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曾用一句「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來形容他的小兄弟辛棄疾。這14個字,大概是對辛棄疾一生最準確的概括。
在南宋文壇,辛棄疾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然而做好一個文人並不是他心中所願,沙場秋點兵才是他真正的嚮往。求而不得,他半生都在「醉裡挑燈看劍」的日子裡嗟嘆。這些愁苦無奈,都被他寫進了一首首經典詞作中。因為所有的感受都發自肺腑,所以他的文字總是很有感染力。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他的經典詞作《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請看全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之所以要再說一說它,就是因為很多人雖然會背,但卻並不能完全理解字句的意思。詩詞大會第一季中,就曾出過一道相關的題,當時難住了33人,連現場嘉賓王立群都表示不理解,這樣的題為何會錯。我們來看看題目:
辛棄疾「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他想稱讚的人是誰?
A.曹操和劉備 B.孫權C.周瑜
這道題的答案應該是 B選項,題目問的並非是「曹劉」是什麼人,而是辛棄疾想稱讚的人。百人團的33人之所以會錯,其實是沒有完全理解辛棄疾這首詞的意思。
這首詞寫於公元1205年左右,當時年過60的辛棄疾再次被啟用,任鎮江知府。半生被罷官,這樣的年紀卻被再次起用,站在鎮江北固亭上的他,此時內心是感慨萬千的。他有些無奈,有些茫然,但鎮定下來後,他那渴望重回沙場的雄心壯志卻並沒有消失。
詞的上闋,站在亭上的辛棄疾望著眼前的壯麗山河,想到千古興亡事。「不盡長江滾滾流」這一句,其實是借用杜甫《登高》中的名句,這時候他與年輕時的狀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對於天下事,他有了更深的思量。
詞的下闋,道出了他思量的內容,他想起了昔日的孫權。在這幾句,他用了一件具體的事來抒寫孫權的威武。「年少萬兜鍪」指的是孫權19歲繼承父兄的大業, 那時候他佔著東南一角與群雄逐鹿。辛棄疾此時之所以會想到孫權年少時,正是因為他自己在沙場上最風光時,也是20歲剛出頭。那時候他也曾有馬上定乾坤的志向,也曾於萬人敵軍中勇擒叛將。
為了襯託出孫權,辛棄疾用了曹操和劉備做為陪襯,認為天下英雄裡只有他們二人能與之相抗衡。理解到這兒,其實詩詞大會這道題就已經能答對了。
但是這首詞最有意思的,筆者認為是最後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其實並不是辛棄疾自己說的,而是《三國志》中記錄曹操說的一句話。當年曹操與孫權對壘,對他心生敬意,說了這句話,原話是:「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除了誇孫權外,還對劉表的兒子劉琮十分鄙夷,認為他就是一個懦弱怕事的豚犬。
辛棄疾只引用了曹操的半句後,但時人讀到此句自然會想到下一句,他的諷刺目的也就達到了。如今南宋朝堂上那些懦弱主和的臣子,正是曹操嘴裡的「豚犬」,而像孫權一樣的大丈夫,就連敵將也會佩服。兩相對比之下,讓全詞更添感染力。
辛棄疾這首詞問世至今已有800多年了,之所以能受到後世的推崇無非3個原因:首先,從意境上來看,它感愴雄壯。雖只有短短幾句,他卻用了三問三答的方式,將內心的萬千感慨一筆道出。其次,就是遣詞上的功力,引用曹操和杜甫的名言,都是為了讓詞作本身更有感染力。最後,則是它的精神內核,已年過花甲的辛棄疾,仍有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式的豪情,這種家國情懷是令人動容的。
很多朋友愛背辛棄疾的詞,覺得讀來自帶一股霸氣和豪情。但對這些詞的理解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才會出現33人答錯的情況。如果是這樣背詩詞,除了學會幾個名句外,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這道題讓您來答,會錯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