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論文:拔苗助長式教育,究竟是超前的愛,還是無知的害?

2020-08-23 星貓快樂匯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故事,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教育家盧梭



前段時間,雲南一小學生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項目,引起了醫學圈、學術圈及外界人士的廣泛爭議,還有諸多權威媒體紛紛報導。


為何這個獎項能引起這麼多平臺的重視呢?


原因在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三等獎作品,具有醫學、生物學碩博的研究水平,而背後的完成者卻是個六年級小朋友獨立完成的。


小小年紀就能獲得如此成就,本應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可該報告的專業程度明顯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寫作能力和知識儲備,這又不得不引起公眾的質疑。


根據陳同學的研究日記,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大疑點:9號的他對基因的基礎概念都還不清楚,13號的他就已經了解到基因表達水平的程度,真的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理清基因片段和癌症的關係嗎?



面對公眾輿論,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獲獎學生是該所研究員之子,參賽項目與家長研究方向幾乎完全一致。


之後,該組委會便撤銷其獎項,收回獎牌及相關證書。陳父因此事也進行了道歉。


從該次案件而言,或許我們能看到中國學術造假的社會問題;或許我們也能看到「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的深度含義;或許我們還能看到父母對孩子的那份用力過猛的愛。


說到底,這一切的根源便在於為人父母的功利之心:總想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多走捷徑。


可時間卻會一視同仁:你替孩子走的路程,終究會演變成他成長的大坑。



教育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故事,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當這個崇尚「天才」的社會,把一臉「官相」的「小大人」作為一種褒獎,它對人性的傷害就會變成一種病態的表現。


近日,一個名叫岑某諾的小女孩上了微博熱搜榜,她的經歷尤為耀眼。



岑某諾年僅14歲,目前每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兩年間出版了三本書,發表過多次演講,還是多個品牌的創始人。


而這簡介背後的真實性,很是令人懷疑啊。


看了她的演講視頻,個人便覺得這位「資深成功學導師」完全不像一個14歲的花季少女,更看不出是一個作詩如打字的天才詩人,在她的演講風格上反而讓人聯想到「傳銷」二字。


關於她所出版的那三本書,已被其父親岑某燦證實,只是均為公開出版的幾本讀物罷了。而《雷霆戰警》封面上出現的「中國人民出版社」,也是個唬人的幌子。


另外,她之所以有著記者和多個品牌創始人等頭銜,更是離不開岑父的暗中幫助。岑某諾參加的各種演講活動,背後主辦方幾乎都是岑父的公司。


通過不斷消耗孩子靈性、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方式,這樣的功利教育,是否又值得?




漫畫家宮崎駿曾經說過:「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為了童年本身、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的。童年時五分鐘的經歷,甚至勝過大人一整年的經歷。」


看看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口才班、演講班、辯論班、主持班,個人覺得不少孩子活得太累了,不應為了實現家長的夢想而去買單。


我們這屆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教育焦慮,於是就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就能識字,就要求自家三歲的孩子會背詩;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比賽獲了獎,馬上就給自家孩子安排各種競賽及輔導班;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能造句,立刻想給自家孩子出本詩集……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拔苗助長式的教育,究竟是超前的愛,還是無知的害?


