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3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隨著年輕一代新移民數量的增多,越來越多新移民選擇在本地生產、育兒,也有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看重新加坡的教育模式,及早為孩子規劃了新加坡式的教育和生活。記者近日訪問三個華人新移民家庭,聽聽他們的育兒故事,分享他們的育兒心得。
1月25日,來自中國北京的李文在鷹閣醫院順利產下兒子Ethan,她和老公Anthony成功晉升為「爸媽級別」。懷胎十月的艱辛被為人父母的喜悅所取代,看著老公懷抱兒子捨不得放下的模樣,李文覺得一切都是值得。
李文今年29歲,目前是永久居民。2002年,身為外企白領的李文在北京結識了新加坡籍的丈夫Anthony。2005年,兩人在新加坡註冊結婚。2009年,李文跟隨丈夫來到本地,隨後選擇在本地定居,在這裡建立他們的小家。
初來乍到的李文也曾經歷一段困難的過渡期,還好有丈夫及婆家人無微不至的照料,讓她很快進入角色,找到家的感覺。李文坦言,因為老公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這對於她的融入也起了關鍵作用。「剛開始時的確覺得生活很無聊,沒有朋友,遠離親人,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無助。」丈夫很快察覺到李文情緒上的起伏,建議她選擇一些課程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我選了英語和瑜伽,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很滿,也漸漸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我開始變得更活躍更積極了。」
2010年3月,他們正計劃去義大利旅行,李文發現自己懷孕了。
小寶寶的不期而至先是讓她驚喜萬分,隨即又陷入憂慮。「在中國,一般懷孕前要做體檢,還要調整一段時間。可是懷孕之前我們並沒有做特別的準備,我有些擔心胎兒的健康。」
不少民間禁忌
老公Anthony選定了一位資深婦產科醫生,為李文做孕期檢查。「醫生非常nice,華語很好,溝通沒有障礙。醫院的服務也很好,有專業水平。」李文說,醫生不僅在專業問題上作出建議,也會適當安撫孕婦的焦慮情緒,這讓她覺得服務很人性化。「醫生並沒有否定我們的出行安排,相反,他鼓勵我們在孕期作適當旅行,保持良好心情。只是要注意不能太勞累。」
在醫生的指導及家人的鼓勵下,李文度過了最艱難的孕早期。之後的整個孕期,她在老公的陪伴下定期孕檢,適當地遊泳和散步,周末到商場看嬰兒用品,孕期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李文也發現一些本地和中國懷孕期間民間禁忌上的不同。「我的婆婆已經80多歲了,她常說孕婦不可以拿針拿剪刀,不可以縫東西,尤其不可以坐在床上縫東西。還有不可以吃羊肉、仙草、果凍和長形的香蕉等等。」
雖然她覺得有些說法沒什麼科學道理,但作為新加坡媳婦,她還是選擇接受,不觸碰婆婆說的這些禁忌。「主要是尊重老人,既然這些是新加坡,甚至是東南亞一代華人的民間傳統說法,就儘量避免,讓老人放心。」
坐月子習俗有不同
寶寶出生前,李文和丈夫預約了月嫂服務。由於預產期在農曆新年期間,月嫂費用相比平時會貴得多,但李文還是堅持請月嫂,不讓中國的父母代勞。
