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與章士釗:發明「孫中山」的革命家

2020-12-25 騰訊網

1905年,章士釗(後排左一)與華興會部分會員在日本合影。前排左一黃興、左三胡瑛、左四宋教仁、左五柳陽穀,後排左四劉揆一。

章太炎手稿。

這是在1903年的上海,一日,四個青年正在一處酒館舉杯暢飲,其中一人喝到盡興處便提議說:「諸位,我們四人既然同心努力革命運動,就應該不分年齡大小,結為兄弟。」其他三人一聽,齊聲叫好。於是,這四人便舉杯盡飲,自此結成金蘭之交。其中,已剪去髮辮、將留有五寸長的頭髮左右分開留至腦際,身穿長袍,以一根草繩做腰帶,一副放蕩不羈形象的提議者正是當時34歲、已經聲名鵲起的浙江餘杭人章太炎,而其中戴著眼鏡,相貌清秀,略顯羞澀者是剛滿22歲,從江南陸師學堂退學,立誓「廢學救國」而來到上海的湖南長沙人章士釗。另外兩位,一位是直隸滄州人張繼,另一位是四川巴縣人鄒容。他們,尤其是二章的故事便由此開始。

「風吹枷鎖滿城香」

章太炎,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炳麟、章絳,字太炎。自幼在外祖父身邊接受經學教育,16歲參加縣試,卻因為癲癇病發作而未能如願,後放棄科舉安心讀書。23歲時,赴西湖湖畔當時最為著名的詁經精舍學習,師從清末經學大師俞樾。章太炎在詁經精舍裡潛心一呆便是8年,此後他在國學上的成就即是在這裡下的基底。但章太炎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清淨書生。1897年,他離開詁經精舍,先後幫助張之洞在武昌辦《正言報》,在《時務報》任主筆,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由於戊戌變法失敗他不得不輾轉於臺灣、日本、上海。章太炎第一次在日本遇見孫中山,是在1899年6月某日的橫濱。這時孫中山與梁啓超正在商議兩派合作之事。但兩派合作未能成事,相反,檀香山、橫濱的興中會都給保皇派瓦解了。到1902年3月章太炎致吳君遂(保初)信中說:「今者,任公、中山意氣尚不能平,蓋所爭不在宗旨而在權利也。」「吾不敢謂支那大計在孫梁二人掌中,而一線生機,惟此二子可望,今復交構,能無喟然!」他的思想在此期間由於對清政府和維新派內部的失望而漸漸由支持康梁的變法轉為讚揚孫中山等人的革命。

1899年,章太炎宣傳反清思想的《訄書》在蘇州付刻。這時,剛滿18歲的章士釗對政治還沒什麼興趣。他在兩湖學院讀到曾國藩的《歐陽生文集序略》時,嚮慕不已,希望做個傳統文人。但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籤訂打擾了章士釗的清淨,他曾在後來的一首詩中這樣描述那一年:「獨憶辛丑歲,豹變潛非常。」章士釗此後讀到譚嗣同等人的文章,反滿思想逐漸發展,並在1902年與陳獨秀等人相識。1903年4月,因不滿江南陸師學堂壓制學生,幹涉言論自由而憤然退學,帶領30多名同學赴上海,投入愛國學社。

二章相識在上海泥成橋福源裡,一處聚集了眾多留學生與國內進步學生的新式學校———愛國學社裡。愛國學社附設於革命組織中國教育會,由陳獨秀創辦,以教授文理課程與宣傳革命思想為主要宗旨。1903年3月起,章太炎開始在愛國學社任教,負責三、四年級的國文教學,並常常撰文宣揚革命。章士釗則任軍事教習,並被湖南同鄉、《蘇報》主辦人陳範所賞識,聘為主筆。

