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體36氪主辦的網際網路主題閉門會議上,除了「滿頭銀髮」的蔣勇已屆不惑之年,全桌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早上出門前,蔣勇對妻子說:「我今天就不穿西裝了,穿休閒裝,今天是網際網路人。」
發言時,一身「牛仔褲、運動鞋」的蔣勇,和滿屋的網際網路人交流起來沒有任何障礙,「對局勢的觀察很到位,很透徹」。一同參會的同事評價道。
下午五點左右,簡單歸置好案頭,蔣勇邁出距離故宮東門不足一公裡、一座青磚紅瓦的四合院,過門檻的時候他會有意識抬高前腳。
出門東行七八十米,就是一座外飾耀眼的兩層小樓。踱步進去,迎面的一扇牆體由石頭堆砌而成,未經粉飾。大廳中央有一方下凹的活動池,隨意擺放著幾個布藝軟凳。小樓內飾酷炫,不拘一格,與四合院的古風雅韻形成鮮明對比。
小樓裡的人都習慣了蔣勇在這個時間點出現。通常,他會先輕步走到員工跟前,詢問一下工作情況,或者加入某個正在進行中的討論小組,和他們一起頭腦風暴。
「一般來說,早上九點左右到四合院上班,做傳統的律師業務。下午五點左右離開,到小樓裡,和那裡的小夥伴一起工作,直到夜裡十二點左右,才算真正下班。一天要上兩次班,工作16個小時以上。」最近兩年半時間,這種節奏成了蔣勇的工作常態。
四合院是天同律師事務所的辦公地,兩層小樓是「無訟」所在地,在這裡蔣勇將開始他一天中的另一半工作。
在傳統法律服務市場環境中,律師提升技能、拓展客戶或者尋覓一個稱心滿意的合作夥伴,往往無所憑藉或者要歷經波折。在四合院裡,蔣勇埋首案幾,化身鑽研法律邏輯的獨行俠;轉身兩層小樓,他則帶領著一群平均年齡不超過三十歲的年輕人,試圖藉由網際網路這一媒介,掃平傳統法律服務市場的一道道門檻。
「法律服務的網際網路變革,一定是從法律人的連接開始的。連接,是網際網路本身的邏輯。」這也是蔣勇堅持要在網際網路法律領域拓荒的邏輯。
「你關注天同訴訟圈沒有?下載無訟了嗎?」過去兩年多時間,每到一個地方接觸新朋友,蔣勇常常會問對方這句話,如果對方給出否定回答,他馬上開啟「推銷」模式。
「天同訴訟圈」, 這個最初以天同律師事務所官方微信公眾號面世的自媒體平臺,目前的關注量已經達到32萬之眾。
在「天同訴訟圈」的用戶基礎上,2014年12月4日,第一個「國家憲法日」,無訟團隊順勢推出國內第一款專為法律人設計的手機閱讀APP——「無訟閱讀」,目前已有近30萬的下載量。
2014年1月1號,「天同訴訟圈」微信公眾號剛剛上線時,沒有人能預見到它有今天的規模。
「我們現在常常開玩笑說,無訟是從『一個半人』開始做起的。公眾號剛上線的時候,只有我和一個實習生,沒有人有做新媒體的經驗,全是摸索。」無訟聯合創始人徐晶告訴記者,最初的幾個月裡,她和蔣勇之間常有爭論,「是只推送和天同律所有關的資訊,還是什麼都發?」「是原創還是轉載?」「是天天發還是想什麼時候發就什麼時候發?」
這些問題隨著發展逐漸明晰,爭執越來越少,共識越來越多。
「曾經有半年多時間裡,有不下十撥的國企法律部主動聯繫我們,希望過來學習我們做新媒體的經驗;連司法局和律師協會這些官方機構也開始前來觀摩。」這個「一個半人」的小團隊,後來的發展態勢是蔣勇和徐晶都始料未及的,無論對律所還是個人,這都是無上的榮譽。
但最讓蔣勇覺得興奮的並不是外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他毫不掩飾地對《法人》記者說「讓我最最引以為豪的是得到了一群人,我認為這群人是目前國內乃至全球範圍內來說都不錯的團隊。法律和網際網路技術的融合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單純搞網際網路的人不懂法律,單純搞法律的人不懂網際網路。而這個團隊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磨合,已經實現了通融合作。僅僅這隻團隊的價值就遠遠超過我們的所有投入,他們的價值是難以衡量的。」
