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經濟史

2021-03-01 經管學苑
來源:金融博覽雜誌(ID:FINANCIAL_VIEW),本文刊載於《金融博覽》2018年第8期

如果你想從事經濟學研究,做些有貢獻的事,讀經濟史有幫助嗎?我的學識和聲望不足以說服你,我先介紹Donald McCloskey的基本論點。他從哈佛取得博士學位後,到芝加哥大學擔任經濟史教授,寫了許多文章與專著,擔任過經濟史學會的會長。

我要推介他那篇1976 的名作《歷史對經濟學有用嗎?》(Does the PastHaveUseful Economics?)。McCloskey認為歷史對經濟學可以提供五項功能:

(1) 更多的經濟事實;

(2) 更好的經濟事實;

(3) 較好的經濟理論;

(4) 較好的經濟政策;

(5) 較好的經濟學家。

這篇經濟史學界必讀的文章,幾十年之後還有相當的可讀性。歷史對經濟有用嗎?McCloskey 的答案是:當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熊彼德的著作裡,都有明顯的歷史視野,從而這些人物的著作在歷史上留下重要的軌跡。

以下是我對這個題目的看法與見解。先以九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例,他們都做過與歷史相關的研究。

(1)保羅·薩繆爾森晚年有不少分析經濟史與思想史的重要文章。

(2) 約翰·希克斯寫過一本A Theory of EconomicHistory(1969)。

(3) 哈耶克的著作裡,有濃厚的歷史思維。

(4) 米爾頓·弗裡德曼寫過《美國貨幣史1867-1960》(1963)。

(5) 喬治·斯蒂格勒是經濟思想史學界的大佬,他是馬克·布勞格在哥倫比亞大學寫李嘉圖方法論博士論文(1955)的指導老師。

(6) 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盧卡斯,大學主修歷史。

(7) 威廉·阿瑟·劉易斯在1979年以經濟發展學獲獎,寫過幾本經濟史的著作。

(8) 西蒙·庫茲涅茨(1971)與西奧多·舒爾茨(1979) 這兩位得主,在著作中也常運用歷史證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經濟學教育深受美國影響,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為什麼戰前深受歐洲影響的美國,會把經濟史改為選修甚至廢止呢?

一是因為美國學界的實用主義傾向濃厚,高等教育的學費高昂,學生多選擇可以立即運用的知識,普遍認為經濟史沒有用。

二是因為上世紀50 年代之後的經濟學,愈來愈自然科學化,數學與統計大量引入後,吸引了許多理工科的人才投入,以文史為取向的經濟史就被輕視了。

三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學生湧入美國,重點放在學習最新的技術,老掉牙的經濟史無人問津。

四是因為經濟史學界在上世紀60 年代之前不夠爭氣,由老式的制度學派掌控,他們的視野、論點、教材、著作都缺乏競爭力。

20 世紀50 年代末期,計量經濟史學開始發展,經過30 多年的努力,羅伯特·福格爾與道格拉斯·諾斯在1993 年,以經濟史的研究得到諾貝爾獎,這個學科才得到基本的尊嚴。現在哈佛、耶魯、麻省理工、芝加哥、斯坦福、伯克利都有經濟史名師,這個學科總算有點門面了。

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他們走對了計量史學之路:把經濟理論、統計方法、數學模型,用來探討歷史的經濟視角,自稱為Cliometrics(Clio是希臘的歷史女神,metrics 是計量衡量學的意思),或Historical Economics(歷史經濟學)。這和使用敘述手法、簡單圖形與表格說明的傳統經濟史研究迥異,對一般經濟學者而言,雙方也比較有共同的語言與溝通的平臺。

要辯護經濟史是否有用,基本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有效的經濟學理是根據事實來提煉出有用的概念,那麼現代的經濟學理視野,必然會受到觀察樣本的限制。歷史的重要功能,就是開闊認知的可能性。歷史能提供許多過去的精彩現象,是眼前所不易觀察到或想像到的。

就像研究古生物,能幫助生物學家對演化過程的了解;研究古代地質學,能幫助理解地球的長期發展特性;研究冰凍層,能幫助理解地球暖化的問題。人類過去的經濟活動中,必然有許多嚴重的失業問題、景氣循環問題、通貨膨脹(緊縮)、貨幣供需失調現象,是現代無法觀察到,也不是現代理論所能充分解釋的。

