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首都對於國家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一般來講,國家的首都就是這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甚至是經濟中心。而一個首都的繁榮與否也可以直接證明國家的繁榮與否。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有很多城市也曾被選定為首都。不過隨著朝代的興衰交替,這些首都的命運也在跟隨著交替。
在中國近代史上,民國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織或者說是歷史現象了。早起的民國確實是為國為民的,他在孫中山的帶領下發揚光大,吸引了一大批社會上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就建立了中華民國。當時國內百廢待興,所有的事情都要孫中山操勞,對於中華民國的首都選取,孫中山也是糾結了好一陣,最終,孫中山心目中的首都位置,也足以見其當年的野心。
在孫中山選民國首都的時候,當時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對他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意見。他將中國曆朝歷代的首都全部都瀏覽了一遍,分析了每個城市的交通、資源和環境等情況,後來經過對比章太炎向孫中山提出的意見是應該把首都定在武昌。
武昌是古時候的交通要塞,同時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他靠近長江,東邊又是富庶的江浙一帶,北臨襄陽。且武昌地勢起伏並不大,很適合居住。而章太炎先生又提出了一個建議是不能將首都定在北京。因為他覺得當時北京的各種勢力錯綜複雜,一不小心就會影響到根本。
然而孫中山也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雖然對方是頂尖學者,他也提出了屬於自己的但有。孫中山認為武昌雖然是一個新興的大城市,但是對於他想要建立的中華民國來說還是太小了一點。而且武昌的位置泰國中心,反而會削弱對於邊疆以及東北三省的控制。
這樣說其實也很有道理,那個時候邊疆動亂不堪,如果邊疆可以得到穩定和鎮壓,那麼將會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所以孫中山提議將首都定在新疆的伊犁。這樣可以便於控制和穩定邊疆,激起更大的力量。
現在來看,孫中山做這個決定還是需要很大魄力的。因為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人將首都選在西北方向。而且西北方雖然可以守護邊疆,但對於富庶的內陸控制同樣也會降低。
但不管怎麼說,孫中山當時既然有這個想法,也看得出他是真的想建立一個和平團結的完美國家的。然而事與願違,後來孫中山的革命果實被蔣介石等人竊取,蔣介石又是一個利己派人士,所以註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