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資本熊偉銘:生命科學領域需要更包容長周期的投資體系丨專訪

2020-12-25 DeepTech深科技

近年來,中國生命科學投資迎來了黃金時間點。

這個行業內有太多可以投資的機會。而國內市場發展相比起發達國家來說,卻還遠遠不夠。現階段,國內生命科學相關的科研和產業都還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創新藥物研發仍處於劣勢,無論是研發投入能力還是產出方面與發達國家均有一定的差距。

在投資端,生命科學行業也受到了人民幣基金存續期的嚴重限制,後者成為了創新的巨大掣肘。無論是從硬科技還是軟科技來看,人民幣基金都面臨著出資期限太短的問題,存續期不少是 5 年 + 2 年、3 年 + 2 年。中國消費網際網路領域回報最高的 2 個項目——軟銀與阿里巴巴、Naspers 與騰訊,都離不開資本的長期支持,本就屬於長周期、高投入的生命科學行業就更是如此,國際上一種新藥的研發成本目前已經超過 10 億美元,研發周期超過 10 年。如果沒有資本的長期支持,創新將難以為繼。

在華創資本合伙人熊偉銘看來,做生命科學投資,意味著要和時間做朋友。「國內生命科學投資領域最大的不足,我認為就是人民幣基金的期限問題。在投資端,我們還是需要一套可以去包容長周期行業的投資體系,來支撐生命科學的創新。」

華創資本是中國領先的天使投資機構之一,自 2006 年成立伊始,華創資本一直專注於軟體與服務、科技與前沿、產業與消費等領域的早期投資。目前,華創資本管理的人民幣基金和美元基金合計達到 80 億元人民幣,包括 5 支人民幣基金和 3 支美元基金。生命科學歸屬於華創軟體與服務、科技與前沿、產業與消費三大板塊中的科技與前沿板塊,針對生命科學領域的投資大約佔華創資本全部投資的 15%。在生命科學領域內,華創所投資的代表項目包括新格元、福貝生物科技、ABM Therapeutics、華科精準、睿心智能醫療、科凱生命科學、暖陽醫療。

熊偉銘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此前,他是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合伙人。加入華創資本後,他主導前沿技術領域的投資。

在採訪中,熊偉銘往往從宏觀政策展開論述。我們聊到了中國生命科學行業的固有痛點、醫療投資趨勢變化、華創資本的醫療投資邏輯,以及這位中國頂級投資人眼中最有機會的領域。

產業發達是科研發展的底層基礎

生輝:您認為當下的中國生命科學的產業鏈處於什麼階段,有哪些核心問題還需要突破?

熊偉銘:我認為中國生命科學行業真正的契機是從 CFDA 改革開始的,如果沒有新藥審批方面的創新驅動政策,我們就不會在這幾年看到如此多的生命科學創新。在過去大約五年的時間內,像恆瑞醫藥和百濟神州這樣的公司獲得密集的投資,很快發展起來;也看到了自主研發和 License in 這兩種國內生命科學行業之前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模式在國內生根發芽。目前國內的生命科學行業還處於早期階段,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生輝:在現階段還有哪些核心問題需要解決?

熊偉銘:生命科學行業是一個由科研驅動的行業,因此,在投資邏輯上和網際網路、消費行業有很大的不同。過去 20 年,中國創投的驅動力其實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大部分是隨著中國經濟水平提升、人均 GDP 水漲船高而發生的。但生命科學和 GDP 其實不直接相關,而是和對科學的認知直接相關。

我認為核心問題就在於,國內的應用科學發展不夠,基礎科學更是缺乏。在機構層面上,研究型機構還是太少,類似於未來論壇這樣致力於支持科學家發展、培養諾貝爾獎人才的機構也還是太少;此外,國內學界在學術上的一些不嚴謹的現象,會嚴重影響生命科學行業的未來發展。

生輝:在您看來,中國科研行業欠發達是由於什麼原因引起的?

