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區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躍馬揚鞭立潮頭

2020-12-20 中國西藏網

日出東方,叩啟天穹,金色霞光映照雪山之巔,喚醒了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千百年來,阿里牧人們在雪山禿嶺之間,逐水草而居,倚牛羊而生。

悠揚的高原牧歌聲中,阿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隨著藍天白雲舒展。但橫亙在人們面前的是,平均4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稀薄而乾燥的空氣,充滿石子和砂礫的土壤。在這片土地上擺脫貧困、追求幸福顯得異常艱難。

但勤勞勇敢的阿里人,以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藏西高原上,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躍馬揚鞭、不畏艱難、敢闖敢試,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勇立改革發展潮頭。


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大門。


阿里地委委員、噶爾縣委書記高寶軍考察現代設施農牧業項目。

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於2016年引進阿里福利生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將無土栽培技術帶到了藏西高原,目前年產蔬菜近10萬斤,有效地平抑了菜價,豐富了阿里的「菜籃子」。(圖片均由記者 溫凱 攝)

潮起普蘭波蕩漾

2013年7月,高原強烈的光照中,一個面龐黝黑的漢子站在坡上,看著微風吹拂起瑪旁雍錯的碧波,思考良久。

他不相信,這樣美麗的陽光下,只能生長貧窮和蒼涼。

他叫高寶軍,出生於陝北一個農民家庭,自願報名到條件艱苦的阿里地區援藏,時任普蘭縣委書記。從他站立的地方放眼望去,群山連綿、峰嶺嵯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高寶軍給剛走馬上任的自己出了第一道題目——如何儘快改善百姓生活質量,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7月的內地早已是瓜果蔬菜飄香的盛夏時節,而當2013年高寶軍第一次走進阿里,踏上普蘭的土地時,菜市場擺的是菜販子從新疆販運來的過期菜,山溝裡種植的是人們常見的蘿蔔、土豆、白菜「老三樣」,且價格高出內地三倍還要多。

吃菜難、買菜貴的問題,是制約當地群眾增收、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瓶頸。面對這一現狀,高寶軍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剛來普蘭援藏的他,等不及適應環境、顧不上高原缺氧,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下鄉村、入農戶,走市場、訪菜商,進菜地、驗土壤,很快掌握了普蘭縣的自然稟賦、縣情概況和農牧業發展的癥結。出身農家的他敏銳地注意到,雖然普蘭海拔高,但是四季光照強、水和土壤質量較好,具備發展以蔬菜種植為主的棚栽業。

但內心剛燃起希望火苗的他被潑了一盆冷水。當地幹部告訴他,普蘭曾經嘗試發展過兩次大棚蔬菜,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慎重的高寶軍再次走上了調研的路途。他請來專家反覆論證,用科學數據證明了種植大棚蔬菜的理論可行性;深入調查之前大棚蔬菜種植失敗的原因,發現問題出在管理不到位、技術不規範上。

高寶軍心裡有了底,他召開會議,廣泛徵求意見,最終在中共普蘭縣八屆二次全委會議上確立了把普蘭建設成為阿里地區農牧示範基地的思路。

「無路難,開路更難。」思路是確立了,但錢從哪裡來?工程誰來抓?蔬菜誰來種?千頭萬緒的工作都等著普蘭縣委、政府研究和解決。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高寶軍找到當時的陝西省援藏工作隊領隊王彪,反覆請示匯報,最終爭取到了1000萬元援藏資金。

資金雖然有了著落,但年底才能到位。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發展道路上,老百姓等不了,也等不起。於是高寶軍找熟人在鋼材廠賒了鋼材,打借條欠了當地施工方機械費,向朋友借錢買了塑料篷布、草帘子、種子和肥料,費盡周折,才使這項民生工程艱難啟動。

為了打消當地幹部的疑慮,確保此項事業的萬無一失,高寶軍認為管理和技術是最關鍵的環節。為此,在大棚建設之初,他就從陝西、山東等地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在規劃設計、大棚建設、土壤改良、種子選配、肥料使用、棚膜選擇等環節,都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安排。

