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
養老金的別樣「縮水」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鳳桃
艾學用,70歲,湖北天門退休職工。記帳55年。
艾學用今年70歲了。艾學用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受父親影響,1956年,15歲的艾學用就開始把生活收支的點點滴滴計入帳本,至今已經堅持了55年。
1961年,艾學用走上了教師崗位,成為一名中學老師。最初,他只是一個實習教師,每個月只有29塊錢的工資,轉正後漲到了33塊。此後15年,艾學用的工資只漲了1塊錢。
據艾學用介紹,當時,農村還是靠掙「工分」來分糧食和酬勞。在天門市農村,一個「工分」四角錢,而一般來講,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年就三四百個「工」,整日勞作的話,一年的收入才160元。
在那個年代,艾學用日常生活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開支,每個月主要的開銷就是給學校食堂交上幾塊錢的夥食費,到年底還能攢下100多塊錢。
1962年,艾學用結婚,總共花了100多塊,其中最大的一筆開銷,是和老婆一人做了一套新衣服。擺酒席宴請則是小錢,因為當時的米麵油非常便宜,艾學用記得,當時的米才9分錢一斤,魚兩三毛一斤,雞蛋2分錢一個,而且在農村分的還有糧食,所以整個結婚酒宴辦下來就沒用多少錢了。
1989年,艾學用調到了《天門日報》,一幹就是11年。在報社,艾學用做到主任記者級別,1995年10月,他的工資已經漲到了645元。這在當時,可以稱得上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了。
雖然當時的柴米油鹽價格相對於10年前已經翻了幾倍了,比如,大米已經從原來的一兩毛一斤漲到8毛一斤了。但是,對於艾學用來說,這些都在完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艾學用笑著說,也就是普通家庭,不過日子比以前更好過了。
艾學用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上個世紀90年代時,三個孩子先後結婚,為了體現公平,艾學用統一了支出標準——2萬元。而這兩萬元的花費中,家電佔了大頭。據其介紹,當時,1300元一臺的小彩電是「開後門」買到的,電冰箱需要兩三千元,沙發也要幾千元,而柜子、箱子等木家具則是自己找人做的,當時日常吃穿用的開銷也有增長,總共算起來就是這個數了。艾學用說,當時好在不需要擔心房子,要是現在,光房子這一項就難支撐了。
2001年,艾學用退休了,以「副高」級別算,每個月可以拿1200塊錢的退休金。相對於10年前的「中產階級」的生活,如今的艾學用成了真正的工薪階層。當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老艾對記者說:「我的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才只有幾百塊呢!」
從2001年到2007年,艾學用的退休金一直保持1200元的水平,而與此同時,物價的增長正不知不覺地讓這點退休金顯得越來越少。根據艾學用的帳本,2005年,大米已經漲到了1.6元一斤,在過去五年內增長了77%;5公斤一桶的食用油從2001年的40元漲到了50元,增長達25%。對於退休後的艾學用來講,除了吃、穿等基本生活開支,其他的就儘量避免了。
2008年,艾學用的退休金漲了,從原來的1200元提到了1400元。2010年,艾學用每月的養老金提到了2300元。而與此同時,物價的增速在艾學用看來則是驚人的。2010年10月,食用油價格已經翻倍,漲到了80元每桶,有的甚至達90多塊,而同等的大米已經漲到了2.3元每斤,肉則漲到了十五六元一斤。艾學用說,養老金跟不上物價上漲的步伐,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它漲我就不買唄,我就買點吃的,所以物價雖然對我的生活有影響,但也能過。」 艾學用樂呵呵地說。
艾學用自寫春聯表變遷
1975年(艾學用的妻子全年掙工分483.77個,每個工價0.474元,收支相抵當年超支36.76元。)
多年未進一分錢;今夕又是超支戶。橫批:何時為止。
1984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艾學用家有責任田3畝,承包產量達3820斤,承包任務1300斤,加上家庭副業收入600元,買了一頭牛。)
三中全會指航向;一號文件開富路。橫批:大有希望。
80後的時尚記帳本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
劉先生,29歲,重慶某企業員工。記帳4年。
不像「蝸居」夫婦那麼寒酸,更不會像斷言明天大盤會漲多少點的大師那麼玄乎,雖然依舊是月薪幾千元的工薪族,但是絕不滿足於吃好喝好,還要住好生活好!
