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電子寵物」丁真
上世紀70年代,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經預言,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
對於年僅20歲,來自四川甘孜理塘縣的康巴小夥丁真來說,這個過程只用了10秒不到。
雙11那天,無意之中走進攝影師鏡頭裡的丁真,憑藉著「天然+靦腆+野性」的笑容,造就了一場浩大的全民狂歡。
這最後的定格一笑,被無數女生比喻成「草原上涉世未深清澈的小狼王,性感又粗獷」。
整個11月,微博上隨便一個攜帶#丁真#的超話閱讀量,少則百萬,多則過億。最高的詞條,閱讀量近16億,討論數快20萬。
網友說,見到了丁真,才知道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幹淨的人。
狂歡之下,拍攝丁真的攝影師,嗅到了「商機」。
他先是蓄意迎合網絡的呼聲,再次懟臉拍下丁真的面部細節,還特地打上「世界高城的微笑」標籤。
連在顏值濾鏡下,被網友描述成「粗糲又神秘」的耳飾,也沒被放過。
當天晚上,該攝影師連夜拉著丁真一起開了直播。
不熟悉漢語,看不懂漢字的丁真,在屏幕前像個提線木偶,表情拘謹且茫然,任人擺布。
一旁的攝影師眼冒精光,不斷用丁真的隱私加碼誘惑:
「大家多刷刷禮物,刷得多了就告訴大家丁真的地址和聯繫方式。」
「能不能送一些貴的(禮物)?」
「刷禮物刷到前30名的,可以免費獲得丁真的聯繫方式。」
甚至仗著丁真聽不懂自己說話,侮辱他是個「電子寵物」。
「要帳號的人這麼多,電子寵物忙不過來。」
攝影師在直播間稱丁真為「電子寵物」
懵懂的丁真,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人當成工具。
他只是木然機械地坐在鏡頭前,時不時雙手合十,對著屏幕外的網友,送上一句「謝謝」。
丁真爆棚的流量,吸引了各方妖魔。
無數網紅公司飛往四川,計劃重金拿下丁真,也有網綜娛樂選秀之類的節目,向丁真拋出橄欖枝,打算包裝進軍娛樂圈。
連明星黃子韜,也在微博隔空喊話,要去四川找丁真。
白巖松說,理想主義者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了現實主義者;現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功利主義者又變成投機分子。
所幸,丁真保持了自身的乾淨和純粹。
在網友和舅舅的建議下,他選擇遠離了那個利用他謀私利的攝影師。
並且,他和理塘縣國資委下屬國有公司——理塘文旅公司籤了約,他想學習,想為家鄉宣傳貢獻力量。
大批的人,因為丁真的選擇,關注到了那個今年2月份才摘掉「貧困縣」帽子的理塘縣。
四川甘孜也拿出冬春旅遊優惠政策,全州67個A級景區門票全免。
有網友開始做旅行攻略,村民們會多出一項旅遊收入。
還有網友關注到了藏區孩子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準備為此添磚加瓦。
在@時差島和@甘孜文旅製作的視頻《丁真的世界》裡,從「過度消費」手裡倖免的他,將原生態表現到了極致。
雪山,草原,冰川,寺廟,白塔,丁真依舊是那個在風裡騎馬的質樸少年。
02
「畸形網紅」小馬雲
和丁真的走紅一樣,「小馬雲」範小勤的爆紅,也是因為臉。
四年前,因為長相酷似馬雲,江西永豐縣石馬鎮嚴輝村9歲的範小勤,成了「網紅」。
於是,在只有2500人的村莊裡,最窮的範家,一炮而紅。
無數「愛心人士」踏平了範家的門檻,蹭流量的主播和商家用「直播帶貨,利潤分成」當作籌碼,勸說範小勤的父親,要把小孩帶走。
有的人開始給範家送米,油,書包,彩電;鎮上的奶粉店還想請範小勤代言;深圳某大老闆,想買下他的頭像作為商標……
這個被毒蛇咬傷,被迫截去右腿,還要養活一家五口的男人,沒被糊弄。
