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蓉家庭:愛心帳本是最好的傳家寶

2020-12-23 人民網北京頻道

講述者:退休幹部 胡方蓉

我叫胡方蓉,今年70歲,原是江西南昌市服飾研究所的一名職工,我的丈夫劉永勝曾是一名軍人,我倆退休後來到北京和兒子一家共同生活,安享晚年。

今天我想和大家說說我家的兩個帳本。我們家是一個勤儉節約的家庭,生活支出精打細算。我家的生活帳本上,幾乎每天的花銷都記得很詳細。我們家還有一個公益帳本,裡面支出的每一筆數字都很大,捐贈金額有9萬元和21萬元,還有一張是給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電匯回執單20萬元。

這個公益帳本是怎麼來的呢?那得從1991年說起,當年我與部分下鄉插隊的知青和下放幹部,相約前往贛西北幕埠山下的一個「團結畲族村」,看到當地孩童上學的路年久失修,我和隨行的知青、下放幹部主動解囊相助,建了一條「愛心路」,幫孩子們和村民解決了出行不便的問題。

2004年,我到江西師範大學看望外甥女,偶然從一位老師那裡得知,一名從贛南老區瑞金和一名從贛西北農村考到師範大學的女生,因為家庭生活困難交不起學費而面臨輟學。

回到家,我和丈夫商量後,決定以「好心人」的名義長期資助兩位特困女生,直到她們研究生畢業。這件事,我們從不聲張也從不留名。後來學校從別的渠道知道了,學校黨、團組織將感謝信送到了我的單位。

2009年年初,我的兒子剛結婚,正準備裝修房子。從兒子那裡我們得知張家口地區陽原縣婦聯和東堡鄉政府正在籌建東堡春蕾小學新建學生宿舍,在兒子兒媳的支持下,我們響應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倡議,暫緩了兒子婚後房子的裝修,將退休金和準備裝修房子的存款共計20萬元捐給了東堡春蕾小學。

2018年,我和劉永勝再次參與到「春蕾計劃」的助學行動中,為中國兒童少年教育福利事業獻上一份愛心,我倆將退休金、撫恤金,以及匯集起來的家庭資金共30萬元捐給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用於資助甘肅漳縣472名建檔立卡的特困高中生。

說實話,我和老伴的退休金並不多,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寬裕,但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我倆要為「春蕾計劃」助力加油,為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盡一份力量。

多年來,我們曾資助過的大學生已經畢業,都有了很好的工作,看到她們成長得很好,我們特別高興。我們不需要感謝和回報,我們只是希望她們以後有能力了也去幫助別人。

現在,孩子們不僅十分支持我們做公益,他們也時常參加志願服務。對我們家來說,愛心帳本就是最好的傳家寶。(徐旭)

(責編:高星、鮑聰穎)