百日維新慘澹收場後,逃亡海外的康有為從事保皇活動。由於1899年3月康有為離開日本後,梁啓超在橫濱曾一度與孫中山談合作革命,加上部分保皇會會員也因為對清政府的不滿,有了放棄保皇轉投革命的意向。為此,康有為在1902年發表了《與同學梁啓超等論印度亡國由於各省自立書》和《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兩篇文章,旁徵博引,介紹西洋各國富強之法,列舉了中國不宜革命的四個理由:一曰革命殘酷,二曰國情特殊,三曰革命必然招致外國幹涉,四曰皇帝聖仁,並在文中強調光緒皇帝與慈禧、榮祿不同,表示「堅守保皇主義,聖主必復,中國必全,幸福必至」。

章太炎在看過康有為的文章後,於次年發表了《駁康有為書》,對康有為的論點逐一予以駁斥,以進化論的觀點強調革命暴力是一切社會變革之必須,反駁康有為所謂光緒是明君的說法,公然宣稱「載湉小丑,不辨菽麥」,攻擊光緒不留餘地。章太炎在文中明確地表示:「今以革命比之立憲,革命猶易,立憲猶難。」

章太炎的這篇《駁康有為書》與結義四人中的另一人鄒容所著的小冊子《革命軍》刊布以後,在20世紀初的上海掀起了一陣革命的風潮,據說當時這兩篇論著在上海市人人爭購,各地書局紛紛翻印。章士釗此時已成為《蘇報》的主編,他接連在報中的「來稿」、「新書」等專欄刊登這兩本的序與介紹,並在其後刊登了兩本書的節選。據資料記載:「自章炳麟鄒容之論著先後在蘇報上發表後,舉國上下無不震動。」多年後,章士釗在回憶青年辦報時的經歷時曾稱當時辦報使用的是「自殺式編輯方法」,也確實如此。整個上海日漸火熱的革命輿論形勢引起了清政府的關注,特別是「載湉小丑,不辨菽麥」一句使整個朝廷極為震驚。很快,《蘇報》被列為查辦對象。1903年6月30日,公共租界工部局派出偵探與巡捕在愛國學社逮捕了章太炎,章太炎面對巡捕表現極為鎮定,他說:「餘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7月1日,鄒容到租界自動投案。這便是當時引起整個上海灘震驚的「蘇報案」。這一年,章太炎36歲,鄒容18歲。在獄中,章太炎仍筆耕不輟,他在《獄中與吳君遂、張伯純書》中曾寫道:「乘馬車歸捕房,觀者填堙,誦『風吹枷鎖滿城香,街市爭看員外郎』而返」。從此,「風吹枷鎖滿城香」便成為章太炎一生中最具光彩的瞬間之一。

發明「孫中山」

章太炎與鄒容被捕後幾日,《蘇報》也被查封,但由於章士釗一直以來都以筆名寫稿或乾脆不署名,因此清地方當局不知道還有章士釗其人,因此他在「蘇報案」中倖免於難。一個月後,他與陳獨秀等人在上海創立《民國日日報》。在此期間,還有一件事值得一說。

1902年,日本人宮崎寅藏出版了一本回憶錄《三十三年之夢》,章士釗將書中有關孫中山的部分,參以己意,節譯成小冊子,取名《孫逸仙》,予以出版。此書編譯完以後,章太炎為之作序:「索虜昌狂泯禹績,有赤帝子斷其嗌,揜跡鄭、洪為民闢,四百兆人視茲冊。」這是我國出現的第一本介紹孫中山革命經歷的書,也是章的第一本譯著,章士釗當時署的筆名是「黃中黃」。此書發行以後,在一代知識青年中起了極大的宣傳作用。另外,孫中山在1897年流亡日本,取了日本姓名中山樵。1903年,章士釗「貿貿然以中山綴於孫下,而牽連讀之曰孫中山。」一旦用了起來,倒也順口,約定俗成,在外界幾乎取代了孫文、孫逸仙的姓名。中山,也被誤作孫文的名字了。因為「孫中山」是別人給孫文起的,孫本人後來事實上也默認了,儘管他本人極少使用「孫中山」這個姓名。

