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普通家庭的帳本「經濟史」:算計不到要受窮

2020-12-20 搜狐網

  帳本故事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

  養老金的別樣「縮水」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鳳桃

  艾學用

  70歲,湖北天門退休職工。記帳55年。

  艾學用今年70歲了。艾學用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受父親影響,1956年,15歲的艾學用就開始把生活收支的點點滴滴計入帳本,至今已經堅持了55年。

  1961年,艾學用走上了教師崗位,成為一名中學老師。最初,他只是一個實習教師,每個月只有29塊錢的工資,轉正後漲到了33塊。此後15年,艾學用的工資只漲了1塊錢。

  據艾學用介紹,當時,農村還是靠掙「工分」來分糧食和酬勞。在天門市農村,一個「工分」四角錢,而一般來講,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年就三四百個「工」,整日勞作的話,一年的收入才160元。

  在那個年代,艾學用日常生活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開支,每個月主要的開銷就是給學校食堂交上幾塊錢的夥食費,到年底還能攢下100多塊錢。

  1962年,艾學用結婚,總共花了100多塊,其中最大的一筆開銷,是和老婆一人做了一套新衣服。擺酒席宴請則是小錢,因為當時的米麵油非常便宜,艾學用記得,當時的米才9分錢一斤,魚兩三毛一斤,雞蛋2分錢一個,而且在農村分的還有糧食,所以整個結婚酒宴辦下來就沒用多少錢了。

  1989年,艾學用調到了《天門日報》,一幹就是11年。在報社,艾學用做到主任記者級別,1995年10月,他的工資已經漲到了645元。這在當時,可以稱得上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了。

  雖然當時的柴米油鹽價格相對於10年前已經翻了幾倍了,比如,大米已經從原來的一兩毛一斤漲到8毛一斤了。但是,對於艾學用來說,這些都在完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艾學用笑著說,也就是普通家庭,不過日子比以前更好過了。

  艾學用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上個世紀90年代時,三個孩子先後結婚,為了體現公平,艾學用統一了支出標準——2萬元。而這兩萬元的花費中,家電佔了大頭。據其介紹,當時,1300元一臺的小彩電是「開後門」買到的,電冰箱需要兩三千元,沙發也要幾千元,而柜子、箱子等木家具則是自己找人做的,當時日常吃穿用的開銷也有增長,總共算起來就是這個數了。艾學用說,當時好在不需要擔心房子,要是現在,光房子這一項就難支撐了。

  2001年,艾學用退休了,以「副高」級別算,每個月可以拿1200塊錢的退休金。相對於10年前的「中產階級」的生活,如今的艾學用成了真正的工薪階層。當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老艾對記者說:「我的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才只有幾百塊呢!」

  從2001年到2007年,艾學用的退休金一直保持1200元的水平,而與此同時,物價的增長正不知不覺地讓這點退休金顯得越來越少。根據艾學用的帳本,2005年,大米已經漲到了1.6元一斤,在過去五年內增長了77%;5公斤一桶的食用油從2001年的40元漲到了50元,增長達25%。對於退休後的艾學用來講,除了吃、穿等基本生活開支,其他的就儘量避免了。

  2008年,艾學用的退休金漲了,從原來的1200元提到了1400元。2010年,艾學用每月的養老金提到了2300元。而與此同時,物價的增速在艾學用看來則是驚人的。2010年10月,食用油價格已經翻倍,漲到了80元每桶,有的甚至達90多塊,而同等的大米已經漲到了2.3元每斤,肉則漲到了十五六元一斤。艾學用說,養老金跟不上物價上漲的步伐,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它漲我就不買唄,我就買點吃的,所以物價雖然對我的生活有影響,但也能過。」 艾學用樂呵呵地說。

  艾學用自寫春聯表變遷

  1975年(艾學用的妻子全年掙工分483.77個,每個工價0.474元,收支相抵當年超支36.76元。)

  多年未進一分錢;今夕又是超支戶。橫批:何時為止。

  1984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艾學用家有責任田3畝,承包產量達3820斤,承包任務1300斤,加上家庭副業收入600元,買了一頭牛。)

  三中全會指航向;一號文件開富路。橫批:大有希望。  

(責任編輯:楊建)

