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暗暗把自己,當成了這個自然魔法的,表演者

2020-12-09 超級好玩的家常事

布雷可能是在"七姐妹支部"與卡廖斯特羅伯爵結識時,第一次接觸了共濟會神秘主義。伏爾泰及許多著名啟蒙思想家都參加過這個支部。伏爾泰與卡廖斯特羅正是在這個集會上結識了讓–安託萬·烏東,後來烏東為二人製作了兩尊最著名的雕像。

對兩件作品進行比較會發現一個頗為有趣的思考角度。伏爾泰一副揶揄的表情望著觀眾,這種令人難忘的冷靜嘲諷,通常被視為一種"理性的微笑"。我們的確找不到能比這尊雕像更好地詮釋"洞察力"的作品了:伏爾泰徹底看透了人類感性經驗中擾人心智的蕪雜,領悟到更高層面的哲學真理,正狡黠地嘲笑人世間的種種愚蠢。

相較之下,烏東為卡廖斯特羅做的胸像(1786年),人物將目光從塵世移開,凝望深藏於蒼穹的更高真實。卡廖斯特羅沒系衣扣,看起來不修邊幅,衣著狀態透露出人物睿智的思想,暗示出他也應被視為一位熱愛思考的哲學家。

事實上,這尊胸像上刻著"CAGLIOSTRO"的名字——那時眾人皆知,自稱貴族的巴爾薩莫完全是欺騙——這表明烏東和德·盧泰爾堡一樣,曾經歷逆境,卻仍對騙子口中聲稱的特殊感知力深信不疑。儘管伏爾泰與卡廖斯特羅的思想觀點存在明顯分歧,但烏東希望將二人都塑造成公眾心目中的偉大人物。崇拜其中一個人,並不妨礙對另一個人的讚美,這兩尊雕像,樸素地展示出不同類型或層級的哲學洞察力。

德比的約瑟夫·賴特的藝術個性中,也能明顯看出這種對立面的融合。賴特是個與"月光社"頗有來往的業餘科學家,同時也是狂熱的思辨性共濟會成員。

伏爾泰

賴特1771年的傑作《尋找哲人石的鍊金士發現了磷,並祈禱實驗成功》(The Alchymist inSearch of the Philosopher's Stone, DiscoversPhosphorous, and Prays for the SuccessfulConclusion of his Operation),極為精彩地呈現出各種哲學觀念引人入勝的交融。

賴特明顯是想讓觀眾從抽象或神秘的視角看待此畫,而不是將其視為一樁真實或可能發生事件的敘事性記錄。儘管畫中的戲劇性事件似乎發生在某種中世紀哥德式環境中,但畫中提到的磷的發現,則是在1676年。

這幅畫與蔡西希描繪魔術燈箱的版畫一樣,也可以理解為對啟蒙理念的一次精妙評述。畫中描繪了這樣一個時刻:鍊金士在超自然探索中,為一次驚人光亮所震驚,一種比魔法更令人驚異的自然現象。賴特順應思辨性共濟會圈中的潮流,將鍊金術視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嚴肅探索。

這樣一來,他繞開了那些傾向於懷疑論的理性啟蒙主義者的看法——在這些人眼中,在現代科學的啟示下,鍊金術這門徒勞的技藝純屬多餘。賴特畫中的鍊金士,更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聖人,而非滑稽之徒。他正在進行的實驗絕非毫無用處。

事實上,這些實驗將他引向一項價值非凡的科學發現。就連畫中的哥德式建築都反映出某種共濟會傳統觀念——英國共濟會歷來都將哥德式建築的石匠尊為古聖。一般認為,英國哥特石匠的技藝,是直接承自被視為共濟會鼻祖的古埃及世界,而鍊金術這門技藝,也被認為是起源於那裡。

賴特此畫所表達出的對"啟蒙"理念的理解,完全是共濟會式的,讓人不禁想起共濟會的箴言"光從黑暗中來"。鍊金士的發現,似乎與幾年後伊曼努爾·康德在《什麼是啟蒙?》(What isEnlightenment?,發表於1782年)中論述的啟蒙觀念相牴牾。

康德在文中提出其著名論斷,將人類超越迷信與非理性的進步,等同於"從自負其咎的不成熟狀態中走出來"。畫中的鍊金士暗示我們,理性並非通向啟蒙與物質進步的唯一途徑。啟蒙並不意味著要輕蔑地與神秘的哥德式冥想傳統決裂,而是應謙恭地尊重古人的魔法世界。通過將魔法與科學世界融於一體,賴特製造出一種啟蒙與神秘並存的幻象。