歷史可以輔助目前觀察樣本的不足,也能提醒現代的經濟學家,當今的理論仍有許多無法充分解釋的現象。經濟史學者通過集體努力,彙編了更豐富的史料與文獻,我們現在擁有比過去更多的統計數字,有更多元的歷史觀點與分析工具,能肯定地說:我們比所研究的對象,更了解他們的時代。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你要掌握惡性通貨膨脹的特質,20 世紀上半葉的德國經驗沒必要去了解嗎?歷史是社會的實驗室,產生過許多讓人嘆為觀止的經濟事件,過去的事情不全然是垃圾。

現在換個話題:經濟理論會影響(經濟)歷史的研究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子很多。例如李嘉圖主張自由貿易,認為可以讓各國的資源交流,使各國的工資與物價水平逐漸拉平。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這就是全球化的過程。經濟史學者從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起,有不少人投入這個題材,現在已有明確證據顯示,李嘉圖的理論是對的。弗裡德曼與施瓦茨的《美國貨幣史》(1963),也是用來支持貨幣數量學說的重要研究。

反過來問:經濟史的研究會影響或修正經濟理論嗎?答案也是肯定的,舉一個顯例。上世紀50 年代起,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迅速興起,如果沒有經濟史的研究作根據,增長理論學者怎能掌握英國經濟的長期變動特質,並據以提出增長模型?如果對俄羅斯與日本的經濟發展沒做好充分的歷史理解,怎能臆造出農業國家的經濟發展機制與雙元增長模型?(參見Filippo Cesarano (2006): Economichistory and economic theory(《經濟史與經濟學理論》)的新綜述)

其實歷史知識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在歐洲一直沒有人懷疑過。上世紀50 年代起,美國執世界科學牛耳之後,由於它的實用主義傾向,加上第三世界國家留學生的急切心態,才把歷史的重要性壓縮到另一個極端。現在的經濟學已經過度數學化和邏輯化,計算機模型建構出來的理論,未必有實際的解釋意義,倒不如在人類的共同遺產裡,找尋廉價實惠的史實作為分析對象,這對經濟理論的推展,也許是最可靠的投入要素。

但如果說經濟史真的那麼重要,為什麼沒有多少人願意投入?

第一,很多人認為這個行業看不到前景,就業困難。以美國為例,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對經濟史的人才需求不高,Journalof Economic History 每年都會公布當年的最佳博士論文獎,刊出論文摘要與評審報告,以及這些生力軍目前的職位。經濟史是個沒前途、無就業機會的行業。但上世紀90 年代羅伯特·福格爾與道格拉斯·諾斯得到諾貝爾獎之後就改觀了。

第二,經濟史的研究不夠科學化,顯現不出經濟學在模型與計量方法上的驚人分析效果。其實經濟史是一門應用經濟學,Cliometrics(計量史學)的主要要求,就是把經濟理論與統計方法運用在歷史題材上。如果你稍微翻閱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季刊內的文章,大量運用計量方法的程度,恐怕會超出你的想像。

第三,研究經濟史太麻煩,需要到處找零碎的史料、殘缺的統計數字,弄得滿身大汗吃力不討好。此外,理論模型所要求的變量,很不容易找到對應的數據;更討厭的,是要花很多時間,去了解研究主題的時代與社會背景,要做很多投入還不一定能得到預期的結果,投資回報率太低。

第四,缺乏滾雪球效應。如果我經過一家餐廳,只見小貓兩三隻,通常會選擇另一家排長龍的餐廳。原因很簡單:經過這麼多人的檢驗,是鮮花還是毒草早就清楚了。除非我品味特殊,怎麼會在冷門領域裡浪費時間與精力呢?但我也常提醒自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如果不比別人強,那就跟別人不一樣;太多人淘挖過的金礦,就不必去湊熱鬧了。福格爾與諾斯在1950-1960 年讀博士時,勇敢選擇超冷門的經濟史,才有機會在1993年得到超額的回報。

