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冀連梅 北京和睦家醫院藥劑師 張葆青 山東中醫藥大學兒科副教授 編輯/張琳 設計/龐婕
寶寶感冒是每個媽媽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常見的症狀有發燒、咳嗽、流鼻涕等。媽媽們的手中也常備有各種各樣的感冒藥,但別看感冒雖常見,用藥卻不簡單,稍有不當,輕則會影響病情恢復,甚則延誤病情。下面就讓中西醫師叫給媽媽們「玩轉」感冒藥。
中西醫說感冒
西醫
感冒90%左右由病毒引起,病毒引起的感冒可自愈,5~7天病毒可以被身體自主清除,伴隨產生的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可能會持續14天左右。感冒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的藥物(流感除外,甲型流感初期有抗病毒藥可用)。老百姓常用的「消炎藥」(即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是用來對付細菌的,對病毒沒有作用,吃了反倒容易引起腹瀉、皮疹、過敏等副作用,同時也容易加速細菌耐藥,產生超級耐藥細菌。
Tips
歐美等國不推薦2歲以下兒童用感冒藥,有3點原因:
◎感冒藥在2歲以下兒童身上做的研究很少,通常根據成人劑量推算兒童劑量不科學,無法保證用藥安全。
◎兒童感冒藥多為複方製劑,含抗過敏的撲爾敏,減鼻黏膜充血的偽麻黃鹼等成分,一旦過量會致命。
◎兒童的感冒多由病毒引起,一般5~7天病程,感冒藥不會縮短病程。不過感冒引起的流鼻涕、咳嗽等症狀通常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於2歲以上的兒童及成人,可以適當選擇感冒藥減輕症狀,緩解不適感覺。
中醫
中醫講究風寒風熱,中醫辨證論治首先要區分寒證與熱證,我們可以根據「發熱」和「怕冷」輕重來判斷寒熱:簡單的說「怕冷」大於「發熱」的是「風寒」,反之便是「風熱」。
◎風寒 主要表現為怕冷嚴重,而發熱不明顯,同時伴頭痛身疼,鼻流清涕,嗓子不紅,苔薄白。
◎風熱 熱像要重,也就是說發熱為主,怕冷不明顯,伴鼻流濁涕,咽紅或扁桃體紅腫,苔黃等症狀。
感冒藥怎麼選?
西醫
藥店裡的西藥感冒藥成百上千種,如何選擇感冒藥常常讓人無所適從。事實上,感冒藥的品種雖多,但不同品種包含的有效成分是大同小異的,熟悉這些有效成分比記住感冒藥的商品名更重要。西藥感冒藥裡的有效成分無外乎下列5類:抗過敏成分;減輕鼻黏膜充血的成分;解熱鎮痛抗炎成分;祛痰成分;鎮咳成分。
1.抗過敏成分
流鼻涕、流眼淚、打噴嚏的症狀,可選用含抗過敏成分的感冒藥,這類成分包括馬來酸氯苯那敏(即「撲爾敏」)或者氯雷他定等。前者有犯困的副作用,後者不會使人犯困。
2.減輕鼻黏膜充血的成分
鼻塞、鼻黏膜充血的症狀,可選用含減輕鼻黏膜充血成分的感冒藥,這類成分主要指偽麻黃鹼(比如白加黑)。由於這個成分可以被用來提煉冰毒,目前國家對含此成分的感冒藥實施限制購買政策。
3.解熱鎮痛抗炎成分
發燒、頭痛、關節痛等症狀,可選用含解熱鎮痛抗炎藥物成分的感冒藥,這類成分包括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4.祛痰成分
有痰的症狀,可選用含祛痰成分的感冒藥,這類成分包括愈創木酚甘油醚、乙醯半胱氨酸、氨溴索等。
5.鎮咳成分
咳嗽的症狀,可選用含止咳成分的感冒藥,這類成分包括右美沙芬、可待因等。
Tips
市售的複方感冒藥無非是上述五類成分的不同排列組合:比如「艾暢」是止咳成分和減輕鼻黏膜充血成分的組合;比如「惠菲寧」是減輕鼻黏膜充血成分、止咳成分和抗過敏成分的組合;比如「泰諾兒童感冒糖漿」是抗過敏成分、減輕鼻黏膜充血成分、解熱鎮痛抗炎成分和止咳成分的組合。
中醫
家中可備用的治療感冒的中成藥:
1.羚羊角顆粒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常用於出現發熱的寶寶,有高熱驚厥病史的寶寶只要出現發熱,即應該服用,此藥不僅退熱而且鎮驚。
2.感冒清熱顆粒(同仁堂)
疏風散寒、解表清熱。用於風寒感冒,比如孩子有咳嗽、噴嚏、流清涕、發熱、怕冷,等症狀時可以使用。即在感冒的初期階段,應用效果較好。
3.安兒寧顆粒
清熱祛風、化痰止咳。用於小兒風熱感冒,症狀有咳嗽有痰、發熱伴咽痛、流粘涕,舌紅苔薄黃或黃。
4.連花清瘟膠囊
清瘟解毒、宣肺洩熱。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屬熱毒襲肺證,症狀有發熱或高熱、怕冷、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咽乾咽痛、舌偏紅、苔黃或黃膩等。
5.小兒柴桂退熱顆粒
發汗解表、清裡退熱。用於小兒外感發熱,症狀有發熱、頭身痛、流涕、口渴、咽紅、小便黃、大便乾等。
6.金蓮清熱泡騰片
清熱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用於外感熱症,症狀有高熱、口渴、咽幹、咽痛、咳嗽、痰稠。亦適用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見有上述證候者。但是大便偏稀的孩子不適於應用。
7.兒感退熱寧口服液
解表清熱、化痰止咳、解毒利咽。用於小兒外感風熱,內鬱化火,比如發燒頭痛、咳嗽、咽喉腫痛。
8.小兒豉翹清熱顆粒
疏風解表、清熱導滯。用於小兒風熱感冒挾滯證,比如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咽紅腫痛、腹脹、便秘或大便酸臭、小便黃等。
感冒藥怎麼吃?
