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宋詞巔峰之作,為什麼其中這個梗,800多年來...

2020-12-13 上觀

宋乾道三年(1167)末,辛棄疾在廣德(今安徽省廣德縣)通判任上屆滿,第二年,添差建康(南京)府通判。雖然宋代的添差官屬於正式編制之外的官員,大多僅有其名而並不處理具體政務,但由於建康是南宋對金作戰的戰略要地,又是皇帝的行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對辛棄疾來說是一次實際的升遷。而且,這裡聚集著一批朝廷中的知名之士,如建康行宮留守史正志、淮西軍馬錢糧總領(治所在建康)葉衡、江南東路轉運副史趙彥端等。看來,宋孝宗把辛棄疾安排在這裡也是頗有深意的。

據《宋會要·選舉》三一之八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五月十五日,詔建康府特許添闢通判一員,從判府事。張浚之請也。」由此可見,這個添差很可能是為辛棄疾預設的。辛棄疾與建康的這些名士志同道合,關係融洽,或議論時政,或切磋兵法,或詩酒唱和,很是談得來。而這些人也都比較賞識辛棄疾的才幹,特別是葉衡,對辛棄疾尤為激賞,兩人過從甚密。

宋乾道六年(1170)五月,辛棄疾在建康府通判任上屆滿回到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在延和殿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見。宋朝做官有兩條渠道,一是科舉考試,二是特殊拔擢。辛棄疾早年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中第。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十五歲的辛棄疾由濟南府舉薦,到燕京(今北京)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三年之後,再次到燕京參加進士考試,仍就名落孫山。因此,皇帝的這次召見,對辛棄疾的仕途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據《宋史》卷四百一《辛棄疾傳》記載:「時虞允文當國,帝銳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不為迎合。作《九議》並《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於朝,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甚備。以講和方定,議不行。」辛棄疾向皇帝當面陳述了恢復的方略,但當時「符離之敗」後與金國講和不久(1163年夏,南宋在符離被金兵打敗),朝中主和派抬頭,眼下不具備對金作戰的條件,不宜馬上動兵,因此辛棄疾的提議未被採納實行。他被任命為司農寺主簿,司農寺是掌管朝廷倉廩、籍田和園囿等事務的機構。司農寺主簿雖然只是個七品小官,但畢竟是京官,每天可以隨大臣早朝,應酬的機會也比較多,這既便於辛棄疾的交遊歷練,也便於皇帝對他做進一步的考察。

當時北方的大片土地淪陷於金人之手,而且南北邊境一帶也經常遭到金人的侵擾,可是臨安表面上卻是一片承平氣象,官場腐敗,官宦們紙醉金迷,略無憂患意識。正如詩人林升《題臨安邸》所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讓一腔熱血、志在恢復的辛棄疾非常失望,他對官場的應酬交際和吹拍攀附極為痛恨。他那豪放的性格根本無法融入這個腐朽的官僚體系,於是漸行漸遠,漸趨孤獨。不僅「知音弦斷」,而且喝酒也只能「停杯對影,待邀明月相依」了。如此落寞,何來靈感?因而「詩酒皆非」(《新荷葉》詞),連好詩也寫不出來了。

乾道七年辛卯(1171)正月,憋悶了半年多的辛棄疾終於迎來了一個能夠觸發詞人靈感的元夕,於是,他以詩詞特有的筆致,將自己精忠報國的渴望、矢志不渝的情懷、無路請纓的惆悵、孤寂鬱悶的牢騷,一股腦地全部傾瀉在《青玉案·元夕》這首千古佳作之中: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它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詞人首先以大賦的筆法,濃墨重彩地極力鋪敘渲染臨安元夕觀燈之盛況:燈飾焰火,華美繁盛;車水馬龍,華貴奢靡;各類表演,盡夜狂歡。

當時的南宋王朝,國家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宋徽宗、宋欽宗和皇室宗親幾乎都被俘虜到金國。不久前的「興隆北伐」,以符離大敗、興隆議和而告終。和議規定南宋每年要給金國白銀二十萬兩,絹帛二十萬匹,除了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之外,再割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予金國,可謂喪權辱國之至。但是,南宋首都的元夕,卻是一片歡騰,絲毫也看不出國難當頭的跡象。真箇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在《破陣子》一詞中回憶降宋時的悲慘境況說:「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身邊連一個文武大臣都沒有,他只能「垂淚對宮娥」。但李煜「垂淚」畢竟還有演奏「別離歌」的「宮娥」可對,如今的南宋,恐怕連這樣的「宮娥」都沒有了——「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又有誰為社稷而憂慮呢?

