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作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在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雖然讀書人大都希望能夠將一腹才學付諸於實事,但從內心上說讀書人都是清高的。所以很多古代文人在仕途受挫時,都不免生出歸隱田園之心,而陶淵明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偶像。
李白、杜甫、蘇軾等大詩人都曾有歌頌陶淵明,嚮往田園生活的詩篇。而辛棄疾作為宋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幾人之一,對陶淵明也是極為推崇,這或許就是讀書人的惺惺相惜。本期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正是辛棄疾專門為陶淵明寫的一首詞。這是一篇讚美之詞,堪稱誇人典範,其中兩個數字如今看來仍是對的。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南宋-辛棄疾)晚歲躬耕不怨貧,只雞鬥酒聚比鄰。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載後,百遍存。更無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
這首詞的白話譯文如下:晚年躬耕勞作的時候也不抱怨自己的貧困,哪怕只是薄餚淡酒也會邀請鄰居一起歡聚。他對於晉宋年間的現實深為鄙薄,心中只嚮往上古那種淳樸自然的生活。千年之後,他的詩篇還存世百餘首,其中更是沒有一個字不是清新純真的。哪怕是當時以瀟灑儒雅著稱的王謝兩大望族的子弟,還不抵柴桑陌上塵來得高潔。
這首詞上闋起首兩句是描述陶淵明隱居以後的生活,自給自足,和鄉鄰也是相處融洽,可謂樂在其中,固守著自己的清操這一切都是發乎於心,而非故作姿態。緊接著兩句則是表達陶淵明的崇高品性,對於俗世深為鄙薄,不願與之同流合汙,嚮往著淳樸和平的上古生活,其實這也是陶淵明之所以隱居的原因。
下闋起首兩句則是描述陶淵明的詩,「千載後,百遍存」,辛棄疾寫這首詩至今已有800多年,陶淵明的詩目前存世的有125首,文有12篇。哪怕又過了近千年,辛棄疾這「千」和「百」兩個數字,仍是對的,說明陶潛的詩近800多年來基本上都得以流傳下來。為什麼陶潛的詩能流傳下來,只因「更無一字不清真」,這裡「清」字意為清新自然,而「真」則是淳樸真摯。結尾兩句則是對陶淵明高潔品格的無心推崇,那些沽名釣譽之輩連陶淵明在柴桑躬耕揚起的塵土都不如。
詩品即人品,辛棄疾對於陶淵明這般推崇,也正是因為陶淵明的詩引起了他的共鳴,辛棄疾一生也曾兩度退隱田園,想來也是想效仿陶淵明,但最終都又再次出山,這或許也正是辛棄疾的無奈,胸懷天下,做不到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