有人認為,賴特畫中描繪的被照亮的室內場景,很像是從當時流行的西洋鏡中看到的幻象。我們的確了解到藝術家對西洋鏡頗感興趣。與德·盧泰爾堡一樣,賴特是要滿足18世紀末城市公眾對震撼的幻象、魔術燈箱與暗箱日漸濃厚的興趣,而不是逆潮流而行。

賴特憑藉兩件重要作品,在倫敦藝術家協會展覽上一舉成名,兩件作品似乎都反映出對表演技巧的興趣。《哲學家發表關於太陽系儀的演說》(A Philosopher Giving a Lecture on theOrrery)與《一隻鳥在空氣泵中的實驗》(AnExperiment with a Bird in the Air Pump),都描繪了一種私人燈光劇場形式的科學實驗。

藝術家暗暗把自己當成了這個自然魔法的表演者。正如史蒂芬·丹尼爾斯(Stephen Daniels)所述,這些畫作很可能反映了玫瑰十字會的"化學劇場"觀念。

重要的是,在對藝術家角色的看法上,賴特似乎與倫敦主流學院人士拉開了距離。因此他始終未被皇家美術學院徹底接納。就像老友約翰·漢密爾頓·莫蒂默一樣,賴特一直是藝術家協會的忠實支持者,直到1778年才退出——各種跡象表明,這個競爭團體註定要徹底失敗。

兩位好友似乎都自喻為社會局外人。在義大利期間,賴特像莫蒂默一樣,畫了一幅包著頭巾扮作強盜頭領的自畫像,這無疑是一種自我形象的象徵。通過這種方式,二人將自己與薩爾瓦多·羅薩等同起來——羅薩那充溢著魔力的鍊金術冥想使其擺脫了日常社會領域。

賴特在藝術中最關注的東西——尤其是對奇思妙想的熱衷,對驚人的光線效果與獨特幻覺的迷戀——並未被那些左右皇家美術學院實踐與理論發展之人所重視。

進入19世紀以後,表演技巧,以及對奇異怪誕和壯觀場面的關注,仍舊被排除在嚴肅學院領域之外。與賴特一樣,承繼德·盧泰爾堡所確立的異域文化幻想傳統的約翰·馬丁,也是學院局外人。馬丁在1836年提交給藝術特別委員會(SelectCommittee on the arts)的材料中提及,美術學院權威人士將他排擠出去是有陰謀的。

他的埋怨事出有因。作為核心集團成員的查爾斯·韋斯特馬科特(Charles Westmacott,1782—1868),在1823年給皇家美術學院展覽寫的評論中,如此評述約翰·馬丁的《樹蔭》(The PaphianBower):

馬丁先生的才華完全在舞臺布景方面,而不在描繪自然上。因此,對那些熱愛自然、品位端正的觀眾而言,他的作品實在是無禮至極。盧泰爾堡簡直比希律王更暴虐——荒唐放縱,毫無節制。如果這件作品是安放在劇院或玻璃窗上,我們或許還能對其華麗豔俗的效果少些批評,但現在它出現在一所學院裡……必將受到嚴厲指責。

儘管語氣傲慢輕蔑,但韋斯特馬科特充分認識到馬丁的藝術所屬的社會環境。馬丁1821年曾畫過一幅玻璃店櫥窗廣告,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大受歡迎,歸根結底是因為順應了倫敦追求轟動效應的潮流——這座城市早已對燈箱等娛樂消遣帶來的震撼習以為常。

馬丁的作品顯然更適合街頭娛樂"浮誇"轟動的氛圍——託馬斯·羅蘭森和A. C.皮然在《巴多羅買展銷會》(Bartholomew Fair,1808年)中,也描繪過這種娛樂活動,卻與皇家美術學院展覽的氛圍格格不入。

