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聽話?心理學家:關鍵期要建立「自我控制感」

2020-10-03 小辮子媽媽
  • 文|全文共2305字,閱讀時間約4.5分鐘

帶Tim上完樂高課,幾個孩子還在遊戲區玩耍,遲遲不想離開。

一位媽媽走過去對寶寶說:「寶貝,我們回家吧。」

孩子說:「我不!」

媽媽說:「咱們先去吃個冰激凌!」

孩子說:「我不!」

媽媽又說:「那我們去坐一下小火車!」

孩子說:「我不!」

那位媽媽尷尬地對我笑了一下說:「每天日常被拒絕,都習慣了。」

大概很多媽媽都會發現,孩子到了兩三歲的「小叛逆期」,突然什麼都說不,事事不配合。很多時候,本來很愉快的活動,也弄的不歡而散。大家不禁納悶:「寶寶這到底是怎麼了?」「我該怎麼辦?」一切沒有那麼複雜,只要簡單一個方法,就能迅速搞定「我不三連」的叛逆寶寶!

第一次叛逆:說不,只是一種態度

經過前兩年的探索,寶寶學會了自己走路、吃飯甚至脫鞋穿鞋,隨著能獨立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他們的自我意識也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我們對待孩子的方法,可能還沒有改變。

Tim一歲時,我有一個不大好的習慣,馬上要午睡了,如果我看到他還在地毯玩,我會說:「寶寶,我們要睡午覺了。」同時伸手把他抱起來就往臥室走。但是Tim兩歲半的某一天,我像往常那樣去抱他睡午覺。他卻拼命掙扎,還大喊:「我不是小嬰兒!」我把他放下,他就自己走向臥室,爬上床,還不滿嘟囔:「我自己走!」

身邊很多朋友,也都對自家孩子在這個階段表現出的「叛逆」非常困惑,但事實上,寶寶不斷地說不,並不是真的不想吃冰激凌,也不是不想坐小火車,而僅僅是表明一種態度:我可不再是對你言聽計從的小寶寶了。

有些時候,為了表明這種獨立,孩子並不會直接說「不」,卻會在其他事情上不配合。比如吃飯故意磨磨蹭蹭,玩泥巴時故意把衣服弄髒等等,都是對家長控制的無聲反抗。

一招搞定叛逆寶寶

看到那個困惑的媽媽,我想起Tim早教顧問教給我的個方法,於是對她說:「我有一個好辦法,能讓他瞬間配合,你要不要試試?」

媽媽說:「這麼神奇,怎麼說?」

我蹲下身,對那個「我不」寶寶說:「寶寶,你想吃完冰激凌再回家?還是坐完小火車後再回家?你自己決定一下!」

孩子想了想,說:「媽媽我吃冰激凌。」

其實這個方法並不複雜,其中的核心是給了孩子一個選擇權利,而不是直接下達命令。正如上文所說,孩子說「不」,並不代表拒絕你的提議,或許只是不喜歡這種被命令的感覺。

而對於我們而言,這樣的溝通方式已經成了慣性。換一種方式,提供幾個選項,或許孩子會更加配合。

建立「控制感」從2歲開始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對孩子PUA嗎?提供兩個無傷大雅的選項,讓孩子看似有選擇,但結果還是乖乖回家。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種套路。但關鍵的不是套路,而是從「給予選擇」開始,幫孩子建立「控制感。」

《自驅型成長》中,作者指出:控制感對大腦本身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為能夠控制好壓力情境的經驗,可以有效增強前額皮質的功能性,還能降低壓力水平,並在一定程度上主動塑造大腦,保護它免受壓力的負面影響。

也就是說「控制感」能夠增強孩子應對壓力時的能力,在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擁有良好控制感的孩子,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在壓力狀態下也能夠高效的學習和工作。

育兒專家認為,「控制感」並非天生的能力,而是在後天正確的、錯誤的選擇中不斷磨鍊的。是一種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確選擇的信心,也是一種「我的生活由我掌控」的概念和責任心。