就20世紀初的國內形勢來看,孫中山在當時還尚沒有太大的名聲,由於其主要的活動都在廣東地區和海外華僑中展開,在國內,知道孫文的人還並不多。即使在日本,與孫有緊密來往的也只是幾人。章太炎後來回憶他與孫在東京見面的情形:「那時留學諸公,在中山那邊往來,可稱志同道合的,不過一、二個人。其餘偶然來往的,總是覺得中山奇怪,要來看古董,並沒有熱心救漢的意思。」直到《孫逸仙》出版後,孫逸仙的名頭才開始和革命聯繫在一起,「孫中山」這一誤會之所以能迅速傳播開來可能與人們還對於「孫文」或「孫逸仙」尚不熟悉有關。

章士釗本人事後在回憶編譯此書經過時曾說:「時海內革命論已風起雲湧,但絕少人將此論聯挈於孫先生。吾之所以知於先生,較之秦力山所謂海賊孫汶,不多幾許。一日,吾正在湖北王侃叔(慕陶)處,見先生所做手札,長至數百言,用日本美濃捲紙寫,筆跡雄偉,吾甚駭異。由此不敢以草澤英雄視先生,而起心悅誠服之意。」「吾既因王侃叔而知先生之抱負與方略,復求得滔天先一年壬寅所發行之新著作,本其一知半解之日文知識(吾曾在江南陸師學院習日文),擇要迻録,成此短書。一時風行天下,人人爭看,竟成鼓吹革命之有力著述,大出意外。」

由此看來,孫中山的聲名鵲起,多少與章士釗與章太炎二人宣傳有關;不過,章太炎不滿孫中山,矛盾難以調和,終於兩次發動「倒孫」風潮又在1909年在日本成立光復會,造成同盟會分裂。

1907年3月,孫中山在被日本禮送出境前接受了日本政府與一個叫鈴木久五郎的商人贈送的共1 .7萬元遠走南洋。臨走前用1000元舉行了一次宴會,僅交給《民報》2000元,其餘便自己帶著到南洋去了。這樣處理,引起東京部分同志不滿。當時主編《民報》的是章太炎。以後,《民報》的經費問題十分緊張,讓章太炎頭疼不已。據同是同盟會員的吳玉章回憶,彼時章太炎與《民報》工作人員已經到了無米下鍋的程度,還是他將四川學生捐的一點兒錢交給章太炎暫渡難關。而當時的孫中山也並不寬裕,在沿海發動的一次次起義均告失敗,每一次起義,製造輿論,聯絡會黨也都需要錢。

但這次孫中山與章太炎之間關於經費的衝突還不僅於此。1907年,孫中山在日本購買了大批武器用於起義。但章太炎在日本偶然聽說這批武器雖數量多,但「陳舊不堪作戰」,立即火冒三丈,在同盟會內表示:「孫某所購軍火是村田式,這種式子在日本老早不用了,用到中國去不是使同志白白地丟了性命嗎?」當時許多東京的同盟會員都支持章太炎的看法,陶成章也表示:「寧可少購,購必精良。」而孫中山和黃興則認為:「求其多而價廉,械多可張大聲勢。」

在爭執中,章和陶用明碼電報致電香港《中國日報》,強調「械劣難用,請停止另購。」這一電報洩露了孫中山購買武器的消息,正在親自指揮欽廉起義的孫中山已派人攻佔防城,就等武器送到,誰知這個明碼電報毀掉了孫的計劃,孫中山為此極為惱火。事後警告章陶等人,禁止他們以後再幹預軍事。而此後,孫中山也不大過問東京同盟會本部的相關事宜。

章孫二人的矛盾固然有經費問題的成分,也有對孫不重視同盟會本部工作有關,還有,就是無政府主義思潮在東京同志中的影響。《民報》在日本被當局查封後,在章太炎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孫中山身邊的汪精衛等人組織復刊,讓章太炎氣憤不已。多種因素湊到一起,便鼓動成「倒孫」風潮。所幸風潮都被黃興等人平息下去了。