熊偉銘:中國生命科學科研欠發達根本上可能還是因為 CFDA 改革是最近才發生的,在改革之前無論是國內的產業界還是科學界都沒有動力深入科研。如果對標美國的 FDA,你會發現它有超過 100 年的歷史,如果從富蘭克林 · 羅斯福籤署通過《聯邦食品、藥品、化妝品法案》賦予 FDA 實權開始算起,至今也有將近 90 年。在這之前,美國醫療行業有很多亂象,但 FDA 開始真正發揮職權之後,不僅這些亂象被約束了起來,產業、商業和科學的連接也變得越來越緊密。

科研的最終目的不外乎是學術上的建樹以及產業上的應用,但其實學術成果也常常需要產業來驗證。學術與產業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閉環,一旦產業不發達,學術也很難發達。現在 CFDA 改革為這個閉環施加了一個正面的推力,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一步一旦走通了,剩下的就都是時間問題。

除此之外也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人才的引進問題、高校的資金問題。這些問題和科研成果的轉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構成因果關係,人才引進需要資金支持,而資金支持需要科研成果在產業端找到出口,這些都是一連串的。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政策引導的問題。現在政策問題已經解決了,國內就需要有更多的 New Pharma、更多的基於創新的公司走出來,與科研院所形成良好的互動,促進科研成果的商業轉化。

生輝:國內需不需要一些專門從事將科研成果進行商業轉化的機構,尤其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熊偉銘:肯定需要,但關鍵是就算有這樣的機構,它要把科研成果賣給誰?所以從根本上還是要首先從產業端強大起來。產業不發達,學術界很大程度上就只能純粹地做研究層面的事情。

創新需要一套包容長周期行業的投資體系

生輝:我們剛才聊了很多大環境的問題,那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大環境給投資帶來了哪些挑戰?

熊偉銘:首先,first-in-class 的產品現階段可能不會特別多。美國很多生命科學行業的初創公司都是做 first-in-class,幾十個人專注於一兩個不知道是否會最終成功的潛在藥物,如果成功了,可能就會達成高達幾十億、上百億美金的收購。國內整個行業對於這樣的路徑都並不是很熟悉,一方面是不太敢,一方面是不太能。

另外,商業人才的培養也很稀缺。生物醫藥在美國是非常成熟的僱傭制的行業,在這個行業出已經有大量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管,這些商業人才的加入無疑會給新公司帶來很可觀的加速作用。但在國內,行業發展的時間比較短,有經驗的商業人才稀缺,新公司組建團隊會更加困難。

生輝:中國針對生命科學領域的投資目前存在哪些優勢和不足?

熊偉銘:港交所和科創板的上市新規,為初創公司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募資渠道,也為投資機構提供了新的退出機會。目前來看,在這兩個市場上市的生命科學企業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絕大多數的股價相比發行價都是走高的,大家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第二個優勢是臨床資源豐富,使得國內的臨床研究可以做到比其他國家更快。這個優勢來源於中國巨大的人口總量,我個人認為,人口優勢曾經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帶來的巨大紅利,會在生命科學行業內重演。

至於最大的不足,我認為是人民幣基金的期限問題。這和國內之前的資產倒掛有一定的關係,P2P 無風險的固定收益基本都到了 12%、15%;而風險投資基金 10 年做下來,做得好的可能有 25%、30% 的收益,但周期非常長,那為什麼要把錢投給風險投資基金?隨著當下資產定價逐漸回歸正常,固定收益就幾乎等同於低風險、低收益。要獲得高收益,就需要和時間做朋友,就需要延長投資期。之前很多中國的生命科學基金的存續期都是 5+2、3+2,這種基金很難投創新,恨不得投進去第二個月就上市,但如果要投一個創新藥的話,10+2 都非常正常。在投資端,我們還是需要一套可以去包容長周期行業的投資體系,來支撐生命科學的創新。

生輝:您怎麼看待 Venture Creation 模式?國內一些投資機構對科學家創辦的公司的早期投資是否能歸入 Venture Creation 的範疇?

