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渡
朱家角位於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朱家角鎮的手工業歷史悠久,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古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水路橫有澱浦河,縱有朱泖河直通黃浦江,並與太湖水系相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鎮區36座古橋,古樸典雅,9條長街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築,古風猶存。尤其是橫跨漕港上的明代建築的五孔放生橋,造型優美,極為壯觀,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鎮西北有馬氏課植園,亭臺樓閣,風格各異,布局稀疏得體,還有望月樓、五角亭、逍遙樓、打唱臺、書畫廊等,以及城隍廟、珠溪園等。
朱家角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水鄉古鎮,鎮上還有兩棵470多年樹齡的「夫妻」銀杏樹,樹旁邊就是朱家角人文藝術館了。
以前這裡有一座寺廟,古樹可以是古鎮歷史的代表了,朱家角人文藝術館的設計者祝曉峰,讓古鎮上所有的存在都「和諧」在此。
在祝曉峰看來,藝術館的壽命頂多一兩百年,應該不會比古樹長,只是古樹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過客。他在藝術館的二層,設計出五個大小不一的庭院,以面對不同的古鎮風景,又在藝術館面向古樹的一面,設置了通透的玻璃幕牆。
室外庭院和室內展廳交錯的結構,是從古鎮的庭院建築抽象出來的一個原型。祝曉峰的願望是,讓朱家角人文藝術館成為一個反映原型的特定建築,為未來其他古鎮建築的設計提供參照。
對於上海來說,這個藝術館並不大,1800多平方米的面積,總共兩層。本來藝術館有地下室的設計,但在研究古樹歷史的時候,祝曉峰發現,上世紀80年代時附近某地庫的修造曾經影響了古樹的根脈,差點讓古樹倒下。所以祝曉峰推翻了原有的方案,取消了地下室,把藝術館原有的空間全部重新設計了一遍。
一層的門廳,光線相對暗一點,而左邊中庭天井的採光,和右邊茶室的透光,分別在兩邊出現。這樣讓人進來以後就能很快沉靜下來,再用兩邊的光吸引人們繼續參觀。受到右邊光線的召喚,沿著木質的樓梯拾級而上,是可供閱覽的茶室。
溫暖的橡木牆壁地板,包裹著整個茶室。茶室的盡頭,是巨大的玻璃幕牆。古鎮和古樹的風景,被借景到了館內。走累了就坐下來翻翻書,這是在慢節奏的水鄉古鎮裡可以做的浪漫事。在這裡,室內也有了室外的感覺,就像是在樹下看書一樣,離大自然很親近。
看完一層的展覽,進入中庭,你會發現這裡變亮了。光線從天井裡傾瀉而下,落在非常單純的四面白牆上。裡面有一部木質樓梯,引導著你走上去。
到了二層之後,你就處在中庭院牆的外圍。這是一圈走廊,內部是白牆,外圍是玻璃。三個展廳和五個庭院都掛在走廊上,路線是經過一個庭院看一個展廳,又經過一個庭院再看一個展廳。所以在二樓,室內和室外的體驗是交替出現的。
室內的展品,是藝術家們為朱家角古鎮創作的,展現的是抽象的朱家角。而當你要去看下一個展廳經過庭院的時候,看到的又是攝影家留下的朱家角的真實風景。畫和風景交替出現,祝曉峰希望表達一種具象和抽象相互照映的關聯。
所有五個庭院,都採用了一種平等的方式來面對古鎮的風景,有銀杏樹、有古鎮連綿起伏的屋頂,有七八十年代造的水泥房,也有仿古建築。不同的庭院可以看到不同的古鎮歷史。
在東側的水院,左邊的坡頂正好把古樹的大部分呈現出來,坡頂的角度也經過了精確的計算,與樹冠的坡度相協調。如果說在茶室裡看樹是親近的,水院中的樹就是有距離的。在這裡,對樹的尊重,成為了對自然的宗教般的信仰。建築師用借景的方式,收藏了這棵古銀杏,使它成為了藝術館最珍貴的藏品。
祝曉峰的事務所有個古典韻味十足的名字 「山水秀」,流露出他骨子裡深深的中國情結。祝曉峰說,他總是忍不住在建築中引進庭院。「因為比起古代的中國人,庭院這種讓我們能夠與自然隨時親近的空間已經在當代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