80後的劉先生夫婦根據自己的學業專長,用時尚電子帳本幫助自己理財,小夫妻生活得有滋有味。
劉先生上大學時就喜歡研究程序,是個電腦小達人,畢業後又在網站從事網絡建設工作。剛畢業那幾年,他像大多數人一樣活得頗為瀟灑,左手進右手出,開開心心當一個月光族。但是隨著80後開始慢慢步入主流,到了要結婚生子之際,劉先生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我沒辦法開源,只能從節流著手了。傳統的手工記帳真是麻煩又沒法保留,而且我又不專業,不曉得怎麼記,自己曾經嘗試過,要麼經常搞忘,要麼就不知道本子哪裡去了,乾脆花幾分鐘給自己寫個程序得了。」一款專門為自己設計的電子記帳本就這樣應運而生。
讓他頗為得意的是,自己寫的這個程序比開心網的電子程序記帳還要早,「我是2007年底就寫好了,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打算買房,必須要心中有數。」因此在他的電腦上,這款程序把每天的收入、支出列得清清楚楚。最有意思的是劉先生還隨時改進,比如用了信用卡之後增加了刷卡記錄,每個月都有總收入和總支出的匯總,每一類分得清清楚楚,比如交通或人情開銷每月的支出是多少,還有每項佔總支出的百分比等。「有了電子帳本後,我都不用去銀行了,打開一看就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存款,每月的開支明細,馬上就能分析出來,還保證了自己的隱私。其實每天就是花幾分鐘而已,現在養成了習慣,要是不記帳,我都不知道我一個月都幹嗎了!」劉先生開玩笑說。
如果說這個電子帳本裡有什麼有意思的事,那麼劉先生脫口而出的一定會是「房子」!
面對著一路飆升的重慶房價,劉先生還是在2009年買了房,「真是個正確的決定,我是5700元/平方米買的60平方米的房子,才一年多,看著它漲到8000元/平方米。」劉先生在房子的投入上,從首付開始,月供、裝修,都是自己的錢,幾年的積蓄沒多久就花完了,而且最後幾個月預算超支,只能用工資補超支部分,所以很難,壓力也很大。
「我開始分析自己的帳目,其中還房貸佔30%,剩餘的70%是裝修,剛開始我覺得自己可以很輕鬆,能夠安排好花在房子上的錢,但慢慢發現越來越緊迫。身邊的朋友很多也是同樣的情況,他們的解決辦法基本上都是找父母借錢,甚至從買房開始就借,裝修更是如此,如果沒有父母支持,一旦買了房,要麼很痛苦,要麼就不敢裝修,只有讓房子空著。我們都開玩笑說自己弄出了爛尾房。」劉先生感慨地說。
於是他開始重新調整收入支出,雖然從裝修到購置家具,再到每月還房貸,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是劉先生儘量不去向家裡借錢。他除了固定的房貸以外,將每月收入的30%預留下來買家具,不要求一步到位,慢慢置備。妻子的收入則用在了日常開支,買菜,油鹽醬醋,買衣服之類。
「我寧願被稱為『帳客族』,也不當啃老族,儘管父母了解我們的處境,但是我們不打算再問父母要錢了。根據自己設計的程序,比如超市牛奶的價格,很容易選出物美價廉的,不僅在房子開銷上得以緩解,而且自己也活得開心實在。」現在,劉先生一家順利完成了裝修,住在重慶市區的溫馨新房裡,開始進行下一項理財規劃——買車。
「奴一代」的囤生活
《中國經濟周刊》實習記者 李妍
邵菲,70後,北京事業單位職工。記帳6年。
邵菲生於七零末,她和丈夫都在事業單位工作,收入穩定,但也算不上寬裕。2005年,她和丈夫買了房。從此,邵菲學會了「囤」、學會了「換」,她也嚮往著能偶爾享受一下「奢侈」的生活。邵菲說:「我是一個典型的工薪家庭主婦。」
在邵菲的帳本上,詳細記錄了從2005年到2010年的所有花銷,每到月末年底,邵菲還會算個總帳,以此來更好地規劃生活。
應對通脹——我「囤」
商場裡的打折專櫃、超市裡的特價區總是對邵菲有著致命的吸引力。邵菲說,「囤」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樂趣。
「比如我身上這件羽絨服,我去年趕著過季時買的,才500多,今年少說也要上千。」邵菲說,自己和丈夫都不是「潮人」,所以沒必要買「惡貴」的新款,買些前兩年的老款,或者趕著過季時買折扣商品、反季節時買特價商品都是節約家庭開銷的好辦法。
不僅「囤」大件兒,小件兒也要「囤」。在邵菲的帳本上,大量購買特價的衛生紙、洗浴用品、襪子手套也很常見。「一提衛生紙特價時能便宜三四塊錢,我就買上十提,『囤』著慢慢用。」
讓邵菲感觸最深的是餐飲消費。每天早上,她都要在城隍廟吃早餐。今年1月,新的價目表悄然上臺,一根油條從1元漲到了2元,一個雞蛋從1元漲到了1.5元,小籠包從4元漲到了5元……單位裡的午餐也在一年間漲了一倍,分量也自動「瘦身」了。邵菲說,五年間,工資漲幅不到20%,餐飲消費的漲幅已經翻了三倍。
緊跟政策——我「換」
2005年,邵菲和丈夫為了買房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所以,電視、電腦等必備家電都買了最便宜的。可是,落伍的外形、有限的性能顯然不能讓這對年輕夫婦滿意。
