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故事,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教育家盧梭
前段時間,雲南一小學生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項目,引起了醫學圈、學術圈及外界人士的廣泛爭議,還有諸多權威媒體紛紛報導。
為何這個獎項能引起這麼多平臺的重視呢?
原因在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三等獎作品,具有醫學、生物學碩博的研究水平,而背後的完成者卻是個六年級小朋友獨立完成的。
小小年紀就能獲得如此成就,本應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可該報告的專業程度明顯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寫作能力和知識儲備,這又不得不引起公眾的質疑。
根據陳同學的研究日記,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大疑點:9號的他對基因的基礎概念都還不清楚,13號的他就已經了解到基因表達水平的程度,真的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理清基因片段和癌症的關係嗎?
面對公眾輿論,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獲獎學生是該所研究員之子,參賽項目與家長研究方向幾乎完全一致。
之後,該組委會便撤銷其獎項,收回獎牌及相關證書。陳父因此事也進行了道歉。
從該次案件而言,或許我們能看到中國學術造假的社會問題;或許我們也能看到「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的深度含義;或許我們還能看到父母對孩子的那份用力過猛的愛。
說到底,這一切的根源便在於為人父母的功利之心:總想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多走捷徑。
可時間卻會一視同仁:你替孩子走的路程,終究會演變成他成長的大坑。
教育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故事,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當這個崇尚「天才」的社會,把一臉「官相」的「小大人」作為一種褒獎,它對人性的傷害就會變成一種病態的表現。
近日,一個名叫岑某諾的小女孩上了微博熱搜榜,她的經歷尤為耀眼。
岑某諾年僅14歲,目前每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兩年間出版了三本書,發表過多次演講,還是多個品牌的創始人。
而這簡介背後的真實性,很是令人懷疑啊。
看了她的演講視頻,個人便覺得這位「資深成功學導師」完全不像一個14歲的花季少女,更看不出是一個作詩如打字的天才詩人,在她的演講風格上反而讓人聯想到「傳銷」二字。
關於她所出版的那三本書,已被其父親岑某燦證實,只是均為公開出版的幾本讀物罷了。而《雷霆戰警》封面上出現的「中國人民出版社」,也是個唬人的幌子。
另外,她之所以有著記者和多個品牌創始人等頭銜,更是離不開岑父的暗中幫助。岑某諾參加的各種演講活動,背後主辦方幾乎都是岑父的公司。
通過不斷消耗孩子靈性、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方式,這樣的功利教育,是否又值得?
漫畫家宮崎駿曾經說過:「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為了童年本身、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的。童年時五分鐘的經歷,甚至勝過大人一整年的經歷。」
看看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口才班、演講班、辯論班、主持班,個人覺得不少孩子活得太累了,不應為了實現家長的夢想而去買單。
我們這屆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教育焦慮,於是就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就能識字,就要求自家三歲的孩子會背詩;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比賽獲了獎,馬上就給自家孩子安排各種競賽及輔導班;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能造句,立刻想給自家孩子出本詩集……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拔苗助長式的教育,究竟是超前的愛,還是無知的害?
本文為星貓快樂匯原創,我們有趣有料,不驕不躁,做更多家庭的高質量陪伴者,在養育孩子的路途中,與你一起發現孩子的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