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4點45分,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的第二架包機降落在虹橋機場。
這架包機搭載了245名華山醫院的隊員。
此次華山醫院共派出273名隊員馳援武漢,是全國派出醫療隊員最多的醫院。
來看看這些華山人的感想吧!
馬昕:終於把273位英雄全都平安帶回了,為我們華山無比自豪
華山醫院副院長、華山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總指揮、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黨支部書記
今天,華山醫院249人的大部隊終於回家了。從除夕夜第一批醫療隊出發,我在上海送他們,到現在,從武漢終於把這支273人醫療隊所有隊員全都帶回來了,鬆了一口氣,很激動,終於回來了,完成了這個國家交給我們華山最艱巨、最光榮的任務。
在全國330多支援鄂醫療隊中,華山醫院是派出人員最多的醫院。
今早,我們在駐地拍合影時,很多人說:你們隊伍這麼多人啊!
第一次看到這樣龐大的、單一醫院的隊伍,都穿著紅色的衣服,整整齊齊,太感動,也太感謝了。
那時候,心裡覺得特別自豪。
其實不僅是隊員最多,我們的隊伍戰鬥分布得也非常廣,在武漢的各個「戰場」,金銀潭醫院ICU、武漢三院ICU、武昌方艙醫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我們都做了很多重要的、創造性的工作。
尤其是後面兩支隊伍,方艙和重症ICU,都是至關重要的「戰場」,國家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華山的。
方艙醫院,我們第三批醫療隊參與了她從無到有、最終成為「生命方艙」的全過程,與當地和全國的醫療隊一起,用我們的智慧和專業,在最短的時間裡,克服了最大的困難,探索出了一條路。
這在新中國歷史上是創舉,不僅需要專業能力、協調能力,更需要遠見卓識。
我們第四批重症團隊,人數最多,任務也最重,在同濟光谷重症ICU,我們面對的不單單是新冠肺炎感染,還有多器官衰竭、耐藥菌感染等,任何情況都有可能會發生,但我們做得還不錯,名列前茅。
昨天有兄弟醫療隊的專家說「對華山的團隊,那不叫信任,叫迷信。」我們的自豪,可想而知。
昨天,我們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轉走了最後一個ECMO的病人,這是我們病區最後一個ECMO病人,其他4個已經成功脫機了。
轉運很成功,病人情況很穩定。那一刻,大家真的是開心啊!因為終於關艙了,清零了,巨大的壓力、責任在這一刻終於可以先放一下了。
我們的教授們、年輕的姑娘們、小夥子們,拍照、唱歌,真的是又激動,又高興。
齊心協力,我們把這個任務完成得非常圓滿。
作為一個273人醫療隊的指揮,這麼長時間,壓力肯定是有的。一是怕我們的醫務人員感染,二是擔心高強度的工作他們會有其他的身體狀況,感冒啊、發燒啊。
當然,也會擔心工作壓力會讓有些年輕隊員產生心理壓力。
幸而,我們每支隊伍中不同專業的醫生各司其職,就像一家家小醫院,華山的醫務人員不僅專業,而且激情滿滿,他們每個人都為能來到武漢參加這場戰鬥感到自豪,也都真的像戰友一樣,不僅相互支持,相互謙讓,還學會互相保護,戰友間的相互保護,共同進退,真的讓我很感動。
我們醫院的大後方,領導、科室、各個部門,傾力支持、全力保障,讓我們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後顧之憂。這是我們在這裡拼命的底氣。
昨天,我們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籤署戰略,我們有的隊員說:看到總院的親人們,都流眼淚了。
作為總指揮,在這龐大的隊伍中,我時刻知道我是一個宏觀管理者,是協調者,我要做的,是給我們的隊伍、給我們的隊員創造最好的環境。我充分尊重我們每一個專家,尤其是我們張繼明教授、李聖青教授兩位非常優秀的隊長,同時,充分調動每一個隊員的積極性,通過開會、聊天、不斷地交流,鼓勵所有年輕的隊員,無論是年資高低,都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成為整個戰鬥隊伍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的隊伍一直非常團結、非常有戰鬥力。
我真的特別感謝我的隊員們,能報名來到武漢,每一個真的都是英雄,經過這次抗疫工作的洗禮,這支打贏了一場戰鬥又一場戰鬥的隊伍,已經成為了一支真正的鐵軍,每一個人都是最可愛的人。
要回去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現在說要去上門診、做手術、看病人,還不太現實,至少還有幾周。此時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整理我的電腦。我有個習慣,喜歡定期地整理我的房間,辦公室,也喜歡定期地整理我的電腦、文檔。
來武漢這麼久,現在電腦裡都是各式各樣的文件、照片,特別想給好好地分門別類、整理一下。
喘口氣,靜下心來,喝杯茶,整理我的電腦裡的文檔,整理一下我的空間,就像收拾家、收拾辦公室一樣,收拾電腦,看看那些熟悉的照片、圖片,思想一下,回憶一下。
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吧,但其實就是想放鬆一下,總結一下、思考一下、回味一下。
我想,這樣能讓接下來走得更快,走效率更高吧,對我們未來的工作也確實是有很多幫助的。
張繼明教授:從上海到武漢,戰鬥完三個戰場,我還有第四個戰場
