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是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
德意志在歷史上是一個長期分裂的國家,境內諸侯林立。19世紀中期「德意志聯邦」形成,它由德意志的34個邦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聯邦各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獨立性,因此它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諸邦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最強的兩個君主國。奧地利國勢日漸衰落,缺乏振興國家的措施;而普魯士統治者為排除奧地利的勢力,大力發展農業,實力不斷增強。1849年和1859年,普魯士兩次企圖在自己領導下實現德國的統一,但都因奧地利的阻撓而失敗。為此,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爭奪統治權的鬥爭變得更加尖銳,德意志的統一變得日益緊迫。俾斯麥正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成為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使者。
俾斯麥出生在布蘭登堡中心阿爾特馬克區申豪森莊園的容克世家。兩歲時他隨家遷往波美拉尼亞的克尼普霍夫莊園。6歲那年,他便被母親送到柏林的普拉曼學校接受嚴格的教育。12歲以後又在柏林上中學。1832年,俾斯麥17歲時進入哥廷根大學,一年半後轉入柏林大學,主要攻讀法律。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發生爭鬥而劣名遠揚。
1835年後,他曾在柏林的法院當過公務員,服過兵役。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堅毅與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的態度,構成了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俾斯麥在青年時代曾受到資產階級教育的影響,但容克貴族的保守思想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839年,俾斯麥棄職回到波美拉尼亞經營農業,1844年後又親自經營申豪森莊園。在19世紀40年代裡,俾斯麥在政治上屬於頑固的保守派,同蓋拉赫為首的「宮廷黨」立場一致。
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聯合邦議會的議員,竭力維護容克階級的利益。1848年德國革命時期,他在議會中公開聲稱:「我是一個容克,我要壓倒革命!」他反對國王對革命讓步,甚至準備在自己的領地組織勤王軍以鎮壓革命。當時他的政治主張是親奧、親俄、親法,堅持認為德意志聯邦和維也納會議是反對德國革命的神聖堡壘。但從1851年他進入外交界任普魯士駐法蘭克福聯邦代表會公使以後,他的政治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看到德國的統一是無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魯士君主政體和容克的利益,必須由普魯士掌握統一運動的領導權,並在一定程度上要滿足資產階級的利益。由此,他從一個親奧派轉變為激烈的反奧派。
1859年,俾斯麥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在任期間,他看到德國的東西強鄰俄國與法國都會妨礙德國的統一,而普魯士的領導權也會遭到奧地利的反對。因此,欲統一德國,必須要以武力和戰爭作為後盾。俾斯麥公開聲言:「必須解散德意志聯邦。把奧地利逐出德意志。」
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俾斯麥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終於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大業而使自己永垂史冊。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德國貴族)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德意志的統一對世界歷史有著重要的影響。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裂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從德國統一開始,德國就成為歐洲和世界的一大強國,改變了歐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統一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傳統,使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此後,德國先後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