多,「之前上學前班,現在下課了學圍棋、畫畫、英語,一報名一萬多元就出去,以前不記帳沒注意這些。」再一個,家裡對「吃」越來越重視,開銷也不低。「我前天剛買了兩條鱸魚就花了108,37元一斤呢!」

自己提交的帳本與其他記帳戶一起,化作統計「大數據」,張玉霞覺得既奇妙又有幾分光榮。記帳以來她對各種統計調查數字更關心了,有時和老姐妹閒聊,還講講自己記帳的一些趣事。「她們都說『怎麼沒找我啊』,還挺羨慕的呢!」

【調查員】

記不清登門次數 記帳「追宅不追人」

諸如張玉霞般的記帳戶們,日復一日盡心「耕耘」著自家的小小帳本。那麼他們是如何被選中記帳的,這些帳目交給誰,又有什麼用呢?

據介紹,目前北京市總共有一萬戶記帳戶。他們提交的帳本,經統計調查部門一系列科學操作,最終將化為每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這兩個極為重要的數字。

記帳戶的抽選很是嚴格,需要先根據綜合狀況將一萬戶分配至各區。每區將所轄村、居委會依經濟狀況排序,抽出一定數量的單位,每個單位需「產生」10家記帳戶。具體到這10戶,又得經過幾輪的排序與抽籤——某個居委會若被抽中,便要將其轄區所有住宅都標上號,隨機抽出100戶,按家庭經濟狀況排序。然後從中抽出兩組各10戶,他們便是未來五年的記帳家庭。第一組記三年,第二組接著再記兩年。

記帳是「追宅不追人」,是不是京籍、是不是房主都不影響,只要抽到這所房子,便是裡面的住戶來記。所以「好不容易」選出了目標戶,還得讓住在裡面的人願意記帳、並且掌握記帳才行。

這項艱巨的任務會落到調查員身上,57歲的華秀麗在西城區統計局做調查員已經7年了,她負責4個社區,總共40戶記帳戶的記帳工作。

作為統計部門和記帳居民之間的「紐帶」,調查員可以說是記帳工作最重要的推動者。要知道,記帳戶需將自家收支向統計部門「和盤託出」,免不了讓人在隱私方面有所顧慮。有的目標戶原本同意記帳,待到真正接觸時又會發現比想像中繁複,從而打起退堂鼓。更不用說抽出的目標戶中可能還有年輕人工作太忙、帶孩子實在沒時間,或者老人身體狀況不允許等確實不適合記帳的狀況……種種問題,都需要調查員用一次次的登門拜訪,政策解釋,說服鼓勵來化解。

華秀麗表示,一番努力後還是會有20%-30%的目標戶不能成為記帳戶,調查員需要依據臨近原則,從該社區的候選戶中進行換戶,「總之一定要保證每個目標社區裡有10戶記帳戶。」

真正著手指導記帳戶們去記帳,又是一項浩大工程。教大家安裝軟體,具體操作,講解細則……每一戶,華秀麗都記不清自己要登門多少次。

為保護記帳戶個人隱私,華秀麗沒有將他們拉入一個微信群,而是分別添加了每一個人的微信。平時發布提醒或告知問題,40位記帳戶,她需要將同樣的內容發40遍。有些記帳戶下班晚,臨時不知某筆帳目記在哪兒,她深更半夜回復微信更是常有的事兒……

月支出普遍上萬 旅遊網購增加顯著

由於工作負責,耐心又有親和力,華秀麗做調查員的7年間,獲得了6次優秀調查員稱號。如今她正對接的這批包括張玉霞在內的記帳戶,經過近兩年錘鍊,記帳的量和質都已「漸入佳境」。華秀麗尤其感嘆於其中的老年記帳戶,他們需要克服的困難最大,但記起帳來最認真。