從工程開工以來,人們在施工現場經常能看到這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菜籃子」縣委書記。他對每一堵牆、每一座棚、每一處工程細節都嚴格把關,確保大棚建設符合規範、達到標準。2014年春季,10座日光溫室大棚、40多座拱棚終於全部建成,高寶軍又從陝西楊凌高新農業示範區、山東壽光、陝西榆林等地聘請引進技術員、菜農、果農,順利種上了西紅柿、黃瓜、豆角、茄子等20多種蔬菜和西瓜、甜瓜、紅棗、葡萄、水蜜桃、蘋果等10多種水果。

因為不相信,所以追問;因為追問,終於得以「手握長纓」——有了思路,也有了勇氣。一座座白色整齊的大棚和一棵棵長勢喜人的瓜果蔬菜,贏得了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讚,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注和支持。

2014年秋天,阿里地委、行署主要領導專門赴普蘭縣進行了調研,提出了「公司+合作社+農牧民」的發展模式,從農牧資金中劃撥專項資金支持普蘭縣發展以棚栽業為主的現代設施農牧業。

在這片曾經被人們稱作「亂石灘」的荒地上,再次掀起了現代設施農牧業的建設熱潮。不到兩個月時間,集大棚蔬菜、園林綠化、舍飼養畜、牧草種植為一體的普蘭縣現代農牧業示範基地全面建成。園區佔地2800畝,擁有蔬菜大棚140座,種植紫花苜蓿700畝,栽植經濟生態林1800畝。群眾可以通過收取承包費、到基地務工、種植拱棚三種方式增加收入,基地產出的蔬菜瓜果不僅能滿足普蘭本縣需求,而且遠銷獅泉河鎮,極大地改善了「買菜難、買菜貴」的市場狀況。

潮湧阿里浪澎湃

普蘭縣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的成功實踐,為高海拔地區探索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經驗,進一步堅定了阿里地委、行署抓綠色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2015年初召開的阿里地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打生態牌、吃產業飯、走特色路」的綠色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大棚栽植、舍飼養畜、牧草種植等現代設施農牧業。阿里地委、行署主要領導再赴普蘭,看到的是設施農牧業在科學先進的技術指導下、規範有序的制度管理中,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取得了可觀喜人的效益,當即要求全地區學習借鑑普蘭經驗,因地制宜、特色發展,走綠色生態的現代設施農牧業發展之路。

一時間,阿里大地農牧業改革浪潮澎湃,農牧區發展日新月異。

噶爾縣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建設統籌、企業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以企帶村、群眾受益」的原則,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重點打造了「一村兩廠四區八園」,實現了園區、基地、企業、農戶和市場聚集聯動發展。

札達縣採取「以旅遊為主體,農牧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農牧兩輪驅動』」的改革發展模式,實施託林鎮蔬菜基地、札布讓村象雄半細毛羊養殖基地、「藏青2000」青稞種植基地和曲松鄉牲畜短期育肥基地項目,建立札布讓產業合作社和曲松鄉牧業生產合作社。

改則縣搶古村以勞動力入股、牲畜入股、草場流轉、聯戶放牧等方式,組建了8個經濟實體,探索出「勞動力統一安排、草場統一管理、畜產品統一收購、經營收入統一分配、無勞動力和孤寡老人統一供養、在校生統一計分」的「六個統一」運作模式。

日土縣、措勤縣兩個原種場提格為國家級保種場,分別打造了優質白絨山羊繁育基地、優質紫絨山羊繁育基地。革吉縣培養養畜大戶84戶,聯戶聯組放牧223戶,積極推進牧業改革工作……

為了打造一個規模更大、規格更高、效益更好、示範帶動作用更突出的現代設施農牧業示範基地,阿里地委書記朱中奎把噶爾縣作為自己包抓的示範點,並結合縣情確立了「菜成業、畜入棚、草致富」的設施農牧業發展思路,親自參與調研論證、規劃設計、籌集資金、項目建設。同時,動員具有抓設施農牧業經驗的高寶軍調藏工作,負責打造噶爾縣現代農牧示範基地。

在徵得組織批准和本人同意後,高寶軍於2016年8月被任命為阿里地委委員、噶爾縣委書記。到任後,高寶軍按照阿里地委、行署要求,及時開展調查研究、解決存在問題。

為加快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和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的建設進程,阿里地委書記朱中奎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安排,經常深入現場檢查工程進度,對大棚的結構設計、遠去的總體布局、苗木的繁育情況、枸杞的種植技術等都事無巨細——過問。他經常鼓勵基層同志:「大家一定要大膽地幹、大膽地試,不要怕失敗,只有試了才知道對錯。只要是為了工作,失敗一兩次也不要緊,成功了是大家的成績,失敗了責任由我朱中奎一人承擔。」有時候半夜一兩點,工人和菜農們都睡了,朱中奎書記還會出現在園區的建築工地和大棚之中,檢查工程進度快不快,了解菜棚管得行不行,查看瓜菜長得好不好。