相關焦點

  • 歡迎進入魔法學校,打開這個魔法道具盒,開啟魔術師修煉之旅
    別怕,魔法秘笈清清楚楚:  KOSMOS既然是專業做兒童教育玩具的,那麼自然材料充足了。  首先,一本厚厚的魔術叢書--「魔法學校」非常重要,用80多頁圖文並茂分解了150個魔術項目,似乎比萬物雜誌還要厚一丟丟。像通常的歐美教材一樣,每一類魔術都用紙張顏色給出區分,側面看上去就像彩虹。
  • 抓住語言關鍵期就用這個,艾華自然拼讀「魔法」字母故事包
    答案就是「自然拼讀」!Era Phonics Letter Sounds 艾華自然拼讀字母故事大合集(哦,不!或許叫魔法字母冒險合集!)每個故事都是由「包含這個字母發音」的單詞組成,由此來展現這個字母發音音素的「多重身份」。
  • 暗暗造句和解釋_暗暗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巴金《觀察人》:「他們卻沒有想到我暗暗地在觀察他們。」] 暗暗在教材中的例句: 1、我暗暗欽佩:聰明的小東西,偷棗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23、帶刺的朋友) 2、「是貓,還是別的什麼?」
  • 這個巫術,作為魔法百科全書的凱莎自然清楚!
    當那股神秘力量侵襲的時候,凱莎只用了片刻時間就恢復過來,不僅如此,同她一隊的羅羅娜和柯菲兒身上所帶的魔法飾品發出清麗的光芒,抵消了外股的那股力量。「注意,普通的刀劍攻擊,可以會讓它們的數量越打越多,需要用些特殊的方法……」這個巫術,作為魔法百科全書的凱莎自然清楚。
  • 廣州車展水下時尚表演者竟然是國服大神級美人魚?
    最讓粉絲們心之嚮往的就是浪漫唯美的美人魚表演,畢竟無論年齡多大,大家都永遠相信童話與魔法。 我們就來八一八這位一夜躥紅的美人魚表演者和這項運動的背後故事。
  • 《令人心動的offer》裡的實習生是表演者嗎?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定:「表演者,是指演員、演出單位或者其他表演文學、藝術作品的人。」換言之,要被稱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表演者,表演的就應當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首先,參加「offer」節目的這些實習生並非演員,他們都是來自實際生活當中的的法學學子。
  • 自然而生——中法藝術家交流展
    藝術家們總能找到各自的角度,樂此不疲。這種自然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作為藝術家的基本要素:對於自然、生命力的關注、感受、表達。 從這次《自然而生》中法藝術家交流展覽中東西方藝術家不同的藝術主題,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 聲樂表演者如何提升自己聲樂技巧?這裡告訴你提升途徑
    聲樂技巧是指表演者對作品的詮釋,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唱法、唱功,其次是情感的融入。在唱法唱功方面,表演者第一要做到收放自如,不失誤不炫技,將呼吸、咬字、吐字等基本內容表現到位,同時結合不同作品進行表演。
  • 這個藝術家,扔掉畫紙,在森林中以自然作畫
    如果你在郊外踏青的時候,發現森林原野裡的樹樁截面上出現了像是鏡面折射般的風景,請不要擔心是誤入了奇妙仙境的入口,抑或是海市蜃樓般的曇花一現——這是來自紐約的藝術家Alison Moritsugu擅長於油畫,但是她的作品載體卻不同於別的畫家的普通畫板,出生於夏威夷的她對自然萬物有著別樣的情愫,於是她選擇了在廢棄的木樁年輪上作畫。
  • 亞里斯多德,可見自然是四種形式的合一,自然是藝術也是藝術家
    亞里斯多德將事物歸為四個原因,一目的因,二材料因,三形式因,四動力因,這個為了得到一種簡單清晰的認識,我們可以用一個雕塑家雕刻的過程來解釋這四種原因,雕塑家去雕刻某種雕塑必須有有某一個目的,無論它的目的如何,雕塑家必須有某一目的,因為這一目的雕塑家才會進行雕刻的工作,所以雕塑家雕刻首先都有一個目的作為它雕刻的原因
  • 這是藝術家與自己的對話《小珂》:一個人的舞蹈與一個時代
    攝影 馮怡斐 上海西岸美術館提供這部作品首先是小珂的作品,是表演者小珂對自己作為舞者、編導和藝術家往事的舞臺回顧。它同時也是傑羅姆·貝爾的作品,是編導傑羅姆·貝爾在與小珂溝通、對話了多半年之後商定的劇場呈現方式。這是一次劇場民族志式的跨文化對話,也是關於中國舞蹈文化的一次劇場深描。
  • 翻譯趣事:與表演者成為朋友 共同分享演出成果(圖)
