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2020-12-09 My大馬觀察

猶記得小時候,曾祖父總愛拉著我和妹妹聽他敘說當初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的故事。但小時候的我們哪有心思聽曾祖父嘮叨半天,總是敷衍兩句就溜出去玩耍了。

現在想想還真是後悔,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不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來源,小編甚是愧疚啊 ~

那天無意中扒到了一篇關於馬來西亞華人以及所有南洋華人的前世今生,甚是有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好好了解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以及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代。

這個華人遷移活動被稱為「下南洋」,與「闖關東」以及「走西口」一起被稱為中國近代的三次人口大遷徙之一。

如果小夥伴們實在對華人下南洋的歷史故事感興趣,小編推薦大家去觀看一部冷門的紀錄片《下南洋》。該紀錄片從時間軸為排序講述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離鄉背井,遠涉重洋及之後的紮根和蓬勃發展的故事,可以說是信息量非常大。

在大家還未看這部紀錄片前,小編先給大家詳細介紹主要三個下南洋時期的前因後果及歷史發展。

這個時期的華人下南洋主要是去東南亞進行官事或是海上貿易經商,而其中還有部分的是明末抗清失敗後的明軍和難民,所以此時遷移的華人規模較小。

這個時期過去的華人與當地人通婚融合,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 —— 峇峇娘惹族 (又名土生華人)。男性稱為「峇峇」 (Baba),女性則稱為 「娘惹」 (Nyonya)。

一對峇峇娘惹夫妻在1941年的婚禮

儘管在血統和文化上都有一定的混合性,但在土生華人這個社群形成後,後代一般並不會選擇再與馬來族通婚,而是會從相同背景的家族,或者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中選擇婚姻對象,以避免被馬來人同化。

土生華人雖然不懂中文,但是在文化上還是具有鮮明的中華特徵。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看過一部名為《小娘惹》的新加坡華語電視劇,小編也是通過這部劇才知道峇峇娘惹一族。這部劇融合了許多娘惹文化的精髓,有興趣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去看哦!

這個時期的華人遷移主要是當勞工苦力,亦或是一些自身比較有實力,為了尋求更好發展的沿海人民。此時為華人下南洋的第一個高峰期。

19世紀後期清朝開始走向衰落並各種戰敗,而老百姓生活也慌亂窮困。在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籤署了《南京條約》,清政府終於廢除了海禁法令,允許西方國家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而應募者也要訂立契約,名為「契約華工」。

但這個時期的華工待遇極差,被俗稱為「賣豬仔」,甚至還發展出了一條黑暗的產業鏈。由於當時東南亞的西方殖民者對勞工需求極大,負責招募華工的人俗稱為「豬仔頭」,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許多人甚至是被他們綁架哄騙去當勞工的。

由於產業的黑暗以及國家的不管束,部分華工在開船出洋前即遭虐死。而船上條件極差,海途又很漫長,在船上也還會因生病或者鞭打而死亡的一批,最後才能抵達世界各地。

即使出國當華工路程危險又漫長,但報名的人仍然籠絡不絕。這是因為當時會選擇這條路的人們大都是貧苦農民,他們很多甚至吃不上飯,沒有任何退路。隨著洋商們的招募,一批又一批的華人坐上他們的希望之船,駛向遠方。

小編其實看到這裡真的非常難過。先輩們為了生活的一頓安飽,即使知道當華工的過程不好受,還是只能硬著頭皮選擇這條路。與現代人的工作相比,他們的辛苦是我們無法感受到的。

當時的馬來亞半島由英國殖民者佔領,而印尼則由荷蘭殖民者佔領,華工需求量極大,所以大量的華工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和印尼成為礦工或種植工人等。

所以在之後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馬來西亞和印尼也變成了華人數量最多的東南亞國家。

由於契約華工深受「豬仔頭」和洋商的非人待遇,招致華工反抗與各界的輿論質疑。迫於壓力,各殖民國相繼出臺改善華工狀況的條例。

在 1912 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禁止販運「豬仔」與保護華僑的法令,這才將苦力貿易終結。

這個時期的華人下南洋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和躲避戰亂。此時為華人遷移南洋的第二個高峰期。

20世紀初的中國戰亂不斷,國家動蕩,而東南亞則得到殖民宗主國的扶持,除了傳統的種植園以及採礦業外,鐵路、航運、金融、製造等新產業也獲得空前發展。由於勞動力緊缺,給出的福利條件也較好,許多沿海地區的老百姓為了賺錢或者更好的生活也因此前往南洋。

僅 1922 年至 1939 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過500萬。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南洋華人們都還是心繫祖國,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中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至今在馬來西亞檳城還有孫中山的同盟會舊址。

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大馬華人紛紛支持祖國抗戰。大馬華人和新加坡華人每月捐款寄給國民政府的金額達 420 萬元國幣,平均每人每天捐款近 2 元。據陳嘉庚 (廈大創辦人) 估算,抗戰初期5年,華僑直接匯款回國給家人加上義捐之數達到 50 億元!