熊偉銘:華創在幾年前就已經研究過 Flagship 的 Venture Creation 模式,我們更願意把它歸結為一個 Biotech 公司,而不是一個 VC。這類機構擁有非常強大的科學家團隊,在一些前人都沒有碰過的主題上開始進行實驗、研究,隨著一些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它們投入的資源也會逐漸上升。這種模式的關鍵在於機構擁有強大的資源配備能力,有能力攢起一個商業人才團隊,因此它們會首先關心公司的資產、關心科學家的科研能力。我認為這種模式在國內是有可能落地的,但目前國內投資機構投資科學家創辦的公司,基本上還是基於比較傳統的 VC 的思路。另外,Venture Creation 模式還需要頂級的科學家和 IP 資源池,比如 Flagship 就是 Bob Langer 深入參與,MPM Capital 則是和 Dana Farber 有綁定關係,中國未來可期,但現在像北生所、西湖大學這樣的純研究型機構也只是剛剛萌芽。

生輝:華創未來會考慮 Venture Creation 模式嗎?

熊偉銘:Venture Creation 對於行業資源的要求非常高,包括招募科學家的能力、BD Deal 的能力、License 的能力和資本市場的號召力等等。所以在現階段,我認為一個純粹的財務機構並不是最適合做 Venture Creation 的,類似於藥明康德這樣的具有產業背景的 Big Pharma 更有能力去做成這件事。

重點關注創新藥、IVD 與高端醫療器械

生輝:新冠肺炎疫情會為生命科學產業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熊偉銘:首先是會進一步推動一些垂直領域的發展,比如分子診斷、基因測序。一方面,診斷的成本會進一步降低;另一方面,像 PCR 這種不算非常新的技術會藉此機會進一步下沉到基層醫院,彌補此前公共衛生基礎建設的缺失。同時,國內自主研發的基因測序儀也會迎來比較好的發展機遇。

熊偉銘:這些垂直領域的發展會導致華創的投資規劃發生相應的改變嗎?

熊偉銘:分子診斷我們很早就在關注了,疫情會使我們對它更加樂觀一些。如果對標國外的話,國內在分子診斷上才剛剛有第一波公司,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而且行業內對於腫瘤等疾病的關注度一直以來都遠遠高於公共衛生,這就影響到尖端人才的流向。疫情來了之後,這個行業的發展會大大加快。

我們的投資總體上還是具有前瞻性的,對那些已經被炒的很熱的風口,我們不會投。因為我們認為投資是提前布局,而不是臨陣磨槍,但新冠疫情總體上會讓我們對生命科學行業更加樂觀。具體來說, 我們會在未來幾年重點關注新藥研發、IVD、高端醫療器械這三個領域裡的前沿企業。

在新藥領域,我們之前已經投了一些神經科學相關的公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認知,未來也會繼續深入;同時,我們也會持續關注 PROTAC 和 ADC 這類非常創新的技術。在 IVD 領域,我們目前集中在看分子診斷,也許今年會出手。在器械領域,我們會重點關注心衰和腦卒中相關的核心器械,這是中國人的兩大死因;此外也會關注手術機器人。

生輝:為什麼是這三個領域?

熊偉銘:這三個領域是互相競爭、互相補充的關係,幾乎涉及到疾病進程的全周期。

在生命科學行業,病種都是固定的,靶點也是基本確定的,關鍵在於誰能解決問題。我們的投資思路也是會圍繞著 「病種」,比如說,一種疾病如果能靠吃藥治好,可能就不需要進行開放性手術;如果可以採用介入式手術,對身體的傷害就會更小,可以為疾病治療提供藥物之外的方法;但如果我們對疾病能夠做到早期篩查、早期幹預,可能根本不需要用到後面的那些藥物和器械。診斷、藥物和器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互相輔助、互相替代。