本文為星貓快樂匯原創,我們有趣有料,不驕不躁,做更多家庭的高質量陪伴者,在養育孩子的路途中,與你一起發現孩子的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請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一歲寶寶近視100度,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就是罪魁禍首
    可是,上小學後,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每況愈下,原來老師講的內容好多都是媽媽提前講過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媽媽超前教育的弊端越來越明顯。 當然,家長重視孩子學習一事本無可厚非,但是很多家長如果長期給孩子過於超前的學習任務,那麼這將變成孩子的負擔,對孩子則是一種溫柔的傷害。
  • 「超前教育」帶來的弊端一定不能忽視了
    「超前教育」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非常大,根本就沒有辦法跟同齡人融進去。但是天才和神童畢竟是少數,更何況天才和神童也並不是靠過度的信念和開發而成就的。「超前教育」無異於過早透支孩子智力,對她進行超負荷的知識填充。這種超常規律的訓練和開發,違背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不堪重負,復落得慘敗下場。
  • 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內容 拔苗助長式教育可以休矣
    意見稿指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這再次將幼兒超前教育話題推向風口浪尖。  說起幼兒超前教育,大家並不陌生。三年前,「一個6歲孩子的學習清單」曾引發了網絡熱議。
  • 9歲高考,10歲上大學,那個號稱「神童」的女孩,現在怎樣了?
    在當助教的那些日子裡,張易文和父母的衝突更加劇烈,她開始直言是父母的決定害了自己,原本13歲的她應該坐在初中教室裡和同學們一起上課,但現在卻落得個「沒人要」的境地。然而面對女兒的反駁,父親始終無動於衷,他的眼裡只有一件事:借著女兒的「成功」,吸引更多無知的家長把孩子送進自己的私塾,賺到更多的錢。
  • 女孩10歲上大學13歲私塾任教,真「神童」還是過度「消費」?
    回看張易文的履歷確實非同凡響,從4歲開始父親就讓她在自己辦的私塾讀書,9歲首次參加高考,10歲重新複習4個月再次參加高考被商丘工學院專科錄取,今年7月份已在該校畢業,目前回私塾任教,而她負責教學的20名孩子也是同她之前一樣接受「超前教育」。
  • 龐博吐槽神童式教育,接受孩子平凡有多難?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神童式教育」,這也是近年來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 什麼是神童式教育? 神童式教育是一種以犧牲孩子童年天真為代價,超前或過度的教育方式。這其實是一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這些神童犧牲了自己的童年,過早的擁有了不該他們這個年齡段擁有的技能或知識。
  • 超前教育利大還是弊大?專家提醒:孩子教育欲速則不達!
    其中,就包括一個叫魏永康的「東方神童」,他2歲就認識了1000多個漢字,4歲讀完小學,8歲就開始學習初中知識,並在13歲的時候考入了大學物理系。 然而好景不長,僅僅3年後,魏永康剛滿16歲時,就被中科院勸退了。
  • 為何家長看好的「超前教育」,專家卻極力反對?別讓無知毀了孩子
    別讓無知毀了孩子在生活中大家常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在孩子2歲的時候就會把孩子送去早教班學習,還有就是本來孩子才三年級,就要給孩子報四年級的學習班,而且這樣的現象不是個別情況,現在的超前教育在社會中可以說很普遍,而且家長對此都很重視,可是,作為權威的教育專家對此卻是極力反對,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 教育機構層出不窮?拔苗助長式教育,這樣真的好嗎?
    報名教育機構的熱潮現象之下暴露的是家長面對教育的急迫心態,誰也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想快人一步。但是,教育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需要長期踐行的,反觀,現在種類繁多的教育機構,無論從宣傳用語還是教學手法都是針對家長這種急迫心態的。
  • 13歲女孩在私塾任教,是教育神童還是招生工具?
    文 | 陳墨神童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剛走了岑某諾,又來了張易文。不管各位家長包裝的神童多麼神奇,核心都是不能參加正規的教育體系,否則就無法體現出「神」的一面。13歲的張易文亦是如此。靠著這些不可檢驗的「神奇」,神童們被家長一次次拉到聚光燈前面為自己所謂的教育理念宣傳,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忽悠更多具備神童饑渴症的焦慮家長參加自己的培訓班。前段時間走紅的「16歲神童女孩」岑某諾——日均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兩年間出版了3本書;擁有雜誌社記者、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負責人、演講師等頭銜——震驚眾人。