(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教授 華山醫院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長)
要回家了,此時此刻,感觸還是很多的。有一個很鮮明的對比吧,我們來的時候和我們回去的時候。
來的時候,武漢市街頭基本沒有人,也沒有車,幾乎可以說一座空城,我們住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方,平時一兩點鐘還有很多人,但那時候是空蕩蕩的。
今天,我們要離開的時候,路上人多了,有的路段甚至堵車了,雖然還不是每個市民都能出來活動,但已經慢慢恢復正常了,很多人來送別醫療隊,很感動。可以說,疫情基本上是控制住了。
我們這裡兩個月,從疫情防控來看,武漢能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裡控制住,取得基本勝利,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我們是最有感觸的。為什麼說基本呢?因為我們還有輸入的病例,但我認為,以我們國家現在的防控力度和積累的寶貴的經驗,這一仗一定是可以打贏的。作為醫務人員,尤其作為傳染病專業的醫務人員,作為華山醫院感染科的一員,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我們是這場戰役的一份子,在特殊的時期、在特殊的地方,做出了我們應有的貢獻。
我特別想感謝我們的隊友們,在這個特殊的事情,他們離開家人,離開家裡的老人,孩子,來到武漢這個最危險的地方,整整兩個月,日夜堅守。我也特別要感謝上海市政府,感謝武漢市,感謝我們華山醫院,這兩個月,很多人都為我們這支醫療隊付出巨大的心血,物資保障、心理支持、方方面面把我們照顧得非常非常好。在武漢,無論是政府還是市民都讓我們感動,我們見證了他們的堅強、他們的團結、他們的友善。他們很多都是志願者,醫療隊需要什麼,他們在自己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盡一切可能地滿足醫療隊的需求,住宿、出行,用自己的方式為醫療隊來提供幫助。
疫情要結束,我們要去回去了,大家都很高興。為什麼這麼高興呢?不僅是因為可以回家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疫情結束了,我們為大家高興,尤其是武漢市民高興。
近兩個月時間,單位、家裡,每個人確實也積累了很多事情。對我來說,我還有很多病人,很多研究項目,還有學生要帶。疫情畢竟是階段性的,我們必須要儘快調整,進入到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中去了。
當然,有一部分醫生的抗疫工作還要繼續。我們這個隊伍裡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已經經歷了三個戰場,之前在上海,在急診、在發熱門診、在感染科病房抗擊疫情;然後來到武漢,在方艙醫院工作,中國之前沒有建過傳染病方艙,這是首創的,沒有負壓病房、沒有傳染病防疫的基本配套設施,一切都是充滿未知的,但我們用智慧、專業和敬業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不僅救治了大量的患者,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應收盡收」也實現了對傳染源的隔離,這對傳染病防控至關重要的,對打贏這張戰疫至關重要;之後我們轉戰了光谷院區,協助我們的四縱隊救治重症患者。現在,我們要回來了,我本人是感染科醫生,肯定要轉戰第四個戰場的,回到上海,回到華山感染科,我們還有一場防輸入的阻擊戰,這個之前也預計到了,好在,現在無論是防控,還是治療,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了。
今天上午,我們隊伍中的很多隊員,雖然不是感染或者是急診的,也都表示如果有需要,他們願意做「預備隊」,只要有需要,就願意繼續戰鬥,把武漢的經驗帶回去,讓我真的是太感動了,我為有這麼出色、這麼優秀的華山人驕傲。
張靜:最大心願就是想好好地睡一覺
(華山醫院護理部外科科護士長、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武漢醫療隊護士長,工作於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
從2月9號接到命令,帶領180位護士來到武漢,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參加救治,接收的都是危重症的新冠肺患者,奔赴的是最危險的戰場,一直到昨天,送走最後一位患者,能夠在這裡與許多醫學大家,與優秀的醫務人員一起在武漢開展救治,感到非常的榮幸。
記得2月14號情人節這天,1位85歲患者,呼吸機輔助呼吸;17點,病情穩定,神志清楚;19點,病情突變,昏迷,搶救50分鐘後宣告死亡,病情變化很快,使我們猝不及防。所以,2月15日,我們就提出了關口前移、提前介入、提前治療,精細化管理,精準化護理等救治措施。
我們在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下,推著氧氣鋼瓶一路小跑,在自身缺氧的狀態下,依然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去完成每一次精準化的護理工作,帶著厚重的口罩,扯著嗓子給患者交流,用微信電話與家屬溝通,在舉步維艱的條件下,重喚患者對希望的嚮往。在我們的努力下,許多家庭重獲團圓,使我感到很開心。
