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醫生必修課—如何應對接種後的反應

2020-12-20 騰訊網

戳藍色字「預防界」關注我們喲

「在人群獲得免疫力之前將預算投入到其他方面是對資金的不合理利用……考慮到發病帶來的後果,預算還是應該首先考慮預防接種!」

目前通過接種疫苗可預防20多種傳染病,是控制流行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接種疫苗後存在發生異常反應的可能。

雖然概率不足萬分之一,但如何應對卻成了每一位接種醫生每天都需要面對的事。

因此,我們不得不修好這門「必修課」。

一、預防接種反應是什麼?

顧名思義就是指接種疫苗後發生的反應。

而為了監測預防接種反應的發生,我國規定上報「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也就是(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簡稱AEFI):是指在預防接種後發生的懷疑與預防接種有關的反應或事件。

在我國2018年報告的12168例AEFI病例中,非嚴重AEFI病例12070例,佔99.19%,報告發生率為41.24/10萬劑;嚴重AEFI病例98例,佔0.81%,報告發生率為0.34/10萬劑(2017:0.31/10萬劑),其中,嚴重異常反應47例,報告發生率為0.16/10萬劑(2017:0.13/10萬劑),發生率極低。

報告的9例死亡AEFI病例5例進行了屍檢,從屍檢結論看均為偶合症,與預防接種無關。

二、預防接種反應的疫苗分布

首先,我們來看看那些疫苗更容易發生預防接種反應,在接種這些疫苗的時候,需要格外注意。

全國2018年1-11月預防接種反應的疫苗分布

由上表可見,含有吸附劑的百白破、含麻製劑特別是麻風,乙腦疫苗穩居榜首。

因此,接種這類疫苗的時候就應該回溫完全,充分搖勻混合,並做好AEFI的緊急處置準備。

三、預防接種反應的分類及應對措施

目前我國的預防接種反應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一般反應:一般反應是指在預防接種後發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對機體只會造成一過性生理功能障礙的反應,主要有發熱和局部紅腫,同時可能伴有全身不適、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綜合症狀。一般反應包括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

(2)局部反應: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的紅腫、疼痛、硬結等。注射局部紅腫浸潤,根據縱橫平均直徑分為弱反應(≤2.5cm)、中反應(2.6~5.0cm)和強反應(>5.0cm)。

(3)全身反應:主要包括發熱、頭痛、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等。發熱按腋溫分為輕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

一般反應是正常免疫反應,不需作任何處理,1~2天內即可消失。

我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中的一般反應,臨床症狀以發熱、紅腫、硬結為主,9907例,佔97.25%。

偶合症中,最常見的是呼吸系統感染和扁桃體炎115例,佔38.08%;其次是出疹性疾病70例,佔23.18%,再次是胃腸炎、嘔吐或腹瀉32例,佔10.60%。

面對這些常見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首先我們要沉著冷靜,倘若反應強烈也僅需對症治療並告知回家後的護理方案。

治療及應對措施:比如局部反應較重時

(1)早期局部紅腫(24小時內):使用清潔毛巾冷敷,每日5-7次,每次10-15分鐘,減少組織充血,可消炎止痛,阻止硬結髮生。

(2)早期硬結(24小時後):使用清潔毛巾熱敷(卡介苗除外),每天數次,每次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消腫,促進硬結消退。

(3)關於接種卡介苗出現局部反應的處理:接種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可出現紅腫浸潤,隨後化膿,形成小潰瘍,大多在8~12周後結痂(卡疤),一般不需處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潔,防止繼發感染。謹記千萬不能熱敷!

(4)針對局部化膿:首先要區別是感染性化膿還是無菌性化膿。感染性化膿以抗感染為主,必要時切開引流;而無菌性化膿不應切開,切開後傷口可能長期不癒合。較輕的無菌性化膿經過熱敷後可自行吸收,較重的可用無菌注射器抽膿,如膿腫破潰或有空腔,就需要切開排膿,必要時擴創,剔除壞死組織,用抗生素預防繼發感染。

全身反應可對症治療:

(1)發熱≤37.5℃時,加強觀察,適當休息,多飲水。伴其它全身症狀、異常哭鬧等,及時到醫院診治。

(2)發熱>38℃時,服一些解熱鎮痛藥,臥床休息、多飲水、防止合併症及繼發感染,若高燒不退(3天)及時到醫院診治。

如果接種人群中的強度反應超過5%,則該批疫苗不宜繼續使用,應上報上級衛生機關檢驗處理。

1、異常反應:我國國務院頒布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疫苗在實施規範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後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

