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借用施一公校長的三句話,辨析為什麼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很多,卻獲不了諾貝爾獎。
觀點一:鼓勵科學家創立企業是本末倒置的事,是對科學家研究這一資源的浪費。
施一公教授認為,術業有專攻,鼓勵研究人員去創辦企業、當總裁當管理者,是將科學家的智慧用錯地方了。他覺得,科學家是要專注於科研,然後把科研成果轉嫁給企業。事實是,從中國上下無一不為能夠獨立創辦一個企業為榮,無一不為在能納斯達克敲鐘上市為榮,這已經是一種共識:這樣的人生才叫成功。我們國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基礎還是單薄,社會急需這樣的企業、急需這樣的大佬。但是一個人不可能一邊在大學做教授,一邊搞研究,還要管理一個企業,這確實是,到最後什麼都沒做成功。
觀點二:研究性大學就不能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
施教授還舉了個例子,說他最想培養的學生對他說,我想去金融公司。清華大學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了經管學院,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說明現在的熱門是金融、是跟錢有關的所有事和物,而不是搞學術。一來現在的社會不注重經濟來源生活來源,真的媳婦都娶不到;二呢,搞學術研究太耗時間了,況且出不出成果還不一定,還不如出來賺大錢改善生活,促進經濟發展;三呢也是很無奈的事實,國內有多少科研平臺呢?有多少科研基礎設施呢?真正想搞學術研究、基礎研究的都往國外跑不是沒有道理啊!
現在國家已經很重視這方面的發展了,而且很多有識之士也願意回國發展研究條件。相信在未來不久,國內也是一塊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熱土!
觀點三: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理念是,要知書達理、要努力讀書;不然就像隔壁家的小王一樣,在一線城市拿著三千月薪苦逼苦逼地過日子。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什麼呢?努力讀書,將來考個好大學,出來找份好工作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所以,我們拼命地背啊、記啊、做啊、培訓啊,學這個學那個,會加分的,學;對提高成績有效的,學……做中國的學生真的累。有一個事實是,做中國學生不逼自己學習將來更累!
慢慢地,我們就成了考試的機器;我們都知道自己禁錮在了一個四四方方的規矩內,但我們卻很少能夠跳的出這個框;甚至我們覺得這樣也挺好。後來有一天我們的素質教育終於來了,可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前,各種應試仍橫行一時,這是我們現階段的國情決定的,大勢!
對於教育,施教授也是一嘆,大勢可為,獨筏舟!我只能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創新確實在社會上流行了起來。
總結,這樣看來,一堆空有學歷不專注研究的能有什麼成果呢?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英語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