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地球海洋化學與真核生物演化有關?

2020-12-14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古海洋化學研究的手段主要聚焦在鐵、硫、碳、鉬四個元素上。為啥它們能研究古海洋化學呢?可以用黃鐵礦在海洋中的形成過程來解釋。

其中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華南埃迪卡拉紀陡山沱組海洋化學的時空重建。這個工作我們直接導致了提出三明治海洋化學結構模型。實驗表明,硫化水體主要位於內陸架與陸架邊緣之間,且被深部硫酸鹽含量極低的鐵化海水所包圍。這一硫化水域可以動態波動,並在大冰期結束後的高硫酸鹽輸入期曾大範圍擴張且越過陸架邊緣中嶺地區。該模型的最大價值是,展示了其在地球歷史時期廣泛的適用性。

將陡山沱組海洋化學數據與發表的化石記錄進行了對比,非常有趣的是,動物化石記錄只是出現在一些缺氧非硫化地層,而那些取樣硫化的地層沒有留下化石記錄。這表明,早期的動物更能適應缺氧而非硫化。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絡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相關焦點

  • 早期生命演化的漫長過程:從原核到真核要多久
    後來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這段時期又被統稱為前寒武紀,包括了冥古宙(生命出現之前)、太古宙(原核生命時代)和元古宙(真核生命時代)。從冥古宙、太古宙,到元古宙,地球生命經歷了生命誕生,從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從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命,從藻類到原生動物再到多細胞動物的漫長演化過程。
  • 科學家發現藻類化石,揭開真核生物演化的奧秘
    儘管真核藻類的微體祖先在距今1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研究表明,直到距今7-6億年前,包括綠藻在內的肉眼可見的宏體真核藻類才初步具備了生態優勢,成為海洋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採集上萬件珍貴化石標本,持續研究5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山東科技大學的同行合作,在山東發現了一個距今約10-7.2億年的藻類化石生物群。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 疊層石:地球上演化歷史最長的微生物化石記錄
    同樣的,地球上的古老巖石(特別是疊層石燧石)中原位保存的藻席,即由無數單細胞生命組成的微生物群落是我們從生態學角度研究地球上古老的微生物生態系統進化的最好材料。與疊層石有關的生命類型,不僅有建造疊層石的造席微生物,還有起著破壞疊層石的作用的生物活動。一些與菌藻類生活環境相似的生物,會產生競爭而抑制疊層石的生長速率,例如在現代疊層石發育的地區,紅藻和珊瑚藻一般不發育。
  • 汪品先院士:重新認識生物圈︱大家
    真核生物的產生  生命早期演化的一個重大臺階是真核生物的形成,即如何從簡單的原核細胞演化成具有各種細胞器的真核細胞,而其中的關鍵環節是生物的「內共生」理論,認為這些細胞器來自獨立的單細胞生物。具體地說,一個被吞噬的原核生物,可以在更大的原核生物裡存活下來,經過長期共生演變成為細胞器,藍細菌成了葉綠體,好氧細菌成了線粒體,這就形成了真核細胞。因此,內共生帶來基因的水平轉移是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徑,最早的內共生結果就是真核生物的起源。
  • 藍藻:生命最初的先行者,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然而,在如今會消耗氧氣導致生物死去的藍綠藻,卻是地球大氣擁有氧氣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藍綠藻又稱藍藻、藍細菌等,它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的生物,雖然種類不多,卻遍布五湖四海,大部分種類的藍藻都生存在淡水之中,也有少部分種類生存在海水之中,藍藻也生存在土壤、巖石表面、生物體內乃至冰原、高溫等極端環境。
  • 生物演化史上的「黑洞」,可能需要物理學來填補
    大多數學者研究大型生物、特定的動物或植物,少數人研究微生物,更少數的人研究細胞的早期演化。另外,生物學界還要擔心神創論者和智慧設計論的攻擊。他們擔心:承認科學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也許會讓反演化論者乘虛而入,讓他們嘲笑自己對演化實際上一無所知。這種擔心其實毫無必要,我們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很有信心。
  • 地球生命誕生之謎
    這說明胺基酸等生物小分子有可能在早期地球的陸地上或空中形成,然後隨流水或雨水進入海洋,聚合成蛋白質和核酸。這些聚合體與海洋中的有機物作用,產生膜的結構,最後形成了原始生命。更可靠的生命起源證據來自化石記錄。化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生命起源初期的形式,比如原始藻類、細菌類的化石以及沉積學等領域的一些研究。
  • 地球早期的「原始海洋」是什麼樣子的,它和現在的海洋一樣嗎?
    地球曾經被海洋覆蓋,地球的生命起源於海洋。然而,科學研究發現,早期地球上的海洋與現在完全不同。最初的海洋是什麼樣的?原始的海洋是酸性的熱洋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原始地球是由星雲凝聚而成,氣體和固體顆粒逐漸分離形成原始大氣。原始大氣不斷逃逸到星際空間,因此原始大氣對地球水圈的形成沒有任何貢獻。在原始大氣逃逸的過程中,來自地球內部的揮發性物質不斷地取代了原始大氣,並逐漸演化為次級大氣。水圈的形成首先依賴於這種二次大氣。次生大氣的發育主要來自火山噴發等氣體釋放過程。
  • 哈裡斯·李文:努力破譯地球上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組
