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帳本故事 賈德健家的生活帳目精確到「元角分」

2020-12-20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隨手記錄個人收支,周末統計家人開銷,月底仔細總覽覆核……自從被選中成為北京市記帳戶之一,賈德健全家的生活便與「帳本」形影不離。

從紙張到電腦再到手機,不同的載體,同樣的細緻。小小帳目折射著記帳家庭的普通日常,更勾勒著數據中的國計民生。

帳本故事

選戶▶ 幾輪排序與抽籤 層層選出記帳戶

「月底了,大家這兩天再檢查看看有沒有漏記的帳啊!」點開自己和另外39家記帳戶所在的微信群,賈德健收到了來自調查員小許的「例行提醒」。

接下來,總計1萬家如賈德健般的記帳戶提交的帳本,經統計調查部門一系列科學操作,將化為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這兩個極為重要的數字。

居民家中的「小帳本」怎麼就成了能反映市民經濟狀況的「大帳本」?事實上,「記帳」的每一個環節,都承載著統計調查工作者和記帳戶持久的付出。從最開始記帳戶的確定,就頗費一番周折。

據介紹,北京市先根據綜合狀況將1萬戶分配至各區。每區再將所轄村、居委會依經濟狀況排序,抽出一定數量的單位,每個單位需「產生」10家記帳戶。

具體到這10戶,又得經過幾輪的排序與抽籤:某個居委會若被抽中,便要將其轄區所有住宅都標上號,隨機抽出100戶,按家庭經濟狀況排序。然後從中抽出兩組各10戶,他們便是未來五年的記帳家庭。第一組記3年,第二組接著再記兩年。

記帳是「追宅不追人」,是不是京籍、是不是房主都不影響,只要抽到這所房子,便由裡面的住戶來記。所以「好不容易」選出了目標戶,還得讓住在裡面的人願意記帳才行。

「一開始確實有顧慮,覺得自己的家庭情況都暴露了。」雖說平時接觸過小區其他記帳的「球友」,但得知被選中作為記帳戶,賈德健笑言還真是猶豫了一番。「後來調查員一次次登門拜訪,解釋承諾,感覺挺認真負責的。也知道記帳是為國家統計調查事業做貢獻,想想那就試試吧。」

據了解,經過層層排序+隨機抽選的記帳戶,其年齡、收入、行業分布等基本符合市民的整體情況。而北京的1萬家記帳戶,超過了國家統計局「5000戶」的要求,具有更好的代表性。

記帳▶ 「醬豬蹄」不能記成豬肉 有車沒寫加油費也得問

經過科學方法選出的記帳戶為數據採集提供了基礎,最終的可信度更與記帳質量息息相關。

「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詳細詳細再詳細」,賈德健邊說邊打開手機上一款名為「記帳寶」的軟體。在「記帳」主頁面上,「收入及社保支出」、「支出」、「能源及就餐」等五個大項依次排列,每項點開都會繼續顯示更細緻的小項。

對於賈德健這種城鎮上班族而言,最常用的就是「收入及社保支出」和「支出」這兩項了。一般發了工資,他會及時按明細輸到第一項裡。「條目非常全,除了個稅和五險一金,還有安家費、股票期權等,林林總總將近20條。」

在「支出」裡,賈德健需要手動輸入具體內容。「比如買了蘋果,就打『蘋果』兩個字,然後在彈出來的頁面中寫上斤數和總價。」他展示著操作方法,突然忍不住笑著指向頁面。「軟體還能『個人定製』,某樣東西輸的多了,就可以直接選。你看我經常買饅頭、買彩票,它倆已經成了單獨的條目,不用自己打字了。」

雖說對記帳的「細」有過思想準備,可現場翻看賈德健的帳本,還是讓人為「每筆都記」的程度而驚嘆——去超市買了吃的,得寫成「冰糖33.8,生抽22.9,腐乳6.45」。出去吃頓飯,要記在「常住人口在外用餐」的條目下;家裡來親戚了,那就是「非常住人口在家用餐」……