土生土長於斯的阿里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彭措,看到了設施農牧業的光明前景。他告訴記者:「在阿里,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就是找到了解決草畜矛盾的突破口,就是抓住了脫貧攻堅的牛鼻子。阿里地區廣大幹部一定要會抓產業、去抓產業。」

據悉,近年來,阿里地區圍繞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農牧區和諧這個核心,圍繞培育新型農牧民、發展新型農牧業、統籌城鄉發展這條主線,大力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加快發展特色農牧產業,不斷強化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為全地區發展穩定生態大局作出了重大貢獻。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17年,糧食產量達到5220噸,肉、奶產量分別達到1.6萬噸、0.88萬噸,農業總產值達到6.51億元,比2012年增長33.7%。農牧區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農牧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現代設施農牧業、鄉村旅遊、農牧區電商發展迅速。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08元,年均增長14%,是2012年的1.9倍;五年累計培訓農牧民1.5萬多人次,轉移農牧區富餘勞動力2.5萬多人次,實現增收2.6億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明顯,兩年減少貧困人口2791戶8943人,其中,2017年噶爾縣脫貧摘帽順利通過自治區第三方評估、達到貧困縣摘帽標準……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2018年初召開的阿里地區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處理好「十三對關係」為根本方法,以持續增加農牧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主攻方向,統籌推進農牧區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牧業農牧區現代化,讓農牧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牧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牧區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改革風拂百姓歡

奮進新時代,迎春再出發。四月的阿里春風拂面、春潮湧動,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阿里人民用臉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和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勁頭,回答著現代設施農牧業的發展成效。

從普蘭縣城出發,沿著路旁兩行楊柳南行3公裡,便能看到孔雀河谷東岸一塊廣袤的土地上,140座溫室大棚井然排列,數萬株苗木萌發新綠,在四周皚皚雪山的環抱中,正散發出春天的希望。這便是普蘭縣現代農牧業示範基地。

普蘭鎮農牧民塔曲親眼見證、親自感受了家鄉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當政府前來租地時,他積極配合工作組給群眾算經濟帳,疏通群眾思想,第一個在租借合同上籤下了名字,出借土地2.5畝。當基地拿出拱棚給群眾經營時,他又成為在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年便承包了2個。

「那會兒大家都只會種青稞,不會種蔬菜,擔心拱棚拿過來種不好,還費時費力,我就想有示範基地在背後支持,自己又學到了種植技術,一定不會失敗,不管怎樣都要嘗試一下,結果第一年就賺到了錢。」塔曲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我一年可以收入5萬元,已經實現了小康。」

從普蘭的神山聖湖旁沿著219國道一路駛向西北,早春一片綠意朦朧的土地格外引人注意。這是噶爾縣昆莎鄉噶爾新村的紫花苜蓿種植地。駐該村工作隊隊長張曉明告訴記者,這片紫花苜蓿草已然成為了村民的新寵,被稱為「神草」,紫花苜蓿草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種新的牧草,更是一種新的牧業生產方式——由野外散養放牧到舍飼養殖的轉變。順著張曉明手指的方向看去,噶爾新村養殖基地內,數百頭奶牛、犛牛、羊正在陽光下悠閒地吃著飼養員餵食的紫花苜蓿草。

「我們今年準備將紫花苜蓿的種植面積擴大到2萬畝,同時進行機械化種植,實現犁地、鋪膜、撒種一體化。」張曉明說,「奶牛養殖基地、牛羊育肥園也會擴大,我們這幾天正在和村『兩委』商量買牛犢、羊羔的事情。」

依託昆莎鄉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噶爾新村成立的康道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得紅紅火火,實現了多項目發展、多渠道增收、人人有事幹、家家有錢賺,2017年,合作社共計收入400餘萬元,噶爾新村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0元。