在章太炎等人與孫中山發生衝突時,章士釗則已經離開日本,赴英國留學去了。

相關焦點

  • 章士釗發明的常用詞:孫中山、邏輯學、段執政
    從20世紀初至今有三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名詞,是由章士釗發明或首倡的。它們是:孫中山、邏輯學、段執政。  1903年,章士釗到了上海,入愛國學社,與章太炎、鄒容、張繼三人意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一日,四人聊天時,鄒容對章士釗說:太炎大哥鼓吹革命有《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三哥張繼寫了《無政府主義》,我作《革命軍》,二哥你有什麼呢?
  • 孫中山名字由來:章士釗錯譯日文 孫文只好含笑默認
    ,首稱「孫中山」  青年時代的章士釗,與其說他是一隻乳虎,倒不如說他是一隻初生牛犢,他無所懼怕,敢用自己尚未長成的犄角去頂撞專制勢力的鋼鐵獠牙。才不過二十郎當年紀,他就在上海與章太炎、張繼、鄒容這些滿腦袋民族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過從甚密,彼此結拜為異姓兄弟,絲毫不規避刀鋸鼎鑊。真看不出,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心裡卻擺放著一座洪爐,執意要用沖天猛火將清王朝窒悶的鐵幕燒出一個通風透氣的大洞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麼似章太炎和章士釗這樣拗勁十足的知識分子就打算拿出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與磨刀霍霍的專制惡勢力周旋到底。
  • 章太炎:我是醫學第一
    作為民主革命的鬥士,他曾追隨孫中山先生發動了辛亥革命,乃至有「孫(中山)黃(興)章(太炎)」之譽;作為國學大師,對經史子集皆有研究,然而當有人問他:「先生的學問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他朗笑答道:「我是醫學第一」,毫不掩飾他對醫學的自許,時人也評論他:「於學術的『小學』、『子書』、『醫理』堪稱三絕。三絕之中最喜談醫,常謂『平生心最在是』。」
  • 民國名士章士釗:兩個小夫人都是流氓大亨介紹來的
    他和章太炎、張繼、鄒容,意氣相投,結拜為異姓兄弟,從事反清活動。他做過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的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當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他支助過毛澤東二萬元用於青年赴法留學,他和魯迅罵過戰,和杜月笙情趣相投。他當過北京大學教授,在舊上海灘掛牌為大律師。
  • 湖南長沙--章士釗
    章士釗幼讀私塾,非常勤奮。13歲時在長沙買到一部《柳宗元文集》,從此攻讀柳文。16歲在親戚家為童子師。1901年離家赴武昌,寄讀於武昌兩湖書院,在此結識黃興。後執教於朱啟鈐家私塾。1902年3月,入南京陸師學堂學軍事。次年進上海愛國學社。5月,任上海《蘇報》主筆,由於該報連續登載章太炎等人的反清文章。7月被查封。
  • 孫中山名字由來:為日本人所起 曾用日文名「中山樵」
    章太炎、秦力山及章士釗本人都為這本小冊子作序,高度評價孫中山的革命先導地位。章士釗認為,「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則談興中國者,不可脫離孫逸仙三字。」此書出版後,「一時風行天下,人人爭看,竟成鼓吹革命之有力著述,大出意外。」
  • 文壇舊事:《狂人日記》的原型是章太炎嗎?
    但1899年,章太炎流亡日本時,梁啓超在住處將章太炎介紹給孫中山,可見梁章未必拳腳相見過,但章太炎在給汪康年的信中說:「伯鸞(漢代名人梁鴻字伯鸞,與梁啓超同姓,為防信件落入清廷密探之手,故作此隱語)舊怨,亦既冰釋,渠(他)於弟更謝血氣用事之罪。」從語氣看,雙方似曾鬥毆。
  • 毀譽平生章士釗
    1914年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後,黃興另起爐灶,組織成立歐事研究會,章士釗又附從黃興。袁世凱稱帝引發眾怒,章士釗又出任西南方面軍務院秘書長,參與反袁戰爭。1917年,章士釗應陳獨秀之邀,擔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邏輯學,並力薦李大釗、楊昌濟到北大任教。以所兼北大圖書館長職薦李大釗繼任。1920年,章士釗贈毛澤東兩萬銀元。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中山陵為何沒有墓志銘南京中山陵莊重雄偉,但令人遺憾的是,孫中山這樣偉大的革命家的陵墓卻沒有墓志銘。陵墓竣工後,樹立墓志銘,概述孫中山革命的一生,抒發國人敬仰之情,這在當時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大家考慮再三,認為唯有與孫中山交誼密切,且功底極深的章太炎先生能勝任此事。
