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他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2020-12-11 生死離別斷了魂

人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是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

德意志在歷史上是一個長期分裂的國家,境內諸侯林立。19世紀中期「德意志聯邦」形成,它由德意志的34個邦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聯邦各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獨立性,因此它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諸邦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最強的兩個君主國。奧地利國勢日漸衰落,缺乏振興國家的措施;而普魯士統治者為排除奧地利的勢力,大力發展農業,實力不斷增強。1849年和1859年,普魯士兩次企圖在自己領導下實現德國的統一,但都因奧地利的阻撓而失敗。為此,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爭奪統治權的鬥爭變得更加尖銳,德意志的統一變得日益緊迫。俾斯麥正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成為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使者。

俾斯麥出生在布蘭登堡中心阿爾特馬克區申豪森莊園的容克世家。兩歲時他隨家遷往波美拉尼亞的克尼普霍夫莊園。6歲那年,他便被母親送到柏林的普拉曼學校接受嚴格的教育。12歲以後又在柏林上中學。1832年,俾斯麥17歲時進入哥廷根大學,一年半後轉入柏林大學,主要攻讀法律。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發生爭鬥而劣名遠揚。

1835年後,他曾在柏林的法院當過公務員,服過兵役。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堅毅與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的態度,構成了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俾斯麥在青年時代曾受到資產階級教育的影響,但容克貴族的保守思想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839年,俾斯麥棄職回到波美拉尼亞經營農業,1844年後又親自經營申豪森莊園。在19世紀40年代裡,俾斯麥在政治上屬於頑固的保守派,同蓋拉赫為首的「宮廷黨」立場一致。

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聯合邦議會的議員,竭力維護容克階級的利益。1848年德國革命時期,他在議會中公開聲稱:「我是一個容克,我要壓倒革命!」他反對國王對革命讓步,甚至準備在自己的領地組織勤王軍以鎮壓革命。當時他的政治主張是親奧、親俄、親法,堅持認為德意志聯邦和維也納會議是反對德國革命的神聖堡壘。但從1851年他進入外交界任普魯士駐法蘭克福聯邦代表會公使以後,他的政治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看到德國的統一是無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魯士君主政體和容克的利益,必須由普魯士掌握統一運動的領導權,並在一定程度上要滿足資產階級的利益。由此,他從一個親奧派轉變為激烈的反奧派。

1859年,俾斯麥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在任期間,他看到德國的東西強鄰俄國與法國都會妨礙德國的統一,而普魯士的領導權也會遭到奧地利的反對。因此,欲統一德國,必須要以武力和戰爭作為後盾。俾斯麥公開聲言:「必須解散德意志聯邦。把奧地利逐出德意志。」

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俾斯麥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終於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大業而使自己永垂史冊。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德國貴族)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德意志的統一對世界歷史有著重要的影響。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裂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從德國統一開始,德國就成為歐洲和世界的一大強國,改變了歐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統一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傳統,使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此後,德國先後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相關焦點