益西貢桑家曾經是噶爾新村裡的貧困戶,夫妻倆身體都不好。村裡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後,益西貢桑和妻子不離鄉不離土,在家門口的合作社就可以打工掙錢,2016年順利脫了貧。2017年,眼看著阿里翻天覆地的大發展,益西貢桑買了摩託車和拖拉機,拓寬了致富路,徹底擺脫了貧困,跑出了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他還積極支持大女兒去江西南昌讀大學。「國家政策這麼好,我們越幹越有勁,越幹越有奔頭!」49歲的益西貢桑笑著說。

離開噶爾新村,翻過一座山,一座現代化的小城便躍入眼中。這便是藏西重鎮,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

在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內,大家正熱火朝天地犁地、播種、澆水、植樹綠化……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園區總佔地730畝,建成了高效日光溫室160座、拱棚56座、全自動智能控制溫室大棚2個,園區實行「公司+合作社+農牧民+貧困戶」的運行模式,培植髮展苗木花卉、蔬菜水果、特色養殖、旅遊觀光等生態農牧業,使廣大農牧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主管園區的噶爾縣農牧局副局長劉江正忙前跑後進行著園區管理,臉龐曬得黝黑通紅。他告訴記者,現在天氣漸漸暖和,正是園區進入豐產階段的關鍵時期,不能有絲毫鬆懈,再過一兩個月,園區的新鮮蔬菜將會大量上市,佔到市場總需求量的一半以上,那時候,獅泉河鎮的水果蔬菜價格會下降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園區提供了自助採摘服務,夏季廣大幹部、群眾、遊客可以前來園區觀光遊覽,品嘗香甜可口的西瓜、哈密瓜、香瓜等水果,在美麗的樹蔭下、花叢中過林卡。」劉江說。

在大棚內,桑珠正推著犁地機械翻著土,汗水順著臉頰流下來。他是去年從噶爾縣門士鄉搬到附近「康樂新居」易地扶貧搬遷點的貧困牧民。「這邊公司特別好,我在這裡幹活不但能學到技術,每天還能掙到工資。」桑珠說,等他學會了種植技術,準備自己在園區承包一些大棚,種植瓜果蔬菜去農貿市場出售。

下左左鄉的索南丹增正在地裡澆水,他是和村裡的村民一起過來的。劉江表示,園區進入豐產期將會帶動200多名群眾就業,迅速發展的園區正使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剩餘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轉移就業。

在今年4月初召開的中共噶爾縣九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上,阿里地委委員、噶爾縣委書記高寶軍表示,發展壯大現代農牧業,是加強農牧業基礎地位、繁榮農牧區經濟、提高農牧民收入的首要任務。今年重點要在轉變發展觀念、發揮產業優勢、完善激勵機制上下功夫。

高寶軍告訴記者,要通過教育培訓、轉移就業等方式,引導廣大農牧民儘快從傳統原始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來,盤活農村資源,激活農業潛力。各級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要加強學習,破除「等靠要」依賴思想,解決抓農業農村工作「找不到切入點」的畏難思想,學會用市場經濟的辦法來推動產業發展。要依託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昆莎農牧科技示範園和噶爾亞沙高原設施農業示範園,堅持發展大棚果蔬、舍飼養殖、牧草種植、苗木繁育、大田蔬菜等優勢產業,集中建設以昆莎、左左、索麥、朗久、噶爾亞沙為重點的牧草種植基地,以典角、索多、扎西崗細毛羊和門士村犛牛育肥、魯瑪村奶牛養殖為重點的養殖基地,力爭農牧業在質上取得新突破,在量上獲得穩步提升。要以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目標,儘快制定新型經營主體獎勵扶持辦法,著力培育一批家庭牧場、專業合作社、農牧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以訂單收購、股份合作、保底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與農牧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在保障效益的同時,推動現代農牧業全面發展。

