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長達6年的時間,我每學期會在清華大學法學院兼職給本科生教一門課。每周五上午半天,每次持續三個月。學生們對我這樣一位來自律師行業裡的兼職老師,給予了極大的友好和歡迎。
最近的兩三年,我又不斷地受邀到全國各地的律師培訓課堂上,幾乎跑遍了全國所有省份,2百多場講座,5萬多名律師。每次培訓,往往結束幾天之後,我的微信仍能收到各種留言。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多是那些執業不長的年輕律師。他們總是仰著頭,盯著我的每一個舉動,手上不停地記下關鍵內容;他們將錄音筆夾在膝蓋上,用雙手扶穩手機,試圖將PPT的內容拍得更清晰一些。
我後來曾試圖思考過這樣一場乾貨分享對於年輕律師的意義:中國的法學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論階段,專門培養律師人才的律師學院直到近幾年才興起,我們甚至連一部系統合適的培訓教材都還沒有,這導致從法學院畢業後直接進入律師行業的年輕人普遍缺乏實戰技能培訓——他們只能通過這樣一些渠道去提升自己。
從業20餘年,我從一名年輕律師漸漸變成老律師。年輕的時候,只抱著一顆「責任心」,希望把自己的每一單業務做好,對客戶負責;慢慢地,開始創業,責任心之外又萌生了「事業心」;再往後,事業稍有成績,又感覺被另一股力量推著往前走。
那股力量就是對這個行業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如果此生有一件事是無論如何都要做的,那一定就是盡我們所能地去推動律師行業的進步,去和律師同行們共同成長。
這正是「無訟」誕生的初衷。我們希望這個孵化於天同又超越於天同的平臺,能夠成為法律人共同的舞臺,讓法律更精彩。
最近這兩三年,移動網際網路徹底激活了律師們的交流欲望,也給無訟推動律師「技能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我們做過很多實驗,包括在2014年1月1日推出的「天同訴訟圈」。「技術派」、「天同碼」、「下午茶」、「眾案組」,以及我自己主持的「每周蔣講」,每一個欄目,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助力律師成長」。
一年以後,我們意識到除了單向地獲取知識和技能,律師們更需要雙向甚至多向的相互交流。我們很快推出了「無訟閱讀」APP。
在運營「無訟閱讀」過程中,我們又發現,法律人除了交流知識和技能,常常也需要互相尋求幫助。無訟閱讀於是推出了純公益的「喊話」頻道,為律師之間的資源交換提供一個平臺。
不久前的4月27日,我們又推出了「無訟案例」,我們希望他能夠更聰明、更好地幫助法律人完成案例檢索;我們還嘗試做了一系列「無訟沙龍」和「無訟CLUB」,希望通過一些線下的圈子活動,讓年輕律師之間實現更多交流。
兩天前,我旁聽了一場「無訟CLUB」的活動,和我在過往培訓課堂上看到的律師們一樣,那些坐在無訟大數據屏前的年輕人,也仰著頭,眼神也充滿專注、充滿渴望。
而我也更加清醒和篤定——要切切實實地幫助他們,以上所做的一切都還遠遠不夠。跬步之積,意在千裡。
我們要把所有關於「共同成長」的初衷與努力、情懷與誠意,都加注於一件更加實實在在的事——做一個「無訟學院」。
「無訟學院」首先要呈現的,自然是律師執業中的實用技能而非理論。而它又不局限於某一項孤立的技能。我們設計的整個系統學習過程,將每一系列課程組合,都對應到律師的某一個成長階段。
它還將是與網際網路結合最緊密的一個線下培訓機構。線下的2天課程會被僅僅視為培訓的開始,在此後長達四周的時間裡,我們配備了專門的助教,會在線上不厭其煩地給您布置作業,讓您不僅僅是「學到了」,而是完成關鍵的「用起來」。
「無訟」以前做的全是免費的事,「無訟閱讀」免費、「無訟案例」免費……但這次「無訟學院」可能需要收費了。這些費用將被用於聘請高質量的教師、配備足夠優秀的助教、研發最具實效的課程,以及其他所有不得不發生的零碎開支。
總之,這一切都將被兌換成等值的資源還之於學員。換句話說,「無訟學院」其實也是免費的,只不過和以往不同,是從「負利潤」變為「零利潤」,只為讓更多的年輕律師受益。
這些年來,一直想要實現的夢想,即將在「無訟學院」的承載下啟航,這一刻讓我和我的夥伴們無比激動。如果您願意相信,「無訟學院」的初心,不過還是那句簡單的「助力律師成長」。
來吧,讓我們與無訟共成長!
想要報名無訟學院,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