他很早就意識到,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希望範小勤去城裡讀書。
沒過多久,「願意送範小勤去讀書」的人出現了,他叫劉長江,自稱「世界第一華人催眠大師」。
在@澎湃新聞的報導裡,範小勤被劉長江接走,帶到石家莊讀書。
老闆管吃管住還管上大學,配了一個漂亮的「師姐」當保姆。
劉長江還負責在課外教範小勤普通話、人際溝通、邏輯思維,以及幫他對接媒體。
範父眼裡,劉長江是幫他「養兒子」的好人。可明眼人都清楚,劉老闆不是做慈善。
他不過是換了一種範父能接受的方式,將範小勤「買」下來,包裝之後快速變現。
2017年11月,範小勤出現在雙11晚會現場。馬雲上臺時,他大喊:「馬雲爸爸來了!」
同年,範小勤還參加了一檔節目,他老套且世俗地向觀眾揮手介紹自己:
「hello,大家好,我是小馬雲,我愛你們。」
2020年,小馬雲還被劉長江帶去參加某網商活動,和觀眾合影。
@澎湃新聞
劉長江還策划過讓範小勤給「冰花男孩」寫信,可11歲的範小勤有一大半的字都不會寫,只能用拼音標註。
那時候,他上小學三年級。
更過分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範小勤就很少出現在學校。
今年上半年疫情學校上網課,範小勤同樣沒有上線。
而在抖音上,關於「小馬雲」的視頻卻在持續不斷地日日更新。
四個帳號,「小馬總美食」「小馬雲保姆」「小馬雲生活記錄」「小馬雲總裁」,內容圍繞著「美女師姐」陪範小勤吃飯、理髮、逛街,周而復始。
四年前,劉長江在帶走範小勤時,許諾範父「如果範小勤考上大學,會供他讀完大學;如果考不上大學,就讓他到公司裡工作,不會反悔」。
如今,範小勤「消失了」,「小馬雲」又能存活多久?
03
「白月光」李子柒
比起丁真和範小勤,李子柒是走得最穩當的那個人。
今年五月,她和袁隆平一起,受邀擔任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的首批推廣大使。
央視新聞表揚她:「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人民日報讚許她:「李子柒的樣本意義,絕不應被忽視。」
白巖松力挺她:「微笑著為她鼓掌是最好的,如果我們來自民間並真的走向世界的網紅,由一個變成幾十個,變成幾百個上千個,那中國故事就真的有的講了。」
然而,因短視頻爆紅的李子柒,難道不曾面對過和丁真、小馬雲一樣的「用流量快速變現」的誘惑嗎?
一定有,這是網際網路變現最快速的途徑。
有人願意花200萬的廣告費,只希望在她的視頻裡「露個臉」;有人開出天價走穴費,想讓李子柒參加活動和商演。
但李子柒全部拒絕了,她是需要賺錢,但不是藉助這樣的途徑。
她沉澱了兩年,不斷精進自己的作品。
每一則視頻的取景和構圖,她都要一個一個去調整。
只要鏡頭裡有一點點瑕疵,她都會幾遍幾十遍地推翻重來,直到拍到滿意為止。
就算拍完了,也要自己把主體部分剪輯好,再交由攝影師調色輸出。
前來幫忙的朋友直言不諱,告訴李子柒她這麼做根本請不到願意配合的私人攝影師。
李子柒承認:「我做的確實沒有專業的人好。
只不過,我已經那麼辛苦地做了95分,為什麼不再盡力做到心中的100分?」
拍攝《茉莉醬》時正處夏季最熱的時節,室外是40度的高溫,哪怕站著不動體力都會被熱浪侵蝕。
李子柒就著一個小風扇,一遍遍校對刺眼的光線一遍遍推翻重來。兩三秒的鏡頭,要拍至少兩三個小時。
為了拍雪山日出那短短幾秒鐘雲霧翻滾的鏡頭,她爬了9個小時的雪山,期間害怕被凍死,一晚都不敢睡。
拍《蜀繡》,她鑽研相關紀錄片,又聯繫了蜀繡國家級非遺大師孟德芝學習了半年。
你能從她的手上,看到她對作品的極致認真。
你能從她拍攝視頻的花絮裡,看到一個女孩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她用吃剩下的葡萄皮,暈染出一件仙氣飄飄輕如紫煙的紗裙。
她花半年的時間請教老師傅,再用上兩年的工夫,手工製作文房四寶。
她追溯古代女子梳妝檯的一角,用古法還原口紅、胭脂和眉黛,名曰《漢妝》。
知乎上有個話題,如何評價李子柒?
