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肺動脈入路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 102 例臨床分析

2020-12-20 健康界

張勇,田苗,張凱,溫樹生,許剛,陳寄梅

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廣東省人民醫院 廣東省華南結構性心臟病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100)

通信作者: 陳寄梅

關鍵詞:室間隔缺損;肺動脈;入路;修補;外科

引用本文:張勇, 田苗, 張凱, 溫樹生, 許剛, 陳寄梅. 單一肺動脈入路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 102 例臨床分析.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 73-76. doi: 10.7507/1007-4848.201906066

摘要

目的 分析幹下型室間隔缺損單一肺動脈入路修補手術的技術要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 2015 年 8 月至 2018 年 10 月間幹下型室間隔缺損單一肺動脈入路 102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67 例、女 35 例,年齡 3 歲(4 個月至 49 歲)。結果 手術時間 82(54~136)min,體外循環時間 36(21~62)min,主動脈阻斷時間 13(7~32)min,術後即刻快通道手術室拔除氣管插管 32 例,102 例中有 67 例患者行胸骨下端小切口,術後 ICU 停留時間 26(13~36)h,無非計劃再次手術,無早期死亡。結論 單純肺動脈入路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心內操作步驟少,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後恢復快,在特定群體中應用有一定的優勢。

正文

室間隔缺損作為最常見的需要外科手術矯治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已經在各大醫院廣泛開展。在亞洲人群中,幹下型室間隔缺損的發生率高於膜周部或肌部室間隔缺損,佔需要治療患者的 32%[1-2]。位於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下方的幹下型室間隔缺損具有自發性閉合傾向低的特點,可導致進展性主動脈瓣葉脫垂及功能不全,因此需要早期幹預[3-4]。目前針對幹下型室間隔缺損的治療方式也主要有如下幾種:傳統常規外科徑路,外周血管路徑介入封堵,開胸介入封堵,腋下切口路徑外科修補[5-6]。除常規外科徑路之外其他術式都有其適應證的局限性。常規外科徑路雖然可以解決幾乎所有的外科問題,但也有其不足,體現在:手術切口大,美容效果差,創傷較大,手術時間長,術後存在冠狀動脈進氣的風險等[7-9]。如何尋找一種合適的手術方式既可以解決多數外科問題又可以減少手術創傷促進術後恢復是臨床醫生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近年來我中心開始嘗試各種微創方法治療簡單先天性心臟病,運用較多的包括胸骨下端小切口和腋下切口。此類方法雖然縮短了皮膚切口長度,但是心內操作的步驟並未減少,反而因為較小的切口增加了心內操作的時間和難度,並未真正實現微創的理念。真正的微創不僅僅是切口的美容,更應該是整體創傷的合理減少,在此基礎上我中心嘗試單一肺動脈入路行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其相比於傳統外科徑路有如下優點:(1)心內操作無需切開右心房,上下腔靜脈無需阻斷,減少手術步驟,進而減少由此帶來的副損傷。(2)直接通過室間隔缺損行左心室減壓,減壓充分確實,無需在右上肺靜脈上縫荷包,進而減少術後肺靜脈狹窄發生可能。(3)除肺動脈外心臟無其他切口,減少術後心臟疤痕的發生,進而減少術後疤痕性心律失常的發生。(4)術後排氣充分、迅速,不會出現持續的冠狀動脈排氣困難。(5)為各種微創手術的徑路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證。我中心 2015 年 8 月至 2018 年 10 月共行 102 例單一肺動脈入路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現總結其手術技術要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術前診斷為單純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不存在需要處理的其他外科畸形,且術前麻醉後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證實診斷相符。其中男 67 例、女 35 例,兒童患者 87 例,成人患者 15 例,手術年齡 3 歲(4 個月至 49 歲),體重 12.6(6~58)kg,無非計劃再次手術,無早期死亡。近中期隨訪無心血管相關不良事件的記錄。