記帳戶努力細化帳本,調查員更多對「準頭」負責。每個月底,賈德健和其他39家記帳戶的帳本會提交給調查員小許,他需要在四五天內給每戶近200筆,總計七八千筆帳目進行標準化編碼。同時,小許還有一項任務是檢查。「把醬豬蹄當成豬肉來記就是錯的,熟食可比生肉貴多了!有車的話一個月沒寫加油費,也得問問是不是漏記了。現在科技進步,我們能隨時提醒,準確率就更高了。」

變化▶ 工資漲了 住房公積金也跟著漲

記帳3年,從一開始的兢兢業業「生怕哪裡漏了」,到熟悉後略顯疲態,「遇到工作忙還被催著記帳難免有點小情緒」,再到主動自然地去記,賈德健笑言如今記帳已經成了全家人的生活習慣。「每周六,愛人給我報帳,老人平時會記在本上,我一起拿過來輸到記帳軟體裡。」

能夠時刻掌握收入支出,在賈德健看來很有助於家庭規劃。賈家想在今年上半年做一個簡單的裝修,於是從去年起每個月便預留出5000元專款。「擱以前可能吃飯多了,買東西多了,錢就莫名其妙地花掉了。現在隨時看著結餘,錢就攢下來了,算是個記帳福利吧。」

另外,每個月的日常消費在軟體中會被歸為食品、交通、醫療等8個類別,並自動生成餅圖,賈德健經常在不記帳的時候也會打開軟體回顧一下。「想知道家庭支出哪方面佔的比重比較大。去年『雙11』的時候,我就逗我媳婦,看看你花了多少錢,都不用我再說了吧?」

而自己提交的帳本與其他記帳戶一起,化為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這兩個重要數字,也令賈德健覺得「挺奇妙的」,記帳以來他對各種統計調查數字更加關心了。「坦白地講,以前看到發布的統計調查數據,覺得都是虛的。輪到自己去做了,一筆筆記得那麼細,調查員那麼負責,能感覺到統計調查工作確實是客觀真實的。」

翻看這幾年的帳本,賈德健最高興的是工資漲了,「住房公積金就跟著漲了呀,這個對我們太有用了!」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566元,增速達到9.1%。

開銷方面,自稱「人到中年」的賈德健在個人運動方面的投入也有增加。這與調查員小許印象中的情況比較吻合,「人們用於提升生活質量的消費多了,比如健身。再就是教育費用,早教班,中小學的英語、數學培訓班等。」

帳本評說

帳本變遷切實反映百姓生活變化

鄔春仙(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新聞發言人):去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遠超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個指標的背後,是全市1000個調查小區,1萬戶記帳居民每月記帳的數據結晶,凝聚著廣大記帳戶的辛勤勞動,它的變遷切實反映了咱老百姓的生活變化。 

賈先生們為國記帳,作為共和國的記帳人,工作很繁瑣,但是在家庭理財、合理支出上還真是很有幫助,「心中有數」了。一筆一筆的數據匯集最終真實反映出本市居民的生活情況,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社會各界分析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