今天,就要離開了武漢了,一起戰鬥的同濟醫院,醫務人員會來送行,戰友情,一輩子的情,這段經歷將永遠銘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回家真好,在ICU工作了50個日夜,我的睡眠時間幾乎只能用打盹來形容,生怕一個疏忽,有一位護士被感染,生怕一個疏忽,一位患者離我們而去。所以,回來後最大的心願就是想好好地睡一覺。
陳澍:很幸運,能夠成為中國的、偉大的醫務工作者當中的一員
(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武漢醫療隊、華山醫院感染科教授,工作於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
今天我們終於要結束50多天在武漢抗疫的工作,返回上海了。
這50多天的工作經歷,歷歷在目,好像就在昨天發生的一樣。經歷了那麼多,當時的那種緊張、焦慮,看到病人,很多很多的病人……從一開始,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努力,病人還是死亡的那種痛苦、那種無助,到後來,一個一個病人被我們從死亡線上拖回來那種興奮、幸福,就在眼前。
我很開心,前天晚上的焦點訪談,它的題目叫「來時暖江城,歸時江城暖」。我覺得我很幸運能給成為「暖江城」的這麼多醫務人員中的一人,也很幸運地能夠等到,江城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恢復正常的那天,離開我們奮鬥過的武漢。
見證歷史的人是不多的,這次疫情,我相信若干年後回頭看起來會是我們民族重大的一個事件。我很幸運,能夠參與其中;我很幸運,能夠在這期間盡一份微薄之力;我很幸運,能夠成為中國的、偉大的醫務工作者當中的一員。
徐斌:有人讓我用一種顏色來概括這個歷程,我選擇了五顏六色
(華山醫院第一批支援武漢醫療隊、華山醫院感染科副教授,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ICU)
今天下午進行了我們第一批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告別儀式。坐在會場中,遙想從大年三十晚上匆匆離家至今已67天,作為第一支全國第一支援鄂的醫療隊隊員,經歷了整個援鄂工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禁感慨萬千。因為患者病情好轉、出院而由衷的高興、自豪,也會因為經歷病人雖經努力卻告不治而沮喪、難過;感動於武漢人民的艱辛付出和志願者、後勤保障人員的無私奉獻,也感恩於家人、朋友、同事的全力支持和鼓勵;無法忘記同一戰壕中的戰友們相互扶持、走向勝利,也無法忘記電話告知家屬噩耗時的心痛和難以啟齒。曾有人讓我用一種顏色來概括這個歷程,我選擇了五顏六色。
如果問我是什麼支持我走過了這一歷程,那就是信心,對於患者、同事、科學、國家以及自己的信心。
汪慧娟: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家人以及所有愛我和我愛的人
(華山醫院第一批支援武漢醫療隊、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急救中心護士長,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ICU)
能夠參加上海市第一批援醫療隊,奔赴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病房工作,我感到非常的自豪。這是醫院和組織對我的信任,讓我有機會將我多年的臨床重症護理經驗,運用到這次疫情的救治中去。
我們醫療隊全體隊員通過63天日以繼夜的奮鬥,順利完成了組織交給我們的任務。在全國所有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這次來武漢兩個多月的時間,除了醫院就是待在酒店,非常可惜,沒有機會看看武漢的大好風光,但是我卻深深的感受到了武漢人民對我們的熱情和友好。以後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回到武漢,看看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也遊覽一下武漢的名勝古蹟。回去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家人以及所有愛我和我愛的人。
正因為有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的關心和支持,才使我能夠堅持到最後。我還想做的事就是能夠多陪陪我的兒子。他今年要中考了,希望他能在這次的中考出一個好的成績。
楊敏婕:武漢已經是我們第二個故鄉了
(華山醫院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醫技組組長、華山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工作於武漢武昌方艙醫院和同濟大學光谷院區ICU)
我們是從2月4號到武漢來進行支援,到現在已經快兩個月了,明天我們將返程回上海完成這邊的支援工作。接到返回的消息後,心情是比較複雜的。
這兩個月,我們先是在方艙進行工作,從建立方艙到收治大量的患者,和患者之間建立情誼,開展有序的診療工作,到最後送他們出院。隨後,我們又到轉戰到同濟光谷院區重症病房進行工作,開展危重患者的救治。在我們工作期間,我們看到武漢從剛開始的空蕩蕩,街上沒有一個人,到慢慢地恢復生機,有了春的希望。看到我們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心裡感到非常的高興。