1.2   手術方法

手術均在全身麻醉、體外循環、淺-中低溫下實施。常規正中切口,7~15 kg 的患兒選擇胸骨下端小切口,保留胸骨柄及以上胸骨的連續性,不橫斷胸骨,牽開器牽開胸骨,保留全部胸腺組織,切取心包,戊二醛固定,懸吊心包後行心表探查,觸摸震顫位置進一步證實幹下型室間隔缺損的診斷。升主動脈插管,右心房插管,避開正中切口在術後擬置入引流管位置處置入下腔靜脈插管。成人患者可選用右心房雙極插管。無需上下腔靜脈過帶阻斷。阻斷升主動脈前不做左心引流。升主動脈插針,主動脈阻斷後順行性灌注(兒童患者選用晶體灌注液,成人患者採用含血低溫灌注液),行肺動脈橫切口,暴露缺損位置後心內吸引通過室間隔缺損後置入左心室行充分確實的左心室減壓,直至順行性灌注完成後取合適大小的心包補片縫合室間隔缺損,縫合過程間斷使用心內吸引行左室減壓以保持術野清晰,縫合後半程時通過升主動脈灌注插針倒抽行左室引流和心臟排氣,復溫。單層縫合肺動脈後開放升主動脈,左室按摩協助心臟排空至心臟自主復跳,完成肺動脈第二層縫合併行右心室排氣,手術完成。

2   結果

全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矯治,術後複查無明顯殘餘分流,主動脈瓣無明顯反流,胸骨下端小切口病例無術中延長切口,全部順利完成外科矯治。手術時間 82(54~136)min,體外循環時間 36(21~62)min,主動脈阻斷時間 13(7~32)min,術後即刻快通道手術室拔出器官插管 32 例,102 例中有 67 例患者行胸骨下端小切口,術後 ICU 停留時間 26(13~36)h,無非計劃再次手術病例,無早期死亡病例。

3   討論

3.1   單純肺動脈徑路修補幹下型室間隔缺損的優點

3.1.1   心內操作無需切開右心房,上下腔靜脈無需阻斷

由於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位於肺動脈瓣下,肺動脈切口是暴露幹下型室間隔缺損的最佳路徑,傳統修補手術一般選用上下腔靜脈阻斷,切開右心房,通過切開卵圓窩處房間隔行左心系統減壓。我們嘗試不切開右房單一行肺動脈切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第一,儘量減少手術操作步驟可以減少手術相關損傷的發生。文獻[10-14]報導體外循環過程中上下腔靜脈過帶導致附屬結構意外損傷的發生率在 1%~3% 不等,如果不行上下腔靜脈過帶可以避免類似損傷。第二,我們避免右心房的切開可以減少術後右心房疤痕的產生。文獻[2, 15-16]報導結構性心臟病術後手術疤痕可能會導致術後房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部分中心選擇經右上肺靜脈行左心引流,對於成人患者來說這一操作的弊端尚可以接受,但對於兒童患者,特別是較小體重的患兒,右上肺靜脈的荷包可能導致術後肺靜脈狹窄的發生[17-18]。

3.1.2   直接通過室間隔缺損行左心室減壓,減壓充分確實

體外循環手術過程中充分的左室減壓是保護患者心功能的重要外科措施,傳統手術左心室減壓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第一:通過右上肺靜脈行左心引流,對於成人患者這一方法尚可以接受,但對於兒童及小嬰兒來說右上肺靜脈的外科縫合操作可能導致今後的肺靜脈狹窄的發生,已有專家學者指出兒童患者經右上肺靜脈引流後肺靜脈狹窄的發生率約 0.2%~2.0%[19-25]。而且兒童患者一般很難通過右上肺靜脈放置引流管至左心室,只能行左心房引流,加之很多幹下型室間隔缺損患兒合併主動脈瓣反流,體外循環後左室減壓顯得更為重要,左心房內的引流管無法做到充分確實的左心減壓。第二種方法是切開右心房後穿刺卵圓孔經左心房引流,這一操作雖然避免了右上肺靜脈狹窄的發生但是需要上下腔靜脈過帶後阻斷,同時需要做右心房切口,心內操作步驟增加,手術創傷加大。我們採用的第三種方法就是通過肺動脈切口後經室間隔缺損直接左心室減壓。該方法具備如下優勢:減壓充分確實,避免了右上肺靜脈的外科操作,同時可以無需打開右心房儘量減少手術損傷。

