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寫】買一斤菜,下10個App,超市們的App大戰開始了)
「永旺APP上線,沒領100元新人券的小可愛們趕緊呀!」在第五次看到這個廣告後,生活在北京的王曉芙終於在4月底下載了永旺APP,想看看有什麼羊毛可薅。
比門店便宜5元的盒裝草莓、新人0門檻優惠、5元免運費券疊加上,100元左右的訂單優惠了近30元,下單1小時後她便接到順豐小哥閃送來的訂單。
儘管永旺在門店、微信平臺等推廣APP的力度超過以往,但王曉芙在一周後卸載了永旺APP。因為不僅沒有羊毛可以薅了,體驗也不太理想。她在5.1假期期間下單時發現蔬菜、水果等生鮮產品總有大量商品顯示售罄,而同樣的商品在京東到家平臺上則可以顯示。
目前,永旺APP在北京僅能輻射其3個門店周邊的5公裡範圍,全國也只可提供北京、河北、天津的8個門店的到家服務。
一次不愉快的體驗足以讓新用戶放棄,沃爾瑪的嘗試就更為謹慎。它的用戶不需要下載APP,在微信小程序操作即可。
儘管2016年開始就和京東到家合作,並在今年已經有300家以上的門店開通了京東到家服務,沃爾瑪仍然在2018年年底悄悄試水了自主開發的到家平臺——沃爾瑪到家,並在2019年開始大力推廣。
目前,永輝、沃爾瑪、山姆會員店、永旺、大潤發、生鮮傳奇、誼品到家等零售商都推出了自己的App或小程序,與此同時,加上盒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平臺,你手機上可能可以同時擁有超過10個用來買菜的App。
有些如永旺那樣相對生澀,有些如沃爾瑪這樣深思熟慮,但毋庸置疑,面對網際網路平臺的猛力夾擊,傳統線下賣場也開始了自己的到家業務。
角力者很多,競爭異常激烈,他們如何能夠讓自己的App留在消費者的手機上?
早期多數零售商抱著嘗試、線下業務補充的心態涉水到家業務,彼時的零售商甚至尚未嫁接數據揀貨系統、在賣場獨立闢出揀貨倉,門店接到訂單後,負責揀貨的人員經常風風火火地整個賣場跑著找商品,如果客單價在60元,效率低下的揀貨員最快一小時揀貨2-3單,對於商家而言揀貨成本高達10元,用戶體驗也並不好。
彼時大賣場對於線上到家的業務雖然樂於探索,但基於毛利與訂單量不多、成本高企等因素,多數更願意交給京東到家這樣的平臺來做。
隨著京東到家持續的流量推廣、補貼措施,並在2017年設立了415大促節日,彼時阿里系的閃電購、淘鮮達在培育同樣的市場,玩家多、補貼的持續性和消費習慣被逐步培育起來後,到家業務訂單數突破100單的門店多了起來。
忙不過來的零售商開始把賣場內低坪效的區域設立為獨立店內建貨倉,可以放3000甚至更多高頻下單的單品,再配合使用京東到家推出的揀貨APP和倉儲管理系統等工具,大幅提升了揀貨效率。在2019年的採訪中,沃爾瑪告訴界面新聞,其與京東到家合作的一小時達訂單中,平均揀貨效率為10分鐘揀完一單。
以京東到家為主的第三方平臺,可以說是零售商到家業務早期的培育者和服務者。這也讓此前數年自行摸索過線上APP業務的零售商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零售商如沃爾瑪到家、永輝生活APP,水果連鎖店如百果園APP,在2019年幾乎都在高調推廣自家APP或者小程序,商品選擇、促銷方式、配送的流程與京東到家平臺體驗並無大不同。
界面新聞走訪沃爾瑪北京宣武門、建國路店發現,賣場員工積極推廣沃爾瑪到家小程序,一名員工會去收銀臺排隊的顧客中宣傳沃爾瑪到家,以優惠券、送到家、贈品等方式吸引了不少改為小程序下單的顧客。
5月下旬的一天,一名達達配送員雙手從沃爾瑪建國路店拎出來6隻裝滿生鮮食品的塑膠袋,這是他一次配送的最高單量,以達到最飽和的配送狀態,同時在規定時間內送給訂購者。
在這家沃爾瑪門店,和他一起搶訂單的另外8名配送員,幾乎每天都能配送30-40單,這其中包含沃爾瑪到家和京東到家的訂單。
上述達達配送員告訴界面新聞,疫情期間自己的配送的訂單是現在的1.5倍,一單根據路線的長短賺取5-8元的配送費。
配送員可以在自己熟悉的路線沿線搶單,已達到配送最快時效,時間等於金錢,每單收益與距離遠近直接相關,這名配送員告訴界面新聞,自己駐守的沃爾瑪建國路店訂單中,最近的1公裡之外,最遠送到過6公裡之外的國美第一城。
對於配送員來說,沃爾瑪到家與京東到家的訂單配送費收益一樣,所以他們並不介意從沃爾瑪到家還是京東到家接單,更在意訂單配送地址自己是否熟悉、是否順路。目前在沃爾瑪建國路店,沃爾瑪到家的單量一天幾十單,這家店仍然以京東到家的訂單為主,日常單量在300單左右。
而在這背後,沃爾瑪、永輝們已經嘗到了甜頭。