2007年,邵菲憑藉北京戶口參加了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大腦袋電視」被回收,邵菲夫婦出了4900元,買了32英寸的夏普液晶電視;「雜牌桌上型電腦」也被5000元的聯想筆記本取代。「慢慢換唄,現在有點積蓄就買些新產品,生活還是需要品質的嘛!」
在邵菲的帳單上,最划算的當屬房子和裝修的花費。2005年,邵菲購買了位於東南五環共83平米的房子,每平米4280元,現在這裡的二手房每平米都在1.5萬元以上,仔細算來,五年間房子增值了88萬元!「我們當年是簡裝,一共花了6萬元,現在這個價格連裝修隊都請不來。」邵菲指著帳單上的裝修明細表說。
享受生活——我「驢」
自從買了房,邵菲夫婦就成了「無產階級」,每月的收入還了按揭、換了家電、除了消費,幾乎就成了「月光一族」。2010年,邵菲夫婦終於實現了第一次「奢侈旅遊行」。
為了看看百年一遇的世博會,邵菲夫婦共花了8000元報了旅遊團,杭州、烏鎮、上海五天遊,加上額外的消費,一萬元家底兒成就了一次浪漫。雖然時光短暫,五天遊就像走馬觀花;雖然遊人如織,觀景不如看人,但是,這次難得的享受還是讓邵菲滿足不已。「以後計劃著每年都出去旅遊一次,也當一把『驢友』,享受一下生活!」
還沒有孩子,也沒有贍養負擔的邵菲夫婦非常珍惜眼下難得的輕鬆生活,他們會時不時安排一次「大餐」,或與朋友們來一次「小酌」。「挺幸福的,享受當下就最幸福吧!」邵菲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我記的不是帳,而是孩子的成長」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雪蓮
孫盛穎,32歲,大連人,財會工作者。記帳6年。
美術班一年所花費用要2600元,核算成上一堂課的費用就要50元錢,而這個數字,在大連市民孫盛穎女兒雯雯幼小的心裡,感覺「並不貴」。
小孫的工作是出納,記帳對她來說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所以家裡的吃、穿、玩等開支,小孫都有自己的帳本,記起來也信手拈來。可是孩子這筆教育帳,小孫覺得「不好記」。
懷孕的時候小孫就想,是不是可以用數字的形式來描述生一個養一個孩子一生需要多少錢,而除去日常的其他費用,教育是筆重要的開支。
在小孫的記憶裡,孩子沒上幼兒園之前,相對來說這筆錢很少,也就是買點書買點碟,「一年也就幾百塊錢這樣的。」但是上了幼兒園之後,這筆錢就相對多一些了。「託保費、加餐費,再加上報一些班什麼的,一個月就得將近1000元。」小孫告訴記者。而當時,小孫一個月的工資才1000元錢,她甚至在講故事之餘告訴女兒:「你上幼兒園一個月的費用就得1000元,我自己掙的這點錢全給你上幼兒園花了。」
小孫介紹說,她是26歲那年生的女兒,當時她和丈夫剛剛參加工作,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就4000多,小孫大體計算了一下,孩子的教育投入佔到他們工資的20%~30%,她表示,如果超出了這個比例,她自己就會衡量,不會再去增加投入了。
在教育這本帳裡,有一筆被提前終止的支出,那是孩子一歲時上早教班的費用。小孫告訴記者,當時早教班一個小時的最低費用是50元。按照當時的消費水平,這個班實在是比較昂貴。
小孫終止這筆費用的想法是,一個小時50元錢,上得少了沒效果,上得多了一個月要800元錢,大大超過了預算。最後小孫一狠心,不念了。當時雙方老人想資助他們一部分,但小孫沒答應。「我自己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選孩子喜歡的、感興趣的班去報就可以了。」為此小孫還提醒其他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意願給孩子報他感興趣的,而不是跟風而上,見別人學什麼自己也學什麼。
在小孫的帳本裡,女兒4歲、5歲時的教育花費最多,一年要15000元左右。現在,女兒上小學了,小孫也只給她報了周三下午學寫字,周五學畫畫的兩個興趣班。
目前,小孫夫妻兩個人的月工資達到了七八千元,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已經沒有多大壓力了。「我給她買了一份保險,一年交1.2萬元,這樣上高中和上大學時,每年就都有一筆錢打入我們的帳戶。假如那時候我們的工作不是很好,收入不是很高的話,有了這份保險,我心裡也就比較踏實了。」小孫說。
這本教育帳,小孫記了6年,最初是因為職業的習慣,現在卻是欲罷不能。小孫認為,自己記的不是帳,而是孩子的成長,「我會一直記到她上高中上大學,等她將來成人的那天,或是她結婚那天,作為一份禮物送給她,我要讓她感覺到,這十年、二十年來,父母對她的付出,對她的愛。」
「我最大的願望是,買套房子,把女兒接回來」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雪蓮
劉明,80後,大連某企業員工。記帳3年。
在大連從事IT服務的80後小夥子劉明,有一個曾經用了很久的QQ籤名:房子——生活中長久的痛。