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不舍。在這個段時間的工作中,我們和這座城市和城市裡的人民有了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包括和我們一起共同工作的當地醫院的同事們、戰友們,後勤保障的人員,還有我們的病人們。感覺我們和病人之間的情誼也超過了普通的醫患關係。像今天,我們有位方艙出院的病人,聽到我們要回上海的消息,還特地過來歡送我們,給我們送上周黑鴨,讓我們非常感動。感覺我們武漢也是我們的第二個故鄉了,非常的親切,希望明年能夠再回武漢,來看看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看看我們的美麗的櫻花。
回到上海以後,如果說是最想做的事,肯定是想抱抱孩子,好好地抱抱她,親親她,看望一下父母。然後想儘快的能夠返回到我們的工作崗位中,返回到原來的工作節奏中去,把我們應該做的工作去做好。
徐思遠 :聽到「對華山醫療隊不是要相信,而是要迷信」這句話,我們都笑了
(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武漢醫療隊青年突擊隊副隊長、華山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工作於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
五十天前的今天,我們全隊214名隊員,用不到48小時的時間,完成了從集結到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正式運作,我有幸成為第一批進入ICU收治病人的醫生,收治了第一批患者,做到了應收盡收。
在工作初期,新冠肺炎的急危重程度遠遠高於我們的預期,它的治療難度也遠超過我們的預期,讓我們有些措手不及,面對全力搶救的患者離開,內心受到很大的衝擊,無力感、挫敗感充滿了自己的腦海。後來,我們李聖青隊長提出將插管關口前移,為患者爭取救治的寶貴時間。策略開始起效了,病人逐步穩定下來,然後給部分患者使用ECMO治療,就是人工膜肺的治療,做到了應治盡治。
ECMO治療的過程非常複雜,每一位ECMO治療的時間約7-10天,不間斷的治療,且治療的調節檢測需要以分鐘和小時來計算,可想而知醫生和護士的工作量,到工作結束時,我們成功地為5名患者實行ECMO治療治療。而今天,我有幸在ICU轉運走最後一位患者出院,也算是有始有終。
五十多天的點點滴滴,難忘於心。現在看到的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我們醫療隊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術贏得肯定,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贏得榮譽。
今天有人說「對華山醫療隊不是要相信,而是要迷信」,我們都笑了,很自豪。
現在的勝利只是一個階段性勝利,現在上海輸入的新病例的增加也是看得見的,這場戰役也沒有真正結束,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大家不戴口罩,自由呼吸的這一天早日到來。
韓楊:我信守承諾平安歸來了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護理部,華山醫院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工作於武漢武昌方艙醫院和同濟大學光谷院區ICU)
我是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韓楊,今天是我到武漢的第57天。
57天前,我們毅然決然地選擇背起行囊做一名逆行者,為武漢為國家儘自己一份綿薄之力。出來武漢發現這座城市靜的可怕,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一絲不安、沉重,如今,我們看到了櫻花爛漫,周圍的街道馬路慢慢的開始恢復它往日的喧囂熱鬧,在每個路人的臉上見到了久違的、輕鬆謝意的笑容,讓我倍感欣慰。
57天過去了,我終於可以對女兒說:「團團,媽媽和其他叔叔阿姨把怪打完了,我們贏了!媽媽就回來帶你去自然博物館看恐龍。」
想對所有思念我的人說一句,我信守承諾平安歸來了!
陳軼堅:武漢,我們一定會回來,到那時咱們在一起吃熱乾麵
(華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醫療3組組長、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副主任醫師 ,工作於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
今天是2020年3月31日,今天我們華山醫院的四縱隊就要回去了,在武漢奮戰了51天以後,我卻有種不真實的感覺,是不是真的要回去了?回想這50多天的戰鬥,從一開始的無所適從到現在的淡定自如,我們經歷了很多,剛來到武漢,是一座空城,街道上空空蕩蕩的,很少有其他車輛,剛來的第二天晚上就開始收危重症患者對我們這個緊急集合團隊來說,也是極大的考驗,我們受過很大的壓力,受過很大的委屈,我們終於扛過來了,因為病患也都扛過來了。
我們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呼吸機,脫機拔管,13人,耐藥菌感染全部治癒等等等等。
在我們的精心診治下,病人能康復出院,也是對我們最大的獎賞,這幾天武漢的活力在逐漸恢復,我們居然能看到上班時候的堵車了,武漢我們一定會回來,診治過的病人和同濟醫院的戰友們,我們再相見,到那時咱們在一起吃熱乾麵、三鮮豆皮兒,一起去看武大的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