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區放牛娃
少年時代,粟裕經歷了軍閥混戰和匪患,親眼目睹百姓在戰爭中的痛苦。他心懷大志,渴望到外面去闖蕩,能拉起隊伍回到家鄉保護鄉親。1923年冬天,位於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在湘西各縣招生,他所在的會同縣有兩個預備生名額,粟裕偷偷前去報考,一考即中,成為上榜的兩人之一。
青年粟裕
1924年3月,粟裕輾轉來到常德。常德是湘西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師範由湘西名流、要人熊希齡創辦,也是武昌起義總司令蔣翔武的母校。
第二師範當時是常德學生界的中心,我黨已經建立了分支機構,經常組織進步學生閱讀進步書籍,開展愛國運動。粟裕受到影響,如饑似渴地閱讀《新青年》等刊物,豁然開朗。一段時間過去,粟裕拋棄了過去獨來獨往、個人行俠的「劍俠思想」。他晚年回憶說:「當我一旦明白必須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道理,就覺得少年時代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俠思想是多麼幼稚可笑。」隨後,粟裕積極投入到學生運動之中,校園內、常德城中,各種活動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多年後的1992年,粟裕當年的老師倉愧吾回憶:「粟裕好學多才,品學兼優,他喜歡唱歌、演戲,善於演講。每當上臺演講,他態度從容,緩緩走到臺前,目光炯炯地環視一周,把眾人的注惑力吸引到他身上,演說有聲有色,頭頭是道。演講時,場內鴉雀無聲,講完後,全場掌聲齊鳴。」
二師學生當時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組織領導的「救國義勇隊」,一個是以富家子弟為主的「體育會」。「體育會」追求的消譴玩樂。粟裕參加了「救國義勇隊」,常常與「體育會」開展針鋒相對的鬥爭。
1926年4月,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為反對當局招生徇私私舞,義憤填膺地罷課。隨後,常德學聯的負責人之一滕代遠前往指導。滕代遠也是二師學生,是「救國義勇隊」的骨幹,比粟裕早一年入學,是他的師兄。
「體育會」獲悉滕代遠前往桃源後,連忙召開大會,開除他的學籍。粟裕和「救國義勇隊」成員奮起反擊,與他們展開了唇槍舌劍的激烈爭辯。
「體育會」學生腹中空空,口才有限,說理不過,便開始動手,他們預先埋伏30多人,手持棍棒毆打「救國義勇隊」學生。結果他們打架也不行,有個別「體育會」學生骨幹被紅纓槍刺死,這便是轟動一時的「二師事件」。
滕代遠
當局指令二師開除滕代遠等39名進步青年的學籍,常德縣還抓捕了多名學生入獄,粟裕當時因未正式加入組織,僥倖逃過一難。隨後,他返回老家躲避抓捕,他的父親擔心他在外面不安全,不讓他在外讀書。粟裕在家裡呆得異常苦悶,直到4個月後,他才找到一個機會離家,又到了常德。這次離家,他和父親見了最後一次見面。一年後,他的父親受到牽連,被當局迫害,在顛沛的逃亡生涯中得了風寒去世。
不久,北伐隊伍浩浩蕩蕩開入湖南,駐紮常德的革命軍師長賀龍積極支持學生活動,二師學生運動如火如荼,粟裕積極投入其中。
1927年4月12日,蔣氏突然翻臉,發動「四一二」,調集兵馬血洗上海。駐在長沙的蔣軍第三十五軍第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磨刀霍霍,發動「馬日事變」,一夜之間,常德的形勢陡轉直下。
賀龍曾任第九軍第一師師長
1927年5月24日,駐常德的軍警也聞風而動,發動「敬日事變」,鎮壓工農學生,二師校園隨即被兩個營的軍警團團包圍,奉命而來的常德警察局長如臨大敵,親自帶兵闖進校園抓人。沒有槍桿子的常德組織,被迫通知進步學生分頭撤離,粟裕堅持到最後一刻,才從校園的下水管道安全撤到常德城外。
面對血腥的白色恐怖,粟裕又想起了之前拉支隊伍的抱負,他決心投筆從戎,到組織控制的武漢去參軍,將少年時代剷除軍閥的志向變為現實的行動。
粟裕撤出常德城後,輾轉奔波,坐船經洞庭湖、湘江趕到長沙火車站,避開許克祥戒備森嚴的軍警,乘夜爬上北去的火車,藏在一把座椅下面赴武漢。
晚年回憶往事,他還幽默地說:「這是我第一次坐火車,坐了一個特等車。」粟裕離家更遠,他的抱負卻更近了。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