眾裡千尋   「他」是情人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裡的「他」,元大德三年(1299)廣信書院本《稼軒長短句》作「它」,「它」,同「他」。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它部》:「它……其字或叚(假)『佗』為之。又俗作『他』。經典多作『它』。猶言彼也。」

詞人說在人群中千遍萬遍地尋找他,卻怎麼也尋不見他的身影。就在不經意間猛一回頭的時候,發現那人卻在燈火稀疏暗淡的地方。這個「他」,也就是「那人」,到底是誰呢?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2018年5月第87次印刷第59頁)和卞孝萱、黃清泉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隋唐五代宋金元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86頁),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先生選注《歷代詩歌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第109頁),羅宗強、陳洪先生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三卷宋遼金元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47頁),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冊(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第343頁),徐中玉、金啟華先生主編的《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詩歌部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481頁),都沒有注釋,但這卻是最不該遺漏的注釋。

有些注本把「他」即「那人」解作「美人」「意中人」,如:

作者尋找的那位美人獨自一人在冷落、昏暗的地方佇立,與那些喧笑嘻鬧、結伴而去的人們截然不同。(袁世碩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34頁)

﹝那人﹞指所愛之人。因為是念念不忘的人,不必提名道姓。所以用那人代替。(夏承燾、盛弢青選注《唐宋詞選》,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6月第2版135頁)

此詞極寫元宵的繁華景象,而作者所追慕的卻是一個幽獨的美人。(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第81頁)

忽然間轉臉眺望——哦,我所愛的人卻站在燈火稀少的角落……(徐榮街、朱宏恢《唐宋詞選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244頁)

她不是在那照耀如晝的華燈之下,不在那歡樂的歌舞場中,卻一個人獨自站在那遠離塵囂、隔絕繁華的燈火闌珊的角落!這,就是詩人的意中人。……只有這個心地淡泊的姑娘,才是他理想的人兒。(張豔瑾、楊鍾賢《唐宋詞選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479頁)

詩人在「千百度」的尋求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表達出又驚又喜的感情。(鄧魁英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宋代部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321頁)

詞中刻畫了「那人」的形象,她既是作者經過千尋百覓才發現的心目中的情人,又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寄託。(郭預衡主編《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宋遼金部分》,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13頁)

在好女如雲之中,找來找去卻找不到自己的意中人,偶一回頭,卻只見她站在燈火闌珊處。(徐中玉、金啟華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詩詞曲部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482頁)

那人:指意中人。(李道英、劉孝嚴主編《高等師範院校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四冊宋遼金,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293頁)

猛一回頭,恰好看見自己的意中人,她不在熱鬧處,相反卻在燈火稀疏的僻靜去處。(喬萬民主編《唐宋詞選》,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99頁)

一簇簇打扮得漂漂亮亮、身上飄出香氣的姑娘,有說有笑地走過,我在她們當中一遍遍地尋找自己所愛的那一位,但怎麼也找不著。沒想到猛一回頭,原來她卻站在燈火冷清、僻靜人少的地方!(鍾振振注釋《唐圭璋推薦唐宋詞》,廣陵書社2004年11月第1版135頁)

詞中的主人公走遍大街小巷,穿過熙攘的人群,東瞅西望,焦急萬分,一遍又一遍地尋找著意中之人,忽然回頭一看,竟在那燈火稀落的僻靜去處發現了她。(唐圭璋、鍾振振主編《宋詞鑑賞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年8月第1版第900頁)

他:指心儀的女子。(鄭小軍《裡尋他千百度:辛棄疾詞》,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第10頁)

那人:意中人,屬意的女人。(辛更儒先生的《辛棄疾編年箋注》,中華書局2015年11月第1版第19頁)

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鳳簫」似不能解作「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唐宋詞鑑賞辭典》新一版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第1623頁)

這樣的詮釋也就無須詮釋了,因為那是明白寫著、盡人皆知的。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稼軒也就不是什麼豪放詞派的代表了——它比婉約派的婉約還婉約。當然,更算不上「詞中之龍」了。而且,在壯志難酬的時候,只知道去尋覓情人聊以自慰,即便不是墮落,也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這樣的詞,充其量不過如「唐末小詩,五代小詞」,「雖好卻小,蓋所謂兒女情多,風雲氣少也」(清劉熙載《詞概》)。又怎麼能作為詩詞經典,選入大中學課本做教材呢?