寶寶出生後,李文在月嫂照顧下,按照這裡傳統的坐月子方式坐月子。月子裡的禁忌更是五花八門。「整個月不可以洗澡,只可以抹身。實在無法堅持的話,可以在第12天用大風草熬水來擦身、洗頭。要吃豬腳醋和帶魚鱗的魚,前三個星期不可以吃豆腐和雞,蔬菜也不能隨便吃。」李文在與朋友的交流中得知,這和中國坐月子有很大的不同。她選擇了入鄉隨俗,儘量聽月嫂的話。
「新手爸媽面對剛出生寶寶的哭鬧,很慌,月嫂會幫忙辨別寶寶為什麼哭,也可以照顧新生兒,做月子餐和一些簡單家務,讓產婦好好休息。」
享受月嫂服務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李文也要處理與月嫂之間在帶孩子問題上的意見不同,甚至是觀念衝突。「很多有經驗的月嫂多是50幾歲的人,她們照顧嬰兒的方式相對傳統,有些觀念在年輕人看來甚至老舊。我尤為不能忍受的是衛生習慣,會因此與對方發生爭執。」
兩個月的月嫂服務很快到期時,李文接下來得獨立照顧寶寶,她坦言肯定會遇到很多挑戰,但同時也必將享受到其中的無限快樂。
結合兩地坐月方式
享受月嫂及母親的照顧
與李文的情況不同,今年28歲的黃爽選擇讓退休賦閒的父母幫忙照顧5個月大的寶寶倪沛文。
來自中國江蘇的黃爽,與來自中國安徽的老公倪永凱目前都是永久居民,分別在南洋理工大學和法國國際學校工作。兩個人是在本地一次朋友聚會上相識相戀,2008年8月8日在新加坡植物園舉行婚禮。當天正逢北京奧運開幕,又是新娘的生日,對這對新移民夫婦來說很有紀念意義。2010年10月6日,黃爽和老公倪永凱在竹腳婦幼醫院一同見證了小生命的誕生,給寶寶取名倪沛文,朋友還送給寶寶一個可愛的別稱——小小倪。
本地醫生多鼓勵產婦自然分娩
倪永凱和黃爽夫婦對竹腳婦幼醫院的醫生及醫療服務評價很高,認為醫生很有經驗。黃爽在與中國的朋友交流中了解到,中國的產檢做超聲波檢查比較少。但是在這裡,每次產檢都會做B型超聲,醫生比較相信超聲波檢測的數據。「可能是因為中國的準爸媽認為太多的超聲波檢查對孩子發育影響不好。」
黃爽倒是不介意做超聲波檢查,因為她和老公每次都可以看到寶寶在母腹中的變化,讓人欣喜。另外,黃爽還聽說中國的產婦做剖腹產的比較多,而本地醫生多鼓勵產婦自然分娩。
懷孕期間,黃爽在生活上沒有太多禁忌,孕早期的三個月裡還坐過幾次飛機。其中一次從新加坡飛到哈爾濱,準媽媽和孕寶寶同時經歷了從30攝氏度到零下30度的60度溫差跨越考驗。懷孕7個月時,黃爽挺著肚子和老公一起飛到蘭卡威度假。據說,中國孕婦非常在意孕期的防輻射,儘量不用電腦,少看電視。黃爽的父母也在中國給她買了一套防輻射的衣服,每天在辦公室裡穿。這是她在孕期唯一的額外防護措施。
順產後,老公倪永凱請了個馬來西亞月嫂與嶽母一起照顧寶寶和產婦。結合了本地和中國的坐月方式,黃爽產後身體恢復得特別好。「月嫂每天用中草藥給我煮洗澡水,精心準備月子餐,夜裡還會幫我一起餵寶寶,讓我省了不少力。」
除了月嫂的協助,黃爽還有幸享受到母親的獨特護理。產後腿腳上的水腫在母親的草藥泡腳和按摩攻勢下很快消退,大肚腩也漸漸變小了。
身為永久居民的黃爽享有兩個月帶薪產假,期滿後她把寶寶交給自己的父母照看,依舊做回原來的工作。黃爽的父母也習慣了這邊的生活,家裡多了小外孫,兩位老人的生活忙碌而充實。他們說:「就照顧寶寶而言,新加坡比中國方便,因為天氣暖和,每天給嬰兒洗澡洗衣,省去了很多麻煩。」從黃爽的角度看,父母短期內從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抽離,來到一個新的國度、新的環境,還是需要一定的心理適應期。「這邊沒有中國國內朋友多,飲食方面也沒有國內方便。照顧小寶寶也是一個體力活,對退休後可以享清閒的父母來說,面臨著新的考驗。」
目前已懷有六個月身孕的韓笑,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回中國生產。
