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和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理事單位。
1952年,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等高校的部分系科組建為北京鋼鐵工業學院;1960年,更名為北京鋼鐵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海澱、管莊2個校區,佔地約80.39萬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97萬平方米;共有教職工總數3368人,其中專任教師1836人;設有14個二級學院、53個本科專業;擁有1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截至2018年底,學校全日制在校生2.5萬餘人,其中本專科生13683人,各類研究生10441人,國際學生912人;學歷繼續教育學生71449人;在站博士後283人。
歷史沿革•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條建設戰線百廢待興,人才奇缺,國家鋼鐵產量每年只有十幾萬噸。為了迅速培養冶金人才,發展壯大鋼鐵工業,中央決定在京津地區分別建立鋼鐵、地質、採礦等獨立的專門學院。
1952年,經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與重工業部磋商,決定以北洋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關採礦和冶金系科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由以下六所院校的礦冶科系組建而成:
北京鋼鐵學院時期主樓街景
1、北洋大學冶金系、採礦系金屬礦組;
2、唐山鐵道學院冶金系;
3、北京工業學院冶金、採礦和鋼鐵機械專業;
4、西北工學院冶金系;
5、山西大學冶金系;
6、清華大學採礦系金屬組。
1952年4月22日上午,重工業部鋼鐵工業局抽調陳琅環、柏華、丘玉池、李瑞震震等19位同志舉行了籌建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第一次籌備工作會議。欣聞新中國鋼鐵學府的誕生,胸懷鋼鐵強國的夢想,魏景昌、魏壽昆、張文奇、胡庶華、章守華、趙錫霖等大批名師巨擘從天津、唐山、西安、太原乃至世界各地匯聚而來,從此,一所承載著新中國「鋼鐵強國」夢想的最高學府在這片古老的「滿井村」安營落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是一口「滿井」(在今學校南門附近)的井水供養著全校幾千人的生活,更是建築施工用水的全部來源。初創時期的校園建設以莫斯科鋼鐵學院為藍本,主配樓雖然沒有蘇聯建築標誌性的木製大尖頂和紅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蘇式建築風格,方正而簡約。
由此,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根據教育部安排,學校成立之初暫在清華園辦學一年。
1953年9月23日,學校遷入現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0號校址。
20世紀50、60年代,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北大、清華、鋼老三」。被譽為「鋼老三」的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作為國家鋼鐵工業的最高學府,學校的發展與新中國的發展緊密相連。
1954年至1958年,周恩來總理三訪鋼院,對學校的發展傾注關懷。其中,1958年周總理第三次來訪時,西哈努克親王(柬埔寨國王)也隨行視察。在當時學校的金工廠實習基地,一片熱火朝天的煉鋼現場中,西哈努克親王聚精會神地盯著一個小煉鋼爐子看了半天。這個爐子就是「電渣煉鋼爐」,產出的都是如航空母艦主板等特種軍工用鋼,直到現在仍是世界上先進的工藝之一。
• 北京鋼鐵學院
1960年2月4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經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北京鋼鐵學院;同年,學校被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9年10月,隨著林彪「第一號令」的下達,北京鋼鐵學院和周邊兄弟院校都面臨著被外遷的命運。但周總理告訴毛主席:「華北有許多鋼鐵工業,不能沒有鋼鐵學院,北京鋼鐵學院要繼續留在北京辦學」。周總理的特殊關懷讓鋼院永遠留了下來,繼續在這片古老土地發展壯大。
1980年代,隨著國家的發展戰略轉變,學校也相應進行了變革。在新時代的風雲變幻裡,學校不斷探索著新的定位和目標,延續光輝,展望未來。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國家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 北京科技大學
1988年,北京鋼鐵學院在建校36周年的日子裡,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並確定英譯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縮寫為「USTB」。
1997年,學校成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
1998年,學校由冶金工業部劃轉教育部直屬。同年,北京冶金管理幹部學院併入。
進入21世紀,江澤民、李鵬、李嵐清、賈慶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來校視察,對學校的蓬勃發展飽含期許。2002年建校五十周年大會上,北京市市長、北科大校友劉淇在賀詞中說:「北京科技大學為國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和聲名遠播的治學大師、興業偉才與治國棟梁,取得了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006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985平臺)建設高校。
2007年,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學校。
2008年,學校籌建「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NCMS)」,成為首個承建國家級大科學中心的高校。
2010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2年,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高校。
2013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4年,學校牽頭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
2017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同年,學校籌建「北京精準醫療與健康研究院」,聘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18年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確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北京科技大學位列其中。[1]
2019年8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
科學研究科研成果
1978年至2014年12月底,共申請專利4593項,授權專利2520項;有100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委級等各種獎勵,其中國家級獎勵160項。1999年教育部編輯的《中國高等學校科技50年高校獲獎重大成果一覽表》中收錄北京科技大學12項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據教育部統計,1978~2011年,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列全國高校第4。
2012年,全校科研經費12.07億元。
「十一五」期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22項、省部級科技獎155項。申請專利1511項,授權專利871項。被三大檢索收錄科技論文7585篇(其中SCI收錄2329篇,EI收錄3949篇)。據2012年發布數據,2011年學校師生發表論文被「SCIE」、「EI」收錄數量分別居全國高校第23位和26位。」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學校共有7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主持完成3項,參與完成4項。獲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其中1項參與完成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項目未統計在內),在全國高校中並列排名第8。