最高贊答案是:李子柒油管頻道的對外文化影響力,可以說抵得上1000個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
在李子柒的YouTube頻道裡,所有的視頻都僅有中文字幕,外國網友其實看不懂,但每條視頻下面,最多的都是對中國文化的一致點讚。
「偉大的中國文化。」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在一個非凡的女孩身上重現,我雖然不是中國人,但我為她感到由衷的驕傲和高興。」
「中國人富有創造的思想和物盡其用的作為讓人印象深刻,影響深遠。」
「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紹被我們忘記的那些中國文化、藝術和智慧。」
李子柒很清醒。
她知道自己走的是什麼樣的一條路,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要,什麼時間要。
所以,當她受到馬來西亞王室的親切接見,傳播沉澱了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文房四寶時,我不曾驚訝;
當她成為成都非遺推廣大使時,我嘖嘖稱讚;
當她當選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時,我只覺得實至名歸。
就在前幾天,2020成都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動裡,也出現了李子柒的身影。
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李子柒,此前從未對這次捐款發布相關宣傳。這張被曝光的照片,也是路人在活動途中的抓拍。
在微博2020峰會的視頻裡,她指向腳邊的一小株薺尼花,紫色的花朵像小鈴鐺似的垂下來,她說:
「它生活在高山上,都沒有人能夠發現它。個子不高,卻很堅毅,足夠抵擋雨雪風霜,直到綻放。」
說的是花,又似乎是她自己。
04
丁真、小馬雲和李子柒,這是三種不同的人生。
聚焦在鏡頭前,供人們津津樂道。
看完他們的故事,你會發現,網絡世界的魔力。
能將一個素人捧成紅人,也能將一個紅人踩成爛人。
他們三個人曾經在各自的人生岔路口,作出的不同的選擇,多年前又或者多年後的我們,未必不會遇到。
第一,決定人生的,不是機遇,而是選擇。
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的選擇。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
在誘惑面前急流勇退的丁真,保持清醒和通透的李子柒,早早踏入成人社會的範小勤,好的結局往往伴隨著謹慎且務實的選擇。
短視帶來的利益,代價就是未來的不堪一擊。
第二,無論多麼純粹和美好的事物,功利化得有多快,幻滅得就有多快。
連漢語都說不出清楚的丁真,一旦走向名利場,難保不是下一個小馬雲。
他可以在10秒之內成名,在15分鐘內變現,但又能在快速更迭的網絡裡存活多久?
第三,一夜成名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曇花一現。
郭德綱回憶起自己默默無聞的十年時,說過這麼一段話:
「這是必須的。幸好有這10年,讓我潛心鑽研相聲。
如果十年前就給我這麼一個出名的機會,說實話以我當時的能力,不見得能接得住。」
人生是有籌碼的。
最後的贏家,不是一開始跑得快的人,而是為數不多,能夠堅持跑完全程的人。
所謂一夜成名,多是曇花一現。
-END-
歡迎分享到您朋友圈
北京文藝網
影響世界 文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