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個人支出隨手記、每晚輸入家庭成員開銷、月底總覽覆核……自從2017年底被選中成為北京市記帳戶之一,張玉霞的生活便與「帳本」形影不離。一晃記帳近兩年,74歲的她克服帳目繁雜、電子化操作等困難,將一家5口的小帳本記得清清楚楚。
每個月,張玉霞的帳本會交到華秀麗手中,這位57歲的老調查員同時負責著40戶記帳戶的對接工作。日常入戶、深夜答疑,兩鬢斑白的她一年年周而復始,為的是將居民小帳本裡的「一塊豆腐一條魚」織繪成反映國計民生的大數據。
上午9時許,家住西城區新明家園的張玉霞從市場回來。顧不得喝口水,趕緊戴上老花鏡,點開手機裡的「e記帳」APP。「雞蛋、黃瓜、冷麵,孩子在外面吃了早餐……」邊念叨,她邊將一筆筆花銷輸入系統之中。
記者注意到,作為記帳戶,張玉霞使用的APP頁面信息可真不少。每一樣購買的物品都得輸入具體名稱、份量、價錢,決不能用「買菜」、「去超市」等籠統概括。
「有時候去趟超市,回來得記上二三十筆哪!還得時刻注意別出錯,像牛奶不能寫買了一袋,得寫份量,是230克還是250克?肉要註明生熟,也得寫清楚,熟肉可比生肉貴多了。出去吃頓飯,要記在常住人口在外用餐的條目下;家裡來親戚了,那就是非常住人口在家用餐……」記帳近兩年,總結起「注意要點」張玉霞已能侃侃而談,這對74歲高齡的她而言著實不易。
「我當初同意記帳,是希望能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沒學之前確實沒想到要記這麼細,挺有挑戰的。」事實上,這也算是張玉霞第一次正兒八經記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會兒,她跟老伴加起來每月工資79元,要養兩個孩子和農村沒有經濟來源的婆婆。「每個月給婆婆10塊錢,剩下的先交託兒費,等單位報銷回來再買柴米油鹽,根本不用算,也沒啥好記的。」
2000年張玉霞退休,工資從900元一路漲到如今的4000多元。「家裡有了存款,可以說我特別知足了。生活的收入開銷都是我統籌,不過只是在腦海裡大概想一想。」
著手記帳以來,雖然項目繁複,自己又上了歲數,但憑著老黨員的認真和想要「盡份力」的願望,張玉霞學得很起勁。用了半年紙質帳本後,大伙兒全面轉成APP電子記帳,她也克服困難跟了下來。「我出錯率很低的!」展示著手裡的記帳名錄,張玉霞頗為自豪。
目前,老兩口和兒子兒媳、小孫女生活在一起,5口人的帳被張玉霞記得清清楚楚。「哪怕去超市,有2毛錢的購物袋也會記。兒子兒媳在外面買了東西,晚上回來都會把小票交給我。沒有單據的話,還會給我隨時發微信。」
這樣詳盡的記帳,被漸漸「上手」的張玉霞視作一種樂趣。APP中,每個月的日常消費被歸為食品、交通、醫療等8個類別,並自動生成餅圖,不記帳的時候,她也常會打開軟體回顧一番。「想知道家庭支出哪方面佔得比重比較大,做到心裡有數。」
張玉霞表示,從帳本裡她發現,全家人的月收入總共約兩萬元,開銷至少要到一萬一二。其中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孫女教育支出比較多,「之前上學前班,現在下課了學圍棋、畫畫、英語,一報名一萬多元就出去,以前不記帳沒注意這些。」再一個,家裡對「吃」越來越重視,開銷也不低。「我前天剛買了兩條鱸魚就花了108,37元一斤呢!」
自己提交的帳本與其他記帳戶一起,化作統計「大數據」,張玉霞覺得既奇妙又有幾分光榮。記帳以來她對各種統計調查數字更關心了,有時和老姐妹閒聊,還講講自己記帳的一些趣事。「她們都說『怎麼沒找我啊』,還挺羨慕的呢!」
諸如張玉霞般的記帳戶們,日復一日盡心「耕耘」著自家的小小帳本。那麼他們是如何被選中記帳的,這些帳目交給誰,又有什麼用呢?