有的辛棄疾傳記等書,說「那人」是辛棄疾所鍾情的女子叫「林落茵」,有名有姓有情節,但這只不過是虛構創作的小說家言。

美人自況   「他」是作者

梁啓超先生評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飲冰室評詞》丙卷「南宋詞」)雖已窺得消息,惜乎語焉不詳。

其實,作為意中人的「他」,只是詞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本詞的「象」,而不是本詞的「意」。 明代著名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詩論家胡應麟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詩藪》內編卷一,中華書局1958年10月第1版第一頁)「象」就是具體表現的事物,「意」就是事物中所包含的思想。「象」如同水中月、鏡中花,水中月不是天上的真月,鏡中花也不是鏡外的真花,它只是對真月、真花的鏡像觀照而已。

那麼,本詞的「象」外之「意」又是什麼呢?有人認為,本詞中的「他」,也就是「那人」,其真意指的是作者自己: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幾句,突出地表現了「那人」的與眾不同的性格。從作者始終不渝地堅持抗戰理想來看,這正是他的自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宋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312頁)

說這首詞主要是寫一個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那還是表面的看法。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時候,有許多作品,大抵都寄託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這首詞裡的「那人」形象,何嘗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寫照?(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20頁)

當時滿朝文恬武嬉,醉生夢死於用民脂民膏向敵人買來的「和平」之中,像詞人這樣堅持主張北伐的抗戰派是少數,在政治上處於孤立。然而,他不恤不悔,執著於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詞中那獨立在「燈火闌珊處」的美人,正是他的化身。(鬱賢皓主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四卷宋遼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78頁)

這種觀點,乍看似乎頗有道理。是啊,「他」對元夕輝煌華麗的燈飾焰火和華貴奢靡的如雲靚女毫無興趣,「他」憂君憂民憂社稷,一心盼著國君能夠發現自己,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夠「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從夜幕降臨,到黎明將至,「他」孤獨地站在「燈火闌珊處」苦苦地等待著,等待著,他等了整整一個夜晚。一直等到黎明將至,「燈火闌珊」。可國君卻總是矚目著燈火輝煌中的「蛾兒雪柳黃金縷」,希望在那裡找到定國安邦的板蕩誠臣,結果這些人卻都「笑語盈盈暗香去」,沒人想著什麼江山社稷。這時,失望的國君猛然回了一下頭,在不經意間發現了「他」(辛棄疾)——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君臣際遇,他多麼希望這美好的際遇能夠雲龍風虎自相投啊!這裡既有對孝宗拔擢自己的感激,又有對孝宗進一步重用自己的渴望。

可是,這樣解釋,在語言上卻講不通。全詞無論是敘述還是描寫,主語都是作者而不是國君。也就是說,全詞的整個內容都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景色是作者眼中的景色,人物是作者眼中的人物,感覺是作者感官的感覺。那麼,「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主語當然是作者,「驀然回首」的主語也是作者,發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還是作者。既然如此,作者「我」在「眾裡尋他」也就不可能是「我」在「眾裡尋我」;「燈火闌珊處」的「那人」,當然就更不可能是「我」了。此乃語言之常識,否則,就成了作者「我」在「驀然回首」的時候發現了「我」「卻在燈火闌珊處」,那敘述就全亂套了。

還有人把「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他」,也就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人」,解作北宋都城汴京。說「詞人尋故都而不得,然後才想起汴京只該在『燈火闌珊處』」(邵妍《中『人』之新解》,《文教資料》2018年第36期)。這樣解釋雖然新穎,但在語言上和情理上都說不通。試想:辛棄疾怎麼會在元夕的美女群中尋找故都汴京呢?偌大的汴京怎麼會在元夕的美女群中呢?「驀然回首」又怎麼能看見故都汴京「卻在」元夕的「燈火闌珊處」呢?作者不管是在「蛾兒雪柳黃金縷」中的尋覓,還是在「燈火闌珊處」的發現,其對象都只能是「人」,而不能是「地」。更何況,故都汴京比臨安大得多,如何置於「蛾兒雪柳黃金縷」中?又如何能在「燈火闌珊處」?

