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塑造語言完成的藝術傑作?中西方雕塑藝術最初的緣起是什麼?

2020-12-17 百家號

考古學家們證明,大約在三百萬年以前人猿揖別,以製造工具為標誌開始了極為漫長的人類歷史。在地球上不同地域生活的人們,因自然環境的客觀因素、自身的生產能力、信息傳遞和交通條件的諸多限定,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不平衡的發展。尤其是史前處在極原始狀態完全依賴自然而維持基本生存的遠古先民更是如此。中國大陸從猿到人各個進化階段均有相當完整和系統的遺址、遺物被發掘,然而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人類最早的雕塑遺蹟基本上出現在歐洲大陸,這是多年來縈繞在許多學者心頭的不解之謎。

令人欣慰的是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們的不斷努力,為我們一步步接近謎底顯露端倪。在整個歐洲大陸遍地都是極易加工的上好石材——燧石。這就為智人達到創造較為精確形體的能力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基礎。中國的史前人則沒有西歐尼安德特人那麼幸運,大自然沒有向他們提供與他們同類的歐洲人相同的物質條件,因此要達到掌握完善的造型技巧則要走更為曲折的道路。如北京人遺址周圍的石料主要是極難加工的石英石,經過漫長的摸索,北京人才掌握了石器的特徵,但創造的石器還相當粗糙。賈蘭坡先生曾多次進行試驗,在《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中,他描述到「用火石模仿著打制出一件像歐洲那樣的『石斧』很容易,但用石英模仿北京人打制出一件細小的尖狀器則有很大困難。」

我國境內最早的雕刻器和刻有狩獵情節的骨片,距今有兩萬八千年左右(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出土)的歷史。在公元前兩萬九千年的時候,歐洲奧端納文化的創造者們已經在質地比較鬆軟的石灰石上雕刻出體態豐滿的女人小雕像。由此可見,物質條件和環境因素對史前人類藝術活動的影響不僅不可低估,而且必然成為藝術形成之初無法克服的巨大限定,這種限定直接作用於人的活動方式,同時注入其審美行為之中。

直至新石器時代,可塑性的物質材料(黏土)逐漸取代了堅硬的石塊,中國史前的雕塑發生了質的飛躍。泥條盤築的各種器皿、各種動物和人物形象,雖稚拙但較輕鬆的捏塑手法表現出中國先民對塑造語言的把握頗有駕輕就熟之感,並且一直把塑造作為主要的造型手段,日臻嫻熟、自如靈活地應用於青銅器造型。泥土的塑造與火的燒制,金屬冶煉和鑄造技藝的結合,創造出一個駭人驚嘆的青銅時代。聞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運用塑造語言完成的藝術傑作——世界第八大奇蹟。

事實上中國早期雕刻的語言主要集中於對玉石的雕、琢、磨,真正具有完全意義上的雕刻語言的作品大抵發生在秦漢之際。隨著佛教傳入而導致大型石窟藝術的發達,中國雕塑、雕刻的語言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甚至一時成為其主導語言。然而隨著佛教終於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即「宋明理學」之後,寺廟取代了石窟,廟堂之中林立的彩塑,緊貼中國文化傳統的塑造語言又成為中國雕塑發展的主體。

相比之下西方人則對雕、刻的手法顯示出得天獨厚的敏感和偏愛,構成他們雕刻藝術發展的主體及主要擅長的造型手段。從西方史前雕刻至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一脈相承地將石雕藝術不斷推至一個個高潮,尤其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更是純熟地運用雕刻語言的典範。

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人物貝尼尼,將堅硬的石頭雕刻得猶如絲綢般華美柔軟,人物衣褶翻飛飄舞,充滿動感,激情洋溢。19世紀末的羅丹不僅以酣暢的泥性、極好的塑造語言促動西方傳統雕塑走向現代雕塑的發展轉型,而且他對雕刻語言同樣表現出非凡的創作活力。所以,只有從中國和西方不同的雕塑風格中,我們才能更清楚辨析構成中西方雕塑藝術兩大傳統的基因及最初的緣起。

