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甲寅》第一次出版時,我想,大約章士釗還不過熟讀了幾十篇唐宋八大家文,所以模仿吞剝,看去還近於清通。至於這一回,卻大大地退步了,關於內容的事且不說,即以文章論,就比先前不通得多,連成語也用不清楚,如『每下愈況』之類。」
章士釗(1881-1973)的《孤桐雜記》,能被普通讀者記住的,往往只是那個「每況愈下」的成語「發明」。魯迅的《答KS君》一文,最早將這個成語「發明」拈提出來,發表在1925年8月28日《莽原》周刊第十九期上。文中稱章「連成語也用不清楚」,頗有譏嘲之意,文中寫道:
「《甲寅》第一次出版時,我想,大約章士釗還不過熟讀了幾十篇唐宋八大家文,所以模仿吞剝,看去還近於清通。至於這一回,卻大大地退步了,關於內容的事且不說,即以文章論,就比先前不通得多,連成語也用不清楚,如『每下愈況』之類。」
又過了兩個月,魯迅仍然意猶未盡。又寫了《從鬍鬚說到牙齒》一文,發表在1925年11月9日《語絲》周刊第五十二期上。文中開篇又寫道:
「一翻《吶喊》,才又記得我曾在中華民國九年雙十節的前幾天做過一篇《頭髮的故事》;去年,距今快要一整年了罷,那時是《語絲》出世未久,我又曾為它寫了一篇《說鬍鬚》。實在似乎很有些章士釗之所謂『每況愈下』了,——自然,這一句成語,也並不是章士釗首先用錯的,但因為他既以擅長舊學自居,我又正在給他打官司,所以就栽在他身上。」
「每況愈下」這個成語,我們現在已經常見常用,實在是手到拈來,屢見不鮮。在魯迅看來,這個成語本身是沒有的,竟然完全是今人生造、誤讀誤用而成。魯迅聲稱,這個誤用也不是章士釗首先用錯的,但因為兩個原因,就一定要「栽」在他身上。一是章以擅長舊學的專家面目出現,這當然是魯迅這位新文化旗手所不能容忍的,其創辦的《甲寅》雜誌上常有其以文言文撰述的文章面世,當然就成了挑錯批判的活靶子。二是章當時還是教育部長,曾在教育部任科長的魯迅正在因支持學生運動被開除公職與其打官司。這兩大原因合在一起,老憤青魯迅自然是不會放過這麼一個「每況愈下」的批判機遇的。
先來看這個成語,究竟錯在哪兒?「每況愈下」原作「每下愈況」,出自於《莊子·知北遊》中,原文曰「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原文中的情境是說,當時有個名「獲」的市官問屠夫關於檢查大豬肥瘦的方法,(屠夫說),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其喻義乃是,大道無所不在,越從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每下愈況」之語,實際是指從小處著眼,領悟其中大道的意思,完全沒有現在所誤用「每況愈下」——愈來愈糟糕的意思。其實,「每下愈況」從宋代開始,就常有人誤作「每況愈下」。而章士釗在《甲寅》周刊上發表的《孤桐雜記》中,也同樣用錯,因此遭到魯迅的奚落。
客觀地講,「每況愈下」這個成語,從宋代開始,成例屢見,宋人洪邁《容齋續筆·蓍龜卜筮》也有云:「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清人黃宗羲《吾悔集》中就有「自公雲亡,每況愈下」的句子。在前人成例中,「每況愈下」用於形容情況越來越糟的態勢,已運用熟練,並無生造之感。應該說,章士釗套用前人成例,就算是將錯就錯,原本也無可厚非,不算什麼大錯。
魯迅之所以跳出來糾錯,他自己也說明得相當磊落。從新文化運動角度言,就是要將以章士釗為代表的「甲寅派」批倒批臭;從私人恩怨言,被其免去公職的魯迅自然要快意恩仇,大斬這個頂頭上司於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