生活中的開源節流,在「開源」受限的情況下,就要「節流」,這是劉明記帳的初衷。「我就希望能對有限的收入在支出方面有所掌握和控制。」劉明告訴記者。
事實上,劉明一直認為他這個記帳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跟性格有點關係。「當然,我可沒有買個大本子來記錄每一筆消費。只是用EXCEL簡單記錄收入和支出,支出都是以50元作為最小的記錄單位。」
劉明的父母住在農村老家,即便是條件允許,劉明說,父母在能自理的情況下,也會選擇留在農村生活。父母幫劉明夫婦帶著兩歲半的女兒。通常他們會一兩個月回家一次。帶些奶粉、衣服給孩子,有時候也會給父母些錢。
「我們兩口子和我姐姐一同租住在一套兩室的房子,房子離老婆和姐姐的單位都很近,省去了很多路上的辛苦。」劉明告訴記者,他姐姐已經買了房子,45平方米就花了42萬,位於大連市區的西北部,今年就能入住了。「我老婆是市醫院的合同制護士,我在一家IT硬體公司做技術工作。我們今年的最大願望就是,考慮在開發區買套小公寓,把女兒接回來。」
劉明說,大連的房價,高檔樓盤每平方米在3萬元左右,8000元~12000元的是一般的房子。「市內的房子我們的確負擔不起,所以希望以此過渡三四年。」
至於支出,劉明的帳本裡主要是衣、食、住、行、教育、保險、通信和一些其他日常消費。「比如,我們一年的房租、水電費用大約要10000元,一年的交通費用大約是3500元,我在開發區工作,所以通勤費用比較高。另外,這幾年我老婆讀成人本科,一年的費用大約要3000元,孩子的一份保險一年要2600元,包括雙方父母在內,我們有四部手機,話費和寬帶費大約2500元。」劉明給記者大概算了一下日常開銷,「我們很少在娛樂等非必需品方面有大花銷,但即便如此,全年的支出也幾近7萬塊錢。」
看看自己的電子帳本,劉明簡單作了個總結。「2010年,我們兩在收入方面分別有大約30%和50%的增長。雖然增幅看起來巨大,但實際上基數很低,所以家庭的稅後可支配收入還是沒突破6位數。」
劉明說,「聯想到居高不下的CPI,這點增長還是不能讓我們高興起來。支出方面的增長是必然的,最後,剩下的那點積蓄——微薄的積蓄——只好放銀行裡了。所以儘管是所謂的負利率,但是我們的這一點點積蓄也沒有更合適的去處。看看一年所餘,只要買了房,就徹底是給開發商貢獻了。」
在劉明的心裡,目前只有房子是最大的事情了。「小孩很快地長大,她需要一個自己的家。」劉明對樓市調控也已經不再報以幻想,因為他們一家每年的積蓄都遠不如房子漲價快。「但是我們不想再靠父母,他們的付出已經足夠多了。」
儘管生活中有些許不如意,但是劉明依然能夠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比如春節時拍的全家福就能讓我感受到家庭的小幸福! 哦,還有件事。世博會期間,因為老婆是事業單位,所以單位組織她們到上海、蘇杭旅遊了一番。我自費相陪,權作是對沒有結婚旅行的補償吧。沒事時看看照片,回憶一下,還是挺幸福的。」
記帳,我只和自己比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雪琴
馬祖煌,52歲,江蘇省南通市基層醫務工作者。記帳24年。
為什麼要記帳?馬祖煌說,主要是父母的囑咐。他成家前,父母就叮囑過:「以後成家,要節省過日子,不能浪費。」
古語說:「吃不窮,用不窮,算計不到一輩子受窮。」 馬祖煌覺得記帳不失為一個好方法。1986年成家後,馬祖煌買了兩個本、一支筆,「要為這個小家庭記好兩本帳,一本收入帳,一本支出帳。」從此一記就是24年,共記了7個帳本。
老馬的帳本有很多分類,有人情交往開支、有日常食品的夥食類、有穿衣戴帽的衣帽類、有農藥化肥的農田開支等。「記帳並不麻煩,每天幾分鐘就記好了。到了月底,我還會對本月的帳本進行分類匯總。夥食類開支了多少,衣帽類開支了多少等。每年到了年底,我又會對一年的收入支出進行匯總。」對於捉襟見肘的生活,他總是儘量節省一點,再節省一點。
馬祖煌在基層衛生院負責臨床檢驗工作,剛開始記帳時,他一個月的收入約三四十元,妻子到附近打打零工,有時能掙到二三十元。老馬說,這些年自己的收入呈階梯式增長,從1980年的月工資三四十元,到2010年1689元,30年間,漲幅超過了42倍。
不過,老馬最滿意的漲幅卻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工資從三四十元漲到了五六百元,最重要的是物價不高。據老馬介紹,上世紀70年代,當地的豬肉每斤0.75元;80年代,每斤2元多;90年代,每斤4元多。
物價和收入哪個漲得快?在老馬看來,有的能趕得上,有的趕不上。譬如農田生產資料,以氮肥價格為例,老馬說,2001年每袋21.5元,2010年每袋45元,漲幅近2.1倍;而自己的工資,2001年為1025元,2010年為1689元,漲幅近1.7倍;兩項比較,大致差不多。但教育費用,老馬就覺得趕不上了。過去,女兒中小學一路走來,費用都不是很高,現在讀大專的費用則成了家裡一筆很大的花費。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普遍都得到了改善,但對於馬祖煌來說,他家的生活卻一直過得不輕鬆。