    哈裡斯·李文認為,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有可能會改善我們的世界,能創造一個更加可持續的生態經濟,就像不知道宇宙有多少個星星一樣。在地球上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種真核生物,估計大概有1200-1500萬種真核生物,據哈裡斯·李文介紹,科學家只了解總數10%左右。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
    今年,微生物學家朝著解決關於真核生物起源的爭議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新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將生命領域從三種(古細菌,真核生物和細菌)縮小到兩種:細菌和古細菌,而真核生物被簡化為古細菌的一個子集。但是鑑於證據不足,許多研究人員對此表示懷疑。
  • 生物演化史上的「黑洞」,可能需要物理學來填補丨展卷
    大多數學者研究大型生物、特定的動物或植物,少數人研究微生物,更少數的人研究細胞的早期演化。另外,生物學界還要擔心神創論者和智慧設計論的攻擊。他們擔心:承認科學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也許會讓反演化論者乘虛而入,讓他們嘲笑自己對演化實際上一無所知。這種擔心其實毫無必要,我們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很有信心。
  • 史上最大生物學研究公布:10年內測定150萬種真核生物基因組序列
    人類基因組的測序讓我們對人體的認知更進一步,而要了解我們所依存的生物圈,對更多物種基因組的測序必不可少。2015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一場會議上,23名科學家首次提出了要在十年內完成地球上已知所有真核生物物種的基因組測序的計劃。參與這項計劃的主要機構包括美國史密森尼研究所、英國維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巴西的聖保羅研究基金會以及中國華大基因等。
  • 地球生物起源
    地球原本不適合生物的生長,遍地的火山和一片汪洋大海大地寸草不生。一片荒涼黑天暗日空氣裡只有硫化物沒有生命的氣息,儘管這樣在各種元素的組合下出現了原核細胞從此地球出現了第一種生物原核生物。在環境的影響下這些原核細胞逐漸進化,不適應環境的生物就被淘汰剩下的是通過進化適應當下的環境,我們都知道每個事物都是由簡單到複雜,其實這個並不是憑空出現的理論在遠古時期就應正著這條理論,我們剛提到的原核細胞也一樣,它們的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從而演化出真核細胞它們兩個的區別就是細胞核不一樣,除此之外真核細胞有許多的細胞器而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顯而易見真核細胞還真複雜
  • 地球10億年前就有高度文明了?難道是地球原始單細胞生物創造的
    植物雖然也是生命但是走的路線和動物截然不同,是創造不了文明的,宇宙的產生至今已經有137億的歷史了;而地球的產生距今也已經有46億年了。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時間大約是在距今的38億年前。從地球的產生到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的產生經過了大約8億年的時間。
  • 國內研究團隊新成果: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關於斯圖特冰期成因,根據現有研究表明,是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時,強烈的化學風化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周傳明說到。這進一步證實了『雪球地球』的結束是全球同步發生且進展十分迅速的。」周傳明說。冰室氣候事件推進生物快速演化既然地球遭遇了「瞬間速凍」,那麼生物為何還能不斷演化呢?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科學家研究發現,嚴酷的冰川事件竟然成為地球生物演化的重要推手。
  • 40億年前的一個細胞,是怎樣演化成了如今的人類?
    人類不止一個遠古祖先,這一點並不奇怪,因為地球生物是一步步演化而來的,在每一個階段,人類都有不同的祖先,今天我們就好好聊一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類的祖先分別是什麼。人類的海洋遠古祖先人類最原始的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細菌。
  • DNA和RNA是如何演化出美妙的螺旋結構?
    Nicholas Hud研究了早期地球上生命化學物質的可能起源。圖片:Georgia Tech / Fitrah Hamid 關鍵扭轉在追尋RNA(以及由RNA演化而來的DNA)的演化路徑問題上,這項研究從實驗角度帶著我們向前邁進了一步。
  • 有兩次生物大滅絕就發生在富氧時代
    最原始的生命:古細菌古細菌不是古代的細菌,而是一個獨立的生物類群,與細菌所屬的原核生物域,動物、植物所屬的真核生物域並列,是生物的三大域之一,叫古核生物域。「域」是最大的生物分類單位。藍藻產生的氧氣最初並沒有導致大氣中游離氧的增多。
  • 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成
    39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高峰:地球受到小行星及彗星連續撞擊,可能誘發了生命的演化,彼時海洋被完全煮沸,原核細胞出現。它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為碳源,靠氧化無機物來抽取能量。後來原核生物演化出了糖酵解,糖酵解產生了現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來臨時儲存能量。到了太古宙,35億年前,最後的共同祖先出現,細菌及古細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