如果你的歷史感受力不錯,能寫簡單的數學模型,會操作初級的統計軟體,肯流汗挖掘歷史材料,那就可以考慮選擇這個行業,應該會比在主流領域容易存活。如果你建構數學模型的能力比喝開水還容易,也能在主流經濟學科裡出頭,那為什麼不考慮把經濟史當作第二專業,享受重新詮釋歷史的快感,說不定還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奇呢。前面提到的幾位大師級人物,也走過這條路,營造出古今貫通的添翼效果。

由南開大學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王群勇教授及其學術團隊主辦,旨在定期與大家分享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及軟體使用技巧,覆蓋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為廣大學友提供優質學術內容。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賴建誠/為什麼要讀經濟史?
    如果你想從事經濟學研究,做些有貢獻的事,讀經濟史有幫助嗎?
  • 2021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史專業考博成功經驗分享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史專業考博成功經驗分享 一、為什麼要考博?我選擇考博士是因為我對搞研究有興趣,對於收集資料和寫論文不排斥,我的碩導對於我繼續深造也給了很多的建議,同時家人也非常的支持,所以就有了讀博的動力。
  • 2021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史專業考博成功經驗指導
    一、為什麼要考博?相對於讀研是為了有獲取更好的平臺,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選擇讀博就是個人對科研的精神嚮往了。我選擇考博士是因為我對搞研究有興趣,對於收集資料和寫論文不排斥,我的碩導對於我繼續深造也給了很多的建議,同時家人也非常的支持,所以就有了讀博的動力。二、為什麼考上財?
  • 2020年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史專業考博成功經驗分享
    一、為什麼要考博?相對於讀研是為了有獲取更好的平臺,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選擇讀博就是個人對科研的精神嚮往了。我選擇考博士是因為我對搞研究有興趣,對於收集資料和寫論文不排斥,我的碩導對於我繼續深造也給了很多的建議,同時家人也非常的支持,所以就有了讀博的動力。二、為什麼考上財?
  • 經濟史——從理論到現實,從史料到實地
    武漢大學的經濟史學科有著深厚的底蘊,早在民國時期便開展了系統的經濟史教學,武漢大學法科研究所設經濟學部,包括經濟史、會計學、財政金融三門學科,是國內最早開設經濟史課程的大學之一。除此之外,著名經濟史學家汪敬虞先生也曾在武大求學,楊小凱教授也曾撰寫《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
  • 經濟史百年的觀念之辨
    在寫作百年經濟史這樣的課題之前,作者事先搭建了一個穩健的分析框架,建構起一個由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以及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等諸多理論合圍起來的一個具有分析性質的觀念模型,然後將大量的中國百年經濟史的新鮮史料放在這樣的觀念分析框架裡進行深度辨析,最後得出一個旨在重新說明百年經濟史的嶄新的觀念系統,讓讀者依靠觀念的衝擊而不是對史料的獵奇,真正在專業、理性和深度的層面,認識我們的百年經濟流變
  • 顏色:你所不知道的經濟史——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聯通
    經濟學家Gerschenkron主要研究另外一面,落後國家是怎麼樣發展起來的、為什麼落後國家能有這種不同的發展?1980年以後,出現了兩位經濟史上的裡程碑式的人物:Fogel和North,他們都在方法論上對經濟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前者強調量化的歷史研究,後者強調製度在經濟史當中獨特的作用,通過研究制度來研究經濟的變遷。
  • 唯尋「定向專業」挖掘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與地理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代經濟增長為什麼總是出現在歐洲?經濟史與地理學也是一門非常典型且受歡迎的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的專業。今天小編就按著交叉學科這一主題,帶你看看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當經濟史與地理(Economic History and Geography)結合在一起,能擦出什麼火花!
  • 【新刊】劉志偉|作為經濟史方法的「食貨」
    我的學科領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就我從事的學科領域而言,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有一個能夠把中國經史之學傳統與現代中國經濟史方法聯繫起來的基本範疇,就是「食貨」。所以,下面我想談談作為經濟史方法的「食貨」原理,希望儘可能切合會議的主題。  當代中國經濟史研究者在用到「食貨」這個詞的時候,好像已經沒有太多的分歧,一般來說都把「食貨」當作「經濟」的同義詞。
  • 【歷史視角】李伯重:歷史上的經濟革命與經濟史的研究方法
    有的學者批評《檢討》的討論是從概念出發,其實這正是本文所要大力強調的。經濟史研究的是過去的經濟事實(即過去的經濟實踐),而「經濟事實的領域首先就是由經濟行為的概念所限定的那個領域」。不對有關概念作出明確的界定,就連所要討論問題究竟是否屬於經濟史研究範圍都無法確定,遑論進行深入的研究。下面將就學者們對《檢討》議論最多的幾個重要概念及相關問題,作一討論。
  • 第二屆中國經濟史青年學術研討會徵文啟事
    為加強中國經濟史學界青年學者的交流,推動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發起了中國經濟史青年學術研討會。研討會旨在為青年研究者搭建學術平臺,鼓勵青年學者關注經濟史研究的基礎問題和前沿研究,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會議也邀請中國經濟史學界知名專家為青年學者的研究提供意見,以圖經過充分討論,有所收穫。