愛祖國的心並不會因為移民而減少。相反的,當祖國遇到困難的時候,大馬華人還是會及時的雪中送炭。

1942 年開始,馬來群島包括新加坡被日本佔領。為了報復在抗日戰爭中大馬華人和新加坡人對中國的支持援助,日本人對當地華人用各種理由進行了殘忍屠殺,這個行動被後人稱為「肅清大屠殺」。

「肅清大屠殺」 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領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時一個針對當地華人與反日分子有系統的種族清洗。日軍將以下華人定為「不歡迎的分子」,有嫌疑的都會被殘忍槍殺。

向上滑動閱覽

- 有參與中國救濟基金的華人。

- 在中國救濟基金作出貢獻的富有華人。

- 南洋國家救助運動領袖,陳嘉庚的擁護者。

- 海南人,因為日軍相信他們是共產主義者。

- 抗戰爆發後移居新馬的華人新移民。

- 有紋身的人,因為日軍相信他們是地下秘密組織成員,特別是黑社會。

- 幫助英國的華人義勇兵。

- 公務員和懷疑對英國有好感的華人,例如太平紳士和立法會成員。

- 有武器和危害公共安全的人。

關於這場大屠殺的傷亡人數,戰後審訊中的證據提出的數字是約 25,000 人至 50,000 人,是個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啊!

但是這些歷史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如果不是無意間扒到這篇文章,小編或許永遠都不知道先輩們當初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持續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上已經停止。此後,南洋華人的人口完全依賴自然增長,而非移民。

以上就是華人下南洋的歷史故事。不知為何,小編在整理完這篇文章心裡竟然有些沉重。相信看完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必定會更了解南洋華人先輩們的種種事跡。

歷史不僅僅是沉重的,也是迷人的。如今馬來西亞最繁華同時也是首都城市的吉隆坡,40% 以上的居民都是華人。而馬來西亞也是目前海外國家中保留中華傳統及中文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這都歸功於一代又一代的馬來西亞華人為了在異國發展,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而這個難度是我們這些後代完全無法想像的。

到了現代,大部分年輕人已經是華人移民的第三或第四代。而我們都已經把自己出生成長的國家當成了自己的家,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即使如此,大馬華人還是非常具有華人認同感。我們以自己是華人說華語而驕傲自豪,對中國人還是非常的親近友好,因為我們的身份證上還是同一個種族:Chinese。