相關焦點

  • 熊偉銘:中醫未被現代語言和科技翻譯 尚待發掘
    以下是對話實錄:主持人賈夢霞:下面來到直播間的是一位老朋友了,我們邀請到的是華創資本的合伙人,也是「未來論壇」的青年理事熊偉銘先生,歡迎熊總。熊總先跟網友打個招呼。熊偉銘:大家下午好!歡迎來到「未來論壇」和網易的直播間。
  • 應世生物完成1.3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瑞佑康科投基金和華創資本...
    本輪融資由南京江北新區其瑞佑康科投基金(恩然創投Ennovation Venture旗下基金)和華創資本(China Growth Capital )共同領投,鷹盟創新基金 (InnoMed Capital)和長江國弘(Grand Yangtze Capital)參與投資。據了解,本輪融資所募資金,將用於加速推進IN10018產品的臨床開發以及新管線布局。
  • 高瓴張磊對話李小加: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處在寒武紀階段,投資需要...
    他指出,生物科技近期爆發是天時地利人和,涉科學、生態及資本市場的發展。 談到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張磊表示,一定要秉持長期主義理念。因為不同於其他行業,很多生物醫藥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賺錢甚至沒收入的,但從長期來看這個領域一定會誕生世界級的偉大公司。
  • 「政策扶持+平臺撮合」 構建全生命周期融資服務體系
    原標題:「政策扶持+平臺撮合」 構建全生命周期融資服務體系   9月11日,泰州市「創贏未來·
  • 生命科學+醫療健康領域上演的資本熱情,將成就下一個十年增長點?
    可見,疫情爆發後,全球醫療行業的需求正處在快速上升期,使得醫療板塊成為一個逆周期的板塊、甚至是逆市增長的行業,在疫情期間,醫療板無論是市場的認可度還是交投活躍程度,都有增無減。 2020 年,疫情推動了生命科學行業 IPO 和融資逆勢上升,一個新的十年也即將開啟。
  • 專訪金鎰資本楊燚:積極擁抱消費新趨勢帶來的產業投資機遇
    在目前充滿不確定的大環境中,對消費領域的投資已經成為最具確定性的機會所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裡,不僅有名創優品、完美日記、泡泡瑪特等一批新消費品牌紛紛登陸資本市場。更有喜茶、元氣森林等公司仍在高速增長,它們是新消費市場的弄潮兒,正不斷刷新行業的記錄。
  • 日語直播網校「早道網校」獲1500萬A輪投資,YY領投,華創資本繼續...
    )獲悉,以日語切入的直播教學機構 「早道網校」已完成1500萬人民幣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YY領投的,華創資本跟投。據了解,「早道網校」成立於2012年,並於2014年獲得華創資本的天使投資。華創資本投資人餘振波表示:「早道專注小語種細分市場,專注線上教學體驗和教學質量,堅持教育培訓的核心價值,在學員中有很好的口碑;非常符合華創在教育行業『質量為先,口碑為重』的投資標準。」獵雲網註:華創資本是一家早期投資機構,為創業者提供初創期的風險投資和成長期的創業貸款。
  • 濟峰資本:「八二法則」 投資醫療創業
    餘徵坤藥學專業出身,在江中製藥做了 6年 銷售,後辭職讀 MBA,2005年1月 加入國際頂尖投資機構 IDG,過去十年一直專注醫療領域投資。趙晉是華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出身,創辦濟峰前是維梧資本(Vivo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維梧資本則是 base 在美國矽谷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基金。
  • 為什麼說百度能順利進軍生命科學領域?
    天時地利人和齊聚,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水到渠成現實來說,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其實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百度對生命科學領域的興趣由來已久,這其中既有創始人情懷驅動,也有現實需求激發,並且在百度AI實力與投資布局支撐下,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可以說是坐擁了天時地利人和。
  • 佔據企業軟體賽道 華創資本看好小滿科技的發展前景
    為了更好地服務製造業、推動製造業的管理智慧化,小滿科技近期在北京宣布品牌升級和產品升級,將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作為根基,為製造業帶來了更智能的產品。此舉,獲得了老股東華創資本的高度認可。(小滿科技發布會現場)(華創資本投資人謝佳現場演講)佔據企業軟體賽道的產品型公司,小滿科技發展前景被看好華創資本是一家為創業者提供初創期和成長期投資的專業投資機構,在企業軟體和服務領域,其他風險資本還沒大量進入之時就已經布局投資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業公司
  • 基於生命周期的應急情報體系理論模型構建
    ,本文運用生命周期的理論和方法,探討了應急情報體系的基礎理論,構建了應急情報體系的理論模型。、信息分析與科學評價,E-mail:xnsu@nju.edu.cn。今後需要針對基於生命周期應急情報體系的每個階段,進行規律性的總結,並且要提煉出適合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情報體系及結構。