北京科技大學創造了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發明了世界第一臺弧形連鑄機,研製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和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的殼體材料,研製了第一臺大型電渣爐,研製了第一臺國產機器人等等。截至2012年,學校獲得國家級獎勵140多項、省部委級獎勵1000餘項。
學校的科研實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6年12月底,共申請專利5990項,授權專利3439項;有200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委級等各種獎勵,其中國家級獎勵169項。1999年教育部編輯的《中國高等學校科技50年高校獲獎重大成果一覽表》中收錄北京科技大學12項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據教育部統計,1978~2011年,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並列全國高校第1。近幾年學校「大型深凹露天礦安全高效開採關鍵技術研究」、「流射沸騰冷卻強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裝備與工藝開發及創新」、「鋼鐵材料及製品大氣腐蝕數據積累、規律和共享服務」、「寬帶鋼熱連軋生產成套關鍵技術與應用」、「複雜破碎條件下露天-地下聯合高效開採關鍵技術」、「特低滲透油藏有效開發滲流理論和開發方法研究及應用」、「大型鋁合金型材擠壓成套工模具設計製造技術與應用」、「高性能銅鋁複合材料連鑄直接成形技術與應用」、「大型深採礦山資源開發風險防控關鍵技術與應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2016年發布數據,2015年學校師生發表論文被「SCIE」、「EI」收錄數量分別居全國高校第28位和16位。
2008-2012年獲獎情況
國家級獎勵
2008年 5
2009年 4
2010年 4
2011年 5
省部級獎勵
2008年 34
2009年 36
2010年 39
2011年 54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學校有1個國家科學中心,2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4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基地、創新引智基地等。2007年,學校作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牽頭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評價設施,並負責籌建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學術資源
• 學術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主要刊載礦物、冶金和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SCIE、Ei、CA、CSA和Springerlink等國內外檢索系統或資料庫的文獻源期刊。
《工程科學學報(原北京科技大學學報)》:1955年創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欄目有資源與開發、冶金與材料、設備與能量、控制與決策。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Ei收錄期刊。
《金屬世界》、《粉末冶金技術》、《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物流技術與應用》、《思想教育研究》等。
• 館藏資源
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原名北京鋼鐵學院圖書館)成立於1952年9月,至2014年,圖書館藏書近193萬冊,光碟、網絡資料庫25種(144個庫);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中文電子圖書、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中外文標準等全文電子資源已達170萬餘冊;同時,圖書館自建了冶金、材料館藏中文期刊題錄庫、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等資料庫。[2]
教育教學院系設置
北京科技大學 校內風景
學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4個全國一級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蜚聲中外(2017年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在第四輪學科評估,冶金工程、科學技術史獲評A+,材料科學與工程獲評A),安全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外國語言文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一批學科具有雄厚實力,力學、物理學、數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納米材料器件、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等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煥發出勃勃生機。
學院、研究機構
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 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 自動化學院
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含北京科技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 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數理學院
東凌經濟管理學院 文法學院 外國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高等工程師學院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鋼鐵冶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材料技術研究院 工程技術研究院
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
沿海協同創新研究院 管莊校區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
師資力量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教職工總數3368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504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814人,其中專任教師1836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雙聘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雙聘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5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4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7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1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103人。[1]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國治、陳難先、葛昌純
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正寰、王一德(雙聘)、王海舟(雙聘)、 蔡美峰、謝建新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謝建新、林均品、張欣欣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喬利傑、何學秋、曲選輝、謝建新、張躍、吳愛祥、姜建壯、郭佔成、陳龍慶、李慶峰、邢獻然、喬紅、王沿東、隆克平、呂昭平、李正平、姜勇、王守國、張立峰、焦樹強