2007年的帳本顯示,老馬一家三口全年的夥食費才700多元。老馬一天的正餐,夥食費才幾角錢。「每天中午都是一碗豆腐湯就著大米飯,大米飯管夠管飽。」
他坦率地告訴記者:「20年來,我們兩口子基本上沒買過衣服,都是親戚朋友送的舊衣服。」買肉吃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只有過年的時候,老馬會買點瘦肉給孩子改善改善夥食,但老伴還不捨得,只買2斤肥肉,因為一斤肥肉要比一斤瘦肉便宜1~2元錢。
老馬說,最主要的原因是錢太少了,做什麼都不夠。「我從不與人家攀比,我只跟自己比,只跟過去比。」他進一步解釋,「我只縱比,不橫比。」
縱比起來,老馬的家庭生活的確比過去改善了很多。2008年,他花了970元買了一臺大彩電;2009年初,他花了1900多元買了一輛電瓶車,有了出行工具;2009年底,他又花了450元買了一部手機,每月話費為20元。在校的女兒,有部同學送她的手機。這樣,他們家也邁上了現代化的臺階。
記帳24年,老馬最大的感受是「有數」,老馬說:「一分錢的收入和一分錢的支出都有數,這種感覺很好。」
「真正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平安、健康和快樂,而不僅僅是金錢,金錢買不到幸福。」年過半百的老馬說,「我的物質生活很困苦,但我的精神生活很富足。」
回望過去,老馬說:「現在,我覺得很幸福。」
退休工資漲了不少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刁錫永,62歲,四聯集團退休工人,現居重慶,電子記帳方式2年。
「香腸肉32.5斤433元,萵筍2元,兒菜3元,蘿蔔3元。」這是重慶退休工人刁錫永在2010年12月29日記錄下的全家當天的開支內容。
今年62歲的刁錫永,和老伴、女兒、女婿一家4口住在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中,日子過得優哉遊哉。
兩年來,全家每天的花銷,小到一元錢的小白菜、豆腐,大到1200元的一件衣服,刁錫永都不厭其煩地坐到電腦前,一點一滴地堅持記錄下來。
刁錫永說,記帳過日子歷來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之前,自己用紙筆斷斷續續也記過帳,不過記得不全,沒保留下來。如今,科技發達了,他精打細算過日子的記帳方式也發生了「革命性」轉變——在網絡上擁有電子帳本,成了名副其實的「帳客」一族。
物價上漲,越來越多的人「花錢總比賺錢快」。在沒有開源或者開源不足的前提下,節流就是最好的理財辦法。「這兩年中,2010年末的12月開支最高,有7153元,因為要過年了嘛,東西比平時買得多一些,除了日常用品和食品,還買了衣服和鞋子;而且食品買的樣數也比以前多,再加上這段時間物價上漲比較快,開支自然就高了許多。」刁錫永說,相比較以前,現在的月支出翻了一倍。「以前斷斷續續用紙筆記帳的時候,每月平均支出不到1500元,現在每月幾乎達到了3000元。」
在老人的電子記帳單上,2008年8月13日至2009年12月31日,1年零4個月,生活開支共計34750元,月平均約2106元。這個費用還沒加上女兒、女婿單獨給他買生活用品、食物等的花費;2010年全年生活開支共計35841 元,月均2986元,比2009年每月多支出880元。就拿老人喝了十幾年的牛奶來說,2005年是1.2元一袋,現在2元一袋,月支出明顯爬坡。
刁錫永說,每月近3000元的花費,包括全家4口人的生活用品開銷,以及他們老兩口的交通費、一些服裝開支等。
刁錫永退休前是重慶某企業的一名生產工人,2003年因企業改制而提前退休,當時每個月退休金只有400元多一點。退休後這些年,退休金一直在漲,現在有2000多元。「以前是企業給生活費。現在退休金直接從社保部門領,感覺增加了不少,生活也輕鬆一些。」
刁錫永的老伴退休前跟他在一個工廠上班,現在每月退休金1400元,兩個人加起來,有4000元左右。「我們要求不高,對目前的退休金還比較滿意,這些錢在重慶生活還過得去;但是,如果大家坐在一起議論,就覺得跟退休的公務員和教師相比,相差就比較大,心裡多少還是有點失落。」
刁錫永說,當地退休的公務員和教師每月退休金基本都在3000~4000元,他們一個人的退休金和自己老兩口的加起來一樣多,而且福利待遇也比自己好。「好在國家考慮了每年給退休工人漲工資,我們還是有很大盼頭的。」
2005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6年6次提高基本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的總體待遇翻了一番。最新的動向是,他們的基本養老金將從2011年1月1日起進行第7次上調。2010年年底政府給予退休職工的這一份特殊禮物,讓刁錫永感覺心裡溫暖了許多。「退休前,企業效益不大好,當時不得不提前退休。現在感覺幸福指數高了許多。新的一年,希望物價不要漲得太快。年齡大了,不大適應漲得太猛的物價,希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能夠穩定下來。」