  • 基因編輯、AI醫療……以色列生命科學投資基金運營合伙人指出了...
    投資的一個問題是怎樣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比較好的回報,但是在醫療行業或者說生命科學領域需要很多資本的投入做長期研究,那麼如何平衡投資成本高、周期長與回報之間的矛盾呢?Zurit Tweezer-Zaks:我個人認為對於初創企業來說要真正愛上這個領域,要了解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首先,你需要了解這個學科,它會改變醫療體系,醫療其實已經從高成本的醫院轉化到人們可承受的社區管理方式。
  • 美國養老金體系與資本市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命周期基金 、生命風格基金 和FOF 等。美國生命周期基金在2001年的規模僅210億美元,而到2009年底已增長至2560億美元,其中IRA和DC型養老計劃的投資就佔生命周期基金規模的84%;養老金投資佔生命風格基金規模的45%。
  • 中以醫療及生命科學創新投資大會隆重舉行
    此次中以醫療及生命科學創新投資大會在9月23日召開,正是在深圳市政府主辦的2016深圳國際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展覽會期間的黃金時段,也是此次展覽會的核心會議和高潮部分,因而格外引人關注。大會邀請了以色列優秀企業、中國投資機構、中以高校的決策者及思想領袖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整合資源,連結產業與資本,解決醫療健康領域的商業、創新和跨國投資等關鍵問題,體現出十足的前瞻性,將會有效助推深圳坪山乃至全國醫療健康行業的快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一次國際生物產業間的對話、交流和攜手,而且是中以兩國間首次在單一產業領域強強聯手、深度合作,因而意義十分重大。
  • 椿萱茂與雀巢健康科學 攜手締造中國養老領域健康管理新標杆
    這標誌著椿萱茂與雀巢健康科學共同打造中國養老領域健康管理運營體系的創新合作,進入了全面啟動和執行階段。譚超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椿萱茂與雀巢健康科學的合作攜手,是雙方品牌理念和追求目標的彼此認可,及由此激發的戰略化協同發展之成果。雀巢健康科學專注前端的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椿萱茂提供使用產品的場景,雙方貫穿一個領域前後的階段,是合作很好的方式。」
  • 投資的生命周期-輪迴
    投資理財是一個長期的事,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從出生到死亡,和吃飯喝水一樣,都是必需品,不必否認,你做出的任何一筆交易都是一次投資的體現,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投資理財特徵,需求和目標,生命的輪迴也體現了投資的輪迴。
  • 海外投資觀點:經濟後周期該如何投資?橡樹資本看好美國房地產債券
    橡樹資本認為,房地產債券市場在今天尤其引發投資者的關注,特別是考慮到目前的經濟後周期狀況和房地產市場的合理基本面。三、在經濟後周期投資房地產債券的好處橡樹資本認為,目前我們處於經濟周期的後期,全球經濟正在走弱,工業活動正在放緩,金融市場正受到貿易緊張局勢的衝擊。考慮到當前的投資環境,橡樹資本認為此時投資房地產債券有不少優點。
  • 資本市場發展需要一批人的奉獻與擔當 ——專訪銀河基金董事長...
    這對早期的改革者、管理者都是很大的考驗,更離不開領導層的決心、勇氣和英明決策。彈指一揮30年,劉立達感慨,資本市場從無到有,規模由小到大,監管體系逐漸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得到大幅優化,投資者和企業逐漸變得更加成熟,尤其是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也大大提高。但現在仍然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
  • 資本市場發展需要一批人的奉獻與擔當——專訪銀河基金董事長劉立達
    這對早期的改革者、管理者都是很大的考驗,更離不開領導層的決心、勇氣和英明決策。彈指一揮30年,劉立達感慨,資本市場從無到有,規模由小到大,監管體系逐漸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得到大幅優化,投資者和企業逐漸變得更加成熟,尤其是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也大大提高。但現在仍然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
  • 瞭望丨新周期,如何發展大科學工程?
    ◆ 自己發起的大項目應該有國際競爭力,有獨特的方案或技術,有技術先進性、創新性與可行性,有獲得重大成果的可能,有實質性的國際貢獻◆ 樹立「科技自信」的同時,也要克服急躁情緒◆ 堅持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並重,成為重要的路徑選擇原題《新周期如何發展大科學工程》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