西醫
1.儘量只吃一種
緩解感冒症狀要儘量只吃一種藥,針對症狀選擇含有相應治療成分的藥品,能選擇單一成分的儘量用單一成分藥品,多個症狀同時出現時,要針對症狀選擇含有相應治療成分的複方感冒藥。含有同類成分的不同感冒藥不要同時服用,比如「艾暢」和「惠菲寧」,同服可導致鼻黏膜減充血成分偽麻黃鹼過量中毒,同時止咳成分右美沙芬也有過量可能。
2.嬰幼兒禁用金剛烷胺
國外的循證醫學研究表明,抗病毒成分「金剛烷胺」對感冒病毒基本無效,因此國外很少把這個成分添加到複方感冒藥中。
Tips
今年五月,中國藥監部門要求含「金剛烷胺」的感冒藥修改說明書,對於可用於兒童,也可用於成人的氨酚烷胺膠囊,將「5歲以下兒
3.其他禁忌
心臟病、糖尿病、甲亢、青光眼者慎用含偽麻黃鹼成分的感冒藥;哮喘的孩子慎用含阿司匹林成分的感冒藥。
中醫
經常有家長在寶寶感冒後,給寶寶餵感冒藥一天甚至只有一次,發現寶寶的症狀沒有改善,就急不可耐地尋覓其他感冒藥。實際,任何疾病的發生至痊癒總要經過一定的過程,藥物只是緩解症狀或縮短病程,但是不可能改變疾病的發展過程。判斷藥物是否有效,需觀察2~3天時間,所以媽媽不必過於著急,頻繁的更換感冒藥反而使寶寶得不到系統治療,導致病程的加長。
抗生素用不用?
西醫
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只有少數由細菌引起。如果感冒後並發了細菌感染,醫生明確診斷的情況下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時,應該遵醫囑足量足療程使用抗生素,不能隨意停藥。
中醫
目前抗生素仍存在濫用問題,家長們要清楚,抗生素並不是萬能抗感染藥物。在歐美,當經歷了抗生素濫用的教訓之後,現在抗生素使用有嚴格限制,要經過醫生、藥店及監管等重重關口,需要辦理各種繁雜的手續。但在國內抗生素的使用依然很隨意,經常寶寶一出現感冒症狀,家長就習慣拿抗生素來「截住」病原體。但是,抗生素主要針對對象是細菌感染,而感冒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對其基本毫無作用。所以,當寶寶出現感冒症狀之後,我們需要仔細辨別其致病因素究竟是細菌還是病毒。如果是病毒性疾病,就無須使用抗生素,可以對症處理或應用中成藥幫助孩子儘早康復。
中醫師教你不用藥「對付」感冒
感冒了,除了藥物,很多食療方也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媽媽們,試一試吧。
1.蔥白水
蔥白適量,切碎,用開水衝泡,乘熱燻口鼻,用於風寒感冒初期,鼻塞為主症者。
2.姜蘇糖茶
生薑
3.香菜蔥白湯
將香菜、蔥白、生薑分別洗淨,切碎共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10~15分鐘,去渣取汁飲服即可。每日2次,連服2~3次,用於風寒感冒。
4.銀花飲
將銀花、山楂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3分鐘後取藥液1次,再加水煎熬1次,將兩次藥液合併,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成。可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
中醫看「退燒」
門診上常遇到一些媽媽講寶寶吃某種退燒藥後不退燒。這裡需要解釋的是,寶寶吃退燒藥後體溫只要臨時有所下降即為有效。由於退燒藥只是一種臨時對症用藥,並不能解除寶寶感冒的病因,所以如果退3~4小時後再次上升,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間重複用藥。
臨床常見寶寶吃退燒藥後體溫仍繼續上升,多是由於退燒藥未足量給予,從而不能有效緩解體溫上升的趨勢。這時媽媽們可在規定的時間後再次餵給寶寶退燒藥,同時在安全劑量內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即可達到臨時退熱的目的。
退燒藥可以吃幾次?
退燒藥一般每間隔4~6小時服用一次,24小時內不得超過4~5次。如果寶寶的體溫很難控制,可以選擇泰諾林與布洛芬交替使用。
Tips
寶寶在發燒時一定要補充足量的水分,一則可補充因發燒導致的丟失水分,二則有利於通過水液代謝幫助散熱。在寶寶吃了退燒藥物後,只有汗出體溫才能下降。中醫所謂凡表證當汗之,水是汗的來源,源泉充足才能助祛邪外出即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