相關焦點

  • 帳本故事:中國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  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
  • 11個普通家庭的帳本故事:「我記的不是帳」(六)
    為什麼要記帳?馬祖煌說,主要是父母的囑咐。他成家前,父母就叮囑過:「以後成家,要節省過日子,不能浪費。」古語說:「吃不窮,用不窮,算計不到一輩子受窮。」 馬祖煌覺得記帳不失為一個好方法。1986年成家後,馬祖煌買了兩個本、一支筆,「要為這個小家庭記好兩本帳,一本收入帳,一本支出帳。」從此一記就是24年,共記了7個帳本。
  • 11個普通家庭的帳本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
  • 盤點11個普通家庭生活帳本:房子是長久的痛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艾學用笑著說,也就是普通家庭,不過日子比以前更好過了。  艾學用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上個世紀90年代時,三個孩子先後結婚,為了體現公平,艾學用統一了支出標準——2萬元。而這兩萬元的花費中,家電佔了大頭。
  • 盤點11普通家庭生活帳本:幸福就是不用記帳
    艾學用展示帳本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
  • 11個普通家庭的帳本故事:「我記的不是帳」
    邵菲說:「我是一個典型的工薪家庭主婦。」  在邵菲的帳本上,詳細記錄了從2005年到2010年的所有花銷,每到月末年底,邵菲還會算個總帳,以此來更好地規劃生活。  應對通脹——我「囤」  商場裡的打折專櫃、超市裡的特價區總是對邵菲有著致命的吸引力。邵菲說,「囤」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樂趣。
  • 從一筆幾毛到一筆幾十萬的家庭記帳路
    熬力照一家的家庭帳本。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記帳讓我家走上了致富路。——熬力照的家國寄語□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王永欽「日曆2.4元、照相2元、電視與戲劇雜誌8毛錢、兩雙鞋19元、買豬50元……」這是熬力照1987年記帳本上記錄的家庭開支。如今,看著一堆小山似的泛黃褶皺的帳本,每一位來他家串門的客人都感慨萬千。正是這些30多年來的一筆筆帳單,無聲地記錄著科爾沁牧民4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 《帳本裡的中國》: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
    8月17日上午,《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在廣州舉行。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人民出版社等單位領導、嘉賓出席,專家代表、媒體代表及學生代表,近百人參加會議。中共廣東省委黨校許德友教授作主題發言、講述寫作歷程,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交流討論,主人公代表分享帳本故事。
  • 生活每天都在變——四個普通家庭的民生帳本
    說民生,國家有一本厚厚的帳本:取消農業稅、推動社會保障全覆蓋、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調高個稅起徵點,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推行基本藥物零差價銷售、保持物價總體穩定、促進房價合理回歸……一串長長的「民生大單」,讓億萬人民從中受益。說民生,每個家庭、每個人也都有一本厚厚的帳本。對於民生的改善,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他們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深刻。
  • 堅持記帳38年,這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帳本被湖北省檔案館收藏
    堅持記帳38年,這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帳本被湖北省檔案館收藏 向秀 李爽/微信公眾號「湖北之聲」 2019-09-29 07:10
  • 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帳本裡的中國》新書首發
    《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央廣網廣州8月17日消息(記者鄭澍)17日上午,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廣東省委宣傳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選題《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在南國書香節琶洲展館舉行。
  •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 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
    64歲的普通農民曹吉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記錄家庭帳務,這一記就是38年。2 帳本裡的酸甜苦辣從1980年農曆二月二十六至今,曹吉林整整記了38年的家庭帳目,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只要有收支,就得順手把它記了,不然撂個十天半月就忘了。」
  • 一位普通主婦家庭帳本:前9月開銷超去年一整年
    今年以來,百姓再次深切感受到CPI指數上漲帶給生活的壓力,先來看看長春市民曹志紅家的帳本吧。  小帳本:收入未漲 日常消費漲了  曹志紅夫婦屬於白領階層,家庭年收入12萬元左右。但由於錢越來越不禁花,自2009年以來,她養成了記帳的習慣。
  • 「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
    在家庭記帳本上,清楚地記錄著家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些記帳本是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村民楊德才的「傳家寶」。「父親從1980年開始家庭記帳,家裡帳本上收支兩條線,每一筆父親都記得一清二楚。」楊德才拿出幾頁泛黃的32開本信箋,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父親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敬佩。
  • 家庭帳本管理技巧
    這本書還有一個好處,它能讓大家把會計理念融入管理家庭財務的實踐當中,幫助大家形成家庭資產。正如一個好的財務長(CFO)能帶領公司走向成功,一家人的錢也要放在懂會計原理的人手中,這個家才能被打理得紅紅火火,蒸蒸日上。說到家庭財務管理,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家庭帳本。
  • 「家庭檔案」是一本時光裡的「小康帳本」
    1959年剛參加工作時,每月工資26.5元,如今每月退休金5341元;過去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等要鄭重其事詳細記錄,如今買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商品已不再作為家庭重要支出項目……翻看一本本「家庭檔案」,河北省灤州市79歲的駱宗明老人禁不住感慨「今非昔比」。
  • 基層紀檢幹部:一個普通家庭10年「人情帳本」的變遷
    夜已深,明亮的檯燈下,妻子正埋頭核算一年來的支出帳單,那認真、仔細的勁兒,完全匹配她家庭「紀委書記」的頭銜。「老王,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嘿嘿!」算好帳後,妻子湊到我跟前。「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家庭總支出45632元,比去年下降了27%,其中人情支出2400元,同比下降52%。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1 星期五 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的調查人員走近新老記帳戶,看他們如何記帳、要記哪些收入和支出,對家庭小帳本裡「藏」著的民生大數據一探究竟。李女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手工填寫帳目。
  • 「家庭帳本」見證70年偉大成就
    積攢至今,5本厚厚的「家庭帳本」,記錄著全家人的收支。1978年,他們「光花在吃上面的錢,就佔了六成。」如今,用於食品的支出佔比下降到5%,其他的支出項目卻越來越豐富。(9月10日 新華網)經濟學上的一個名詞叫「恩格爾係數」,即食品佔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這一係數越低,往往意味著生活水平越高。
  • 為什麼要讀經濟史
    他從哈佛取得博士學位後,到芝加哥大學擔任經濟史教授,寫了許多文章與專著,擔任過經濟史學會的會長。我要推介他那篇1976 的名作《歷史對經濟學有用嗎?》(Does the PastHaveUsefu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