    因為吳橋雜技節是世界三大雜技賽事之一,每次盛會,都會有來自世界許多國家的雜技團體,不遠萬裡來參加,因為語言不通,所以需要很多翻譯志願者協助雜技表演藝術家們與演出部門協調。大家因為雜技聚在一起,共同為了雜技節的成功舉辦貢獻力量。    我做志願者以前,看到一場場精彩的雜技盛宴,那是美的享受;做了志願者之後,才知道雜技節的幕後有成百上千人的奉獻和無私付出。
  • 世界著名街頭藝術家廈門「街頭炫技」
    中新網廈門5月11日電 (陳悅 陳璐璐)10日晚,在廈門中華城商場內,來自世界不同國度的知名藝術家爭相炫技,為即將在廈門上演的「全明星炫技之夜」預熱。《霹靂舞×花式籃球×BMX平地花式車×特級鐵環360度全明星炫技之夜》是由來自世界各大洲的世界冠軍運動員、世界級舞蹈演員和著名藝術家所組成的著名節目,曾在2015年、2016年參加愛丁堡藝穗節,成為2016年愛丁堡藝穗節排隊最長、票房最好的演出。今次這一節目首度來到廈門,並將於5月11日到12日在廈門閩南大戲院上演。
  • 魔法遊樂園登陸長沙!讓你在這個夏天, 誤入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
    讓你在這個夏天,誤入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魔法遊樂園共精選了20餘件互動藝術作品講述一個魔法師重返魔法世界的經歷一個失散在人間的魔法師接到魔法世界的邀請,在一系列線索的指引之下,從奇幻的自然世界,到玄妙的時空旅行,再到廣袤無垠的浩瀚宇宙,讓遊客在遊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提升了自己的「魔法能量」,在歡樂的魔法旅程之中又得到了藝術的薰陶。
  • 6年前春晚出場時間極久的神秘表演者,沒有一舉成名,變成了這樣
    還記得2014年春晚中,那個神秘的表演者,我們可能看不清那個臉,但是那個輕盈的身影卻在億萬觀眾的矚目下,翩翩起舞連續轉了4個小時,並且一傳成名,被稱為是春晚小陀螺。想想這個神秘的表演者安靜卻不容忽視,春晚全場在線,比主持人出現的時間還長。
  • 泡泡吹出魔法城堡
    商報訊(記者 陳和生)泡泡能做頭飾,還能搭建成魔法城堡。今明兩晚,加拿大「泡泡大師」凡楊將在河南藝術中心給觀眾帶來奇蹟。  作為「打開藝術之門」暑期系列劇目之一,韓國SKY娛樂公司出品《魔幻泡泡秀》是一臺地地道道的兒童魔幻劇。
  • stuntman: 特技表演者
    stuntman: 特技表演者[ 2006-05-12 08:30 ] 聽沒聽說過一個人能在水下生活7天,只依靠吸管獲取空氣及液態營養物質?5月7日,被譽為美國魔幻大師的大衛·布萊恩成功跨越了這一極限。
  • 丹麥藝術家利用回收材料 森林中打造童話「巨魔」
    來自丹麥的藝術家Thomas Dambo在世界各地建造巨型木製巨魔,並將它們隱藏在荒野和森林中。Thomas Dambo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人們從都市和電腦屏幕中吸引到戶外,並與自然世界重新聯繫起來。「我用回收材料建造了所有巨大的雕塑,以展示這種珍貴材料的潛力。這種材料經常被丟棄,對自然世界構成威脅。」Thomas Dambo說道,「我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聽不同的童話和民間傳說,夢想自己進入充滿龍和巨魔的魔法世界。
  • 豆瓣9.0分的《表演者言》告訴你,演員比明星高級在哪裡
    在《表演者言》裡談到第一次演戲,周迅說起了自己天分的由來——看電影。她父親是電影院工作者,從她三歲開始就泡在電影院,看得懂看不懂都在看,看多了無形中她記住了演戲時哪裡該哭,哪裡該笑。在拍《戀愛中的寶貝》時,周迅就親身去到精神病院觀察病人,甚至被院裡的病人當成了病友。她發現所謂的精神病人並非想像中讓人害怕,他們只是一群活在自己認定世界中的人而已。抓住了這一點,她才能把寶貝(角色名)的臆想症演繹地更真實。觀察不止於看,還要聽。
  • 厄瓜多藝術家埃雷拉「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與環境」繪畫作品展在...
    原標題:厄瓜多藝術家埃雷拉「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與環境」繪畫作品展在京開幕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李宇):9月29日下午,厄瓜多藝術家尼古拉斯•埃雷拉「迷人的自然:森林砍伐與環境」繪畫作品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舉行了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