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人文中通透藝術
朱家角古鎮入口處,有兩棵470年樹齡的銀杏樹。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這兩棵樹為本地人提供坐標,後來又成為遊客走散時的集合點。但現在,銀杏樹的地標功能日漸被替代。2010年,一座更為醒目的建築在古鎮入口落成,這是9月29日開館的朱家角人文藝術館。它佔地面積1569平方米,建築面積1809平方米,以精緻、優雅、靈動見長。館內有大小室內空間10個,室外庭院5個,充分呈現江南傳統院宅錯落有致、明暗輝映的風格。館藏作品130件,都是尊重真實的歷史記載,藉助畫筆刻刀,沿著時光的痕跡和文化的脈絡,細緻描繪了朱家角特色的民風、民俗、民生,形成「珠溪文儒」、「寺廟堂觀」、「商鎮市景」、「神話傳說」、「節日習俗」五個篇章。這種聚集國內知名畫家,圍繞古鎮人文風貌主題,大量運用油畫創作集中作品展示,在國內尚屬首創。
步入這樣一個充滿濃鬱地方風情的藝術殿堂,將是一次對光陰的回味。你可以從畫面的細枝末節中重溫一路走來的旅程,被那些不經意的繁華記憶所感動,發出向歲月致意的會心一笑。
外延:藝術中飽含人文
「朱家角人文藝術館」的館名題詞,當屬吳冠中逝世前最後一批墨寶。無論是題詞者的身份,還是近1600平方米的展廳面積,都體現出了高規格。藝術館開館一年多來,先後舉辦過館藏油畫精品展、《爾冬強和108位茶客》首發式、兩次青浦書畫作品展等活動。廣接「地氣」的展示,藝術與人文交融,深受當地群眾和廣大遊客的青睞。新館的建造為豐富古鎮旅遊、提升古鎮品位謀求到一條有益途徑,填補了當地人文歷史展示平臺的空白。該館通過全國頂尖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生動、系統地呈現出朱家角的千年人文積澱,營造濃鬱的文化氛圍,在傳承和展示經典文化的同時,推動現代藝術創作的繁榮發展。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古鎮歷史文脈蹤跡難尋,變成失去靈魂的空殼景觀,有志者以一種「文化焦慮」的呼喚,促成了朱家角人文藝術館的誕生。參加首展的作品,用畫筆具象地追溯了古鎮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以現代藝術的柔軟手法,收集整理一個古鎮散佚在傳說和想像中的歷史文獻,是彌合古鎮文脈裂痕的一種有效嘗試。
此外,朱家角人文藝術館還以碑廊的形式,集中展示中國書法家協會眾多名家創作的書法作品,對中華詩詞學會在「宜居杯朱家角詩詞採風活動」中留下的經典詩詞進行意象的重塑,通過對江南小鎮不同角度的刻畫,傳遞出一種蘊涵濃鬱水鄉氣息的寫意情趣,更見證了朱家角文化發展的錚錚足跡。
意境:現代中兼具古蘊
參觀人文藝術館,會情不自禁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她的個性不是壯觀雄偉,而是清秀溫婉。館內大大小小的空間,有尺度的增減、節奏的收放、明暗的交錯,這座白牆黑瓦明暗相間的建築和江南傳統的院宅一樣,有了光陰的流轉。不同的時節,這些空間在展覽之餘,更是文人同好的交流之所。二層小廳與小院的「配對」空間,尤其適合小型的個展活動。風格迥異的展覽、質地有別的院落、視角不同的風景,可提供和容納多元的文化氛圍。古鎮中,明月下,古樹畔,露臺上,清風徐來的一刻,體會空間對精神的提升。
該館的建築設計師祝曉峰曾形象地說,步入朱家角人文藝術館,猶如走進一場中國式約會。你會感覺到,以「朱家角」為名的重重神秘之門漸次推開,你因此對這個古老又而現代的小鎮,漸次得到形象可靠的認知,從而可能產生新的熱愛與驕傲。
其實,藝術館不是一個純粹為藝術而生的藝術館。這個未來的地標,和曾經作為地標的兩棵銀杏樹有著巨大的不同。自然生長的樹木,是自然聚集的村鎮象徵;而作為被規劃論證、被賦予意義的朱家角人文藝術館,則是古鎮向現代社會主動挺進的隱喻。
吳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