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我國第35個教師節,展現新時代臨大教師擔當作為、潛心教書育人的風採,給全校廣大教師以榜樣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抗大基因,弘揚沂蒙精神,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做「四有」好教師,為建設全國知名區域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型大學作出積極貢獻,臨沂大學新媒體中心推出「最美教師」欄目,集中報導我校2019年十大「最美教師」事跡。
今天推出最美教師陳珊
陳珊,傳媒學院副教授,自任教以來,堅持「走進學生,信任學生,期望學生」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智和心靈的交互,用言行去感化學生。在科研工作中,潛心學習,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教學態度認真負責,教學評價多次優秀,深受學生好評。
每個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為師德之本,無愛則無教育。愛就要用心包容。記得在給廣告學專業上課時,她就發現了一位「與眾不同」的學生,他性格偏內向敏感,經常坐在教室最角落的地方,和其他學生幾乎沒有互動。而她講課的內容,他也明顯跟不上其他同學的進度。每每看到他「孤單」的背影,她都希望讓他融進班集體,重拾自信和勇氣。於是她嘗試坐到他身邊,試探地和他交流,最初他都害羞地不肯開口,對於他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她耐心講授,一遍遍給他演示,看到他順利完成後給予及時的鼓勵。同時又私下和班長還有成績較好的學生交談,讓他們主動坐到那個男生附近,用不刻意的方式去幫助他。一周,兩周……慢慢地,驚喜的變化出現了,那個男生上課的時候早早來到教室,坐得離她越來越近,一有疑惑就主動問她,甚至下課的時候大聲和她道別。學期結束的時候,他給她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有時老師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眼神就能激發學生所有的求知心,而您無疑是成功的,感謝您改變了我,謝謝您用心良苦地呵護我的自尊心。」回首這十幾年,陳老師說最大的收穫就是擁有了很多可能會成為一輩子朋友的學生,他們會在每個節日裡給她送去祝福,會在取得成績的第一時間和她分享喜悅,也會在回母校的時候記得看看她這個知心大姐。她被學生們感動著,也被他們不斷激勵著,讓她不斷提醒自己永葆初心,去做一個更好的自己。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需要足夠的耐心去期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就業崗位需求,她在授課方式上不斷地改革,選擇以「高強度實訓化」的模式來培養學生。這樣的上課方式,課堂信息量大,課後工作多,學生一開始感覺不適應。對於他們的學習困惑,陳老師除了反覆講解,在學生練習期間她還逐個排查,爭取不讓一個願意學習的學生掉隊,常常一天課程下來,嗓子都嘶啞了。同時對他們每一次提交的作業用「excellent」,「great」,「good」和「not bad」來等級量化,不在評語上給予任何差評,肯定每個人的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當學生在千辛萬苦完成作品,流露出成就感時,也是她最欣慰的時刻。有個女生在一次次提問後很不好意思地對她說:「老師,您是我見過最有耐心的老師,沒有之一。將來,我也要成為一個像您一樣去溫暖別人的人。」在她內心也想告訴這位同學,她的這句話也溫暖到她,讓她更加堅定地相信:耐心是贏得成功教育的一把金鑰匙。由於受傳統教育中尊師重道的影響,學生對老師總會或多或少存有畏懼心理,師生之間有著一道無形的鴻溝。如何去填平這道溝?她想就是用真誠、真心去打動學生。每位老師都經歷過學生時代,對學生都有同理心。當年她們上學的時候喜歡怎樣的老師?被老師什麼樣的行為所打動?那她就要去當那樣的老師。在她的授課過程中,她會實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他們認為普遍有困惑的知識點,就課下錄視頻發給學生,讓他們可以反覆學習直到徹底弄懂。每學期課程結束的時候,會要求學生對她講授的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態度提出建議,好反哺到以後的教學周期中,不斷優化她的課堂。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她發現平時不太善於和老師交流的學生,會在這個時候侃侃而談,平時她不經意的小細節,也都會被他們捕捉到。她珍視他們的每一份感受,也反覆琢磨他們提出的每一條建議,並對每個學生的課堂感悟逐條認真反饋,這樣的互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每個學生都會感覺被重視被關注,課堂也變得越來越良性。學生的優秀課程作品被放在學院大屏幕上展示,獲得了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去年暑假,畢業十年的學生回母校聚會,他們對她說:「老師,你知道嗎?當年你的課,是我們都捨不得逃的課程;你的課,也是我們工作到現在都依舊覺得有用的課程。」那一刻,覺得自己幸福極了。當學生不是將上課當成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是能夠在自己有限的引導下去思索和求知自己需要的東西,才是大學教育裡最為珍貴的一種學習經歷。有句話說的很好:「一兩的身教,大於一噸的說教」。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為了這一兩的身教,為了使自己心中總有陽光可以播撒,就需要日積月累地規範言行,博觀而約取,提升專業本領,在學生心裡種下「榜樣」的種子。因此,陳老師一方面花費心思認真備課提高講課技巧以培養學生,另一方面不斷鑽研提高科研水平反哺教學。左手教學右手科研,在科研上保持銳氣和突破,才能給學生帶來「有料」的課堂,而保持對課堂的熱血和專注,尋找一條「啟發而不代謀」的教學之路,難度也不亞於科研課題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是舌耕者,用演講的方式來上好每一堂課,一直是她的理想。雖然從教多年,有些課程內容已經爛熟於心,但她依舊在每一次上課之前更新課程內容,為了不斷補充新鮮前沿的知識,她專門前往業界培訓學習,社會需要什麼,就教給學生什麼,儘量避免學校教育知識的滯後。這樣的努力也得到了學生們的肯定,從教期間,她的教學質量評價一直名列前茅。先後獲得「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精品課堂講課比賽二等獎」。她所講授的課程《電視特效》被評為創新實踐型課程、校級精品課程。《數字合成技術》課程被評選為網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學生完成的作品獲得「發現杯」全國大學生「網際網路+」創新大賽三等獎3項,校級「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1項。在科研方面,從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工科背景轉換到「藝技相融」的傳媒專業,這種交叉學科的科研之路走得並不順利,在對兩個方向進行反覆考量後,她最終選擇了「計算傳播學」這個新興的領域,並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1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項、主持校級哲學社會科學課題1項,參與省級人文社科課題3項,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獲得國家一級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寓於海」。師者,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還應該有一份對「教」的虔誠和學生授「學」的自我滿足。陳珊老師相信只要滿懷激情,全力以赴,學生一定會感受到你對教師職業的熱忱和對知識的尊重。在這個教育被全民重視的時代,能始終與年輕的激情和熱切的求知慾相伴,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幸運,也是陳珊始終覺得最適合自己的一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