本報記者 魏婧

相關焦點

  •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這一記,就記到了現在。  「上世紀90年代前,精確到分;上世紀90年代後,精確到角。外孫要錢買東西可以,發票要帶回來入帳;自家種的蔬菜也按市場價折價計入,使收支情況精確無誤。」兩位老人的專業和堅持,讓整個帳目嚴謹細緻、清清楚楚。  翻閱帳本:1957年,夫妻倆每月工資93.5元,1979年115元,年均增幅不到1元。改革開放後,工資連年看漲。
  • 市民統計局裡「曬」帳本 記帳記出十萬元戶
    3.2斤香蕉花了4.8元;1斤空心菜1元,2.9斤的西紅柿4.4元,2.5斤的大蔥,3.8元……一份簡單的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情況調查表,列出了一個家庭8月29日當天的購物清單。淡綠色的表格中,菜花、扁豆、速凍餃子,藥費、煤氣費、停車費都進入了家庭收支的條目。翻看著這一份份一目了然的調查表,參觀者劉焱感嘆,「跟我們家的帳本有點像,但規範多了。
  • 報表中金額精確到了元、角、分,老闆又要求以萬元為單位,怎麼辦?
    相信職場中很多小夥伴碰到過這樣的問題:辛辛苦苦統計的報表,金額精確到了元、角、分,結果到老闆那兒,一句話要求以萬元為單位,是不是想哭的心都有了,又要重新錄入、修改,甚至還要加班加點。好了,今天小編就教你再碰到這種情況,1分鐘之內搞定。
  • 民國老帳本還原老北京生活,繁華地段房價每平方米34元,魚翅席12元
    年關將至,很多家庭有算帳的習慣,通過帳目,就能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如何。如果這些帳本能夠保存下來,若干年後,它將是研究我們這一時代生活史的絕佳資料。受此啟發,有人會想,能否通過資料,還原幾十年前北京的生活狀況?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柵欄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這並非易事。
  •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 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
    38年間,他詳細記錄了每一筆帳務與事務,從最初的月收入27元到年收入超10萬元,不僅記錄了生活的變化,更見證了社會的不斷發展。1 厚厚的5本帳生活的大變化1978年,曹吉林剛剛結婚,當時是父親當家,全家共有14口人,人口較多,收入較少,為了不拖累曹吉林小兩口,父親便分了家。
  • 女兒看媽媽15年帳本流淚
    今年春節前,她替患病住院的父親曹熙平收拾房間,找出了一摞母親王輝生前記錄的生活帳本。打開帳本,她無比驚訝:媽媽從1994年開始一直記錄到2009年,整整15個年頭,每一筆收入和開支都記得清清楚楚,每個月月底有月結,每年年底有年結。到2009年,媽媽患上腦梗,雙手握不住筆為止,家裡的現金餘額為27092.12元。也正是因為這一摞帳本,讓曹瑛明白了父母不低的工資收入,為何沒有大額存款。
  • 盤點11普通家庭生活帳本:幸福就是不用記帳
    帳本故事艾學用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受父親影響,1956年,15歲的艾學用就開始把生活收支的點點滴滴計入帳本,至今已經堅持了55年。1961年,艾學用走上了教師崗位,成為一名中學老師。最初,他只是一個實習教師,每個月只有29塊錢的工資,轉正後漲到了33塊。此後15年,艾學用的工資只漲了1塊錢。據艾學用介紹,當時,農村還是靠掙「工分」來分糧食和酬勞。
  • 居民堅持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堅持記錄家庭收支,90年代帳目精確到分山藥2斤,7.4元;紅棗0.7斤,10.2元;木耳0.3斤,12.1元……3月3月上午,收拾完家務,伏靜趕忙拿出一個小本子,把當天的開銷記在上面,而本子的封面整齊的寫著「2016年3月家庭現金收支日記」。
  • 記帳員王壁峰:用家庭帳本記錄生活變遷
    王壁峰正在向記者展示其2013年的帳本。 本報記者 鄭新培 攝「你看,當時我買了27塊錢的竹筍和8塊錢的豬肉,當天肯定是跟老伴一起包餃子吃。」今年74歲的王壁峰向記者展示著他2013年的帳本,泛黃的帳本記錄著的不僅是王壁峰家庭的收支流水,也見證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見證了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冬瓜2元、鮮箔殼18元、葡萄10元……每購買一樣食物,王壁峰都會留心記下公斤數和價格。晚飯過後,王壁峰總會習慣性坐下來,取出帳本記錄下一天的收支。
  • 盤點11個普通家庭生活帳本:房子是長久的痛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普遍都得到了改善,但對於馬祖煌來說,他家的生活卻一直過得不輕鬆。  2007年的帳本顯示,老馬一家三口全年的夥食費才700多元。老馬一天的正餐,夥食費才幾角錢。「每天中午都是一碗豆腐湯就著大米飯,大米飯管夠管飽。」  他坦率地告訴記者:「20年來,我們兩口子基本上沒買過衣服,都是親戚朋友送的舊衣服。」
