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的媽媽很苦惱,她說自己兒子太笨了,都已經一歲了,卻還是無法按照指令做事情,家長跟他說話就好像是對牛彈琴,不是聽到了沒反應就是理都不理,仿佛沒聽到父母說話一樣,這讓她有些著急,孩子會不會是身體發育有缺陷啊?
朋友們一開始也覺得不對勁,畢竟一歲大的孩子,照常理來講,應該是聽得懂父母說話的,可隨著溝通的深入,大家反而認為是文文媽媽失了智,哪有像她那樣跟孩子溝通、下命令的?完全是成年人的交流方式,明擺著不行。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像文文的媽媽一樣,她們認為自己寶寶不聰明,完全不像別人家寶寶那樣聽話,一點都不機靈,現實其實真不是這樣,孩子之所以顯得有點愚笨,好像聽不懂大人說話一樣,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長下命令的方式不對。
父母錯誤下達指令的方式
1、指令本身的內容
相對於成年人而言,寶寶不管是大腦發育程度還是心智,都遠達不到正常溝通的標準,所以說,與他們的溝通方式,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標準來進行,那樣行不通。
就比如想要表達"讓孩子去吃飯"這個意思,你要是說"寶寶,快過來,我們去吃飯。"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可能就不太理解,或者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可你要是說"去吃飯",他們就能很好地體會到父母想要表達的意思。
跟寶寶交流,關鍵在於言簡意賅,儘可能少用修飾詞,每句話1-5個字,這種程度的短句3歲以下的孩子幾乎都能理解,這一點很關鍵,畢竟你想讓孩子聽話,總得確保他們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吧?要是聽都聽不懂,還談什麼按指令行事?
2、下指令時的態度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從3個月開始,寶寶就能通過父母的面部表情以及說話語氣,判斷出大人的情緒變化,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針對不同的情緒做出各種不一樣的情緒反饋。
也就是說,嬰兒時期,孩子雖然聽不明白父母說的話,可是卻可以理解父母感受的基本屬性。
問題是,這種技能帶來一個問題,當父母帶著情緒下達指令時,孩子的大腦會優先處理情緒信息,比如父母對孩子很兇,他們往往只顧大哭,卻對指令內容毫無反應,往往需要父母多次、反覆強調才能按照家長要求做事。
許多家長因為孩子這種表現,大發脾氣,其實他們這是錯怪了寶寶,不是孩子自己不想聽話,而是他們的大腦會自發性的屏蔽消息。
因此,要想寶寶聽話,家長的態度非常關鍵。
除此之外,家長想要寶寶聽話,遵循孩子的正常發育規律也很重要。
孩子的語言發育的正常規律
1、出生1-3個月的寶寶
這一階段的寶寶,完全無法理解父母的話,不過他們對聲音非常敏感,能夠識別出熟悉的聲音,因此,當寶寶聽到父母說話時,會顯得很興奮。
2、出生3-8個月的寶寶
從孩子出生3個月後,家長要按照命令的「字數原則」去跟孩子溝通,這也是美國紐約大學育兒中心提倡的「字數原則」命令法的核心。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大腦的不斷完善,他們開始理解一些簡單而且經常聽到的詞彙,比如自己的名字,在家長的重複性發音教育下,寶寶會本能地牙牙學語。一些聰明的寶寶,會對一個詞的東西有明確的認識,最常見的莫過於"吃"。這個階段的寶寶,能接受「一字命令」
如果觀察7個月的孩子,只要有人說"吃"這個詞,小傢伙會迅速轉頭,集中注意力在那個人身上,尤其關注手與嘴。專家認為,進食作為孩子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他們對其敏感度無疑是最高的。
3、出生9個月-1歲的孩子
美國兒科協會做過調查,發現當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他們其實已經可以聽懂一部分家長的指令,特別是「二字指令」,比如"吃飯"、"不鬧"、"穿鞋"之類的話,意思也不能超過兩種。你指著玩具跟孩子說,"給我。"一歲左右的寶寶是可以理解的,可你要是說"拿給媽媽洗一洗",他們就不是很明白,會一直在猶豫。
在這一階段,寶寶對疊詞或者兩個字的語言最為敏感,儘管他們的大腦已經可以支持複雜的思考,可是由於詞彙積累較少,家長與之溝通相對比較困難,稍微複雜一些的指令孩子就不能理解。
4、出生1-2歲的孩子
一至兩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爆發期,他們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裡,詞彙量會從幾個上升到幾百個,很多情況下,孩子雖然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卻能聽懂大人在說什麼。許多網友說,自己在孩子面前跟愛人吵架,說的還是方言,聲音並不大,可孩子卻哇哇大哭,很明顯,寶寶知道發生了什麼。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用「三字指令」或者不超過兩個的「二字指令」來跟孩子溝通。比如「去吃飯」,或者「穿鞋 ,出門。」
5、超過2歲的孩子
孩子在2歲之後,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將大幅度提升,對語言的學習也進入完善時期,詞彙的積累是很重要,可語言邏輯性卻更為關鍵。在過去,寶寶總是喜歡說單個詞彙,語言連不起來,可2歲之後,孩子會慢慢的從單詞發展到短句,再到完整的句子。
大多數孩子到了3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並且選擇性的嘗試創新,一直到孩子4歲期間,基本已經可以與家人無障礙日常性溝通,只要不是生僻的詞彙以及太過深奧的東西,孩子都能遵循。
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能理解家長得命令,不超過「5個字的命令」,孩子都可以接受。
因此,2歲之後,家長就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辭,避免因為自己的失誤帶壞孩子。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給孩子下指令呢?