3.1.3   術後排氣充分、迅速,不會出現持續的冠狀動脈排氣困難

體外循環術後心臟排氣是心臟體外循環術後一個關鍵步驟,傳統排氣的方法多採用左心房排氣和主動脈根部排氣路徑,很多情況術中抽空的左房,加之肺靜脈的入口處是氣體最容易停留的部位,往往導致排氣時間和手術時間延長,我們採取的排氣策略是左心室排氣和主動脈根部排氣,由於我們術中始終保持左心房充盈,因此術後左房,肺靜脈無氣體,不會存在源源不斷的氣體來源,我們在手術後半程讓左心室慢慢充盈,同時行主動脈根部倒抽排氣,使術後排氣非常迅速,未觀察到明顯的冠狀動脈氣栓事件。

3.1.4   為各種微創手術的徑路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證

微創手術是心臟外科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要做到真正的微創,不僅要做到切口的美容還要做到心內損傷的減少,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微創。我們實施單純肺動脈切開避免右心房切口和上下腔靜脈阻斷過帶可以避免由此帶來的意外損傷,減少的阻斷帶可以節約空間,進而增加關鍵步驟的操作空間。

3.2   單純肺動脈入路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技術要點

3.2.1   右心房的有效排空

右心房的有效排空是保證術野清晰的關鍵步驟,理論上所有的手術都可以在單根心房引流管下完成(前提是選擇公斤體重相匹配的合適靜脈插管);成人患者可以選用雙極腔房引流管以保證引流的充分,我們的經驗是在保證管徑足夠的情況下適當在儲血罐上使用負壓以增加引流的效率。正常給予膜肺–20~–30 mm Hg 的負壓。對於部分小體重患者可以考慮選用兩根靜脈插管,一根置於右心房近上腔入口處,一根置於下腔靜脈處,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保證了引流的效率,又做到了留有餘地,萬一右心房引流不充分可以迅速行上下腔阻斷以保證右房的排空,避免了單管轉流轉為雙管引流需要臨時停機轉接管道的尷尬,本組所有患者均右心引流充分,無需中轉阻斷上下腔的病例。

3.2.2   充分有效的左心引流

本組病例全部通過室間隔缺損做左心引流,我們的經驗是阻斷升主動脈後迅速切開肺動脈,心內吸引吸淨術野後暴露室間隔缺損位置,心內吸引直接通過室間隔缺損行左心吸引,此方式左心減壓確實、可靠。考慮到室間隔缺損大小的差異,我們對每例患者均選用較小口徑的心內吸引器,以便在部分缺損較小的病例中也能迅速通過室間隔缺損減壓。在修補室間隔缺損的過程中我們也使用心內吸引通過室間隔缺損吸淨心內回血進而達到術野暴露充分清晰的目的。

3.2.3   其他注意事項

室間隔的修補等同於常規徑路室間隔缺損修補手術的一般原則,嚴格保護脫垂的主動脈瓣。在心臟排氣操作中我們強調主動排氣和被動排氣相結合,前 2/3 圓周修補完畢後停止左室吸引,待室間隔缺損有血溢出後使用根部灌注針回抽的方法被動排氣,此種方法升主動脈開放後殘留氣體極少,排氣非常迅速、方便、徹底。

隨著加速康復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技術的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在臨床工作中進一步推廣實施 ERAS 是廣大心外科同行不斷思考和總結的問題,傳統心外科手術正在不斷地被各種新技術所改良,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改良現有的操作步驟,使心臟外科手術儘量做到效果確實,創傷減少,安全性提高。我們觀察這 102 例患者的手術效果和早期康復情況發現該術式操作簡便,安全性有保證,因此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