少數人在接種後出現併發症,如暈厥、過敏性休克、變態反應性腦脊髓膜炎、過敏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目前我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鑑定仍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

全國2018年1-11月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臨床診斷分布

治療及應對措施:

(1)過敏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可服抗過敏藥物如撲爾敏等。

(2)血管神經性水腫除服抗過敏藥物外,可用溼毛巾熱敷。

(3)過敏性紫癜為出血性皮疹,除應用抗過敏藥物外,適當用止血藥物,必要時使用激素。

(4)過敏性休克要使病人平臥,立即注射1:1000腎上腺素,密切注意觀察病情,血壓下降應給升壓藥,呼吸困難應吸入氧氣,總之要注意及時處理,及時治療搶救。

關於過敏性休克的處理原則:立即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成人: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0.5~1.0ml;兒童:每次0.01~0.03ml/kg。

如體重不明:2歲以下:0.0625ml;(1/16支)2-5歲:0.125ml;(1/8支)6-11歲:0.25ml;(1/4支)11歲以上:0.33ml,(1/3支)必要時重複注射。

並在接種疫苗另側肢體深部肌肉注射 1:1 000腎上腺素 (輕度病例可採用皮下注射)。

大腿肌肉注射腎上腺素較上肢肌肉或皮下注射吸收更快,優選給藥途徑。

如注射首針腎上腺素10~20 min內病人狀況無改善 ,重複注射腎上腺素 使用最大劑量(0.5ml)且最多使用 3次。

過敏性休克通常注射腎上腺素後會迅速恢復。

注意事項:

(1)肌注必須使用1:1000的腎上腺素,不能使用1:10000;

(2)首選1:1000的腎上腺素,激素類不能替代;

(3)接種單位要立即通知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實施搶救;

(4)病情稍有好轉立即轉院(專人專車陪護)以便進一步處理,並至少觀察12小時,以防晚期過敏反應的出現;

雖然異常反應出現機率很低,但其後果常較嚴重。

及時搶救的同時也要注意收集材料,進行分析,並向上級衛生機構報告。

2、偶合疾病:偶合症是指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後偶合發病。偶合疾病與預防接種無關,只是因為時間上的巧合而被誤認為由接種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腦,夏季常偶合腸道傳染病,可經診斷加以鑑別。

治療及應對措施:

在接種時,應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進行接種,注意當時一些傳染病的早期症狀,儘量避免偶合疾病發生,同時應向接種人員家屬作好解釋。

3、心因性反應:心因性反應是指在預防接種實施過程中或接種後因受種者心理因素發生的個體或者群體性反應。比較典型的是暈針和一些急性精神性反應。

治療及應對措施:

(1)暈針的處理方案:應立即平臥,頭部放低些,注意保暖,喝些溫開水或糖水,針刺人中、合谷、少商等穴位,一般短時即可恢復;嚴重的可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

(2)急性精神性反應如癔病性發作等可用針灸、暗示療法,嚴重的給些鎮靜劑。

2019年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都已實施,懸在我們免規工作者身上的不再是「守則」、「制度」、「規範」,而是「法律」!

預防接種反應的方案雖然與臨床急救息息相關,但是作為一線接種醫生,要了解、學習並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隨時檢查AEFI處置室的搶救藥品、器械準備情況;清醒認知並判斷、應對、處理並記錄上報突發狀況無疑成為了我們每個接種醫生的必修課。

學習好這門「必修課」不僅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中更從容,還可給受種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接種服務,最大程度減少接種反應帶來的影響。