  • 經濟史上的「大分流」:西方何時開始超越中國?
    為什麼中國沒能發生工業革命?       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後,西歐突破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中國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轉變徹底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以及人類的生活方式。那麼,為什麼工業革命能夠發生於西歐?西歐有怎樣的優勢?
  • 經濟史、全球史與經濟的全球史
    原標題:經濟史、全球史與經濟的全球史   中文的「經濟」一詞,現在大家都在廣泛應用。
  • 【非洲 | 社會人文】理解歷史方能認識現狀——讀《非洲經濟史...
    而難以解釋的卻是,殖民主義對非洲施加了很多難以擺脫的束縛或者框架,以至於非洲經濟發展的長期任務仍只是要「找尋一種能夠有效駕馭19世紀歐洲帝國主義對這片大陸施加的影響的發展模式」。《非洲經濟史:內部發展與外部依賴》的目的是想把一些問題說清楚,想回答一些問題,但讀罷該書之後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問題越來越複雜了。實際上,該書最終的指向是將非洲經濟史視作一個複雜且多層次的雙向互動過程:發展與風險相連、依附伴隨著邊緣化。但是,這當然不是把「簡單」的問題變複雜,而是問題本身很複雜,一些人卻以為它很簡單甚至刻意地將其簡單化。
  • 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述評
    總體反映江南區域經濟史研究的著作有範金民、夏維中《蘇州地區社會經濟史·明清卷》(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書中將1368-1850年的蘇州地區分為六個時期,對蘇州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和爭論較多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論述,對前人注意不多的問題也加以研究,如農村基層組織變革、吳地民風、重臣與蘇州治理、商業組織等,是一部全面論述明清蘇州地區經濟史的著作
  • 諾思:經濟史中的制度與制度變遷|思想的力量
    本期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North)是新經濟史的先驅者、開拓者,也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由於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諾思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曾說:「歷史總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我們可以向過去取經,還因為現在和未來是通過一個社會制度的連續性與過去連接起來。今天和明天的選擇是由過去決定的。」
  • 從大國經濟史看大國崛起 這場學術研討會有乾貨
    11月28日,由《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大國經濟史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範大學紅樓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大國經濟史: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發展研究」。這場學術研討會大咖雲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各抒己見。
  • 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黃英偉病逝
    :澎湃新聞 12月9日,微信公眾號「中國經濟史學會」刊發唁電稱:驚悉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優秀的青年學者黃英偉研究員病逝,敝會同仁萬分悲痛!
  • 我們為什麼要讀文言文?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文言文呢?-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另外一個問題來回答——既然有了數位相機和高清列印技術,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博物館看油畫呢?足以解釋我們和西方世界對國家政治的理解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差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是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的人生抉擇。「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低吟淺唱之間,充滿了人間的溫婉之情。「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寫的雖是雕蟲小技,卻又緊張錯節,如臨大敵,讀之令人莞爾。
  • 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述評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總體反映江南區域經濟史研究的著作有範金民、夏維中《蘇州地區社會經濟史·明清卷》(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書中將1368-1850年的蘇州地區分為六個時期,對蘇州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和爭論較多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論述,對前人注意不多的問題也加以研究,如農村基層組織變革、吳地民風、重臣與蘇州治理、商業組織等,是一部全面論述明清蘇州地區經濟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