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一聲】
我們只能(have to)偶爾談談時政,但也是從歷史的角度談,比如今天這一篇。
中華民國的首都在哪裡?按照歷史,在南京。
但前天,臺灣的外事部門說,「中華民國是代表2300萬臺灣人民的唯一政府」;昨天,臺媒又曝出新課綱,「中國史被放進了東亞史的脈絡裡」。
所以問題來了:「中華民國」首都在哪裡?如果在南京,則「中華民國是代表2300萬臺灣人民的唯一政府」就不成立;如果說在臺北,不僅於法無據,且更違反「他們的憲法」——不過違憲違法的事情太多了,不勝枚舉,再多一次又如何?
但這樣又造成:問題一,大陸的「民國粉」突然發現,「中華民國」沒有「大陸地區」了,人家只代表「自由地區」,不帶咱們玩了,以後連幻想對象也沒有了,遑論「反攻大陸」?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已經不理咱。心理陰影面積之大,莫此為甚。
問題二,與「中華民國」保持官方關係的20個放大鏡國家,本來還想著總算有個山寨版「中國」與自己有交往。但突然間發現,這傢伙不代表「中國」了。茲事體大,行動些,行動些,趕快與正版建立聯繫……
其實問題挺多的,暫時就說這兩個。下面我要說的是「但是」。
但是,「民國首都」還在南京嗎?本來已經有心無力了,現在更沒有多少心情了,遺老遺少只能緬懷一番舊日榮光,說幾句「我們祖上也曾經闊過」,掏出鋼筆,在南京的位置畫個同心圓,代表首都,然後在臺北安度晚年。
現在,「民國」居然只代表臺灣了,而且中國國民黨也這樣說。憲法擺在那裡,像個花瓶;大陸長、大陸短,聲聲切且聲聲慢,突然之間,民國版圖只剩秋海棠的一角。不過,誰又敢掏出鋼筆,在臺北的位置畫個同心圓呢?
所以,臺灣的學生學歷史時,「中華民國曾定都南京」,這與大陸的說法其實一樣;至於現在的「中華民國首都」,誰能、誰敢告訴他們在哪裡?至於「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裡」,突出放大臺灣史,除了「去中國化」的批判聲浪,惟餘「呵呵」二字。
不過有一點我們不僅不需要批判,相反,我們應該學習,即中國歷史教育太注重朝代興亡更替,並未注重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互動,以及兩者之間的緊密關聯,導致「中國史」與「世界史」成為兩張皮。
這次臺灣的課綱改革,注意到了這一點,即便在「東亞脈絡」裡講中國史,也注意到了華人、華商與世界的綿密互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推薦大家看看許倬雲的系列歷史書。
該批判就批判,該學習就學習,這是我的基本態度,不因人因事因立場而異。至於民國首都在哪裡?雖然是個問題,但歷史地、長遠地看,它終究不是大問題:杭州就是杭州,成不了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