END

相關焦點

  • 卡介苗接種後都有哪些反應?如何護理?
    卡介苗是每個寶寶出生後都要接種的疫苗,但寶寶接種後會出現化膿的現象,不少家長不知道如何護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如何家庭護理卡介苗接種後的一般反應以及卡介苗其他的一些相關知識。接種後的2周左右,接種部位(一般在左上臂外側三角肌處)可出現紅腫,隨後化膿,逐漸形成小潰瘍,流出一些分泌物,一般在8-12周後結痂,留下一個瘢痕,這是接種卡介苗後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額外包紮或塗藥,保持局部清潔即可,也可以適當使用絡合碘消毒。
  • 預防接種:一類疫苗必須接種二類需要嗎?接種後有哪些不良反應
    導語:寶寶出生後就要接種疫苗,為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作為家長帶孩子去接種疫苗,有的時候工作人員會告訴你需要接種某種疫苗了去交費,交費的是二類疫苗,那到底需要接種嗎?有個媽媽心疼自己的孩子,覺得1歲內的孩子這麼小,有的同樣一種疫苗需要分幾次來接種,媽媽覺得接種一次不就可以了,幹嗎打這麼多次?有的媽媽確實有這樣的誤區,覺得接種一次就行,但是有的疫苗需要接種幾次才能起到免疫作用,所以家長千萬不要自行減少或增加接種次數。接種疫苗後有哪些不良反應?
  • 有嚴重過敏反應:不接種 輕微腹瀉和感冒:可接種
    今年年初廣東等省接種康泰B肝疫苗引起兒童發病或死亡事件,再次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 如何儘可能避免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4月25日是「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省疾控中心的專家介紹,除管理部門加強疫苗生產和管理、規範預防接種服務之外,作為家長,也要對接種疫苗有一定的認識,做好一些準備,從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 寶寶在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家長應怎麼護理
    預防接種是預防傳染病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接種疫苗後,絕大多數人不發生不良反應,只有極少數人因個體差異,機體在產生有益反應的同時,也會產生與接種目的無關的不良反應。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不會影響接種效果。當寶寶預防接種後出現了不良反應,家長應做好護理,減輕寶寶的不適。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有哪些?家長如何處理呢?
  • 結束隔離後為何復陽?如何接種新冠疫苗?接種後有何禁忌?權威解讀...
    疫苗接種後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據通報,為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安全保障工作,採取了幾個措施:一是要求接種點既符合接種條件,也要具備醫療救治條件;二是要求各地把接種單位劃分為若干個區域,讓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負責責任區內若干個接種單位的醫療保障工作。
  • 如何避免接種疫苗時出現不良反應?
    接種疫苗有助於預防感染新冠病毒,但如何避免不良反應呢?本文提供了詳細的預防思路與方法。現代醫學認為,疫苗接種是預防可能會出現的傳染病的發生,對健康人能起到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發生的作用。但是,接種疫苗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這是怎麼回事呢?一、接種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任何一種疫苗的核心關鍵,就是它的抗原(微生物或其毒素、酶)部分。
  • 天津市疾控中心加強對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監測
    天津頻道 25日,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信息,自深圳康泰B肝疫苗出現致死嬰兒事件後,天津市立即停止使用深圳康泰公司生產的B肝疫苗,並採取多項措施應對。截至目前,天津市疾控中心未接到因免疫規劃B肝疫苗接種產生的不良反應信息報告,14歲以下的免疫規劃管理人群和預防接種正在平穩進行。
  • 寶寶接種疫苗後會有哪些不良反應?該怎麼處理?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接種門診也都陸續開放了。因為疫情不得不延遲接種疫苗的寶寶們,接下來很可能會面臨著「密集」的疫苗接種安排……此時,除了疫苗補種的相關問題外,爸爸媽媽還特別想知道,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以及如何處理?
  • 發熱、出皮疹,寶寶接種疫苗出現不良反應該如何應對?
    由於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對疫苗接種後的輕微感染反應也會或輕或重。當然,也有極少數寶寶接種疫苗後會出現高熱,甚至體溫超過39℃,這些寶寶發熱的原因需要具體分析,也有可能寶寶對疫苗中的某種成分過敏。有的寶寶由於體質問題,接種疫苗後的反應相對比較強烈,比較容易發熱,而且體溫偏高,持續時間也比較長。