可到明年底,這批記帳戶的工作就會結束,伴隨新一組記帳戶「上崗」,華秀麗此前所有的忙碌都得再來一遍。「這是統計工作的科學需要,而且能給更多的人講一講記帳知識,挺好的。」常年入戶奔波,華秀麗早已兩鬢斑白。在她看來,越來越多的居民正對統計工作產生興趣。「每次換新的記帳戶,剛入戶時問什麼問題的都有。說你們算得準嗎,統計數據怎麼跟我平時感覺不一樣,我記的數真的有用嗎……我們都會好好給人家講。」

7年間,華秀麗觀察到居民們的生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2012、2013年那會兒,記帳戶裡每月支出上萬的,一個社區只有一兩戶。一般也就四五千元,超過六千就算多的了。現在基本每家支出都上萬,那收入肯定也更多了。」

「旅遊方面,最早一家一年能有一次就不錯。有時我都會注意到,呀,這家出去旅遊了!現在簡直太普遍了。」

「最明顯的是網購,不管金額還是人群都變化很大。以前要有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網購了,我都得說您真棒!現在老兩口記帳經常有網購的,一開始我怕他們把孩子的帳記到自己這兒了,還去問,人家說沒錯,是我們自己買的。」華秀麗指指腳上一雙黑色布鞋,「我這鞋就是一位阿姨推薦的,老人能耐大著呢!」

華秀麗笑言,哪怕剛開始大伙兒常常「吐槽」記帳太麻煩,任務到期時,幾乎每位記帳戶都會戀戀不捨。「有的說我記得挺好的,為什麼要把我換下去呀。有的說不用記帳了,我這小票還留著呢,都形成習慣了。大家知道了日常如何開銷,心中有數,又能看到統計調查是怎麼操作的,就會覺得很有意義。」