藏西高原上,農牧區改革春風一遍遍吹拂著這片土地,一座座現代、科技、高效、智能的產業園如雨後春筍般屹立於世界屋脊的屋脊之上,阿里各族幹部群眾正精神百倍、積極作為,「手握長纓」誓要縛住貧困的「蒼龍」,傲立於改革的潮頭,朝著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奮鬥!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勇立潮頭•走在前列】遷安堅持轉型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勇立潮頭•走在前列】遷安堅持轉型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我市歷經多年轉型發展,「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多元產業格局基本構建,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板塊已成為區域產業標識,「4+5+1」現代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確立,為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走在前列奠定了堅實基礎。貫徹落實張古江書記來遷調研指示精神,要加快培育產業集群。
  • 【誠信進企業】——訥河市青色草原現代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
    【誠信進企業】——訥河市青色草原現代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 2020-12-16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澳科學家「雲端」共話現代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人民網北京8月6日電(李依環)中國農業大學-雪梨大學4日聯合舉行雲端學術交流會議暨畜牧領域人才培養研討會,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雪梨大學校長Michael Spence等農牧業科學家線上探討現代農業、畜牧業的未來與發展。
  • 昔日明珠 再立潮頭——樊城區商貿發展紀實
    昔日明珠 再立潮頭——樊城區商貿發展紀實發布時間:2018年11月30日 15:07 來源:襄陽日報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春風吹過漢水,商貿發展迎來春天。在這一形勢下,樊城地區搶抓時機,吹響了商貿復興的號角。  依水而興的歷史給予樊城人民靈感,1981年榮升一等客貨運站的襄樊(今襄陽)火車站隨即成為焦點。經過5年的發展,該站已成為年旅客發送286萬人次、貨物發送53.7萬噸的重要鐵路交通樞紐。
  • 三千尊神仙的集體宿舍,躍馬揚鞭去關山門|那些北京的故事
    每晚道士們都要躍馬揚鞭,飛奔而去,關閉山門。如此盛景,必然氣勢恢宏,霸氣側漏,只可惜,如今的人們只能靠想像力來追憶當時的盛況。沿著朝陽門外大街,一路走到神路街,一座氣勢恢宏的三間四柱七樓黃綠彩琉璃牌坊,霸氣的佇立在路北,這可是老北京保留下來的唯一一座琉璃過街牌坊,堪稱見證了歷史的活化石。
  • 烏蘭察布:因地制宜 探索農牧業發展新模式
    在如此充滿活力的日子,「激蕩四十年 奮進新時代」——走進烏蘭察布全媒體採訪團對烏蘭察布農牧業進行實地採訪,探尋烏蘭察布農牧業發展的特色。在這座邊疆城市,採訪團看到,現代化農牧業的發展也和即將開通的京包客運專線一樣,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以馬鈴薯、冷涼蔬菜、生豬、肉牛、肉羊為代表的農牧業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打下來良好的基礎。
  • 解放碑中央商務區發展綜述 :轉型升級著華章 揚鞭奮蹄再出發
    集聚創新 堅守產業發展高地  近年來,渝中把現代服務業作為主攻方向,聚力建設解放碑中央商務區、朝天門中新項目合作示範園等八大服務業集聚區,聚焦發展現代金融、專業服務等六大重點產業。解放碑中央商務區歷來是受企業青睞的發展「風口」,如何利用好「風口」優勢,堅守住產業發展「高地」?答案就藏在解放碑中央商務區的每一家企業、每一棟樓宇裡。
  • 擘畫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發展新藍圖
    站在「十三五」邁向「十四五」的起點上回眸,青海農牧業發展令人欣喜,鼓舞人心。「十三五」以來,我省積極構建「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堅持集約化、有機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走農業與牧業循環、規模經營與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推進生態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因地制宜建設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打造綠色有機品牌,提高綜合效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 碌曲縣召開現代農牧業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前期座談會