追求理想  「他」是知音

其實,「眾裡尋他千百度」,應該是作者在尋覓知音。結合上文提到的《新荷葉》詞中的「知音弦斷」,更可以看出作者尋求理解自己的知音那種迫切的心情。這裡的「他」可以是知音的賢臣,如剛任樞密都承旨的葉衡,時任宰相的虞允文等,也可以是知遇明君宋孝宗。

葉衡有才智,通兵法,辛棄疾任建康通判時,時任淮西軍馬錢糧總領的葉衡就對他尤為知賞。虞允文更為辛棄疾所敬重,他不僅有志於恢復大業,而且是在抗擊金人的戰爭中建立過奇勳的。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率兵準備在安徽地界的採石渡江,想要一舉消滅南宋。結果,被虞允文率領的宋軍打得大敗,從而導致金軍譁變,完顏亮被殺。

據南宋朱熹《劉珙行狀》和《皇宋中興兩朝聖政》記載,乾道初年的一天,宋孝宗趙眘召集「輔臣,圖議恢復」,「同知樞密院事」的劉珙奏曰:「復仇雪恥誠今日之先務,然非內修政事,有十年之功,臣恐未易可動也。」時任「知樞密院事」的虞允文卻說:「機會之來,間不容髮,奈何拘此曠日彌久之計?且漢之高(指漢高祖劉邦)、光(指光武帝劉秀)皆起匹夫,不數年而取天下,又安得所謂十年修政之功哉?」劉珙曰:「高、光唯起匹夫也,故以其身蹈不測之危而無所顧。陛下躬受宗社之寄,其輕重之際,豈兩君比哉?」(另見《朱熹文集》卷九十七、清畢沅編《續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

虞允文入相之後,辛棄疾向他陳述了抗金恢復的九項建議,這就是著名的《九議》。在《九議·序》中,辛棄疾首先表明自己支持虞允文的態度:

某竊惟方今之勢,恢復豈難為哉?上之人持之堅,下之人應之同,君子曰「不事仇讎」,小人曰「脫有富貴」,如是而恢復之功立矣。雖然,戰者天下之危事,恢復國家之大功,而江左所未嘗有也。持天下之危事,求未嘗有之大功,此搢紳之論、黨同伐異、一唱群和以為不可者歟?於是乎「為國生事」之說起焉,「孤注一擲」之喻出焉,曰「吾愛君,吾不為利」,曰「守成、創業不同,帝王、匹夫異事」。天下未嘗戰也,彼之說大勝矣,使天下而果戰、戰而又少負焉,則天下之事將一歸乎彼之說,謀者逐,勇者廢,天下又將以兵為諱矣,則夫用兵者諱兵之始也。

孝宗皇帝則是一位力圖有所作為的君王,他即位當年,就以趙構的名義,下詔為嶽飛平反昭雪,追復嶽飛原有的官職,並將嶽飛遺體依禮改葬。據《宋史·孝宗本紀》記載:「紹興三十二年(1153)秋七月……追復嶽飛元官,以禮改葬。」詔書云:

故嶽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後來又為嶽飛建造「忠烈廟」,以示紀念,追封為鄂王,徹底推翻了強加在嶽飛頭上的那些莫須有的罪名,恢復了這位抗金名將的聲譽。

北伐失利後,孝宗對《隆興和約》一直憤憤不平。乾道五年(1169)八月,他起用堅決主張抗金的大臣虞允文為右相兼樞密使,強軍理財,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生產,銳意恢復。他召見辛棄疾,傾聽辛棄疾關於恢復大業的建議,把他留在京師任職,這才有了詞人筆下的「元夕」盛況。