如今,無訟團隊與日壯大,小樓對面的街區又新添一座辦公場所,無訟為員工提供免費宿舍和夥食。說到這支由網際網路人和法律人融合而成的隊伍,蔣勇難掩激動:「這是當今法律界的寶貝,他們的每一步動作可能都是在為整個法律行業做實驗,我有呵護這個隊伍的責任和使命。」
「我覺得無訟是碰巧落到我們肩上的一份使命和責任。我曾經很認真地跟別人說過,如果沒有『無訟』這個嘗試,中國在網際網路法律領域的探索可能會延遲三到五年。」為了這份使命,蔣勇甚至把自己在西單的一套房子也賣了,房款轉手又投給了「無訟」。
「我是蔣勇。」
「是那個『每周蔣講』的蔣勇嗎?」
這段對話發生在蔣勇去年參加「中國政法大學校友畢業二十周年」活動中,對方是一名來自香港的校友,他說自己是通過「天同訴訟圈」認識到蔣勇的。
蔣勇的「躥紅」和「每周蔣講」有直接關係。
「每周蔣講」是「天同訴訟圈」裡的一個欄目,蔣勇每周以嘉賓訪談或者個人評述的形式錄製一段視頻上傳,播放人數通常會數以萬計。
「天同訴訟圈」為蔣勇和天同律師事務所扶植了一批具有了用戶習慣的粉絲,但痛點也很明顯:用戶封閉,無法互動。
相比「天同訴訟圈」,後來的無訟手機APP平臺就要開放很多:內容可以隨時更新,用戶可以互相關注,平臺變得更加立體多元。
「這幾乎是一個沒有限制的平臺,我們的技術團隊可以不斷根據法律人的喜好,隨時對產品進行設計、開發。發現痛點,也能很快各個擊破。」徐晶告訴記者。
目前,圍繞無訟網絡平臺,一個「中國法律人的垂直社區」基本形成:無訟閱讀解決法律人碎片時間的閱讀需求,無訟案例解決工作時間的檢索需求,無訟合作解決法律人之間的合作需求,無訟學院解決年輕律師專業體系搭建的需求。
這些欄目中,實現線上線下交互功能最好的是「無訟學院」,學員線上報名,線下上課。無訟學院是針對青年律師的培訓,旨在提升他們的法官思維、訴訟可視化以及法律檢索等技能。
無訟學院的第一期報名人數在四百人以上,但考慮到課堂效果,最終只錄取四十多人。如果抬高培訓費用,還是會有很多人報名。但考慮到青年律師的收入不高,無訟學院的費用並不高。如蔣勇所言「開拓無訟這塊試驗田,從一開始就更多憑藉的是一種情懷,而不是盈利的衝動。」
此外,無訟團隊也開始在法律行業嘗試一些前所未有的創意,從以吃飯聊天方式為青年律師提供交換新知平臺的「食悟飯局」,再到最新重磅打造的將傳統法律諮詢服務標準化、精準化的「無訟辦法」等等,無訟將每一個創意從靈光一現的念頭變現成實際落地的產品的速度令人驚嘆。
無訟閱讀主編、無訟辦法項目負責人範否認為,除了得益於無訟團隊的年輕和高效,還要歸功於蔣勇對團隊的信任和放手。「蔣律師一直從事的法律行業是一個傳統的行業,但他對新東西始終保持關注,喜歡挑戰和創新,試圖打破界限,闡釋新的東西。」
兩年半時間的持續投入,除了團隊架構不斷完善,蔣勇本人也正逐步完成從「天同的蔣勇」到「無訟的蔣勇」的角色轉變。
在投身「網際網路+法律」的平臺建設之前,蔣勇做律師已經風生水起。他頭頂「最高法院及高級法院代理案件勝訴率最高的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的光環,在業內小有名氣。但接連推出「天同訴訟圈」「無訟」之後,則讓他成了律界紅人。
有一次和家人在大理度假,有人拍下他的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注文:「傳說中的蔣勇律師。」
2015年7月份,蔣勇受母校之邀在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站到臺上的一刻,臺下多半師弟師妹已經認出,「是無訟那個蔣勇」。
「忙」,是《法人》記者和蔣勇幾次接觸過程中留下的最深印象。
十個月前,第一次採訪蔣勇時,他只給記者留出40分鐘採訪時間便匆匆趕往北京南站。十個月後,和他預約了兩次才最終確定了採訪時間。
上午九點半見面時,他正準備為「每周蔣講」欄目錄製一段十分鐘的語音。如今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欄目改成了語音版,「這樣在上班的路上他們也能聽。」