(原標題:記帳老人小帳本 織繪民生大數據)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魏婧 文並攝 編輯 辛宏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1 星期五 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的調查人員走近新老記帳戶,看他們如何記帳、要記哪些收入和支出,對家庭小帳本裡「藏」著的民生大數據一探究竟。李女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手工填寫帳目。
  • 從紙質帳本到電子記帳 個人小帳本關係著民生大事
    李燕鳳手中的家庭小帳本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記者 宋延康 攝每天買菜回家,家庭主婦李燕鳳的第一件事情是點開手機,將菜品和菜價輸入記帳軟體。從2013年開始,南寧市住戶調查逐漸從傳統的手工紙質記帳升級為電子記帳,發生了質的飛躍。而李燕鳳不僅經歷了住戶調查方式的變遷,她手中的家庭小帳本更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家庭主婦堅持每日記帳早上10時,打掃完屋內衛生,李燕鳳來到小區旁的農貿市場採買一家5口的當日所需。
  • 市民統計局裡「曬」帳本 記帳記出十萬元戶
    很快,大屏幕上又「跳」出來色彩鮮明的圖表,同時傳到耳邊的是小張清晰的解說,「我們現在偶爾做一下簡單的數據分析,算算自己的富裕程度,紅色部分是用在吃上的花費。我們這樣計算的恩格爾係數已經低於全市平均水平了哦。」  別看張莉年紀輕輕,記帳的歷史卻已經不短。從上大學的時候起,她就養成了記帳的習慣。結婚後,記帳更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家庭小帳本反映國家大變化——記四川省南充市記帳員王清玉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老花鏡,拿出帳本,將支出的錢,或者是收入的錢一筆一筆地記下來,還要在算盤上進行詳細計算,一位老南充市民用家庭小帳本反映了國家大帳本的變化。今年已經66歲的王清玉表示,她還要堅持記下去。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
    不論是國家經濟實力的整體提升,還是人們收入水平、消費觀念、消費結構、生活方式的悄然變化,都能透過家家戶戶的「小帳本」真切感受到。您對此有什麼認識?  尹志超:「小帳本」記錄著大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老百姓「小帳本」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寫下的是一步步走進新生活、擁抱好日子的踏實和喜悅。
  • 五個家庭的帳本:每筆開支都進入國家統計系統,北京有一萬戶
    掙那麼點錢,我還挺大方,養活我姑媽,給親戚孩子買衣服,洋洋、毛毛、萌萌……你看帳本上每個月都有。家裡沒錢,但我不怕花錢;月月虧空,直到1993年,帳本上紅色的赤字才消失。現在記帳,不是為了少吃一口好的,而是清楚知道錢花哪裡了。過去一到冬天,鮮筍、黃瓜很少,現在什麼都有;從當年借錢搬家,到現在我這樣70多歲老太太也能出國玩了。這個十月我和老姐妹去匈牙利、捷克轉一圈。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不論是國家經濟實力的整體提升,還是人們收入水平、消費觀念、消費結構、生活方式的悄然變化,都能透過家家戶戶的「小帳本」真切感受到。您對此有什麼認識?    尹志超:「小帳本」記錄著大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老百姓「小帳本」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寫下的是一步步走進新生活、擁抱好日子的踏實和喜悅。
  • ...物價也有大變化丨10本家庭帳本記錄了近個半世紀的生活收支明細
    「我愛人還有三個弟弟,當時都在上學,所以每月都要給家裡錢。餘下的64.3元要把當月領糧、買煤的錢準備出來,剩下的還要供三個孩子讀書和支付全家的日常開銷。」1998年年末,孫玉芝的帳本明細中第一次出現了「去北戴河療養3300元」的旅遊支出。此後幾乎每年他們都有一筆旅遊支出。2017年10月,孫玉芝還和兒子、女兒一起去三亞玩了半個月,消費都是孩子們花的。
  • 「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6日電 題:「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哈麗娜、侯顯峰密密麻麻的數字,是生活點滴的寫照。在家庭記帳本上,清楚地記錄著家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些記帳本是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村民楊德才的「傳家寶」。「父親從1980年開始家庭記帳,家裡帳本上收支兩條線,每一筆父親都記得一清二楚。」楊德才拿出幾頁泛黃的32開本信箋,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父親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敬佩。
  • 北京帳本故事 賈德健家的生活帳目精確到「元角分」