相關焦點

  • 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為藝術而生
    同一時期,羅丹第一次接觸到雕塑,並深深地愛上這門藝術。他以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成績離開學校後,連續3年報考巴黎美術學院失敗,遂放棄學院求學的夢想。然而,這次失敗卻成為羅丹走上自由職業雕塑家之路的契機。1860年,羅丹完成了為父親創作的半身像,這是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雕像生動地刻畫出父親堅強、剛毅的性格,透過硬朗的臉部表情體現出父親對家庭、子女深沉的愛。
  • 用摺紙藝術呈現世界級雕塑羅丹的《思想者》
    這期有點偏題,不像介紹摺紙藝術,像是介紹雕塑藝術的。。。沒興趣的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面看圖解。《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雕塑名作。享譽全世界。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最初這個人物其實是《神曲》裡的惡魔判官米諾斯,後來被認為是是《神曲》的作者但丁。上圖是羅丹本人。
  • BBC最強藝術紀錄片《曠世傑作的秘密》教孩子讀懂藝術
    這幅被稱為維梅爾作品中最富戲劇性的傑作,描繪的不是平常的家居生活,而是一座背景。《繪畫藝術》完成於荷蘭的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畫家將繪畫技巧和心血淋漓盡致地傾注其中。7、委拉茲開斯——《鏡前的維納斯》到底是什麼觸動了畫家,運用了淋漓酣暢的筆觸創就這幅舉世名作?《曠世傑作的秘密》也詳盡地給予了解答。
  • 靜穆的偉大和深邃的靈魂——米開朗基羅與古希臘雕塑藝術
    他們認為完善的心靈存在於健美的體魄之中,於是塑造身心完美的人物形象成了古希臘雕塑藝術的終極目的,在審美上趨於理想和幻想。《擲鐵餅者》古希臘時期湧現出許多雕塑藝術家,如米隆、波利克萊託斯、利西普斯等等,這些藝術家通過模仿現實生活,塑造出後世無法超越的傑作,像《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的》、《拉奧孔》、《命運三女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陶瓷雕塑造型分類及尺寸把握
    藝術美是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表達的藝術家對社會的認識與情感,是對現實美的真實反映,也是藝術家世界觀、人生觀的傳達。陶瓷雕塑藝術是陶瓷雕塑家傳達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再講講陶瓷雕塑造型藝術從裝飾上分類吧,陶瓷雕塑從裝飾上劃分為澀胎陶瓷雕塑、澀胎加彩陶瓷雕塑、顏色釉裝飾陶瓷雕塑、釉下彩陶瓷雕塑、釉上彩陶瓷雕塑五大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了解一點雕塑的發展史,以便我們更好地掌握雕塑的語言。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離塑藝術起源於什麼時代恐怕現在很難說清楚。但是,就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而言,已距今大約有二、三萬年了。例如被藝術界稱為「母神」的奧地利出土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
  • 「風雲塑——李象群雕塑藝術展」 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開幕
    他秉承學院優秀學術傳統,以寬闊的視野融 匯中西藝術優長,自覺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藝術使命,在主題性雕塑創作 任務中領銜擔綱,出色地完成了許多史詩性大型作品;在大量歷史和現 代人物的雕塑創作中,更是可見他感懷時代風雲、走向心靈深處的精神 印記。作為在改革開放偉大時代成長和成熟起來的藝術家,李象群的藝術 格局和我們所處時代的文化情境相對應,開合之間充滿風雲的激蕩。
  • 吳為山:用雕塑講述中國故事|藝術|雕塑作品|齊白石_網易訂閱
    兩年裡,泥塑匠師高標先生的高超技藝令他大開眼界,吳冠中、錢紹武等校外名家的講座令他受益匪淺,著名畫家吳開誠先生在素描上的啟蒙與引導,奠定了他日後對藝術的整體認知。  1991年,29歲的吳為山任南京師範大學雕塑教研室主任,當時他接到「當代草聖」林散之的長子林昌午的邀請,請他為父親塑一尊半身像,放置在林散之紀念館。當雕塑完成之後,林昌午激動地說:「父親活了!」
  • 曹智勇雕塑藝術臺灣邀請展隆重開幕
    臺東生活美學館2018年3月24日,應臺灣雕塑學會,臺東大學邀請,備受矚目的「尋跡」曹智勇雕塑藝術臺灣邀請展在臺東生活美學館隆重開幕,受邀嘉賓和新聞媒體近300餘人濟濟一堂,共同品味著曹智勇的雕塑藝術長期以來注重於推動生活與美學的融合,致力於藝術介入生活的美學實踐。經常舉辦各類高水準的藝術展。3月24日當天,伴著悠揚的音樂,眾多嘉賓齊聚藝術殿堂之中。一同見證著這連接海峽兩岸藝術情緣的「尋跡」曹智勇雕塑藝術臺灣邀請展的開幕盛況。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西方雕塑與我國古代雕塑