相關焦點

  • 「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6日電 題:「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哈麗娜、侯顯峰密密麻麻的數字,是生活點滴的寫照。在家庭記帳本上,清楚地記錄著家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些記帳本是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村民楊德才的「傳家寶」。「父親從1980年開始家庭記帳,家裡帳本上收支兩條線,每一筆父親都記得一清二楚。」楊德才拿出幾頁泛黃的32開本信箋,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父親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敬佩。
  • 奈曼旗農民記錄柴米油鹽的小帳本,竟然上新華網了!
    「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哈麗娜、侯顯峰密密麻麻的數字,是生活點滴的寫照。「收入:2001年8月27日,賣豆角70斤,21元;支出:9月30日,三輪車零件10元,鍋蓋18元。」在家庭記帳本上,清楚地記錄著家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些記帳本是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村民楊德才的「傳家寶」。「父親從1980年開始家庭記帳,家裡帳本上收支兩條線,每一筆父親都記得一清二楚。」楊德才拿出幾頁泛黃的32開本信箋,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父親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敬佩。
  • 家庭帳本管理技巧
    在快要結束的時候,獨自一人坐在飯桌前,翻開家庭帳本,把一個個數字填入帳本中—我想大家腦海裡浮現出的應該是這樣的畫面。如果發現錢糧所剩無幾了,可能還會一邊謄寫一邊發出一聲微不可聞的輕嘆:「唉,這個月又花多了」。這簡直是家庭劇中的典型場景。從會計的角度來看,這種家庭帳本其實就相當於利潤表(P/L)。
  • 「家庭帳本」見證70年偉大成就
    積攢至今,5本厚厚的「家庭帳本」,記錄著全家人的收支。1978年,他們「光花在吃上面的錢,就佔了六成。」如今,用於食品的支出佔比下降到5%,其他的支出項目卻越來越豐富。(9月10日 新華網)經濟學上的一個名詞叫「恩格爾係數」,即食品佔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這一係數越低,往往意味著生活水平越高。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家庭帳本在日本暢銷!不只是記帳,還包含菜譜、理財和生活知識,你想...
    財經頻道特約記者王翔:這裡是東京郊外的一家書店,在店內一處比較顯眼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有大約100種名叫「家計簿」的本子,這其實是專門記錄家庭收支狀況的帳本。每到年末,家庭帳本都是店內銷量很高的人氣商品。
  • 20多年一筆筆記錄的家庭帳本,見證了流動時代的變與不變
    (4月8日《錢江晚報》)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帳本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對於許多老人來說,帳本喚起了他們塵封的記憶。家庭帳本作為一種財務管理的手段,它並非抽象、空洞的數字和符號,而是生動、鮮活的「居家日記」。
  • 11個普通家庭的帳本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1 星期五 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的調查人員走近新老記帳戶,看他們如何記帳、要記哪些收入和支出,對家庭小帳本裡「藏」著的民生大數據一探究竟。李女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手工填寫帳目。
  • 一個中部地區農村家庭的人情帳本
    照片由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提供  在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薑紅(應研究者要求,化名)的調研中,有一個詳盡的家庭人情往來帳本的樣本。  這是江漢平原上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農家,一家6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加上兩個孩子。
  • 記帳員王壁峰:用家庭帳本記錄生活變遷
    王壁峰正在向記者展示其2013年的帳本。 本報記者 鄭新培 攝「你看,當時我買了27塊錢的竹筍和8塊錢的豬肉,當天肯定是跟老伴一起包餃子吃。」今年74歲的王壁峰向記者展示著他2013年的帳本,泛黃的帳本記錄著的不僅是王壁峰家庭的收支流水,也見證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見證了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冬瓜2元、鮮箔殼18元、葡萄10元……每購買一樣食物,王壁峰都會留心記下公斤數和價格。晚飯過後,王壁峰總會習慣性坐下來,取出帳本記錄下一天的收支。
  • 「小帳本」記錄40年中國家庭成長「大數據」
    從事檔案工作的徐梅說,母親筆下,不只是瑣碎的流水帳,更是一份反映改革開放四十年居民生活變化的「家庭檔案」。翻看最早的帳本,封皮已經泛黃,空白處列著不少加減法算式。「1979年時,生活比較困難,除固定日常支出外,還要供養祖父母,負擔很重。」徐梅說,母親偶爾忘了記下當天的支出,哪怕睡下了,也要披衣起來,拿出帳本補記上。
  • 家庭帳本的40年 記錄改革開放民生巨變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40年·變遷】家庭帳本裡的40年  「沒有想到,我記的家庭帳本成了改革開放的記錄冊。」  說這話的是一個叫張心俠的老人。今年89歲的他居住在濟南市市中區的臥龍社區,是一名離休幹部。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盤點11個普通家庭生活帳本:房子是長久的痛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
  • 居民堅持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在上高街道有一位居民,1994年開始,她堅持家庭開支每日記帳,而一個家庭的油、鹽、醬、醋、茶的日常開銷,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堅持記錄家庭收支,90年代帳目精確到分山藥2斤,7.4元;紅棗0.7斤,10.2元;木耳0.3斤,12.1元……3月3月上午,收拾完家務,伏靜趕忙拿出一個小本子,把當天的開銷記在上面,而本子的封面整齊的寫著「2016年3月家庭現金收支日記」。
  • 堅持記帳38年,這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帳本被湖北省檔案館收藏
    堅持記帳38年,這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帳本被湖北省檔案館收藏 向秀 李爽/微信公眾號「湖北之聲」 2019-09-29 07:10
  • 十多個帳本記錄了家庭支出 也見證了30年時代變遷
    鞏文海退休後便成了家庭的採購員,他每天早上上集市去購買生活用品。1989年開始,他從老伴手裡接過了家庭記錄員的工作,國家的大事政策、家裡的每一筆開支以及發生的大事小事等,他都用專門的記帳本詳細記錄下來。帳本清楚記錄了收入、支出以及結餘等  在鞏文海的書桌上,一本本厚厚的帳本按照年份依次摞著,均保存完好。
  • 帳本故事:中國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  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
  • 「家庭檔案」是一本時光裡的「小康帳本」
    1959年剛參加工作時,每月工資26.5元,如今每月退休金5341元;過去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等要鄭重其事詳細記錄,如今買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商品已不再作為家庭重要支出項目……翻看一本本「家庭檔案」,河北省灤州市79歲的駱宗明老人禁不住感慨「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