葉衡、虞允文與宋孝宗,對元夕的盛景無心觀賞,他們一心希圖恢復,因此,辛棄疾在熱鬧的人群中是尋不見他們的,他們一直處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將賢臣葉衡、虞允文和宋孝宗等比作美人,作為自己理想中尋覓的知音,這是完全合乎情理邏輯的。

乾道八年(1172)春,辛棄疾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知府,即為虞允文所任命。滁州在南宋屬於上州,地處宋、金邊境,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前,辛棄疾曾在《美芹十論》奏疏和呈給宰相虞允文的《九議》中反覆論及滁州的戰略意義,並提出了駐守兩淮和招撫南歸士民,屯田練兵等主張,這次讓辛棄疾獨掌滁州,也是給了他一個將自己的政治主張付諸實踐的好機會。淳熙元年(1174),葉衡任戶部尚書、參知政事、權知樞密院事,後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力薦辛棄疾慷慨有大略。因而受到孝宗的再次召見,遷倉部郎官、提點江西刑獄。所有這些,或許也是孝宗皇帝和虞允文、葉衡對辛棄疾在本詞中引為知音的一種回應吧?

辛棄疾以美人象喻知音,將賢臣、明君作為自己尋覓的知音,這在藝術上並非獨出心裁,而是有所借鑑的。譬如《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國風·秦風·蒹葭》第一章)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國風·周南· 漢廣》第一章)

從表面上看,這兩首詩都是寫痴情男子對「伊人」「遊女」愛戀而不可求的單相思,但實際上這只是詩的「象」,而詩的「意」則是賢才感嘆知音難覓、壯志難酬,而這知音正是有德有位的君子——賢臣、明君。