錄音師調製設備的間隙,我們抽空聊了一會兒。時間依然緊湊,十點到了,他又要會見一波來訪的客人。
蔣勇對沒能給記者分出更多採訪時間而覺得愧疚,然而他的確時常分身乏術。即使面對家人,在時間分配上,蔣勇也顯得「吝嗇」。他和妻子約定一周回家吃飯一兩次,可他甚至周六周日也要到全國各地講課,不出去的話才有時間陪伴女兒。
篤信佛教的蔣勇覺得,從哪兒掙來的錢還要用到哪兒,這樣便有了一個因果上的循環。「天同掙來的錢絕大部分來自法律服務領域,所以應當再把這些錢投入到法律服務裡去,讓更多人受益。」
但截至目前,無訟平臺一直在燒錢,尚未實現盈利。
很多人問蔣勇:「無訟的盈利模式是什麼?」也有人替他擔心:「這是一項在短期內可能見不到任何回報的投資,你的資金是有限的,如果只投入沒回報怎麼堅持下去?」
這些問題,現階段的蔣勇自己也沒有明確答案,但這並未成為他的困擾:「我並不太看重最終的成功,做事的過程本身就是成功。如果從營收上說,我們做的所有這些至今看不到回報,可能算是失敗的;但是從『施惠於人』的角度,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在使用我們的產品,他們從中收穫了便利和實惠,我覺得這就算是我們的成功。」
得道者多助,蔣勇透露:「已經有很多人在關注我們所做的事情,其中很多有實力和影響力的人,多次向我表態,如果需要錢隨時可以找他們。」
當問及無訟網際網路平臺未來的願景時,蔣勇驟然變得極富激情,已經離開體制(蔣勇工作之初曾在最高人民法院做了五年法官)十幾年的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顯得以始為終:「其實我們的願景已經非常明確了,就是打造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法律生態圈。中國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物質條件已經有了飛速提高,但是人們的幸福指數並沒有同幅的提升。國家這幾年從頂層設計上越來越重視法治建設,因為法治建設的願景是實現公平正義。如果沒有一個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再多的物質都很難讓人們感到真正的幸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訟的願景就是法治的願景。」
天同律所輔庭律師石睿博士曾評價蔣勇說:「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依然在仰望星空,他腦中有清晰的未來,所以特別著急地往前跑,這便是他的動力來源。」
雖然已過不惑之年,但公開場合的蔣勇身上幾乎沒有展現過任何疲態。記者問範否,「你看到蔣律師有疲憊的時候嗎?」
「很少很少的時候吧,有時晚上十一二點順路開車一起回家,才能看出他有一些疲倦。」範否告訴記者。
「我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會覺得累,人很多時候不是靠你的肉體在活著,而是靠你的精神。當你有了這樣的經歷之後,這真的不是一句大話。」採訪中蔣勇告訴記者。
在無訟兩層小樓的大廳,懸掛著一面LED屏幕,打開後是一張中國電子地圖,每個省域內都透射著紅色亮點,亮點的頻率和強度代表著該省份裁判文書的實時上網情況。實際中,南方的司法文書公開程度比較好,在地圖上顯示出來,南方的亮點頻率和強度就明顯比北方好一點。
截至目前,無訟案例庫已經收錄了從全國各地抓取來的兩千四百八十二萬餘篇裁判文書,這些案例將永久對外免費使用。蔣勇期待著,「這些亮點越來越密集,有一天能把整個中國地圖點亮。」
本文轉載自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