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色字「預防界」關注我們喲
「在人群獲得免疫力之前將預算投入到其他方面是對資金的不合理利用……考慮到發病帶來的後果,預算還是應該首先考慮預防接種!」
目前通過接種疫苗可預防20多種傳染病,是控制流行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接種疫苗後存在發生異常反應的可能。
雖然概率不足萬分之一,但如何應對卻成了每一位接種醫生每天都需要面對的事。
因此,我們不得不修好這門「必修課」。
一、預防接種反應是什麼?
顧名思義就是指接種疫苗後發生的反應。
而為了監測預防接種反應的發生,我國規定上報「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也就是(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簡稱AEFI):是指在預防接種後發生的懷疑與預防接種有關的反應或事件。
在我國2018年報告的12168例AEFI病例中,非嚴重AEFI病例12070例,佔99.19%,報告發生率為41.24/10萬劑;嚴重AEFI病例98例,佔0.81%,報告發生率為0.34/10萬劑(2017:0.31/10萬劑),其中,嚴重異常反應47例,報告發生率為0.16/10萬劑(2017:0.13/10萬劑),發生率極低。
報告的9例死亡AEFI病例5例進行了屍檢,從屍檢結論看均為偶合症,與預防接種無關。
二、預防接種反應的疫苗分布
首先,我們來看看那些疫苗更容易發生預防接種反應,在接種這些疫苗的時候,需要格外注意。
全國2018年1-11月預防接種反應的疫苗分布
由上表可見,含有吸附劑的百白破、含麻製劑特別是麻風,乙腦疫苗穩居榜首。
因此,接種這類疫苗的時候就應該回溫完全,充分搖勻混合,並做好AEFI的緊急處置準備。
三、預防接種反應的分類及應對措施
目前我國的預防接種反應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一般反應:一般反應是指在預防接種後發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對機體只會造成一過性生理功能障礙的反應,主要有發熱和局部紅腫,同時可能伴有全身不適、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綜合症狀。一般反應包括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
(2)局部反應: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的紅腫、疼痛、硬結等。注射局部紅腫浸潤,根據縱橫平均直徑分為弱反應(≤2.5cm)、中反應(2.6~5.0cm)和強反應(>5.0cm)。
(3)全身反應:主要包括發熱、頭痛、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等。發熱按腋溫分為輕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
一般反應是正常免疫反應,不需作任何處理,1~2天內即可消失。
我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中的一般反應,臨床症狀以發熱、紅腫、硬結為主,9907例,佔97.25%。
偶合症中,最常見的是呼吸系統感染和扁桃體炎115例,佔38.08%;其次是出疹性疾病70例,佔23.18%,再次是胃腸炎、嘔吐或腹瀉32例,佔10.60%。
面對這些常見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首先我們要沉著冷靜,倘若反應強烈也僅需對症治療並告知回家後的護理方案。
治療及應對措施:比如局部反應較重時
(1)早期局部紅腫(24小時內):使用清潔毛巾冷敷,每日5-7次,每次10-15分鐘,減少組織充血,可消炎止痛,阻止硬結髮生。
(2)早期硬結(24小時後):使用清潔毛巾熱敷(卡介苗除外),每天數次,每次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消腫,促進硬結消退。
(3)關於接種卡介苗出現局部反應的處理:接種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可出現紅腫浸潤,隨後化膿,形成小潰瘍,大多在8~12周後結痂(卡疤),一般不需處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潔,防止繼發感染。謹記千萬不能熱敷!