《詩經》的意象之妙,在於字面上純粹寫「象」,卻不露真「意」,詩的真「意」,需要讀者「尋象以觀意」(三國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自己契悟。這對讀者的研讀契悟能力,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由於讀者契悟力的不足,便出現了很多就「象」解「象」、以「象」為「意」錯誤,因此,《詩經》的意象到了《楚辭》中就漸漸地由隱而顯,那些隱約模糊的意象,在《楚辭》中漸趨明顯清晰。如《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很明顯,這絕不是真的寫「美人」,而是以「美人」比況君臣。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楚辭章句》卷一雲: 「美人,謂懷王也。……言天時運轉,春生秋殺,草木零落,歲復盡矣。而君不建立道德,舉賢用能,則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 清代著名文字學家、訓詁學家朱駿聲《離騷補註》雲: 「美人, 謂眾賢同志者。」其實,兩說並行不悖。清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卷一雲: 「美人指君, 亦不專指君,凡賢皆是。」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亦云: 「《離騷》興美人之思,平子有定情之詠;然詞則託之男女,義實關乎君父友朋。」由此可見,稼軒的這首《青玉案·元夕》,在意象上是遠紹風騷的。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最大度的一首詞,詞中10字被譽為千古絕調!全宋詞僅有一首
    唐詩宋詞一直是最得後世們議論的,有的說他們優柔寡斷,有的說他們霸氣奔放,有的說他們巾幗不讓鬚眉。詩仙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聖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然而,這些詩詞雖然氣勢恢宏,但似乎與「詞中之龍」的辛棄疾相比還是差一點火候的。為何這樣說呢?辛棄疾有一句詞名曰《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其中的一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只有10個字,卻被後世譽為千古絕調!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主要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其中豪放一派又以蘇軾、辛棄疾為最。蘇辛的詞作中從不乏慷慨激昂之語,蘇軾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哪怕是歷經千年讀者依舊能夠透過時間的脈絡感受到他們的沖天豪氣。
  • 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信手拈來十分霸氣,讀了就知道有多牛
    說到詩詞,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唐詩宋詞,他們是唐朝的宋朝的的文化巔峰。在宋詞中,還出現了像蘇軾、辛棄疾這樣的代表人物。蘇軾和辛棄疾都是豪放派的詩人,但是由於生活時代的不同,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古往今來,豪邁的詩句有不少: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800多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句句是千古名言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在第二重境界裡,其實也好理解,那就是一個字」守「,這也是很關鍵,你在前面樹立了一個小目標,接下來那就是守住這個小目標,用盡全力去拼搏,緊緊地守住你的小目標,這才是人生成功的關鍵,同樣也是至理名言。
  • 宋詞六首巔峰之作,每一首都是大情懷
    宋詞一直都是被文人墨客所稱道的,它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最光輝奪目的明珠。宋詞以奼紫嫣紅的神韻和唐詩爭豔,宋詞和唐詩一直都代表古代的文學之盛。今天小編就分享六首最經典的宋詞,每一首都是巔峰之作。很喜歡蘇軾的詞作,特別是這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愧是豪放詞的經典代表作之一。這首宋詞主要通過對月夜江上壯麗美景的描繪,以及通過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氣度才情的追念,來進一步曲折的表現了自己老大未成、功業未就的一種憂憤之情,同時也可以看出詞人曠達的心胸。這首宋詞的意境非常寬廣,大氣磅礴,抒情和寫景相互融合在一起,不愧是宋詞的巔峰之作。
  • 宋詞巔峰對決:蘇軾與辛棄疾失眠各寫《西江月》,千年來不相上下
    宋詞巔峰對決:蘇軾與辛棄疾失眠各寫《西江月》,千年來不相上下我們在學習豪放派古詞的時候,常常聽人們把蘇軾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蘇軾和辛棄疾雖然分別處於北宋、南宋兩個朝代,而且二人年齡相差百餘歲,但是卻都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
  • 李煜最絕的一首詞,改自李隆基的「亡國之曲」
    了解過宋詞的人都知道,一首詞的題目包括詞牌名和詞名,同一個詞牌名可能對應很多首詞。而一說起詞牌名我們就能想到的那首詞,一定就是千古絕唱了。說起《水調歌頭》,我們會想到蘇軾;說起《破陣子》,我們會想到辛棄疾。
  • 如此霸氣的一首詞,居然是辛棄疾喝酒時的醉話,「狂」了800年
    留取丹心照汗青";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但在我心中,這些都不比不上"詞中之龍"辛棄疾的一首詞,大家讀了就知道有多牛了。這首詞就是《賀新郎·甚矣吾衰矣》: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 蘇軾和辛棄疾,夜裡無心入睡,都寫了首西江月,你喜歡哪一首
    兩個人作為豪放詞的大佬級別的人物,處於宋詞的巔峰之上,如果要分一個高下,決一雌雄,又該如何區分呢?如果只是從數量上來做一個比較,這個蘇軾將會以絕對的優勢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同樣是睡不著,同樣是相處的處境,蘇軾是懷才不遇被貶官回鄉,而辛棄疾則是因為自己被人擠兌出京,兩個人都有著同樣的心境,兩個人都是睡不著,於是兩個在宋詞頂峰的男人各自寫出了一首生平的絕美之作。
  • 宋詞裡最為「愁」人的一首詞,讀了讓人百感交集!