我的支出七成是教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 夏一仁
湯先生,45歲,重慶某企業職工。記帳18年。
2010年在「蒜你狠」率軍之下,「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輪番上陣,居民消費品,可謂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重慶湯先生近20年的生活帳本中的一串串數字,追著CPI 跑,折射出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是意味深長。
1993年開始,湯先生開始每天在日記裡給家裡的收入、支出記帳,他告訴記者,這源自父母的記帳傳統,普通小戶人家,要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米價格,我們南方人是吃米飯的,大米從十幾年前1毛4分錢漲到現在1塊7毛2分一斤,真是坐過山車呀。」湯先生說。
2010年初,湯先生買的散裝大米價格多數是每斤1.4元,後來逐漸漲到1.6元/斤,現在貴的到了2.50元/斤左右。有些品牌一袋10公斤裝的大米比年初的時候漲了十幾元。像10公斤裝的東北五常大米,在重慶各大超市售價在53元,而前年只要43元/袋。
物價不斷飛漲,迫使湯先生不得不做一個有心人,每天更加仔細地把各項開支全部記錄下來,以便更有計劃地過日子。
到年底了,又是重慶家家戶戶灌香腸的時候了。湯先生在菜市場轉了一圈後發現,現在灌一斤香腸要30多塊,要是灌一個十斤多的要300多塊。「菜市場裡的小排都要十五六塊,太貴了,想想以前一斤豬肉才7毛錢,真是太便宜了。」四下打聽後,他直接跑到郊區去買了4元/斤的新鮮豬肉,一部分醃了臘肉,一部分灌了香腸。
近20年來,唯一讓湯先生感到價格變化不大的是報紙。「以前一份都市報是2毛錢一份,現在一份報紙價格最貴的也就1元多,尤其西南是報業發達的地方,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時候1元錢可以買3份報紙!」湯先生說。
尤其最近兩年的帳本,清楚記錄著:原來的豆油3.2元一斤,現在要5.3元一斤;原來的雞蛋1.9元一斤,現在要5元一斤。物價漲幅最大的時候就是2008年的冬天和2010年的9月份,「但是國家宏觀調控以後就都降下來了,我們也在記帳中學會過日子,比如每隔一天就會坐車到蔬菜批發市場一次,能省下來十幾塊錢。買水果也常年在果品批發市場。」湯先生說。
精打細算的湯先生的努力沒有白費,小到幾毛錢幾塊錢的針頭線腦,大到數萬元的建房造屋,他都一一記入帳本。湯先生1986年剛參加工作時的工資是31元/月,現在的工資已經十幾倍增長,他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到現在自己攢錢蓋起來的二層鄉間樓房。
「當然我也有不省的,就是教育投資,孩子的教育費用曾經一度佔全家總收入的70%,我們是農轉非,為了支付學費,曾經有幾年沒有添置新衣,但這是值得的。孩子都上了大學,我平時,也鼓勵孩子們記帳,合理利用生活費,這是我從我的父母那兒繼承下來的傳家寶,希望孩子們也能傳承。」湯先生由衷地說。
望著那持續幾十年的家庭記帳本,它不僅是展示我們生活變化的最好道具,還是一個普通家庭在脫離了當初的物質焦慮之後生活的活化石和美好願景品質,這不是帳本中的數字可以一一記錄的。
我是家庭理財師
《中國經濟周刊》實習記者 李妍
景文,33歲,北京人,財務工作者。記帳兩年。
當景文從他的包裡拿出一袋又一袋整理得極為規整的現金、報表、票據時,我不禁先問他:「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他微微一笑:「我是學財務的,理財是我的樂趣,更是一種享受。」
三個文件袋裡分別裝著家庭消費表和景文夫婦的各自儲蓄。他會將每天的消費先記錄在手機上,然後回家填寫在月消費一覽表裡,註明時間、金額、用途等。每年,景文還會在電腦裡做出一個總報表,統計家庭的收支總額和消費類別。這個家庭帳單做得如此專業、細緻、一絲不苟,景文說:「生活要仔細地整理和規劃,才能通往幸福。」
景文夫婦收入穩定寬裕,是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家庭」,兩人用理財的方式實現勤儉節約、保證生活品質、嘗試各種投資。
景文夫婦因為是「老北京」,有了不少家底兒優勢。自己買的房、單位分的房、雙方父母的房、拆遷後的補償房……現如今,景文夫婦有六套房,是名副其實的「大地主」,除了自家用房,其他三套就都用來出租,有不少租金收入。
除了本職工作,景文也做一些兼職,跟朋友一起合作辦晚會,在婚慶公司做兼職攝像等。景文說:「這都是業務愛好,也成了生財之道。」