  • 「裹著尿不溼學英語」超前教育未必是好事
    客觀地看,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還未徹底地度過斷奶期,不管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對家長有著極高的依賴,吃喝拉撒都需要家長的照顧與呵護。如果對這些尚且連母語都未認得清、辨得明的幼兒進行英語培訓,未免有些操之過急,這樣的超前教育不僅會丟失很多美好的東西,比如孩子的快樂與童真,還有可能引發孩子的厭煩與牴觸情緒,不利於孩子日後身心的健康發展。
  • 幼兒園超前教育的危害,等到小學二年級才爆發,請家長三思
    教育專家指出,很多孩子二年級出現滑坡,與超前教育有關,孩子認為自己已經學過了,自然上課就會溜號。再加上前期的填鴨式教學,讓孩子失去了對知識探索的欲望。二年級他們靠著「吃老本」自然成績越來越差。可見超前教育帶來的危害,遠遠不止是二年級成績下降這麼簡單。俞敏洪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像一棵樹,澆了大量化肥可能會迅速成長,但到後期會衍生病態。」或許有些神童確實可以躲過二年級這個坎,但超前的教育的危害可能會來得晚一些,但不會缺席。很多「神童」一再在給我們講述這個事實。
  • 10歲考上大學的「女神童」,如今怎樣了?網友感嘆:當代傷仲永
    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孩子能成為「神童」是最值得他們高興的事情,最好是能超越同齡人一大截。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神童」並不是沒有出現過,但是人生被按下「快進鍵」的孩子最後嘗到的卻是苦不堪言的果實。」,如今生活令人感嘆3年前,來自河南商丘的一位叫做張易文的「女神童」年僅10歲就考上了大學。
  • 幼兒「小學化」,超前教育無異於「揠苗助長」,家長不要掉以輕心
    前一段時間,我看到一些所謂的「神童」在學習上完成「n級跳」的情況,比如10歲就考上大學的張炘煬,再比如10歲以352分的考上三年制大專院校的張易文。有人說這些神童非常厲害,小小年紀就能上大學,真的太牛了。但是更多的人認為「神童」家長的這種做法無異於對孩子進行「催熟」,對孩子今後的成長並沒有多大的好處。
  • 為什麼超前學習的孩子後來反而跟不上了?值得所有家長反思!
    在今年四月中旬刷遍朋友圈的一篇關於幼升小時出現的神童簡歷的文章《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簡直讓人瞪目結舌可能大家已經忘記得差不多了,下面是其中一些簡歷的原文截圖:雖然,這些簡歷的內容多半是家長為了增強孩子的競爭力而刻意編撰的,不過這也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的超前教育。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超前教育,不是愛孩子,而是毀孩子
    10歲參加高考,被南科大破格錄取,蘇劉溢的成長道路流光溢彩,讓人讚嘆,可是誰能保證這個10歲小神童的成長?誰能保證蘇劉溢不會成為下一個仲永,下一個寧珀?以犧牲童年的快樂時光和人倫之樂,來換取豐富的知識儲備、超前的課程內容,這是教育的進步,還是人性的退化?這一點,尚待時間的證明。
  • 三歲就能識字3000,倒背三字經,究竟是神童還是填鴨式教育的炒作
    王恆屹自我介紹說自己識字3000多個,能背誦古詩580多首,這無疑讓很多人都稱讚他為「神童」。但是查看相關的資料發現,這其實並不是王恆屹第一次參加公開的節目,早在以前的《挑戰不可能》和《經典詠流傳》他都有出色表現,在各大節目都能嶄露頭角,更被撒貝寧稱之為「行走的中華小詩庫」。
  • 教育不是恐嚇,切莫因為你的無知而害了孩子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而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改正。養育孩子有困惑、有難題,這是正常的,父母絕不能以恐嚇或哄騙的方式達到目的。循循善誘,耐心啟發,這才是正向引導的打開方式。有時候時間恰當的話,也這樣說:「你先是看電視呢,還是先跟爸爸媽媽一起去院子,跟其他小朋友們換小汽車玩兒呢?」前者以獎代懲,後者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這樣以結果為導向,正向激勵,孩子就不再固執了。03放下條件去愛孩子現在有些父母竭力讓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並把這樣的付出,當成是對孩子的愛。
  • 超前教育到底對孩子的發展好還是不好
    家長們發現一山還比一山高,對孩子的要求無休止地在提高,於是,在他們還不知道「超前教育」的理念時,就已經在進行超前教育了。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超前教育,看看超前教育對孩子是好還是不好。什麼是超前教育。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