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辦好思政課,離不開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思政課教師隊伍。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近年來,我區大中小學堅持不懈抓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抓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聽聽思政課教師如何上好思政課。
2019年11月,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思鴻榮獲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教學展示一等獎。步入全國賽場,本以為參賽選手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讓王思鴻沒想到的是比賽的「武器」只有一支粉筆和黑板。「我們用最傳統的方式教學,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也沒有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配合,無法組織課堂活動,評價標準很簡單,就是把課講深講透。」王思鴻說。
這次比賽更堅定了王思鴻講課「內容為王」的理念。近年來,隨著各高校積極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思政課逐漸改變著在學生腦海中「滿堂灌」的刻板印象,一些思政課成為「網紅課」,甚至出現了一座難求的現象。王思鴻認為,在逐漸解決思政課「抬頭率」低的問題時,對課程內容的挖掘至關重要。他以自己講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等本科生思政課為例,很多教學內容學生似曾相識但又只是表面了解,把學生「熟悉」的話題講出新意才能提升思政課吸引力,這也是思政課最耗費心思的地方。「思政課關鍵在於內容,思政課教師要對所講授的內容深入研究、挖掘和學習,才能讓思政課不落俗套。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創新只在內容創新的基礎上才有意義,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是捨本逐末。」王思鴻說。
王思鴻在備課時,要求首先自己把自己能說服,對一個問題有全新的認識後才有信心拿到課堂上。如果講的東西自己都覺得沒有什麼新意,肯定也感染不了學生。一個教師應當把思維、視角、感悟帶到課堂上,而不是照本宣科告訴學生某種觀點、結論。
在授課時,王思鴻積極踐行「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在課堂上,王思鴻為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布置學習任務,分組討論學習,最後各組在課堂上展示和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今年疫情期間上網課時,王思鴻以「疫情防控的國際比較」為主題安排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對中國、西方疫情防控方法和效果進行比較,思考為什麼在戴口罩的問題上中國人很配合,而一些西方國家民眾卻反對?為什麼一些西方國家民眾會冒著感染的風險外出活動?同學們對這些現實問題很感興趣,通過查閱資料,頭腦風暴,與在國外留學的同學們交流,學生們認識到這些差異源於國家之間的制度、價值觀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差異。通過這次學習,同學們感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進一步增強了「四個自信」。「這就是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統一,引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中自己得出結論,特別是他們同輩群體中的交流更容易形成共識、產生共鳴。」王思鴻說。
對思政課的認識,王思鴻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2014年,他從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博士畢業。剛走上講臺時,也有些從學生到教師轉變的不適。因為讀博士時是由外到內,從表面的、司空見慣的問題中挖掘深層次的理論內涵,由直觀到抽象;而課堂教學則要由內而外,把抽象的理論問題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強調深入淺出,讓學生易於理解、領悟。
王思鴻迅速調整狀態,既深鑽理論,也注重課堂上的直觀呈現。他說,科研和教學兩方面緊密相連,應以理論的深入研究為前提,沒有深入就不會有淺出,也很難有教學的深度和新意;課堂教學又要努力用直觀的東西表現深層次的理論問題,兩者結合才有高質量的思政課。
讓他欣慰的是,國家對思政課越來越重視,這幾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招生狀況明顯好轉,學生報考的積極性逐年提升,寧夏大學今年有9名同學從其他專業轉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他堅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思政課的質量會不斷提升,學生的「抬頭率」會越來越高。
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
編輯:張聆萍 王兆清
主編:張月靜
如果你有好故事好信息,給我們投稿吧!
電話:0951-5559320 郵箱:nxdjzy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