利益衝突:無。

相關焦點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三):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雖然眾多文獻仍採用法洛四聯症合併肺動脈閉鎖的說法[4-6],但大多數人主張「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這一名稱。其主要包括兩個解剖畸形:一是非限制性對位不良室間隔缺損,二是肺動脈瓣亦或肺動脈幹閉鎖。再根據肺血來源和肺動脈發育情況分型[7]。
  • JTCVS丨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和主-肺側支血管(PA/VSD/MAPCAs...
    方法:回顧分析307例PA/VSD/MAPCAs患者的臨床資料。排除條件包括之前在其他機構接受過手術治療,以及單心室合併主-肺側支血管的患者。手術策略分為三個方向,包括經胸骨正中切口行單源化手術(下稱「正中單源化」)(241例)、主-肺窗分流術(46例)和其他(20例)。
  • 先心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三):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三):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 雖然眾多文獻仍採用法洛四聯症合併肺動脈閉鎖的說法[4-6],但大多數人主張「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這一名稱。其主要包括兩個解剖畸形:一是非限制性對位不良室間隔缺損,二是肺動脈瓣亦或肺動脈幹閉鎖。再根據肺血來源和肺動脈發育情況分型[7]。
  • 房間隔缺損修補術 - 專區 - 生物谷
    4.合併心律紊亂者,應在藥物治療及控制心律條件下進行手術。   5.任何年齡均應手術,但應儘早手術,以學齡前兒童期為最適宜。   [禁忌證]   嚴重肺動脈高壓病人,發生逆向分流(右向左分流),臨床出現紫紺者為手術禁忌。
  • 「首兒e科普」室間隔缺損有哪些治療方法?
    室間隔缺損的治療方法一般是由患兒年齡、缺損的位置和缺損的大小決定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正中開胸手術修補、右側腋下小切口開胸手術修補、介入封堵。對於年齡小於6個月的,或者幹下型室間隔缺損一般採用正中開胸手術修補方式治療。對於大於6個月的其它類型室間隔缺損可以採用右側腋下小切口開胸手術治療。對於年齡較大,體重15公斤以上的患兒,可以採用介入封堵治療。
  • 經胸封堵術與直視修補術治療室間隔缺損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 心血管外科(重慶  400030)關鍵詞:室間隔缺損;經胸封堵術;直視修補術;併發症;Meta 分析引用本文:周洋, 劉凌曦, 趙飛, 唐仕海, 彭華利, 肖穎彬. 經胸封堵術與直視修補術治療室間隔缺損的系統評價與 Meta 分析.
  • 房間隔缺損綜述
    大多數直徑小於10mm的缺損分流量很少,幾乎不影響右心結構。在較大的缺損中,肺循環和體循環血流量比值可以超過1.5,並且可以影響心肌和肺脈管系統。  右心容量負荷和後負荷導致右心室腔變大,舒張期室間隔偏向左心室,不利於心室相互作用,引起左室順應性下降,從圓形結構變成D-型結構。
  • 一附院完成世界首例應用室間隔缺損傘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教授團隊利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在總結以往的使用」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缺介入治療的基礎上,對一「房間隔缺損(9mm 下腔型)」患者採用』室間隔封堵器」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下腔型房間隔缺損不能做介入治療的禁區,對下腔靜脈影響小,優於使用 「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
  • 肺動脈瓣環佔比:法洛四聯症根治術跨瓣補片的預測指標
    方法 回顧性分析廣東省人民醫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行法洛四聯症一期根治術 254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154 例、女 100 例,平均年齡(14.60±18.76)歲。對於肺動脈發育尚可的患者,一期根治術是目前國際主流術式。傳統根治術是通過巨大的右室切口修補室間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同時利用跨瓣補片(transannular patch,TAP)緩解右心室流出道(RVOT)梗阻[1]。與之相關的肺動脈瓣反流及右室功能損害嚴重影響患者預後。
  • 室間隔缺損能自行癒合嗎
    問:我兒子12歲,患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以前發育活動和正常孩子看不出什麼差別,有醫生說室間隔缺損能自行癒合。近二個月來孩子活動後心跳厲害伴輕度口唇青紫,請問室間隔缺損有自愈的可能嗎?我孩子還能不能做心臟手術?成功的機率有多大?