國家級教學名師:餘永寧、蔡美峰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董超芳、陳駿、焦樹強、馮妍卉、吳淵、賀威、侯新梅、查俊偉、夏志國、尹升華
學科建設
現有20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79個博士學科點,137個碩士學科點,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碩士、會計碩士、翻譯碩士、社會工作、文物與博物館和20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1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8個本科專業。學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4個全國一級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蜚聲中外(據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結果,科學技術史排名全國第1,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第2,礦業工程第3);安全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等學科享有盛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力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外國語言文學等一批學科具有雄厚實力;一批新興學科,如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訊工程、軟體工程等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7年,北京科技大學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礦業工程4個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入選學科數列全部137所高校的第26位(6校並列)。
• 重點學科
世界一流學科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4) 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 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2) 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科學技術史、機械設計及理論、熱能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北京市重點學科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3)
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18)
巖土工程、工程力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及自動化、車輛工程、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化工過程機械、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系統結構、通信與信息系統
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2)
納米材料與器件物理學、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
• 博士後流動站
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力學博士後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流動站、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礦業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冶金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科學技術史博士後流動站、安全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化學博士後流動站、軟體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 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結果(2017年):
評估結果顯示,學校參評的25個學科中,有16個學科進入前30%。3個優勢學科繼續保持國內領先,位列參評學科的前10%:科學技術史(A+/前兩名)、冶金工程(A+/前兩名)、材料科學與工程(A/前八名);6個學科位列前20%(B+):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7個學科位列前30%(B):土木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外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科研實力
學校的科研實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7年12月底,共申請專利6859項,授權專利4064項;有200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委級等各種獎勵,其中國家級獎勵169項。1999年教育部編輯的《中國高等學校科技50年高校獲獎重大成果一覽表》中收錄北京科技大學12項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據教育部統計,1978~2011年,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列全國高校第4。近幾年學校「大型深凹露天礦安全高效開採關鍵技術研究」「流射沸騰冷卻強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裝備與工藝開發及創新」「鋼鐵材料及製品大氣腐蝕數據積累、規律和共享服務」「寬帶鋼熱連軋生產成套關鍵技術與應用」「複雜破碎條件下露天-地下聯合高效開採關鍵技術」「特低滲透油藏有效開發滲流理論和開發方法研究及應用」「大型鋁合金型材擠壓成套工模具設計製造技術與應用」「高性能銅鋁複合材料連鑄直接成形技術與應用」「大型深採礦山資源開發風險防控關鍵技術與應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2017年發布數據,2016年學校師生發表論文被「SCIE」「EI」收錄數量分別居全國高校第30位和19位。
教學建設
北京科技大學 體育館
截至2014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學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北京市精品課程12門,國家級特色專業10個。
• 質量工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
機械原理 傳熱傳質學 生產管理 冶金物理化學 材料科學基礎 大學英語 巖石力學與工程 大學生社會實踐
北京市精品課程
機械設計製圖 經濟與管理 機械設計 地質學與礦物學 管理信息系統 管理學原理 機電系統原理及應用 大學物理實驗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工程流體力學 大學物理 材料科學工程基礎
國家級教學團隊
尹常治 機械設計製圖課程教學團隊
強文江 材料學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冶金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
安全工程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礦物資源工程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自動化 熱能與動力工程 環境工程 物聯網工程
社會聲譽
2018-2019QS世界大學排名:第500位(中國大陸第22位)
2015-2016QS世界大學排名:第551-600位(中國大陸第26位)
2015-2016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601-800位(中國大陸第22位)
2015-2016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工程學科-第151-200位
2015-2016上海交大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第47位(中國大陸第30位)