  • 家長意外撿幼兒園帳本 食堂帳目竟包括二鍋頭(圖)
    帳本揭出食堂秘密  美格雙語幼兒園有亦莊園和樣本園兩個分園,但都在亦莊園食堂做飯。其中亦莊園有120個孩子,每個孩子每月的夥食費是500元,這樣算下來每月就有6萬元夥食費。樣本園有100個孩子,每人每月450元,一個月就是4.5萬元。按每月22個工作日算的話,每個孩子每天的夥食標準應為22元。  昨天,記者見到了高女士撿到的食堂帳本。
  • 民國帳本存佃戶交租細節 為公正經手人要賭咒發誓
    「這些人員不見得是專職的,除了『房長』、『總理』是一人外,其他職位人員很可能有多人……正是因為有一干人馬經手,從而確保了帳目的公正性。」  記者翻閱帳本發現,所記內容包括了許多家佃戶30年來的交租、借債、返還本息和家族開支等。帳本一律用漂亮的小楷字從右至左豎排書寫,井井有條。
  • 家庭帳本的40年 記錄改革開放民生巨變
    從1977年開始,他就記錄家庭收支帳目,這一記就是40多年。  在老人的收支帳目中,明確記載了他1977年全年工資是739元。今年,他的退休金達到了172250元,增長了230多倍。而他整個家庭的收入增長了136倍。  「從我40多年工資收入情況的變化,就可以窺見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張心俠說。
  • 《帳本裡的中國》首發 記錄元角分釐下的大時代
    《帳本裡的中國》一書 供圖 廣東人民出版社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更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日前,《帳本裡的中國》在廣州舉行的南國書香節上召開新書發布會。該書編著者中共廣東省委黨校許德友教授作主題發言講述寫作歷程,多位專家學者出席討論,書中主人公代表到會分享帳本故事。  許德友教授在主題分享中提到,帳本記錄的多是百姓生活中的日常事務,要通過它們刻畫時代的變化,就要用數據講故事,讓數字變成文字,讓文字有溫度、有溫情、有血有肉。
  • 北京高速公路收費新政策:ETC精確到分MTC精確到元
    聽證會參加人應到15名,其中消費者10名,經營者3名,專家學者2名;實際參會14名,1名因故未到的聽證人書面提交了意見。會上,各位參加人對於核定高速公路收費標準聽證方案充分發表了意見,總體上同意定價方案,並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
  • 「脫貧小帳本」背後的脫貧故事
    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薩其拉圖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美好的生活,小小的「脫貧小帳本」見證了他脫貧致富的堅實足跡。薩其拉圖的「脫貧小帳本」還得從5年前說起。他小的時候家裡兄弟姐妹多,又是單親家庭,在薩其拉圖成家立業分家的時候只有兩間土房和10畝地,收入微薄,生活拮据。
  • 11個普通家庭的帳本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
  • 《帳本裡的中國》: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
    8月17日上午,《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在廣州舉行。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人民出版社等單位領導、嘉賓出席,專家代表、媒體代表及學生代表,近百人參加會議。中共廣東省委黨校許德友教授作主題發言、講述寫作歷程,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交流討論,主人公代表分享帳本故事。
  • 帳本故事:中國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艾學用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受父親影響,1956年,15歲的艾學用就開始把生活收支的點點滴滴計入帳本,至今已經堅持了55年。  1961年,艾學用走上了教師崗位,成為一名中學老師。最初,他只是一個實習教師,每個月只有29塊錢的工資,轉正後漲到了33塊。此後15年,艾學用的工資只漲了1塊錢。  據艾學用介紹,當時,農村還是靠掙「工分」來分糧食和酬勞。
  • 從紙質帳本到電子記帳 個人小帳本關係著民生大事
    而李燕鳳不僅經歷了住戶調查方式的變遷,她手中的家庭小帳本更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家庭主婦堅持每日記帳早上10時,打掃完屋內衛生,李燕鳳來到小區旁的農貿市場採買一家5口的當日所需。饅頭12元、青椒3元、葡萄9元、冬瓜3元……每購買一樣食物,李燕鳳都會留心記下公斤數和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