京東到家商家業務部總經理楊波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稱,現在很多優質的賣場,包含沃爾瑪、永輝等合作時間較長的零售商,業績好的門店可以做到1000單到家訂單,這在早年間(2016-2017年)是不大可能實現的。
沃爾瑪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沃爾瑪全國整體O2O「到家」業績暴增,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超4倍。其中,「沃爾瑪到家」渠道增長迅猛,訂單量同比增長高達15倍。
永輝超市今年一季度更勇猛。據其一季度業績報披露,永輝超市到家業務實現銷售額20.9億元,同比增長239%,3月份永輝生活app佔到家業務比重已提升至56.86%。
今年4月8日開始上線的永旺APP也在其賣場進行類似的玩法,貨架、收銀臺、出入口隨處可見的京東到家綠色系宣傳物料被替換成了永旺APP的下載提示。
這種「來抄作業」的行為,真能讓零售商自行探索的到家業務越來越香?他們會不會做大後甩開京東到家,楊波對此並不覺得意外,他表示零售商自行探索很正常,但以後也會和京東到家衍生出更多合作模式。
「我們其實跟商家在系統方面的合作是已經越來越深了,包含在商品(智能選品、結構優化)、用戶(精準營銷、會員通服務)、履約(海博履約系統)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楊波對界面新聞說。
例如促銷系統打通,原來促銷活動與超市線下門店同步的情況較少,現在京東到家幾乎跟所有合作的超市可以做到線上線下同步促銷。
另一個是會員系統,包括永輝、華潤、永旺都在京東到家上線了自家會員系統,線上購物也能積分,沃爾瑪也在京東到家上推出了全球首個線上VIP會員服務,此外也將山姆會員卡的銷售、續卡、會員權益也直接同步到了京東到家,儘可能做到線上線下提供給顧客同樣的體驗。
更為重要的是,京東到家的用戶價值是零售商必須依賴的——京東到家平臺上共有近10萬零售門店,涵蓋了從超市便利店到鮮花蛋糕服飾數碼等上百個品類和行業,這些多元、多樣的數據樣本,可以在零售商選品、精準營銷、選址門店和前置倉時為其提供數據參考。
例如山姆會員店的前置倉建設中,除了通過分析會員分布區域,也參考京東到家具有高消費標籤的用戶,並在後期會籍推廣過程中,幫助山姆進行更精準的用戶識別和廣告投放。
楊波告訴界面新聞,沃爾瑪目前的前置倉、小型門店選址計劃等,同樣會參考京東到家的用戶數據。
不過自己玩線上的平衡點在哪裡,並沒有參考標準。
「如果線上、到家業務訂單佔比能到銷售額的10%-15%,就非常值得自己做,投入大量資源研發APP,包括如何選品、促銷一體化等,最後的配送和履約交給第三方平臺即可。」一個擁有100家左右的區域超市高管告訴界面新聞。
他自己的賣場目前以線下為主,線上到家除了新上的自家小程序之外,還在美團、餓了麼開通了第三方業務,但引流服務越好,收費也越高,在還未獲得大量線上訂單的情況下,他尚未入駐京東到家平臺。
據他測算,一筆客單價在60-80元的訂單,生鮮食品為主,其中生鮮產品綜合毛利率在16%-18%,一單還要承擔5元左右的配送費,在沒有大量引流的情況下,這樣的成本和收益比並不能持續。
上海尚益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春才向界面新聞分析,在疫情特殊時期,線上業務平臺確實吸引了新客戶,但這更多是特殊時期催生的非常態。如果線下零售恢復正常之後,基於中國家庭三代同堂的現狀,家庭的生鮮產品購買者多為時間成本較低、喜歡逛菜店菜市的父母(中老年人群),為此,誼品生鮮、永輝mini等這類非常靠近消費者的社區生鮮店更被業內看好。
胡春才稱,傳統零售商尤其是大賣場業態在進行線上業務探索時會面臨另一個挑戰,由於很多線上客流來自原有的線下客戶群體,線下外租區域的租金利潤很容易受到影響。
但越是大型的賣場,反而對線上訂單的渴望更大。來看看永輝的數據,2019年全年,永輝超市到家業務銷售額達35.1億元,同比增長108%。全年銷售849億元,按比例計算,永輝到家業務佔銷售額比重為4.1%。
永輝強調,2020年是永輝超市搭建「天網」(線上)的重要一年,是永輝超市推進全國一體化以及線上線下全渠道深度融合的新起點。僅一季度20.9億元的到家銷售額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業績的一半。
駐守在沃爾瑪建國路店的那位快遞員告訴界面新聞,聽說永輝超市的訂單量更大,還準備推薦自己的同鄉去應聘永輝超市駐守的達達配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