景文的妻子是一個文藝愛好者,發表過不少作品,出過書,獲過文學獎,這兩年又愛上了話劇,和一些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排練、宣傳、演出,也能有不菲的進帳。
這些「業餘收入」雖然單筆不多,但是一年算下來,也有好幾萬,最重要的是,「這些錢賺得很快樂,很有成就感。」
2010年,景文夫婦最大的消費是買了一輛騏達車,從奇瑞到騏達,景文說:「這才真正奔了小康。」
可是,油價的不停上漲也讓景文有點掃興。按照帳本記錄,2009年1月,93號汽油還是5.33元/升,現如今已經漲到了7.17元/升,再加上北京無處不堵的交通狀況,停車位難找的現實困境,景文決定,上班時間坐地鐵,周末駕車遊。所以,雖然油價上漲了,可是景文家每個月的交通花銷降低了。「每個月花個三四百塊錢的油費,是原來的一半。」而且,坐地鐵上班也比駕車好。「不僅省了錢,還不用考慮擁堵問題,時間上比較可控,也更輕鬆。」
在這些繁瑣的家庭消費中,處處都能發現景文的生活智慧。「關鍵不是省錢,而是提高性價比,這是一種能力。」景文得意地說。
景文夫婦所做的投資包括理財產品、股票、基金、國債、集郵、金條、保險、茅臺酒等,幾乎所有的家庭投資方式,都可以在景文夫婦身上得以體現。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景文就開始「玩股票」,是一個資深股民。2007、2008年時也曾「海撈」過幾把。但景文意識到,光靠股票類的風險投資還是不夠的,應該「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裡」,於是,景文又購買了理財產品、基金、國債等。
2008年,景文買了50克金條,按照差價來算,兩年間賺了近一萬元。2010年國慶期間,景文又買了一箱茅臺酒,兩個月後,這箱酒升值了7200元。不過,景文說,他不是投機者,還是想多等幾年再出手。
景文的妻子有多份保險,有父母給購買的,也有自己購買的。景文計劃著,明年有了寶寶,也給寶寶購買一些保險,有了保險伴隨一生,應對意外時會更從容一些。
「投資需要理念,需要膽識,也需要眼光,多做幾種投資,在增值的同時更穩妥。」景文如此講述自己的投資心得。
幸福就是不用記帳
《中國經濟周刊》實習記者 李妍
王仁傑,65歲,烏魯木齊退休職工,現居北京。記帳30年。
1980年到2010年,王仁傑從農村走進了城市,從城市走進了首府,又從首府走進了首都。這其間,王仁傑也從青年走進了晚年,從「光棍漢」走進了四口之家,從8平米的土坯房走進了70平米的樓房。
1980年,農民王仁傑用積攢多年的「工分收入」200元錢買下了新疆塔城市郊區的一間8平米的土坯房。說是「房」,它透風漏雨、冬冷夏熱,可是王仁傑很高興,因為他終於「進了城」。「我離開公社,在城裡買了這間房,找人組成了包工隊,給人家蓋房子。」為了能更好地生活,王仁傑開始了記帳,「這讓我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
1982年,王仁傑拿著1000元的家底,又借了2000元,買下了一間60平米的房子,往城區又移了500米。1986年,這間房子被規劃為「公路用地」,王仁傑又拿著政府補償的5000元走進了市區,買下了100平米的「豪宅」和500平米的小院兒。
1998年,王仁傑的兩個女兒一起考上了師範類的中專院校,因為是藝術類專業,一年的學費就是16000元。王仁傑決定,賣掉一半的房產,供女兒上學。從此,王家的帳本從一個變成了三個。「我讓她們每月都把花銷明細錶帶回家,一旦超支還要從下個月生活費裡扣除。」老人心疼地說:「我的孩子每天都在吃饃饃和方便麵,連菜都捨不得吃。」
2002年,王仁傑賣掉了剩下的一半房產,拿到了3萬元,其中1萬元給兩個女兒買了一架星海鋼琴,2萬元作為在烏魯木齊買房子的首付,並籤下了5萬的按揭協議。
一直住著土木結構房子的王仁傑一家終於搬進了60平米的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摸著鋼筋水泥築造的牆,王仁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踏實。
此時的王家已經輕鬆了不少,兩個女兒都當上了老師,每人每月能有近兩千元的收入,王仁傑夫婦也找到了一份看管宿舍樓的工作,每人每月能有400元的收入。從這時起,王仁傑一家開始一邊償還背負已久的債款,一邊繳納每月400元的按揭款。
王仁傑把全家的帳本匯總到一起,計劃著償還陳年舊帳和房貸。「當時我們覺得,按揭真是好啊,可以一邊住房子,一邊花30年的時間買房子,真是划算!」
2007年,王仁傑終於還完了舊帳,無債一身輕的快樂讓這位已經邁入晚年的老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2008年4月,王仁傑的女兒來到北京工作。王仁傑夫婦賣掉了烏魯木齊的房子,隨女兒來京生活,並在北京市通州區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說到關於房產的收穫,老人頗為得意:「我在烏魯木齊的房子,住了五六年,還白賺了十幾萬,當然划算啊!現在北京的房子也划算,買的時候花了27萬元,才兩年時間,就翻了番兒了。」