今天的小編叨叨有點冗長,但也都是小編的肺腑之言,希望所有小夥伴們看完以後也能有所共鳴!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官員:發展人文色彩 華人新村應保留故事
    馬來西亞官員:發展人文色彩 華人新村應保留故事
  • 馬來西亞華人:支持華教,功德無量
    但當你以為是遇到了同胞上前詢問他們來自哪裡時,卻會得到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我來自馬來西亞。「哦,馬來人啊。」當你這樣稱呼他們時。「不是馬來人,是馬來西亞華人」不管多麻煩,他們都一定會鄭重地糾正。目前華人在當地的經濟地位很高。
  • 專訪馬來西亞著名樂隊孬:捍衛中文是華人使命
    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華人眾多的國家,尤其是樂隊所在的吉隆坡,華人幾乎隨處可見,但本土文化的強勢卻不得不讓華人文化退居其次,孬一直在馬來西亞為華人爭取更大的文化發展空間,他們捍衛中文教育體系,並積極參與公共論壇維護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環境,主唱葉年達在音樂之外,更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
  • 馬媒:馬來西亞新山華人文物館翻新 吸引本地人和遊客參觀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近日,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華人文物館完成了長達3個月的修整,除了提升空間及更新展覽內容外,最大「亮點」即是增設多媒體導覽系統,豐富了大眾的觀展體驗。整修後的文物館,打破一般文物館給人的刻板印象,結合手機應用程式,讓訪客能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取文物資訊、觀看視頻影片等,更為生動地呈現新山華人的歷史事跡。
  • 不會講華語的華人,算華人嗎?馬來西亞謀殺華語!華人抗爭40年
    而這其中,在馬來西亞馬來種族主義政治下,大馬華人對華語數十年的保護和堅守,書寫了20世紀海外華人的民族史詩。 在這場與馬來西亞政府的角力中,華人社團及背後的華人社會,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精誠團結的意志,打贏了這場看不見的文化戰爭。
  • 勤勞的華人,為何在馬來西亞活得那麼憋屈?
    馬來西亞華人這些委屈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馬來西亞華人的未來究竟在哪兒呢?1.為什麼去馬來西亞移民? 峇峇娘惹與馬來新客的移民史馬來群島第一次有華人大規模定居是在公元15世紀的明朝。馬來西亞地區是當時華人在東南亞僑居人數最多的地方,豐富的橡膠和錫礦資源以及殖民政府統治下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吸引了更多的華人移民。▲在馬來西亞橡膠種植園勞作的工人1911年清朝滅亡時,馬來西亞的華人就達到90萬人,當時馬來人也不過150萬人。
  • 馬來西亞為何留不住華人?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少有的制定「旨在保護多數民族(即馬來族)」平權法案的國家,身為該國第二大族群的華人已深受其影響數十年,大批人因此移民海外。如果說這些還未偏離馬來西亞大選傳統的政治性,中資企業無辜「躺槍」就有些新鮮了。要知道,在馬來西亞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外交或國際問題很少成為選舉話題。
  • 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的自白
    |坐觀君(ID:china_2049)先叨叨幾句|題圖是馬來西亞華人在舉行漢俗成人禮儀式。 我們浴血抗戰,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而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裡外不是人。
  • 馬來西亞華人:不能忽視的少數
    馬來西亞華人越來越不吝於公開表達觀點。圖為2012年6月,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首府關丹,馬來西亞人抗議當地的澳大利亞萊納斯礦業工廠。(STR/東方IC/圖)馬來西亞的大選時間依然是一個謎。只要納吉布總理不宣布,人們就只能繼續等待。現在,很多人不得不根據他出席高爾夫球賽的言論來揣測選舉時間。一再拖延的大選,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選情的微妙。執政已愈半個世紀的國民陣線,諸多問題纏身,正面臨著最棘手的局面,而由前副總理安瓦爾率領的反對黨聯盟已經具備了挑戰實力。
  • 馬來西亞議員抱怨華人太富有 指責華人「貪得無厭」
    本報駐馬來西亞特約記者 李 峰本報特約記者  伍沽河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日前報導,該國右翼的土著權威組織主席易卜拉欣•阿里稱,馬來西亞華人正在控制馬來西亞經濟的主要部分,在最富有的人群中,華人佔了9成之多,但這些華人仍不滿足,想得到更多。
  •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橡膠王國繁榮的背後,很大一部分上是華人用雙手和頭腦支撐起來的;不誇張的說,沒有華人,就沒有今天的馬來西亞。NO.事實上,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馬來西亞華語是官方的第三大語言,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全國第二大「少「數民族,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第三大民族是印度族,佔人口7%),近1/4,實際上可並不「少」。
  • 【華僑華人】逆流而上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1906年,馬來西亞又出現了尊孔學堂,坤成女子中學及育才學堂分別於1908年先後由華人創辦。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運動,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深受五四精神的影響,也將教學課程改成了現代的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等科目。可惜的是,馬來西亞彼時仍舊是英國殖民地,大馬華人緊跟中國反殖民主義的思想自然招致了英國人的警惕,後者擔心中華文化在南洋持續生根發芽。
  • 馬來西亞華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國?
    馬來西亞華人青年如何看中國年輕的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的認識是「祖籍」,「旅遊勝地」,「可以去發展的地方」更為貼切,比如楊紫瓊,顏如晶,黃明志,梁靜茹,都是在中國或臺灣地區發展的馬來西亞人,年輕人身上像老一輩一樣的家國情懷已經越來越微弱。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華人茶室
    馬來西亞,2019年8月。很多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天,是從街巷中的茶室開始的。馬六甲雞場街(唐人街)的隆安茶室,是這類茶室的代表。茶室開在街口,觀音帽式的嶺南民居風格的住宅旁,紅色的波紋瓦搭出來敞開式鋪面。
  •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正如國民歌曲《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所唱,「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在這個一年只有兩季/沒有春天的熱情國度,馬來西亞華人稱春節為農曆新年,而本地各族則用英語Chinese New Year和馬來文Tahun Baharu Cina來稱呼。
  • 馬來西亞的「肉骨茶」,美食輝煌背後,是南洋華人的辛酸歷史
    「肉骨茶」的歷史並不算悠久,它起源於20世紀之後的東南亞國家,如今盛行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具體是如何發明出來的,坊間也是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是當年「下南洋」創業的華人所發明,因為言語不通等種種原因,初期只能做一些苦力勞動(碼頭運貨、三輪車夫等
  • 為什麼馬來西亞的華人,不能稱為「馬來華人」,也不簡稱「馬華」
    過去出國旅遊到東南亞,都有這樣一個說法「新馬泰X日遊」,這其中的「馬」指的就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普遍使用馬來語、漢語和英語,很多中國遊客覺得去馬來西亞就不用擔心語言問題了,然而事實上,馬來西亞往往是一個中國人最容易發生口誤的國家。
  • 馬來西亞全國華人文化節在檳城舉行
    中新社檳城9月23日電 (記者 陳悅)以「百年傳承,千載文化」為主題的馬來西亞第35屆全國華人文化節開幕儀式22日在檳城舉行。  當晚8時30分許,檳城州首席部長曹觀友、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總會長方天興、中國駐檳城總領事魯世巍等共同點燃主席臺上的主火炬,為華人文化節正式揭幕。
  • 十大富豪華人有七 馬來西亞華人到底多有錢?
    十大富豪華人有七 馬來西亞華人到底多有錢?時間:2017-02-03 17:09   來源:中研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十大富豪華人有七 馬來西亞華人到底多有錢?相信大家對富豪的排名都很關注,近日一則十大富豪華人有七新聞引發不少網友關注,據《南洋商報》近日報導,香格裡拉酒店創始人郭鶴年獲得馬來西亞2016年首富,獲得第二則是雲頂集團主席林國泰,第三則是大眾銀行創     原標題:十大富豪華人有七 馬來西亞華人到底多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