(4)針對局部化膿:首先要區別是感染性化膿還是無菌性化膿。感染性化膿以抗感染為主,必要時切開引流;而無菌性化膿不應切開,切開後傷口可能長期不癒合。較輕的無菌性化膿經過熱敷後可自行吸收,較重的可用無菌注射器抽膿,如膿腫破潰或有空腔,就需要切開排膿,必要時擴創,剔除壞死組織,用抗生素預防繼發感染。
全身反應可對症治療:
(1)發熱≤37.5℃時,加強觀察,適當休息,多飲水。伴其它全身症狀、異常哭鬧等,及時到醫院診治。
(2)發熱>38℃時,服一些解熱鎮痛藥,臥床休息、多飲水、防止合併症及繼發感染,若高燒不退(3天)及時到醫院診治。
如果接種人群中的強度反應超過5%,則該批疫苗不宜繼續使用,應上報上級衛生機關檢驗處理。
1、異常反應:我國國務院頒布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疫苗在實施規範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後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
少數人在接種後出現併發症,如暈厥、過敏性休克、變態反應性腦脊髓膜炎、過敏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目前我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鑑定仍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
全國2018年1-11月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臨床診斷分布
治療及應對措施:
(1)過敏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可服抗過敏藥物如撲爾敏等。
(2)血管神經性水腫除服抗過敏藥物外,可用溼毛巾熱敷。
(3)過敏性紫癜為出血性皮疹,除應用抗過敏藥物外,適當用止血藥物,必要時使用激素。
(4)過敏性休克要使病人平臥,立即注射1:1000腎上腺素,密切注意觀察病情,血壓下降應給升壓藥,呼吸困難應吸入氧氣,總之要注意及時處理,及時治療搶救。
關於過敏性休克的處理原則:立即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成人: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0.5~1.0ml;兒童:每次0.01~0.03ml/kg。
如體重不明:2歲以下:0.0625ml;(1/16支)2-5歲:0.125ml;(1/8支)6-11歲:0.25ml;(1/4支)11歲以上:0.33ml,(1/3支)必要時重複注射。
並在接種疫苗另側肢體深部肌肉注射 1:1 000腎上腺素 (輕度病例可採用皮下注射)。
大腿肌肉注射腎上腺素較上肢肌肉或皮下注射吸收更快,優選給藥途徑。
如注射首針腎上腺素10~20 min內病人狀況無改善 ,重複注射腎上腺素 使用最大劑量(0.5ml)且最多使用 3次。
過敏性休克通常注射腎上腺素後會迅速恢復。
注意事項:
(1)肌注必須使用1:1000的腎上腺素,不能使用1:10000;
(2)首選1:1000的腎上腺素,激素類不能替代;
(3)接種單位要立即通知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實施搶救;
(4)病情稍有好轉立即轉院(專人專車陪護)以便進一步處理,並至少觀察12小時,以防晚期過敏反應的出現;
雖然異常反應出現機率很低,但其後果常較嚴重。
及時搶救的同時也要注意收集材料,進行分析,並向上級衛生機構報告。
2、偶合疾病:偶合症是指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後偶合發病。偶合疾病與預防接種無關,只是因為時間上的巧合而被誤認為由接種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腦,夏季常偶合腸道傳染病,可經診斷加以鑑別。
治療及應對措施:
在接種時,應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進行接種,注意當時一些傳染病的早期症狀,儘量避免偶合疾病發生,同時應向接種人員家屬作好解釋。
3、心因性反應:心因性反應是指在預防接種實施過程中或接種後因受種者心理因素發生的個體或者群體性反應。比較典型的是暈針和一些急性精神性反應。
治療及應對措施:
(1)暈針的處理方案:應立即平臥,頭部放低些,注意保暖,喝些溫開水或糖水,針刺人中、合谷、少商等穴位,一般短時即可恢復;嚴重的可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
(2)急性精神性反應如癔病性發作等可用針灸、暗示療法,嚴重的給些鎮靜劑。
2019年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都已實施,懸在我們免規工作者身上的不再是「守則」、「制度」、「規範」,而是「法律」!
預防接種反應的方案雖然與臨床急救息息相關,但是作為一線接種醫生,要了解、學習並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隨時檢查AEFI處置室的搶救藥品、器械準備情況;清醒認知並判斷、應對、處理並記錄上報突發狀況無疑成為了我們每個接種醫生的必修課。
學習好這門「必修課」不僅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中更從容,還可給受種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接種服務,最大程度減少接種反應帶來的影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