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郭成 scope藝術客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結束了和微軟研究人員的會面,龍星如匆匆趕來還帶著上一場的熱情:「你知道嗎!科學家和藝術家真的需要碰一碰,兩個領域很小的碰撞就能給對方巨大的啟發。」作為新媒體藝術——或者說科技藝術領域最炙手可熱的青年策展人之一,龍星如的精神面貌更像是一個極客——她為行業領域的創造力而歡呼,與藝術圈悲天憫人的哲思大相逕庭。
龍星如
策展人、寫作者、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方向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普適運算與數據充斥的時代語境下,藝術創作與數據環境及技術的關係。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設數據藝術課程。
重思策展
2019年,龍星如在現代汽車文化中心策劃的「撒謊的索菲亞和嘲諷的艾莉克莎」展覽現場。
「雖然我翻譯的書叫《重思策展:新媒體後的藝術》,但是我認為用媒介做前綴,只是一個階段性說法。」2016年,《Rethinking Curating: Art After New Media》的中譯本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為中文世界帶來了一部西方新媒體藝術譜系。從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畢業,龍星如在媒體和寫作領域訓練有素,開放的視角更催生了她的好奇心。當她接觸到「媒體藝術」作品的時候,她覺得:「這些作品和傳播學理論要討論的問題很像,比如對媒介特殊性、傳播路徑的思考,只是表達形式不同。」於是她直接申請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評論專業的碩士,走上了藝術這條路。
2019年7月,位於北京798的現代汽車中心張貼出一張黑白的像素化海報,站遠了才能看清是西斯廷教堂天頂畫的經典作品《創造亞當》。想不到這個海報背後是一個由大量顯示器和硬體設備構建的展覽,還有一個拗口的中文名「撒謊的索菲亞和嘲諷的艾莉克莎」。2018年11月,龍星如獲得現代汽車的「創新未來」藝術大獎,展覽正是這個獎項的延續。最早獲得沙特國籍的機器人索菲亞和亞馬遜人工智慧艾莉克莎是對數字世界的兩個隱喻,索菲亞放言毀滅人類和艾莉克莎在關機狀態下的狂笑成了技術威脅論的背書,人類如何在這樣的境遇下重新認識和設計未來?展覽由12個來自全球範圍內的藝術家和藝術組合呈現,探討在大數據和算法構建的世界中,勞動、經濟、情感、生命這些人類價值的異化及其回應。雖說以「藝術」的名義展出,而一個深諳經典藝術史的觀眾不會比一個程式設計師走進展廳更能感到親切,作品的最終呈現並非僅僅播放影像文件,不斷變換的內容是計算機算法抓取數據的結果。比起指向「樣式」的創作思路,由編程技術寫就的「作品」更像是一個生產機制。
「重思策展」不是站在經典藝術權力框架上的再思考,而是新技術的發展、學科間的融合已經拓展到藝術領域,我們不得不開闢一片新的版圖重新建構藝術大廈。上世紀60年代以來,「新媒體藝術」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半個世紀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媒體之新經歷數十次迭代,脫胎換骨,早已與「主板+電線」的形式說再見。比起將《重思策展》理解為一部藝術批評,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系統地回顧了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前後的新媒體藝術經典案例。
回憶這本書的翻譯,龍星如說:「我最近在翻譯一本新美術館(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出版的關於網絡藝術的書,『網絡藝術』這個具體的指稱在2010年前後似乎到了一個被文獻化的階段。以媒介為前綴的藝術形態似乎一直在進入這個循環,不過藝術會有新的未來的。」
寫作的維度
「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身份,我覺得我是一個寫作者。」龍星如把策展和創作都看作是寫作的一種,「只是語言不同」。
2019年11月,「EAST-科技藝術季」的消息除了來自藝術媒體的報導,還受到騰訊、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以及驅動中國等科技類媒體的關注,作為主辦機構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團隊成員,龍星如和魏穎一起進行了學術板塊的內容策劃。除了科技藝術項目的研究,龍星如也在中央美院實驗藝術系教學。普遍文科背景的藝術專業生,能不能快速進入計算機編程、生物科技、硬體設備參與的藝術創作?她的經驗是:「其實藝術家對於基本的編程技術和開源工具的使用,已經不陌生乃至很熟練了。真正重要的是一種翻譯能力,要在合作的過程中理解對方在說什麼。」