    近日,碌曲縣召開現代農牧業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前期座談會,就全縣現代農牧業發展現狀、資源稟賦、資源優勢和「百社帶千戶」行動示範點建設以及農牧業產業發展計劃進行了座談交流。會上,由部分鄉鎮及單位主要負責人結合實際和「百社帶千戶」行動推進情況,對全縣產業發展規劃編制提出了意見建議。其次,設計院對資源優勢、區位條件等進行了詳細的了解,並對規劃編制思路進行了匯報。會議指出,為了縣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對全縣資源稟賦、畜牧業發展等進行了調研,後期將重點放在畜牧業改革和農旅融合方面。
  • 【「十三五」 我們這五年】現代農牧業打造綠色小康
    【「十三五」 我們這五年】現代農牧業打造綠色小康 2020-12-04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樊城區商貿發展:昔日明珠 再立潮頭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春風吹過漢水,商貿發展迎來春天。在這一形勢下,樊城地區搶抓時機,吹響了商貿復興的號角。  依水而興的歷史給予樊城人民靈感,1981年榮升一等客貨運站的襄樊(今襄陽)火車站隨即成為焦點。經過5年的發展,該站已成為年旅客發送286萬人次、貨物發送53.7萬噸的重要鐵路交通樞紐。
  • 加快推進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導之二——烏拉特中旗篇
    7月14日,觀摩組一行先後來到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四位一體綜合服務示範合作社、德嶺山鎮四義堂村特色產業科技示範園區、德嶺山鎮烏鎮村現代農業扶貧產業園、烏加河鎮興永勝村萬畝向日葵標準化綜合科技示範園區、烏加河鎮奮鬥村玉米標準化綜合科技示範園區觀摩社會化服務、畜禽糞汙處理、秸稈綜合利用、地膜農藥廢棄物回收、設施農業發展等情況。
  • 中國農大-雪梨大學雲端共商中澳現代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為增強中澳兩國學術交流、促進中澳農牧產業發展,中國農業大學與世界頂尖涉農院校雪梨大學於2020年6月11日建立全面合作關係,並籤署兩校全面合作備忘錄。為進一步深化兩校全面合作、推動中澳在教學、科研、產業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中國農業大學與雪梨大學達成一致,基於網絡和信息化技術共同舉辦此次線上會議。
  • 中國農大-雪梨大學雲端共商中澳現代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為增強中澳兩國學術交流、促進中澳農牧產業發展,中國農業大學與世界頂尖涉農院校雪梨大學於2020年6月11日建立全面合作關係,並籤署兩校全面合作備忘錄。為進一步深化兩校全面合作、推動中澳在教學、科研、產業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中國農業大學與雪梨大學達成一致,基於網絡和信息化技術共同舉辦此次線上會議。
  • 龍德在線「金九月 勇立潮頭」無憂通關班啟動
    目前已開設多領域數十項課程,涵蓋健康管理師、執業藥師、註冊消防工程師、建造師、造價師、消防設施操作員、會計師等課程,龍德在線網絡教育平臺自上線至今,累計已服務過數萬名學員,擁有良好的行業口碑。「金九月 勇立潮頭」是龍德在線網絡教育平臺全新開設的新型班級模式,提供「無憂班」以及「通關班」教學服務。
  • 2020進賢中考學員陳凱怡:在育英優啟躍馬揚鞭,笑傲六月
    2020進賢中考學員陳凱怡:在育英優啟躍馬揚鞭,笑傲六月凱歌還!
  • 探訪龍德在線「金九月 勇立潮頭」活動事項
    龍德在線日前,北京龍德天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龍德在線網絡教育平臺開啟了「金九月 勇立潮頭」教學活動。凡參與「金九月 勇立潮頭」的學員,登錄龍德在線官網報名中專學歷以官網售價成交的老學員、前500名全款報名任意新增班型的新學員,可獲得價值698元翡翠吊墜一個,活動截止日期2020年9月30日。此次龍德在線網絡教育平臺全新升級的無憂班以及通關班,課程亮點涵蓋「考、通、題、升」四大方面,即考試重點,考點全掌握;通過教材通講;真題解析;提升考試通過率。
  • 「金九月 勇立潮頭」龍德在線兩大新型班火熱報名
    「金九月 勇立潮頭」龍德在線兩大新型班火熱報名中。2020年9月,龍德在線網絡教學平臺為推廣新型課程,啟動「金九月 勇立潮頭」招生活動,凡報名中專學歷以官網售價成交的老學員,前500名全款報名任意新增班型的新學員,可獲得價值698元翡翠吊墜一個,活動截止日期2020年9月30日。
  • 【海北州】現代農牧業催發祁連草原新活力——走進天境祁連繫列...
    2014年,祁連縣存欄各類草食畜達到117.49萬頭,各類肉產品總量為16054噸,畜牧業產值達到4.5億元,這幾組簡單的數字,成為祁連縣發展高效農牧業、農牧民致富增收的最好證明。  集約化經營:顛覆傳統生產模式  走進默勒鎮多隆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現代化的養殖設施和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作人員有的忙著焊接羊圈的鋼架,有的忙著清理羊圈。
  • 呼和浩特市農牧業科技創新園區設施蔬菜試驗示範基地通過驗收並...
    呼和浩特市農牧業科技創新園區設施蔬菜試驗示範基地位於中科院草原研究所金盛路實驗基地院內,距市中心24公裡。交通便利,水電配套齊全,土壤肥力較高,非常適合蔬菜示範園的建設。為進一步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快推進首府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有效促進我市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充分發揮蔬菜技術推廣示範基地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