    當然在當時,宋詞一度是被認為通俗之作,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後世,卻是慢慢地知道了宋詞的藝術魅力,於是把宋詞與唐詩並列。可能現在只要一說起宋詞,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蘇軾、歐陽修、秦觀、柳永、範仲淹、王安石等人,在宋一朝,這幾位的確是大家,每個人都寫下了眾多非常經典的詞作。這幾個人也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例如蘇軾就開創了豪放詞,使得這一詞牌,被後世很多人使用。
  • 宋詞的巔峰對決!蘇軾與辛棄疾睡不著寫下同名詩,千年來難分高下
    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光輝奪目的巨鑽,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同唐詩並稱雙絕。在宋代眾多傑出的詞人當中,最著名的兩位詞人便是蘇軾和辛棄疾。他們同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為宋詞以嶄新的面貌躍上文壇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辛棄疾最憤世嫉俗的一首詞,罵盡人間、罵盡古今!
    詞帝李煜、詞仙蘇東坡、風流才子柳永、第一才女李清照、詞中之龍辛棄疾……諸多名家,各有千秋,也都為宋詞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更何況讀者各有偏好,實在難分高下。單說詞中之龍辛棄疾,繼承了蘇東坡以詩為詞的主張,更進一步地以文為詞,使的詞之語言更為靈活、題材更為深廣,抒情更加自由。
  • 宋詞裡最另類的一首送別詞,氣勢磅礴,作者是辛棄疾的好友
    「陳亮」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但如果說「陳同甫」可能大家就會反應過來了。沒錯,辛棄疾的名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寫給他的。陳亮,字同甫,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辛棄疾私交甚篤。
  • 辛棄疾的柔情,夫人過生日,他寫了一首肉麻之詞,讀完令人羨慕
    甚至在他自己寫的詩歌中,也難掩其傲慢之氣。其中既有描寫沙場秋點兵的驚險壯麗場面,也有縱橫交錯、連青山都遮掩不住的傲視群雄之心,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對這位有著鐵血豪情的大丈夫辛棄疾也有所了解和記憶。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辛棄疾作為丈夫,面對妻子時的「暖男」一面。《浣溪沙·壽內子》壽酒同斟喜有餘,朱顏卻對白髭鬚。兩人百歲恰乘除。婚嫁剩添兒女拜,平安頻拆外家書。年年堂上壽星圖。這個詞一般只有六個句子,雖然簡單,卻是恰當的引妻範文。就詞義而言,這首詞的意思是為慶祝妻子50歲生日而作。
  • 金代最著名的一首詞,堪比宋詞,第一句流傳至今成千古絕唱
    宋詞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句子有長有短,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著名的宋朝詞人有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人,影響範圍非常廣,同時對遼金的文化影響頗深,其中金代最著名的一首詞,堪比宋詞,第一句流傳至今成千古絕唱。
  • 10首宋詞巔峰之作,精妙絕倫,感人至深!
    宋詞在我國有著極高的文學地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這樣評價過宋詞: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那麼,宋詞究竟為何有這麼大魅力呢?詩詞君查閱了宋詞名篇在網際網路上的影響力評估,得出了這10首巔峰之作的排名。也許讀完這10篇「千古絕唱」,答案便自然揭曉。-0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辛棄疾寫的很苦悶的一首詞,句句惆悵,道盡一生之苦!
    辛棄疾寫的很苦悶的一首詞,句句惆悵,道盡一生之苦! 文|笙離歌人對南宋時期的愛國詞人留下的名篇,我的記憶裡印象最多的也就是辛棄疾,蘇軾等人。他們的詩詞在後人的眼光裡頗有情懷,而像李清照前後期詞心境的變化,讓更多人意識到情字給人帶來的傷痛和悲情。但宋詞裡有婉約和豪放之分,按照喜歡詩的朋友們的概念來說,我今日主要想談下辛棄疾這位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詞人所寫的一首詞。
  • 辛棄疾為最佩服之人所寫,堪稱誇人典範,其中兩數字如今仍是對的
    所以很多古代文人在仕途受挫時,都不免生出歸隱田園之心,而陶淵明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李白、杜甫、蘇軾等大詩人都曾有歌頌陶淵明,嚮往田園生活的詩篇。而辛棄疾作為宋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幾人之一,對陶淵明也是極為推崇,這或許就是讀書人的惺惺相惜。本期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正是辛棄疾專門為陶淵明寫的一首詞。這是一篇讚美之詞,堪稱誇人典範,其中兩個數字如今看來仍是對的。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通篇更是充滿哲理,最後幾句令人恍然大悟
    辛棄疾也是南宋時期最著名的愛國詞人,他與陸遊很相似,也是堅定的主戰派,但是後來我們知道南宋的朝廷,它是一直在打壓主戰派,這也使得這些詩人一生都痛苦不已,眼看著北方大片的土地成為了淪陷區,可是又無能為力。也正是這種悲情的人生,也令辛棄疾這些人始終是憂愁不已,寫下的作品也是感人肺腑。
  • 宋詞巔峰之戰!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首《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
    在宋代詞壇,辛棄疾估計是唯一能與蘇軾相提並論的詞人了!對於蘇軾來說,寫文是畢生所好,一生寫詩2700首,詞350餘首;對於辛棄疾來說,寫詞是閒居時最大的樂趣,一生寫詞600餘首。都是在人生艱難時所作,蘇軾被貶,辛棄疾罷官回到家鄉;都是半夜睡不著時所作,一個是秋意涼涼,一個是夏雨點點。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位宋詞巔峰男人平生絕美之作。先看蘇軾之作:《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北宋.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