1、指令明確,步驟儘可能的少
每次給孩子下指令的時候,目的性一定要明確,不要採取暗示或者模糊性的指令,什麼叫"模糊性的指令"的呢?就像"把那個拿給媽媽",這裡的"那個",意思就不明確,哪怕配合一些指示性的動作,孩子有時依舊無法理解,要玩具就說玩具,要蘋果就說蘋果,儘量養成這種習慣。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孩子小時候經常性的接收到模糊性的指令,很容易養成猶豫不前的性格。
除此之外,每一個指令的內容要少,三件事那就分三次跟孩子說,不要一下子全讓他做,這樣寶寶容易做錯,他們也記不住那麼多東西。父母不用擔心這會讓孩子不耐煩,小孩子的耐心比成年人好,這一點是公認的,很多情況下,孩子會將父母的安排當做一種遊戲。
2、注意自己的語氣,避免觸碰到孩子敏感的神經
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尤其是下命令時,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哪怕心情再不好,也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夾在大量辱罵性的詞彙。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對你大喊大叫,肆意發火,你腦子裡面第一想法是如何解決問題,還是心理暗自回懟?
同樣的道理,孩子是不敢跟父母頂嘴,可他們的心理素質也遠不如成年人,一旦陷入恐慌情緒,就很容易茫然,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媽媽讓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不做,媽媽開始發火,還打孩子,嘴裡喊著"你做不做?"不是孩子不做,也不是孩子倔強,他們只是腦神經短路,一時之間無法處理信息。如果媽媽可以給孩子一段時間緩口氣,再嚴肅的讓孩子聽從指揮,結果是不一樣的。
3、平日裡給予獎勵,一味地索取易惹孩子不快
只有工作卻沒有報酬,你能接受嗎?既然大人無法接受,為什麼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能接受呢?有人會辯解,父母為這個家、為了孩子付出那麼多,這不算是報酬嗎?這話我們都能理解,可孩子不理解,問題的當事人是孩子,他們要是不理解,那就是歪理。
當然,這裡所說的獎勵不一定就是物質獎勵,一句鼓勵"做得好"、"寶貝真棒",就能讓孩子笑得合不攏嘴,一句話的代價,很難嗎?哪怕真是物質獎勵,哄小孩子這麼簡單的事情,根本花不了幾個錢,一塊糖、一個水果甚至一個小玩具,都能打發。當寶寶意識到自己按照父母指令做事情能得到獎勵時,他們自然樂於聽從指揮,以此來獲取報酬,這種本性的行為,完全不需要家長指點。
教導孩子聽話的過程中,有一些注意點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長大有出息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父母的話,如今有一些專家提倡"質疑性教育",說孩子如果從小就不聽話,長大才有創新性精神,家長不要過多幹涉孩子,對於這種說法,個人認為,這些專家可能沒生過孩子。
從小不聽話,長大能成才?做夢都不敢這麼想,對於天才而言,也許適用,可99%的人不是天才,大家可別被忽悠瘸了。
其次,父母的心態一定要好,不能認為,別人家孩子能做,自己家孩子也能做,人與人之間本就不一樣,怎麼可能照搬照抄?也許你孩子的優點,同樣是別人求而不得的。
總而言之,寶寶不聽話,父母別光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也得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問題!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