自從搬到了北京,王仁傑老人也不再記帳了,過去的很多帳本也在一次次搬家中丟失了,但他並不遺憾,因為在帳本上記錄的是艱辛的苦日子,是需要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生活重擔,而現在,他們可以更加輕鬆和舒適地生活。
王仁傑的大女兒已經有了男友,他們申請了經濟適用房,正等待著每一次搖號的機會。「我跟她說,房子總會有的,實在不行就先租房嘛!生活總是會越來越好的。」王仁傑老人笑呵呵地說。
大的開支是教育和房子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雪琴
楊綠平,49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寨橋派出所輔警。記帳24年。
1986年,24歲的楊綠平開始在日記裡記下自己每日的花銷。
楊綠平告訴記者,記帳有三大原因:第一,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第一次當家做主,執掌小兩口財政大權,他想知道,一年究竟能掙多少錢,要花掉多少錢。第二,出於對文學的愛好。「那時,我不僅是常州日報的一名通訊員,還是武進縣人民廣播電臺的通訊員。日日記帳是緣於自己愛動筆寫點什麼的結果。」第三,「將村裡帳目與家裡的分清」。當時,他正在村裡面做出納,管著村裡的錢財,因為怕把公家和自家的帳目搞混淆了,所以,也給家裡做了一本帳。
記了24年的帳,楊綠平的感受是消費水平與收入都有所增長。
1987年,楊綠平全家收入是4309元,當年支出為4780元。到了2009年,他的全家收入為61941元,支出為92659元,而2009年嚴重超支是因為父親生病。從數千元變成數萬元,24年來,楊綠平全家的收入漲幅為14.4倍。
同期,物價漲幅為多少呢?楊綠平給記者舉了一個農業生產資料的例子。1987年,氮肥每袋80斤售價9.3元,折合為每百斤售價約為11.6元;2009年,每袋氮肥百斤售價為38元。也就是說,24年來,氮肥價格漲幅約為3.3倍。
24年的家庭開支中,最大的開支有兩項:一項是教育,另外一項是建房。
在楊綠平的帳本中,兒子的教育費用呈現陡漲的態勢。在兒子上小學、初中時,學雜費淹沒在日常費用中,並不突出。但到了高中後,學費一下子成了大宗消費。
最開始是兒子中考差幾分,交了2萬元擇校費,到高中畢業時,總共耗去了6萬元。上大學的費用則是10萬元,合計16萬元。兒子大學畢業後,在武進工作,這讓老楊又喜又愁。喜的是兒子終於長大成人,可以自己獨立生活。愁的是,兒子眼看要成家,房子怎麼辦?城市裡高企的房價讓在農村生活的老楊犯了愁。
老楊自己的住房是農村自建房,不僅便宜,而且面積有著城裡人難以想像的超大、寬敞。1987年,楊綠平結婚,婚後與父母同住在老屋裡。後來,經濟情況逐步得到改善,1993年開始自己建房,1996年竣工,簡單裝修了一下,就入住了。
老楊家的房子是兩層小樓,從前到後,長30米,寬8米,兩層加起來面積達到480平米,耗資不到16萬。這對一個農村家庭來說,是一項最大的開支,也是一輩子僅此一次的開支。
而兒子的婚房,「在城裡買商品房,肯定買不起,」楊綠平顯得十分無奈,「只有把家裡的老宅裝修一下,大概要花10萬元,彩禮要花8萬元,兒子成家的這筆開支要18萬元。」「農產品價格漲幅不大,教育費用漲幅太大,城裡房子就買不起了。」楊綠平感慨地說。
現在的老楊,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寨橋派出所當輔警,雖然是農民身份,但不用幹農活。讓記者意外的是,老楊對電腦使用得非常熟練。2002年,電腦迷老楊花了6400元買了一臺電腦,他從此開始用Excel記帳。他自己設計了個性化記帳軟體,輸入當天的收支後,電腦就會自動做出分類統計。但讓老楊頗為感慨的是,這臺2002年花了6400元買來的電腦,現在已經降到了1000多元。「IT產品一買就降,商品房一買就漲。」
儘管這24年來,老楊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老楊並未明顯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馬馬虎虎。」老楊說。
常常漲漲常常漲
好聰明的中國人
好瘋狂的中國價
有個學生叫小郭
大學花了六萬多
畢業了 找工作
每月工資一千多
沒有房 別提車
結婚更是沒著落
CPI跑不過
這樣的 還挺多
生不起 一萬幾
生得起 養不起
養得起 學不起
學得起 娶不起……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價
中國的物價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價
我們的物價
讓美國都認真聽話
——網絡原創視頻歌曲《中國價》,改編自S.H.E的《中國話》。
(責任編輯:王洪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