    構成主義的加波,塔特林,佩夫斯奈等人在雕塑與建築、工業化、機械化的綜合滲透方面進行的探索,創造了最初的活動雕塑。達達主義多採用虛無主義的破壞性,杜桑將小便池搬進展廳,施威特利用垃圾建立起他的所謂「默茲結構」;他們聲稱要將整個宇宙都帶上。
  • 陶瓷雕塑藝術大家——劉傳
    陶瓷雕塑藝術大家劉傳,在一九七九年九月間於北京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榮獲中央輕工部授予工藝美術家的稱號。他住在古鎮佛山,進行艱苦的藝術創造,新作不斷湧現。看過他的作品的,總是贊口不絕....銷婚最近,我們前往佛山拜訪劉傳。
  • 藝術探討:西方園林景觀中雕塑的演變
    古希臘被稱為「西方雕塑的故鄉」,雕塑成為造園要素之一,以神像為主,有著紀念和崇拜神明的目的和意義。  3)古羅馬園林中的雕塑   古羅馬時期(公元前27至公元476),雕塑最初出現在庭園的欄杆、桌凳上,後來出現了淺浮雕(如羅馬的圖拉真紀功柱圖1)和雕像,並逐漸成為庭院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被巧加設計。
  • 歷史文化藝術作品,塑像維納斯,義大利雕塑大衛
    大家好,我是韓騫,今天給大家看看《維納斯》, 《大衛》—最健美的男子漢《維納斯》的坎坷經歷在我們很多人的家中,都擺設著一座小巧精緻的雕塑《維納斯》。這是一件舉世公認的雕刻傑作。塑像的體態健美、優雅大方,充滿青春活力。
  • 黃建南——為什麼說色彩是美術造型語言中最具感染力的藝術語言
    色彩主要分為曖色與冷色兩類,冷色有綠、藍、青等,暖色有紅、黃、橙等,冷色給人收縮、安靜的感覺;而暖色給人擴張、熱烈的感覺,問題來了:為什麼說色彩是美術造型語言中最具感染力的藝術語言?色彩是美術造型語言中最具感染力的藝術語言書法、雕塑、繪畫、攝影等等都可稱之為美術,簡單理解「美術」,就是表現美的藝術。
  • 非遺傳承人劉昌偉的泥塑藝術:塑造文化的經緯
    泥塑藝術非遺傳承人劉昌偉  從希臘雕塑典雅而高貴的靜穆與單純,到法國雕塑嚴謹而浪漫的藝術之風,人們都可以從中感悟到人本精神的詩性表達從原始意象的樸素到商代抽象的詭秘、秦漢的雄渾與唐代的雍容,經宋塑的尚韻和明刻的單純直至清代的工巧,中國雕塑造型藝術沿著一條鮮明的審美軌跡而發展。神秘的東方古國,既是令人眷戀的文化故土,也是激發靈感的藝術之源。  英國著名雕塑家亨利·摩爾有一句名言:對我來說,雕塑蘊含著生命和動力,有機的造型尤具感性,能傳達感情和暖意。中國傳統的泥塑藝術同樣如此。
  • 中國雕塑藝術審美特徵,寫意的藝術效果,感性的空間處理
    西方民族是科學主義的民族,西方藝術始終是科學的盟友,甚至可以說是科學的一部分。因此其三度空間的雕塑藝術發達甚早,並且雕塑家在創作中追求數理邏輯的明晰性和解剖學意義。上的比例關係,以期達到表現出對象的空間實在性的效果。
  • 素描藝術是各種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結構法的藝術骨架
    就近代的各種造型藝術專業來講;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舞臺美術、繪畫,包括壁畫、漫畫、國畫、版畫……等專業中,哪一項專業是素描不能適應的呢?我們以國畫和漫畫這兩種特殊的畫種為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幅傑出的素描畫。全幅都是用了淳樸厚實、自然生動的線條,都是用各種長短墨線勾畫而成。
  • 【藝術】巴洛克藝術經典新生
    米開朗基羅·梅裡西·德·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等巴洛克時期偉大畫家的作品也都呈現出類似的風格,用出神入化的光影來塑造形象、突出重點,色調濃鬱深沉,閃耀出寶石般的綺麗光芒。
  • 藝術作注,伴「鶴」遠遊
    《艱苦歲月》(1956年)人道情懷,成就歷史選擇《艱苦歲月》隱含著那個年代的特殊故事和境遇,是歷史選擇了這一代表性的藝術傑作。瞬間的凝結,已將這種革命樂觀精神著力渲染出來。雕塑同樣以抗日戰爭為主題,以雕塑藝術的語言呈現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抗戰的偉大精神。作品以極具力量感的幾種動態,傳達出一往無前的必勝氣勢。從構思、造型和形式、手法諸方面圍繞高昂的主題作了獨到處理,體現出不同凡響的藝術功力。——梁江(中國美術館前副館長、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
  • 藝術開啟街區新生活,深圳公共雕塑展在「中康藝術長廊」開幕
    南都訊 記者謝湘南 12月16日下午,第五屆深圳公共雕塑展在「中康藝術長廊」啟動儀式後拉開帷幕,開幕式在梅豐社區創意公園舉辦。本屆公共雕塑展以「嫁接」為主題,通過切入社會現實的藝術行動,積極介入街區生活,激發城市空間的潛能。展覽發生地頗為特殊,不是在美術館,而是在深圳市福田區中康路公共空間中,打開了這個街區生活的新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