據介紹,目前北京市總共有一萬戶記帳戶。他們提交的帳本,經統計調查部門一系列科學操作,最終將化為每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這兩個極為重要的數字。
記帳戶的抽選很是嚴格,需要先根據綜合狀況將一萬戶分配至各區。每區將所轄村、居委會依經濟狀況排序,抽出一定數量的單位,每個單位需「產生」10家記帳戶。具體到這10戶,又得經過幾輪的排序與抽籤——某個居委會若被抽中,便要將其轄區所有住宅都標上號,隨機抽出100戶,按家庭經濟狀況排序。然後從中抽出兩組各10戶,他們便是未來五年的記帳家庭。第一組記三年,第二組接著再記兩年。
記帳是「追宅不追人」,是不是京籍、是不是房主都不影響,只要抽到這所房子,便是裡面的住戶來記。所以「好不容易」選出了目標戶,還得讓住在裡面的人願意記帳、並且掌握記帳才行。
這項艱巨的任務會落到調查員身上,57歲的華秀麗在西城區統計局做調查員已經7年了,她負責4個社區,總共40戶記帳戶的記帳工作。
作為統計部門和記帳居民之間的「紐帶」,調查員可以說是記帳工作最重要的推動者。要知道,記帳戶需將自家收支向統計部門「和盤託出」,免不了讓人在隱私方面有所顧慮。有的目標戶原本同意記帳,待到真正接觸時又會發現比想像中繁複,從而打起退堂鼓。更不用說抽出的目標戶中可能還有年輕人工作太忙、帶孩子實在沒時間,或者老人身體狀況不允許等確實不適合記帳的狀況……種種問題,都需要調查員用一次次的登門拜訪,政策解釋,說服鼓勵來化解。
華秀麗表示,一番努力後還是會有20%-30%的目標戶不能成為記帳戶,調查員需要依據臨近原則,從該社區的候選戶中進行換戶,「總之一定要保證每個目標社區裡有10戶記帳戶。」
真正著手指導記帳戶們去記帳,又是一項浩大工程。教大家安裝軟體,具體操作,講解細則……每一戶,華秀麗都記不清自己要登門多少次。
為保護記帳戶個人隱私,華秀麗沒有將他們拉入一個微信群,而是分別添加了每一個人的微信。平時發布提醒或告知問題,40位記帳戶,她需要將同樣的內容發40遍。有些記帳戶下班晚,臨時不知某筆帳目記在哪兒,她深更半夜回復微信更是常有的事兒……
由於工作負責,耐心又有親和力,華秀麗做調查員的7年間,獲得了6次優秀調查員稱號。如今她正對接的這批包括張玉霞在內的記帳戶,經過近兩年錘鍊,記帳的量和質都已「漸入佳境」。華秀麗尤其感嘆於其中的老年記帳戶,他們需要克服的困難最大,但記起帳來最認真。
可到明年底,這批記帳戶的工作就會結束,伴隨新一組記帳戶「上崗」,華秀麗此前所有的忙碌都得再來一遍。「這是統計工作的科學需要,而且能給更多的人講一講記帳知識,挺好的。」常年入戶奔波,華秀麗早已兩鬢斑白。在她看來,越來越多的居民正對統計工作產生興趣。「每次換新的記帳戶,剛入戶時問什麼問題的都有。說你們算得準嗎,統計數據怎麼跟我平時感覺不一樣,我記的數真的有用嗎……我們都會好好給人家講。」
7年間,華秀麗觀察到居民們的生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2012、2013年那會兒,記帳戶裡每月支出上萬的,一個社區只有一兩戶。一般也就四五千元,超過六千就算多的了。現在基本每家支出都上萬,那收入肯定也更多了。」
「旅遊方面,最早一家一年能有一次就不錯。有時我都會注意到,呀,這家出去旅遊了!現在簡直太普遍了。」
「最明顯的是網購,不管金額還是人群都變化很大。以前要有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網購了,我都得說您真棒!現在老兩口記帳經常有網購的,一開始我怕他們把孩子的帳記到自己這兒了,還去問,人家說沒錯,是我們自己買的。」華秀麗指指腳上一雙黑色布鞋,「我這鞋就是一位阿姨推薦的,老人能耐大著呢!」
華秀麗笑言,哪怕剛開始大伙兒常常「吐槽」記帳太麻煩,任務到期時,幾乎每位記帳戶都會戀戀不捨。「有的說我記得挺好的,為什麼要把我換下去呀。有的說不用記帳了,我這小票還留著呢,都形成習慣了。大家知道了日常如何開銷,心中有數,又能看到統計調查是怎麼操作的,就會覺得很有意義。」
(原標題:記帳老人小帳本 織繪民生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