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小時候,曾祖父總愛拉著我和妹妹聽他敘說當初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的故事。但小時候的我們哪有心思聽曾祖父嘮叨半天,總是敷衍兩句就溜出去玩耍了。
現在想想還真是後悔,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不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來源,小編甚是愧疚啊 ~
那天無意中扒到了一篇關於馬來西亞華人以及所有南洋華人的前世今生,甚是有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好好了解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以及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代。
這個華人遷移活動被稱為「下南洋」,與「闖關東」以及「走西口」一起被稱為中國近代的三次人口大遷徙之一。
如果小夥伴們實在對華人下南洋的歷史故事感興趣,小編推薦大家去觀看一部冷門的紀錄片《下南洋》。該紀錄片從時間軸為排序講述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離鄉背井,遠涉重洋及之後的紮根和蓬勃發展的故事,可以說是信息量非常大。
在大家還未看這部紀錄片前,小編先給大家詳細介紹主要三個下南洋時期的前因後果及歷史發展。
這個時期的華人下南洋主要是去東南亞進行官事或是海上貿易經商,而其中還有部分的是明末抗清失敗後的明軍和難民,所以此時遷移的華人規模較小。
這個時期過去的華人與當地人通婚融合,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 —— 峇峇娘惹族 (又名土生華人)。男性稱為「峇峇」 (Baba),女性則稱為 「娘惹」 (Nyonya)。
一對峇峇娘惹夫妻在1941年的婚禮
儘管在血統和文化上都有一定的混合性,但在土生華人這個社群形成後,後代一般並不會選擇再與馬來族通婚,而是會從相同背景的家族,或者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中選擇婚姻對象,以避免被馬來人同化。
土生華人雖然不懂中文,但是在文化上還是具有鮮明的中華特徵。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看過一部名為《小娘惹》的新加坡華語電視劇,小編也是通過這部劇才知道峇峇娘惹一族。這部劇融合了許多娘惹文化的精髓,有興趣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去看哦!
這個時期的華人遷移主要是當勞工苦力,亦或是一些自身比較有實力,為了尋求更好發展的沿海人民。此時為華人下南洋的第一個高峰期。
19世紀後期清朝開始走向衰落並各種戰敗,而老百姓生活也慌亂窮困。在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籤署了《南京條約》,清政府終於廢除了海禁法令,允許西方國家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而應募者也要訂立契約,名為「契約華工」。
但這個時期的華工待遇極差,被俗稱為「賣豬仔」,甚至還發展出了一條黑暗的產業鏈。由於當時東南亞的西方殖民者對勞工需求極大,負責招募華工的人俗稱為「豬仔頭」,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許多人甚至是被他們綁架哄騙去當勞工的。
由於產業的黑暗以及國家的不管束,部分華工在開船出洋前即遭虐死。而船上條件極差,海途又很漫長,在船上也還會因生病或者鞭打而死亡的一批,最後才能抵達世界各地。
即使出國當華工路程危險又漫長,但報名的人仍然籠絡不絕。這是因為當時會選擇這條路的人們大都是貧苦農民,他們很多甚至吃不上飯,沒有任何退路。隨著洋商們的招募,一批又一批的華人坐上他們的希望之船,駛向遠方。
小編其實看到這裡真的非常難過。先輩們為了生活的一頓安飽,即使知道當華工的過程不好受,還是只能硬著頭皮選擇這條路。與現代人的工作相比,他們的辛苦是我們無法感受到的。
當時的馬來亞半島由英國殖民者佔領,而印尼則由荷蘭殖民者佔領,華工需求量極大,所以大量的華工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和印尼成為礦工或種植工人等。
所以在之後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馬來西亞和印尼也變成了華人數量最多的東南亞國家。
由於契約華工深受「豬仔頭」和洋商的非人待遇,招致華工反抗與各界的輿論質疑。迫於壓力,各殖民國相繼出臺改善華工狀況的條例。
在 1912 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禁止販運「豬仔」與保護華僑的法令,這才將苦力貿易終結。
這個時期的華人下南洋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和躲避戰亂。此時為華人遷移南洋的第二個高峰期。
20世紀初的中國戰亂不斷,國家動蕩,而東南亞則得到殖民宗主國的扶持,除了傳統的種植園以及採礦業外,鐵路、航運、金融、製造等新產業也獲得空前發展。由於勞動力緊缺,給出的福利條件也較好,許多沿海地區的老百姓為了賺錢或者更好的生活也因此前往南洋。
僅 1922 年至 1939 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過500萬。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南洋華人們都還是心繫祖國,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中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至今在馬來西亞檳城還有孫中山的同盟會舊址。
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大馬華人紛紛支持祖國抗戰。大馬華人和新加坡華人每月捐款寄給國民政府的金額達 420 萬元國幣,平均每人每天捐款近 2 元。據陳嘉庚 (廈大創辦人) 估算,抗戰初期5年,華僑直接匯款回國給家人加上義捐之數達到 50 億元!
愛祖國的心並不會因為移民而減少。相反的,當祖國遇到困難的時候,大馬華人還是會及時的雪中送炭。
1942 年開始,馬來群島包括新加坡被日本佔領。為了報復在抗日戰爭中大馬華人和新加坡人對中國的支持援助,日本人對當地華人用各種理由進行了殘忍屠殺,這個行動被後人稱為「肅清大屠殺」。
「肅清大屠殺」 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領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時一個針對當地華人與反日分子有系統的種族清洗。日軍將以下華人定為「不歡迎的分子」,有嫌疑的都會被殘忍槍殺。
向上滑動閱覽
- 有參與中國救濟基金的華人。
- 在中國救濟基金作出貢獻的富有華人。
- 南洋國家救助運動領袖,陳嘉庚的擁護者。
- 海南人,因為日軍相信他們是共產主義者。
- 抗戰爆發後移居新馬的華人新移民。
- 有紋身的人,因為日軍相信他們是地下秘密組織成員,特別是黑社會。
- 幫助英國的華人義勇兵。
- 公務員和懷疑對英國有好感的華人,例如太平紳士和立法會成員。
- 有武器和危害公共安全的人。
關於這場大屠殺的傷亡人數,戰後審訊中的證據提出的數字是約 25,000 人至 50,000 人,是個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啊!
但是這些歷史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如果不是無意間扒到這篇文章,小編或許永遠都不知道先輩們當初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持續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上已經停止。此後,南洋華人的人口完全依賴自然增長,而非移民。
以上就是華人下南洋的歷史故事。不知為何,小編在整理完這篇文章心裡竟然有些沉重。相信看完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必定會更了解南洋華人先輩們的種種事跡。
歷史不僅僅是沉重的,也是迷人的。如今馬來西亞最繁華同時也是首都城市的吉隆坡,40% 以上的居民都是華人。而馬來西亞也是目前海外國家中保留中華傳統及中文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這都歸功於一代又一代的馬來西亞華人為了在異國發展,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而這個難度是我們這些後代完全無法想像的。
到了現代,大部分年輕人已經是華人移民的第三或第四代。而我們都已經把自己出生成長的國家當成了自己的家,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即使如此,大馬華人還是非常具有華人認同感。我們以自己是華人說華語而驕傲自豪,對中國人還是非常的親近友好,因為我們的身份證上還是同一個種族:Chinese。
今天的小編叨叨有點冗長,但也都是小編的肺腑之言,希望所有小夥伴們看完以後也能有所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