專業的壁壘發生在歐洲啟蒙運動之後,而好奇心一直催促著人們去探索一個完整的世界。20世紀60年代,美國嬉皮士運動中誕生了《全球概覽》雜誌,這本雜誌給讀者提供的是產品、觀點和視覺設計的混搭組合,家用的紡織套件、陶匠用的旋輪與關於塑料的科學報導撞在一起,竹笛和介紹電子合成的音樂的書被放在一塊。被賈伯斯帶火的「Stay hungery, stay foolish.」就是出自這本雜誌。21世紀初,德國媒體學家齊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描繪了一張人類知識譜系的課程表,漫無邊際的信息量超出任何人的接受能力,讓人們重新審視今天的世界之大——既然沒有人能夠獨立完成如此龐雜的學習,就需要通過合作來推進研究和創作。
「在科技藝術類型的展覽中,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小組出現在作品標籤上,一長串的參與者提示著作品背後的工作方法。新技術給藝術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這也是一種新的生產關係:藝術家和科學家、程式設計師的分工同時在創作中起作用。對於藝術家來說,非標準化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可能在程序上沒有實現的可能,而程式設計師會提出藝術家想像不到的思路。」2019年8月,龍星如策劃的展覽「機器人·間」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幕,探討數字時代的藝術創作如何理解和反思世界。在展品介紹的標籤上,藝術家欄目出現一長串名字,暗示著藝術與科技新的合作模式——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設計一種機制去發揮雙方的創造力。
2019年,龍星如在今日美術館策劃的「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展覽現場。
被遮蔽的東方
2010年前後,人們用「雲」來形容網際網路這個龐雜的系統。在這之前,「雲」的意向常被用在電信網絡當中,用來形容用戶不必知道詳情,但肯定能正常運轉的機制。龍星如在《解決問題的人:人工智慧系統的解剖學》中借用了《雲的前史》來說明她對藝術的理解:「對雲的凝視」啟發藝術家成為另一個意義上的聖像崇拜者,他們並不認為「圖像」的本義是將不可見之事顯現出來,而是一種抽象的總體性和「人類經驗的框架」之間持續萌生的媒介。
雖然在網際網路連通世界的21世紀初人們歌頌這個信息無時差的地球村,但是「人類經驗的框架」並非統一制式,試著分別用英語和普通話說出「I love you」和「我愛你」,文化的差異就在其中。不可言說的文化差異同樣在新媒體藝術領域顯現,約翰·凱奇用《4'33"》真實的空白來回應鈴木大拙對禪的解釋,而白南準的《電視佛》則用最初級的影像設備闡明了佛教的終極奧義。說起來這兩個人的關係有點像神秀和慧能。「我並不是要刻意地強調地緣性。置身其中你會發現東西方藝術家對待科技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東方人有自己與技術相處的方式。」
東方哲學背景下的抽象整體性體現出更加細膩的感受力和人文關懷,而這種感受力往往因為語言的編碼難以觸及而被忽視甚至遮蔽。最後,讓我們試試用家鄉方言說句「我愛你」。
行不通吧!這就是那個被遮蔽的東方。
龍星如翻譯的書《重思策展》
普魯斯特問卷藝術客版
01 何時何地讓你感覺到最快樂?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一直挺快樂的。
02 你最看重朋友的什麼特點?
簡單,信任,一起成長。(我是不是回答了3個?)
03 你使用過的最多的單詞或者是詞語是什麼?
可能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因為每次都會打很多個「哈」字。
04 你最奢侈的是什麼?
靈氣哈哈哈哈。
05 你最恐懼的是什麼?
天線寶寶動畫。
本文刊載於《Scope藝術客》第30期
撰文 / 郭成
圖片 / 龍星如
- end -
掃碼購買《Scope藝術客》第30期!
保利網拍傳佳績、畢業展「雲」端啟幕、武漢美術館「同心戰疫」、陳佩秋仙逝。。。| 藝術客 · 一周
費俊,藝術與科技的跨學科語境 | 藝術客 ·2020春夏刊
《藝術客》雜誌「雲」傳播矩陣
主編 郭靜
執行主編 顧博
編輯 張酉浠/徐偉/李珺
設計總監 曲嫣
廣告總監 劉怡
顧問:範迪安/尹吉男/徐冰/張子康/吳洪亮/趙力/邵亦揚/王春辰/黃篤/徐累/方振寧/李振華/朱朱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西大望路22號
合生匯寫字樓四層凱撒旅遊
郵編:100024
官方微信:scopeart
郵箱:scopearts@126.com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1-7740
國內統一刊號 CN23-1508/G
原標題:《龍星如,新媒體中的藝術未來 | 藝術客 ·2020春夏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