  • 寶媽必備:寶寶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
    可還是有些家長們會很擔心,不知道要如何處置,我們今天就仔細講講,如何根據針對不同症狀來護理。1、發熱—是接種疫苗後最常見的反應。接種疫苗為什麼會引起發熱呢?因為疫苗本身就是減毒或滅活的細菌或病毒,當它進入人體後會供給免疫系統,迫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所以有的寶寶接種疫苗後會出現發熱的現象。多見於接種後24小時內,發熱時間一般不超過48小時。
  • EV71疫苗接種後會有什麼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可能發熱或腹瀉  接種EV71疫苗後可能出現的局部反應主要表現為:接種部位紅、硬結、疼痛、腫脹、瘙癢等,以輕度為主,持續時間不會超過3天,可自行緩解。  全身反應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易激惹等,呈一過性。家長無需過於擔心。  現場特寫:1歲女童完成接種  8月16日,在海珠區沙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有嬰幼兒在接種EV71疫苗,成為廣東的第一批接種者。
  • 美寶回國後如何接種疫苗?
    寶寶出生就要注射B肝疫苗,而出院的時候美國醫生會給一張疫苗黃卡,以此可以向國內醫生證明寶寶已經做了哪些防疫接種,避免國內醫院漏接或者重接。疫苗黃卡為寶寶終身攜帶,直到上大學,使用範圍除了上學,還有生活、留學等。美寶剛出生在醫院時就會打一針B肝疫苗。如果產婦在美國坐月子時間超過30天,可以選擇在寶寶滿月後再給打一針B肝疫苗。
  • 寶寶接種疫苗後,4個細節不容忽視,當心引起不良反應,影響健康
    媽媽們應該都知道,寶寶出生後免疫力是非常差的,而接種疫苗則能預防很多疾病發生,所以一般寶寶出生後就需要接種各種各樣的疫苗。雖然接種疫苗對寶寶有很多好處,但接種後這4件事,是不能立馬做的,希望爸媽們要注意!
  • 兒童接種疫苗後這些反應 家長要留意!
    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兒童自身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往往更易被傳染病侵襲,更應定期、按時接種疫苗。在兒童接種疫苗後,往往會出現一些特殊反應,哪些反應是正常的,又有哪些反應是異常的呢?
  • 寶寶接種疫苗不用愁,看過此文,寶媽們都成了接種醫生
    所有的收費疫苗國家規定,醫生應當如實告知家長品名、作用,禁忌症,不良反應、價格及注意事項等等,由家長綜合考慮後自費自願做出選擇,而不能強制和誘導家長接種收費疫苗。疫苗價格的問題,很多家長想給寶寶接種收費疫苗但是害怕出現一個尷尬的場面,因為事先不知道疫苗價格,心理預期一二百塊一支,結果現場醫生告訴你六七百一支,超出預期,又不想打了,有怕被別的看出來沒錢的困境,當場編個理由搪塞過去,有些不會察言觀色的醫生還追問一句:是不是嫌疫苗貴啊?好尷尬,如果提前知道價格後就不問了。
  • 幼童接種進口疫苗血小板下降 醫院未告知不良反應
    檢查結束後,防疫站醫務人員張醫生為霖霖補種了A肝減毒活疫苗,並約定了接種B肝疫苗的時間。  按照預約,楊莉於9月10日帶著孩子再次來到防疫站接種B肝疫苗。「這時,張醫生向我推薦了一種收費的進口B肝疫苗,並稱進口疫苗比國產疫苗效果好,作用時間長。」楊莉說,之後,張醫生又用鉛筆在防疫本上註明,10月10日接種第二針B肝疫苗。
  • 接種新冠疫苗後可能有哪些不良反應?感染過是否還需接種?專家解讀
    接種新冠疫苗後可能有哪些不良反應?感染過是否還需接種?新冠疫苗接種是眼下大家普遍關注的話題。部分公眾猶豫打不打新冠疫苗,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怕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那麼新冠疫苗接種後可能產生哪些不良反應?是否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報告?接種疫苗後可能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 寶寶接種疫苗後,如果出現這8種不良反應,要趕緊送醫院!
    寶媽們應該有這樣的印象,給寶寶接種疫苗後,醫生會說一句:「回去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可能會輕微發燒,24小時後就會慢慢恢復正常。」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寶寶接種後,都會出現不良反應,這跟疫苗的種類,寶寶的體質都有關係。
  • 卡介苗接種反應知多少
    原創 臨床免疫科 布穀鳥兒科醫生工作室卡介苗接種反應 醫生,寶寶卡介苗接種部位腫了!卡介苗接種時間• 生後3天內接種• 未接種卡介苗者3月齡以下直接補種,3月齡-4歲 PPD陰性可補種• 大於等於4歲不予補種卡介苗卡介苗接種正常免疫反應• 接種卡介苗後3-4周會出現局部紅腫硬結,隨後中心逐漸軟化形成白色小膿皰,後自行穿破形成小於
  • 麻疹疫苗多次接種不會有異常反應
    許銳恆指出,麻疹在廣東曾一度流行猖獗,經大力控制後,近年來又有死灰復燃跡象。目前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六歲以下兒童、流動人口、入城務工人員是高發人群。  麻疹病毒有多個基因型,但血清型只有一個,可使用A基因型麻疹病毒製成的減毒活疫苗,疫苗接種後所產生的血清抗體可保護個基因型麻疹病毒的感染。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麻疹疫苗25年後,還有85%的人有保護性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