2020年5月,武書連2020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發布,北京科技大學排名第50位。[8]
合作交流學校不斷拓展社會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與國內130多個省市區政府、大型企事業單位籤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學校瞄準世界前沿,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英國牛津大學等170餘所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
學校積極推進與鞍鋼、武鋼、首鋼、寶鋼的共建工作,截止至2008年,共建聯合研發中心13個。
2013年,學校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聯合培養本科生的「黃昆班」正式成立,將於2013年9月從大一新生中招錄優秀學生,中科院鄭厚植院士親自擔任特聘教授並出任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學校和中科院半導體所將聯合組成「黃昆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負責制訂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培養過程的指導。
• 國內交流與合作
學校不斷拓展社會服務領域和發展空間,與國內130多個省市區政府、大型企事業單位籤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學校相繼與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開展雙方互派本科生交流的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發揮各自優勢、體現校際間的強強聯合,實現學生跨區域的培養合作。
2020年4月15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啟動實施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首批確定48對高校開展幫扶行動,支援高校包括34所中央部委直屬高校、4所省屬普通高校、10所全國示範性高職院校,幫扶行動時間定為2020年4月至9月,並將根據疫情防控安排適時調整。支援高校與受援高校將共享就業崗位信息,共享網絡招聘平臺、聯合舉辦網上招聘活動,並在掌握崗位需求信息和大學生求職意願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等實現人崗匹配、精準推送,幫助受援高校畢業生獲取更加豐富、更加精準的就業信息服務。[4]
學校文化校訓
求實鼎新
「求實」,意為堅持從實際出發、通過客觀冷靜的研究探求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知,代表了學校恪守學術規律、追求科學真理的價值取向;「鼎新」,語出《周易·雜卦》「鼎,取新也」,意為樹立新的標準、風氣等,體現了學校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特徵。
「求實鼎新」合併使用,既是對學校「學風嚴謹、崇尚實踐」光榮傳統的傳承,也是學校深化改革、科學發展、不斷鑄就新輝煌的有力宣言,更是對全體北科大人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勇擔歷史重任的激勵和號召。
校徽
新校徽是由兩個同心圓構成的圖案。外環由北京科技大學中英文名稱和建校年份「1952」組合而成;內環以「鼎」為主體造型,嵌入校訓「求實鼎新」。
鼎作為「國之重器」,是中華悠久文化的象徵和我國冶金科技文明的代表。這一圖案生動準確地反映了北科大的學科背景、行業特色和文化根源,體現了學校建校60年來引領鋼鐵行業發展、支撐國家工業化建設的卓越貢獻,彰顯了學校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心。在漢語中,「鼎」還具有「鼎力」、「鼎盛」、「鼎新」等正向聯想和竭盡全力、團結同心、國家興盛、社會和諧等一系列正面引申義,代表了北科大人沉穩剛毅、眾志成城、為中華之崛起、奉科技以強國的精神品格。
「鼎」的正中是以小篆體書寫的校訓,具有鮮明的歷史厚重感、文化傳承性和視覺衝擊力。校徽與校訓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僅便於識別和記憶,更能體現和激勵全體師生「求實鼎新」的精神追求。
校徽色調為「科技藍」,與整體設計風格和校訓內涵達到高度統一,充分體現了學校堅實深厚的學術底蘊、樸實嚴謹的治學準則和開放包容的大氣姿態。[5]
校容校貌
北京科技大學位於高校雲集的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校園內保存完好的蘇聯氏建築群與現代化建築錯落有致,環境優美,設施先進,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佔地約80.46萬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84.49萬平方米。
北京科技大學初創時的校園建設以莫斯科鋼鐵學院(MISIS)為藍本,主配樓均是是典型的蘇式建築風格,方正而簡約。
北京科技大學西側是北京高校雲集的學院路,南側是北四環中路,臨近有很多高校,西北方向是北京語言大 學,正西方向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南方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南方向是北京大學醫學部。毗鄰北大清華和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學風濃鬱,治學嚴謹。由北京科大、北京航空發起的19所高校組成的學院路共同體資源共享,可以互選課程,互認學分。
北京科技大學由兩條南北向和兩條東西向的道路分割成了九塊,呈「井」字形格局,教學區集中在西北、西和西南三個方向;學生生活區在正南方向,東南方向也有一座學生公寓;田徑運動場在中部,其西側是看臺及室內跑廊,其東側是2007年竣工的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作為柔道和跆拳道項目比賽場館;其餘的地方是家屬區以及附屬的幼兒園、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是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建的四個高校比賽場館之一,承擔了第29屆奧運會柔道、跆拳道比賽項目和第13屆帕運會輪椅籃球、輪椅橄欖球比賽項目 。奧運會之後,館中的主體育館服務學校室內體育教學、健身訓練、體育比賽及文藝演出等;綜合體育館作為校內遊泳教學、訓練及水上娛樂活動場所。
所獲榮譽2020年6月3日,第8屆「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亞洲大學排名」發布,北京科技大學位列第185名。[9]
2020年6月,2021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北京科技大學位列第446名。[10]
參考資料[1] 學校簡介・北京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9-12-28]
[2] 科學研究・北京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9-12-28]
[3] 人才培養・北京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9-12-28]
[4] 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就業創業「一幫一」:北大支援武大 清華支援華科・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4-15]
[5] 校園文化・北京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9-12-28]
[6] 學校概況・北京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9-12-28]
[7] 北科影像・北京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9-12-28]
[8] 武書連2020年中國大學排行榜發布 清華連續5年第一・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5-13]
[9] 2020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公布 清華北大包攬前兩名・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04]
[10] 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再破中國大學記錄升至第15名・映象新聞[引用日期:2020-06-12]
來源於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