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親自參與了對李秀成的審訊,李秀成還向曾國藩寫了投降書。但是曾國藩最後還是選擇殺死了李秀成,應該說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
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個重要軍事將領,除了忠王李秀成之外,還有英王陳玉成。陳玉成早就被殺害了,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都寄托在李秀成的身上。
天京城被攻破後,李秀成帶了一次兩千人的隊伍掩護幼天王突圍成功。但因為幼天王的坐騎受傷,李秀成就把自己的馬讓給了幼天王。這才導致了李秀成的被捕,很快就被送到了曾國藩的面前。
有這麼一種說法,李秀成表示願意投降,並且建議由自己去招降太平天國殘餘的二、三十萬軍隊。當然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對於曾國藩來說是再立了新功。
但是老奸巨猾的曾國藩馬上就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個圈套,歷史上詐降的事非常多。比如明朝末年的祖大壽兵敗被迫投降皇太極,他也建議去招降寧遠城內的明軍,但一回到寧遠城,馬上就開始布置城防,抵禦清軍的進攻。
能夠抓到李秀成是大功一件,如果這一次李秀成逃跑了,傳出去就是莫大的恥辱。剩餘的太平軍雖然看上去數量很大,實際上作戰能力不強,消滅他們只是時間的問題。抓到了李秀成,再讓他走掉,讓慈禧太后知道了,肯定吃不完兜著走。
按照古代歷史上的規矩,曾國藩應該把這麼重要的犯人送往京城,由皇帝核准後斬首示眾。為什麼曾國藩要把李秀成馬上斬首呢?這裡邊的原因稍稍就有一點複雜。
首先,如果要把李秀成送往北京,就必然要經過長途跋涉,萬一消息走漏,剩餘的太平軍肯定拼死相救。如果李秀成被救走,那麼太平軍很有可能捲土重來。殺掉了李秀成就一勞永逸,永絕後患。
然後,曾國藩其實是有小心思的。天京城被攻破後,這是湘軍的最後一場大戰。所有的所有的將士都把這當成了最後一次發財的機會,他們把天城洗劫一空。萬一把李秀成送到北京城,李秀成把天京城的寶藏情況報告給慈禧太后,那湘軍搶奪金銀財寶的事就被坐實了。殺掉李秀成,實際上就是在滅口。
最後一個原因沒有辦法證實。傳說李秀成勸說曾國藩造反稱帝,他自己願意當馬前卒,為曾國藩衝鋒陷陣。曾國藩一心想當名臣,沒有想過要造反。但如果李秀成把這個細節報告給慈禧太后,那麼這裡邊可能就會有麻煩。
綜上所述,曾國藩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李秀成這個人不能留,必須速戰速決,把他出掉。一來可以瓦解太平軍的士氣,二來可以消除對自己的隱患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