    接下來,總計1萬家如賈德健般的記帳戶提交的帳本,經統計調查部門一系列科學操作,將化為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這兩個極為重要的數字。居民家中的「小帳本」怎麼就成了能反映市民經濟狀況的「大帳本」?事實上,「記帳」的每一個環節,都承載著統計調查工作者和記帳戶持久的付出。從最開始記帳戶的確定,就頗費一番周折。
  •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 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翻開帳本曹吉林仿佛看到了從前的自己曹吉林的第一本帳本和最新的帳本在平涼市涇川縣豐臺鎮豐臺村,一位他說,通過記帳,每筆收支、每項工作都有據可查,這樣一年下來幹了些啥、掙了多少錢、花了多少、來年準備幹些什麼,就都有了計劃,也能養成勤儉持家的好習慣。年輕時的艱辛生活讓曹吉林深知賺錢的不易,到現在他的生活仍然非常簡樸。在他的帳本中,記者看到他家2014年衣服開支只有98元。
  • 記帳達人9本「流水帳」 記錄了38年物價變遷
    緣起為「節流」而記帳1976年,袁永寶從父母的大家庭中分出來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當時家裡有七口人,但才分家時,家裡一分錢都沒有。袁永寶就把自己珍愛的手錶賣了35元錢,成為家裡的第一筆收入。拮据的生活不得不讓他「精打細算」,從那時候開始,袁永寶便堅持記帳。
  • 【100創客專訪】圈子帳本:一隻特立獨行的帳本,讓記帳算帳不再頭疼
    【100創客專訪】圈子帳本:一隻特立獨行的帳本,讓記帳算帳不再頭疼 【IT時代網、創客100聯合專訪】「一群朋友結伴去旅遊,坐車A掏的錢,吃飯B掏的錢,住旅館C掏的錢,旅途很愉快,可最後結算時卻不知該怎麼算了。」
  • 盤點11普通家庭生活帳本:幸福就是不用記帳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在天門市農村,一個「工分」四角錢,而一般來講,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年就三四百個「工」,整日勞作的話,一年的收入才160元。在那個年代,艾學用日常生活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開支,每個月主要的開銷就是給學校食堂交上幾塊錢的夥食費,到年底還能攢下100多塊錢。1962年,艾學用結婚,總共花了100多塊,其中最大的一筆開銷,是和老婆一人做了一套新衣服。
  • 「家庭帳本」見證70年偉大成就
    「買供應糖半斤0.35元,一斤醋0.14元……」今年71歲的河北省涉縣遼城鄉西遼城村村民王益清,從20多歲起就有記帳的習慣。積攢至今,5本厚厚的「家庭帳本」,記錄著全家人的收支。1978年,他們「光花在吃上面的錢,就佔了六成。」如今,用於食品的支出佔比下降到5%,其他的支出項目卻越來越豐富。
  • 告別月月光,快來記帳吧
    來源:經濟日報生活中有不少人是月光族,這些月光族大多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問他們錢花哪去了,他們往往回答不上來。其實要解決「月月光」的難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記帳了。因為記帳不僅能解決「錢去哪兒了」的問題,還能培養量入為出、合理安排使用資金的習慣。
  • 薄荷記帳如何新創建帳本?薄荷記帳新創建帳本方法
    薄荷記帳是款非常不錯的記帳軟體,那麼使用的用戶們知道怎麼樣新建帳本嗎?下文就是小編講解的薄荷記帳中新創建帳本的具體操作方法。薄荷記帳軟體版本:4.4.0Android軟體立即查看1、要是想在薄荷記帳app中新建帳本,你需要先選擇左上角的橫槓按鈕,打開自己的個人列表功能頁面。2、之後選擇個人功能列表中的「默認帳本」選項,在其中點擊「新建帳本」功能,就可以去創建新的帳本了。
  • 圈子帳本如何多人記帳 多人記帳技巧介紹
    圈子帳本系列軟體最新版本下載圈子帳本軟體版本:4.3.0iOS軟體立即查看圈子帳本軟體版本:2.0.0Android軟體立即查看圈子帳本如何多人 記帳 多人記帳技巧介紹 年輕人都喜歡空閒的時候聚聚餐如果有個大款朋友一個人墊付還好,像小編這種的,只有和朋友就湊單了,雜七雜八,算起來超級的麻煩!不過這是以前,現在,小編有了圈子帳本,多人記帳簡直小菜一碟!圈子帳本是如何多人記帳的呢?來看看小編使用過後的總結吧方法一:出遊、聚會記帳新建圈子,通過通訊錄添加或者微信掃描二維碼。
  • 七旬老人發揮餘熱為中山「記帳」
    →周伯家的帳本。每天早上,家住鳳鳴社區的退休老人鄧泳琴,都會到附近的市場為家人採購全天的肉菜。記帳戶每天提供的收入、支出數據有數十項之多,匯總後形成中山居民收入及支出數據,全面、準確、及時反映中山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及其他生活狀況,更好地滿足研究制定城鄉統籌政策和民生政策的需要。近日南都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以下簡稱「國中調」)的住戶調查員陳雪文,來到周伯家中,了解記帳戶的日常記帳流程和記帳故事。
  • 一涉縣人的「小帳本」記錄了國家「大歷史」
    還記得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大強嗎?他的記帳能力真是讓人嘆服!!幾十年來家裡的收支情況翻開帳本就一目了然小帳本連著大社會帳本不僅是一部老百姓個人的家庭生活發展史更印證了一個時代發展的細節和脈絡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