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古海洋化學研究的手段主要聚焦在鐵、硫、碳、鉬四個元素上。為啥它們能研究古海洋化學呢?可以用黃鐵礦在海洋中的形成過程來解釋。
其中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華南埃迪卡拉紀陡山沱組海洋化學的時空重建。這個工作我們直接導致了提出三明治海洋化學結構模型。實驗表明,硫化水體主要位於內陸架與陸架邊緣之間,且被深部硫酸鹽含量極低的鐵化海水所包圍。這一硫化水域可以動態波動,並在大冰期結束後的高硫酸鹽輸入期曾大範圍擴張且越過陸架邊緣中嶺地區。該模型的最大價值是,展示了其在地球歷史時期廣泛的適用性。
將陡山沱組海洋化學數據與發表的化石記錄進行了對比,非常有趣的是,動物化石記錄只是出現在一些缺氧非硫化地層,而那些取樣硫化的地層沒有留下化石記錄。這表明,早期的動物更能適應缺氧而非硫化。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絡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