  • 語錄偵探|倘若為鐵血宰相設計一句臺詞
    倘若,只允許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說一句符合他歷史定位和性格特徵的話,那應該是: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在中文網絡裡,他果真「說過」,而且還有「出處」——1862年9月,俾斯麥上臺後在普魯士下院的第一次演講。俾斯麥的這次演講,就是著名的「鐵血演講」。
  • 世界近代史著名的八大外交家,第一名在中國,是中國人永遠的驕傲
    安德烈葛羅米柯 蘇聯外交部長,和多任美國總統打過交道,他高超的外交手腕相當於外交的教科書,他的外交經歷就是現代蘇聯的外交史。奧託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 德意志帝國首位宰相,以鐵血宰相的稱號聞名於世。他以高超的手段結束了德國的分裂,完成德意志統一併復興了德意志。
  • 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李鴻章虛心請教,得到回覆後為何沉默?
    ——李鴻章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在歷史上爭議不斷,基本上清政府和其他國家籤訂不平等條約時都有他的身影。1895年,戰爭結束,他代表大清與日本籤訂了條約,這件事導致大清民眾的抗議,朝臣上奏彈劾。清政府罷免李鴻章各種職務,只保留了一個閒職。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希特勒,世界近代史上不可迴避的一個人物,有人說他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說他推動歷史發展。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希特勒還很遙遠,可對於德國人,他們既享受過希特勒帶來的麵包,也飽嘗了他種下的惡果,恨還是不恨?這是一個問題。
  • 希特勒心中永遠的痛,貴族出身的德國軍隊將領,卻總與他貌合神離
    一提到二戰中的德國貴族名將和重要人物、德國政治家,可以列舉很多,如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二戰德軍名將埃裡希·馮·曼施泰因、費多爾·馮·博克、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等等。大家也許都注意到了,他們的名字中都有一個"馮",而"馮"就是他們高貴的標籤,貴族的象徵,就像滿清的愛新覺羅一樣。
  • 他之前,中國沒有近代史
    在中國,有這樣一本書,不論學校,不論專業,只要是大學生,必須要學的一本書,它就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而且也是研究生考試必考的書目之一。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幾乎還沒有近代史這一概念,直到1938年,蔣廷黻(fu)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史學研究中才有了近代史這一分支。
  • 世界史上六位知名"外交"家,中國一人上榜,"千古"第一人
    強國除了領土、資源、軍事外,外交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名出眾的外交官能夠大大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可以說一位出眾的外交官抵過百萬精兵。今天我們聊聊世界史上最出名的六位外交官,中國一人上榜,堪稱千古第一人。
  • 五分鐘了解德國的近代的興衰歷程,看完別被驚訝到——政治篇
    上回說到德國資產階級在法蘭克福召開資產階級統一德意志的會議是被德國小邦國封建勢力反撲,德意志的統一再一次受到了阻礙。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後果,第一個後就是德國的統一沒有實現,另一個後果是德國的專制制度依舊保留著,德國失去了通過和平、民主的方式來實現德意志統一的機會。
  • 歷史上,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推動的?
    歷史上,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的?德國發起兩次世界大戰的詳細原因略有差別,但是主要原因都一樣:對當前世界格局和秩序的不滿。德國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挑戰英法,希望獲得他們廣大的殖民地,獲取更多利益。
  • 以鐵血著稱的日耳曼民族,為何成了小綿羊?有三個重要原因
    熟悉德國史的讀者可能聽說過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號,當初俾斯麥幾乎是全德國人的偶像,甚至俾斯麥行事的作風還影響了好幾代德國人。曾經的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人,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而且德國的恢復能力也相當可怕,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德國幾乎失去了自己的一切,但短短不到20年,德國在此崛起,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進而發動了二戰,回過頭看看如今的德國,其軍事實力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德國人由曾經的鐵血民族變成了如今的小綿羊呢?
  • 中國歷代宰相當中,這七位宰相書法精湛、水平最高
    宰相是中國古代社會國家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根據史料記載,宰相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宰相,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替,最高行政長官的名稱也層出不窮,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官名。
  • 都說北宋宰相張齊賢是個吃貨?那他是如何當上宰相的?
    然而如此人物卻是一個大大的「吃貨」,由於嗜吃如命,他的體型極為肥碩,正史給他留了「面子」,只說張齊賢「容貌豐碩」,實際上張齊賢的體重保守估計都在三百斤往上,歐陽修曾說張齊賢「形體魁肥,飲食兼數人」!那麼如此一個吃貨是如何升任宰相,又青史留名的呢?
  • 李鴻章在國外竟然那麼吃香 德國人荷蘭人都挺喜歡他
    1895年,受命在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上簽字的李鴻章,做了慈禧太后的替罪羊,成了大清國人人得而誅之的漢奸賣國賊。回國之後,被剝奪了實權,閒居北京賢良寺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第二年,機會就來了。俄皇大典之後,李鴻章順道訪問了德國。在德國,跟鐵血宰相進行了會晤,與當時也已靠邊站的俾斯麥惺惺相惜,談得好歡樂。
  • 歷史上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他們也有合影,魯迅和蕭伯納,還有他
    左邊的是為晚清命運苦苦掙扎的李鴻章,而右邊是讓德國崛起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1862年上任時提出「鐵血政策」,並於1866年擊敗奧地利統一德國(除奧地利),1870年擊敗法國使德意志帝國稱霸歐洲大陸。
  • 南宋鐵血宰相韓侂胄,追封嶽飛,北伐金國,為何被後世罵為奸臣?
    所有人都知道宋孝宗為嶽飛平反,官復原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追封嶽飛為"鄂王"的實際上是南宋宰相韓侂胄,也是最後一位對金國發起北伐的宰相,然而最終他卻被函首安邊,還被安上了"奸臣"的罵名。然而歷史總是那麼的相似,在韓侂胄打算整軍再戰之時,南宋的主和派人士聯合發動了政變,韓侂胄於宮中被殺,而他的人頭甚至被主和派送到金國以作議和的誠意。
  • 陸建德 「維新」是中國近代史的關鍵詞
    近年從事中國近代史和魯迅研究,著作包括《戊戌談往錄》《海潮大聲起木鐸:陸建德談晚清人物》等。賽金花和瓦德西的故事,史家不予採信,社會上卻流傳著相當之多的版本。在各種傳言中,最為出名的當數「救國」,比如認為辛丑和議成功,賽金花有著不小的功勞,京城人對她多有感激,稱之為「議和人臣賽二爺」,民間更是傳頌她為「護國娘娘」,得下一個「俠妓」的美名。
  • 世界公認的近代史上的十位偉人,看看你都認識嗎(下)
    他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蘇聯總理)。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後的化名,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並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形成列寧主義,是他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是他結合馬克思主義,並根據俄國革命情況最終形成「馬列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 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和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 你只知道他太爺爺馮國璋,卻不知他爺爺更牛
    馮鞏老師是我們喜愛的一位表演藝術家,以前每年春晚他都會給觀眾們帶來歡聲和笑語,馮鞏老師如此優秀,他的祖先也很厲害,馮國璋是馮老師的太爺爺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在電影《建黨偉業》中,馮國璋的扮演者就是馮鞏老師。
  • 周恩來很少點評歷史人物,但這幾個人他卻給出了中肯的評價
    相比之下,敬愛的周總理對歷史人物的點評和引用是少之又少,但少不等於沒有,歷史上這幾個人曾得到過周總理最為中肯的評價,一起來看看。張良張良的祖上曾任過五代韓王之相,到張良時,韓國被秦國逐漸蠶食,最後滅亡。張良心懷亡國之恨,散盡家財致力於反秦活動,曾僱一大力士在秦始皇東巡的路上刺殺秦始皇,但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