  • 章太炎:「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的「先醒」者
    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乃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和民族主義革命者,如此多「家」,隨便哪一家都不是好談的。曾有人問章氏本人:「先生的學問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章太炎一生坐過三次牢:滿清時代的上海西牢,日本人之牢和袁世凱之牢。1903年,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直呼其名地罵清帝「載湉小丑,不辨菽麥」。後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鼓吹,與清廷兩曹對質,被判入獄三年。章太炎出獄後即被孫中山迎至日本,加入同盟會,接任《民報》主編。由於蘇報案的影響,此次到日本後,章太炎很快成為中國留日學生們的導師。
  • 孫中山為何不願意自稱「孫中山」? 編讀往來03
    3、「孫中山」三字並用,始於章士釗。1903年,時任《蘇報》主筆的章氏,據宮崎寅藏之《三十三年之夢》,節譯成《孫逸仙》一書刊行。該書流傳頗廣,「一時風行天下,人人爭看」。章氏日文水平有限,「貿貿然以中山綴於孫下,而牽連讀之曰孫中山。……一呼百諾,習慣自然,孫中山孫中山云云,遂成先生之姓氏定型,終無與易」。
  • 孫中山曾放言:想制霸亞洲定都伊犁最為合適,此地有何特殊之處?
    但是百年之前,孫中山先生卻曾放言:想制霸亞洲定都伊犁最為合適。那麼此地有何特殊之處?▲孫中山劇照事實上,不僅是孫中山先生這樣認為,連國學大師錢穆在《中國歷史精神》中也提到:「如果將來要做亞洲的中國,應該將首都定在伊犁。」
  • 魯迅被章士釗辭退,一紙訴狀就告到法院,並痛罵其是「落水狗」!
    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革命家,他在文壇的口誅筆伐可以說是名動天下,當時是管你什麼身份,就是一頓懟。而章士釗同樣也是那個時候的文學家,只不過在當時比魯迅有名,而且權勢很大。章士釗一生的思想經過了幾次變化,但總體來說還是很進步的,在進步的同時又不忘民族的傳統文化,自然也是有許多可取之處。就是這樣兩個人,都是為了國家著想,關係卻勢同水火,這是怎麼回事呢?
  • 【知大師之大 仰高山之高系列之四】一代宗師章太炎
    1903年,章太炎在《蘇報》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直呼其名罵清帝「載湉小丑,不辨菽麥」,後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被判入獄三年。出獄後章太炎被孫中山迎至日本,接任《民報》主編。1908年《民報》被禁,章太炎在東京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專務歷學」,「弟子至數百人」。
  • 章士釗用錯成語「每況愈下」 遭魯迅無情吐槽
    章士釗(1881-1973)的《孤桐雜記》,能被普通讀者記住的,往往只是那個「每況愈下」的成語「發明」。魯迅的《答KS君》一文,最早將這個成語「發明」拈提出來,發表在1925年8月28日《莽原》周刊第十九期上。
  • 建國前:孫中山想要將此地作為中國首都,學者:原來孫的野心如此大
    首先對孫中山提先生提出首都問題的是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他後來在他的書中記錄了當時與孫中山先生交談的過程與大體的內容,使人們能夠更加細緻的了解孫中山先生的想法。在章太炎先生的記錄當中,我們能夠看到孫中山先生對於中國首都的問題非常的重視,他將中國曆朝歷代的首都全部都翻閱了一遍,對於這個城市的交通,資源,環境以及地理等方面的因素,都進行了細緻的考慮。而章太炎先生也對孫中山先生表達了他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華民國的首都應該定都於武昌。
  • 孫中山成立民國時,想要選此地作為中國首都,原來他的野心這麼大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就建立了中華民國。當時國內百廢待興,所有的事情都要孫中山操勞,對於中華民國的首都選取,孫中山也是糾結了好一陣,最終,孫中山心目中的首都位置,也足以見其當年的野心。在孫中山選民國首都的時候,當時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對他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