韓笑和丈夫於鴻昭都是中國吉林省人,兩人今年30歲。2007年,於鴻昭從上海的廣告公司轉來本地做廣告企劃師。2010年,兩人結婚後,韓笑決定辭職,隨夫一同來新加坡。目前,於鴻昭持有EP準證,韓笑則持有家屬準證,兩人已向移民局遞交了永久居民申請。
小寶寶就在這個時候悄然而至,於鴻昭和韓笑滿心歡喜的同時,也有些措手不及。由於目前兩人不是永久居民或公民,孕期檢查費用、生產費用,以及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都相對較高。
在本地孕檢,產前再回國
另外,申請父母過來幫忙的渠道也非常有限,如何讓韓笑在月子裡得到最好照料,如何讓寶寶在最舒適的環境中健康成長,這些問題讓他們很傷腦筋。權衡之後,夫妻倆決定讓韓笑在新加坡孕檢,待到生產前請醫生出示證明,搭飛機回國生產。
由於孕婦只可以在懷孕36周前坐飛機,於鴻昭得提前兩個月送韓笑回國,然後獨自返回新加坡工作。待到韓笑快生產時,再趕回去陪伴老婆。「其實,這樣來回折騰不見得會比在新加坡生孩子省錢,而且很勞神。但重要的是,在國內有父母和親人照顧她和孩子,我比較放心。」
韓笑則認為,回國生產有媽媽和婆婆的照顧和指導,對於她這個新手媽媽來說,心裡能更有底。「對於我們這種80後的準爸媽,養孩子肯定是沒經驗啊,身邊有老人幫忙,還是方便些。」
孩子身份問題很糾結
對於Anthony和李文夫婦而言,孩子的國籍和身份問題幾乎沒有懸念,兩人一致認為寶寶生下來,就應該是地道的新加坡人。但由於李文的父母和親人都在中國,每年回國省親必不可少。如果在14天以內還好,可有時長則呆上幾個月,這樣一來,新加坡籍的丈夫和兒子,都須要辦理中國籤證。
倪永凱和黃爽夫婦都是永久居民,兒子倪沛文出生後,兩人為他領取了中國護照,並著手申請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倪沛文五個半月時,永久居留權終於批了下來。
「如果永久居留權批不下來,孩子以後的教育和醫療就會面臨更多問題。現在好了,我們可以放心了。」倪永凱和黃爽終於鬆了一口氣。
於鴻昭和韓笑夫婦則選擇走一步看一步,對於還沒有拿到永久居留權的兩人而言,考慮孩子的身份問題還為時尚早。「要看能否獲得永久居留資格,再決定未來在哪兒生活。PR批了,就在本地買房,讓孩子在這邊接受教育。否則還是要回中國發展,也許會重回上海吧?」
產假與津貼
公民和永久居民有差別
採訪中,倪永凱和黃爽表示,比公民相比,作為永久居民,在本地生兒育女的成本肯定會偏高,在福利待遇上也有一定的差別。
首先有薪產假不一樣,法定有薪產假公民為四個月,永久居民為兩個月。其次,生產費用、寶寶津貼、父母扣稅以及僱傭女傭的津貼等,也有很多不同。
再次,與公民相比,孩子獲得政府的教育津貼較少,從寶寶上幼稚園開始,教育費用也是很可觀的一筆開支。
積極適應本地教育模式
寶寶還未出生前,李文與丈夫已經開始討論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我先生希望我們的孩子以後可以去他的母校萊佛士小學讀書,那是很不錯的小學。」李文坦言,到時為了鎖定學區,也會像其他新加坡家長那樣,在學區內購屋,或者乾脆搬回家婆的老房子。
許多新移民父母為了讓孩子進入本地知名小學,也會各出奇招,花高價買學區內的房子,或者把偏離學區的大房子賣掉,在學區內買較小的房子暫時居住。
一些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會把很小的孩子送去補習中心,補習英文。許多新移民家長都在積極地適應本地教育模式,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 (徐鑫 龍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