  • 【首兒e科普】認識先心病,認識室間隔缺損
    但總體上包含三大類:第一類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這是最多見的。比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心內膜墊缺損、部分性肺靜脈異位引流等等。這類畸形的共同特點是肺血增多,體循環血相對減少。患者的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活動耐量下降、呼吸急促、容易感冒等。
  • 2017北京護理學基礎知識:室間隔缺損的症狀特點
    2017北京衛生類:室間隔缺損的症狀特點。更多醫療衛生招聘考試信息請點擊北京醫療衛生人才網。 我們在臨床上經常見到的室間隔缺損指室間隔因為在胚胎時期發育不全,形成異常交通,在心室水平產生從左向右的分流。室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佔先心病的20%,可以單獨存在,也可與其他畸形並存。
  • 長期乏力 竟是因為室間隔缺損
    室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佔先心病的20%,可單獨存在,也可與其他畸形並存。室間隔缺損指室間隔在胚胎時期發育不全,形成異常交通,在心室水平產生左向右分流。  近日,我們科室收治了一位20歲的室間隔缺損女性患者,成功進行介入封堵術治療,最終康復出院。
  • 「首兒e科普」認識先心病,認識室間隔缺損
    但總體上包含三大類:第一類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這是最多見的。比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心內膜墊缺損、部分性肺靜脈異位引流等等。這類畸形的共同特點是肺血增多,體循環血相對減少。患者的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活動耐量下降、呼吸急促、容易感冒等。
  • 室間隔缺損吃什麼食物好?
    室間隔缺損指室間隔在胚胎發育不全,形成異常交通,在心室水平產生左向右分流,它可單獨存在,也可是某種複雜心臟畸形的組成部分。室缺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本病的症狀和病情發展取決於缺損大小,缺損小可長期無症狀,缺損大則症狀出現早,並發展成肺高壓、心功能衰竭。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1.易患呼吸道感染及勞累後心悸氣促。小室缺可無症狀。
  • 細菌「吃掉」室間隔,緊急「修補」治癒高難度感染性心內膜炎
    擅長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瓣膜病二尖瓣狹窄並關閉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及關閉不全,房顫,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等先心病、心臟粘液瘤等疾病的臨床診斷及手術治療。4月26日凌晨,成人心外三病區權曉強主任醫師帶領團隊,完成一例高難度感染性心內膜炎致室間隔穿孔合併主動脈瓣、二尖瓣關閉不全手術。
  • 房間隔缺損選擇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
    房間隔缺損是臨床上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分為原發性缺損和繼發性缺損,其中繼發性缺損常見,在房間隔缺損病人,一旦肺動脈高壓形成,可以導致右心室負荷過重,發生右心衰竭。 當右心房壓超過左心房時,血液的分流轉變為右向左,出現紫紺。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十):法洛四聯症|肺動脈瓣反流|...
    正文法洛四聯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見的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每萬次分娩中患 TOF 的新生兒約為 3~6 例,佔先天性心臟病的 5%~7%。TOF 屬於圓錐動脈幹畸形,包括 4 種同族心血管畸形:漏鬥部狹窄在內的右室流出道狹窄、對位不良的室間隔缺損、主動脈騎跨(騎跨範圍≤50%)以及繼發性右心室肥厚。
  • 室間隔缺損及介入治療(二)
    室間隔缺損及介入治療(二) 華西都市報2019-01-23 02:53:48.0溫故   本期嘉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馮沅  上期我們講到,室間隔缺損較大的患兒表現為容易呼吸道感染、生長發育遲緩、
  • 肺動脈瓣上室性早搏導管射頻消融一例
    經典臨床病例 抽絲剝繭解析 身臨其境講解 課程由7位電生理手術例數超過根據傳統的9分位法進行室早起源定位:下壁導聯呈R型,提示起源於流出道;V1導聯室早呈左束支阻滯圖形,提示源自右心室;Ⅰ導聯呈「qs」型、aVL呈「QS」型,提示室早起源於右室流出道(RVOT)前間隔或中間隔。若考慮源自於肺動脈瓣上,則肺動脈左竇或前竇起源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