當寶寶已經有自我意識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將一部分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逐漸學會如何選擇,培養控制感。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須遵循三原則

對於2歲的孩子,在選擇坐小火車還是吃冰淇凌這種事兒上做選擇,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只需要遵循自己內心的意願就可以了。但如果問題變成了,你是去上家附近的幼兒園,還是上比較遠的幼兒園,就遠超孩子能決定的範疇了。因此,在給予寶寶「選擇權」時,還需要注意如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根據年齡和能力給予選項

兒童對於因果關係的認知,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形成的。嬰兒通過將水杯推下桌子,建立了推這個動作和杯子落地之間的邏輯聯繫。3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不穿衣服會感冒,感冒需要打針這個複雜的邏輯關係。

在給孩子一定選擇權時,也要考慮到他們理解能力的發展階段。否則讓孩子選擇時,他感受到就並不是「控制感」而是困惑了。

原則二、用選項劃定安全圈

當我和朋友們聊起這個觀點時,有位媽媽說:「什麼事情都讓一個2歲的娃,決定難道不荒謬麼,他有選擇的權利了,但是沒法承擔後果啊!

而我認為,給孩子選擇權,並不是隨便想怎樣都可以,而是在家長劃定的安全範圍內進行選擇。大概可以理解成一個「訓練場」,現在的有限選擇,是為了將來勝任生活的無限選擇。

在孩子能「承擔責任」的範圍內,提供少量選項,通常是2-3個,比如孩子不愛吃菜。

如果給他的選項是:吃菜,還是不吃菜。不吃菜這個結果是孩子自己無法承受的。你可以給他提供幾個選項,比如你是吃胡蘿蔔、西藍花還是菠菜?

原則三、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的父母在給寶寶提供選擇之後,還會繼續說:「為什麼要選這個,這個不好」或者直接幹預:「我建議你還是選那個!」這樣就偏離了給他們選擇權的初衷。甚至還會讓孩子養成討好的性格,揣測大人本來的意圖。

Tips: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給孩子建議,如果想要寶寶更多地考慮,選擇帶來的結果,可以在選擇之前多給他作解釋。

小辮子媽有話說:

身邊很多人都有「選擇障礙症」,這不僅體現在「喝什麼飲料」這種小問題上,也體現在遇到人生抉擇,下意識的總會想:「誰來告訴我該怎麼選!」伴隨著選擇困難的,往往是自制力差等問題。究其根源大部分都在於沒有建立起「控制感」,因此,有意識地給寶寶們提供選擇權,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會有很大好處的哦!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不聽話?掌握孩子的三個叛逆期,讓孩子乖乖聽話
    第一個叛逆階段:兩歲左右兩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看著孩子從小天使變成了「小惡魔」,不少家長是崩潰的,擔心孩子以後是不是都會很叛逆。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有了「我」的意識。
  • 不打不罵,如何讓孩子聽話?學會給孩子立規矩很重要
    每一個剛出生的寶寶都非常可愛,他們會讓父母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可愛最天真的存在,面對剛出生的孩子,每個父母心中都充滿著柔情,但是可愛的嬰兒終究會長大,他們避免不了會成為一個讓人頭疼的熊孩子。很多家長都在感嘆:小的時候那個可愛的寶寶怎麼成了一個人見人愁的熊孩子呢?很多孩子長大後就開始變得不聽話很叛逆,讓家長十分頭疼。
  • 孩子不聽話、頂嘴,高壓教育則心生叛逆,如何讓孩子乖巧又聽話?
    我們通常認定義叛逆期是指青少年10歲到16歲之間,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所表現出的叛逆行為極為突出,但孩子開始產生叛逆心理其實早在5歲左右便已經開始產生。
  • 孩子任性、不聽話怎麼辦?3個方法幫你搞定孩子叛逆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沃夫博士指出:每個人都有兩種自我,一種是嬰兒自我,一種是成熟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忠於自己的嬰兒自我與配合他人的成熟自我,就像兩個大腦司令一樣,根據情景和需求的不同,輪番上陣指揮操控我們的行為。
  • 孩子不聽話是不懂「自我控制」,4個方法讓孩子變乖,家長要掌握
    導讀:孩子不聽話是不懂「自我控制」,4個方法讓孩子變乖,家長要掌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聽話是不懂「自我控制」,4個方法讓孩子變乖,家長要掌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比起想方設法讓孩子聽話,你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自我認同感的建立
    而很多父母,並不清楚青春期孩子的這些心理發展特點,對孩子缺乏足夠理解,反而常常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甚至不顧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接納孩子情緒的波動。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不能及時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從而導致孩子出現心理的問題。
  • 孩子總不聽你的話?總愛這樣教育的媽媽,難怪他叛逆
    如今孩子叛逆、頂嘴、不聽話已經是很多家庭的常態,也是很多父母的一道「心病」。一邊孩子哭訴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缺乏自由空間,一邊是家長抱怨孩子叛逆、不聽話!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
  • 「叛逆」「不聽話」你的孩子也這樣嗎?聊聊關於兒童反抗期的話題
    每當這個時候,很多父母情緒就開始上頭了,覺得自己滿心為孩子付出,孩子卻不「尊重」自己的要求-------「這個孩子不能要了!」 誒,先別急著「扔」孩子,其實孩子的一切「叛逆」、「反抗」、「不聽話」,都是有原因的,且聽我慢慢向你們道來。
  • 孩子叛逆與其說是不聽話,不如說是成長的過程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孩子出現叛逆的原因。本文開頭說的那個男孩為什麼叛逆那麼嚴重,從他媽媽身上就知道原因了。孩子的媽媽第一次來我們輔導班,向我和愛人介紹孩子的情況時,別人根本插不上嘴。他媽媽總是說,自己是怎麼辛苦教育孩子的,孩子是怎樣的不聽話,唯獨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對於有這樣喋喋不休的媽媽,孩子不叛逆才怪!
  • 叛逆、頂嘴不聽話?別著急,這幾招幫你解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問題
    其實孩子變得不聽話叛逆愛頂嘴都是青春叛逆期惹的禍,要知道這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家長們必須要面對的一條溝壑,當然家長們也不必因此而擔心著急,完全是有方法可以解決的,當然在解決之前家長首先得找出孩子做出這一系列叛逆行為的原因。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看見,是改變的開始。心理學有研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這一點,孩子的生命力就會得不到釋放和引導,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別人或攻擊自己。只有看見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才能給予合適的幫助與引導。理解,是打開孩子內心的通道。
  • 2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學會這3招,將來娃更聽話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叛逆期是在孩子15、6歲到初中的時候才開始的,但是其實,在孩子2歲的時候,也是孩子叛逆的一個階段。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溺愛孩子,跟不要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2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學會這3招,將來娃更聽話。如果你錯過了這個關鍵期,沒有給孩子立好規矩,將來孩子長大很有可能會變成讓人發愁的「小霸王」。
  • 孩子哭鬧、不聽話?家長做到這4點,再不聽話的孩子也能變好
    孩子小的時候所有的事情不是自己代勞,就是自己說寶寶照著做,但自從過了三歲以後,寶寶逐漸開始不聽話,你說東他往西,你說白他非說黑,總是和你對著幹,有時候還被氣得火冒三丈,但又無計可施。其實仔細想想,並不是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而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是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了,特別是到孩子三歲以後,這種「不聽話」的情況會更明顯。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好像處處都要跟大人作對,表現得非常「不聽話」,並且特別固執。
  • 孩子不聽話?打不打?了解孩子的成長關鍵期,就知道怎麼做了!
    晚飯時,奶奶特意給濤濤做的圓圓的小煎餅,濤濤也很開心,張開小手要吃,奶奶把小餅掰開加了一塊奶酪,「好香啊,給濤濤吃」,誰知濤濤揮舞小手,又哭又鬧,還把奶奶遞過來的小餅打到了地上,濤爸見狀生氣了,告誡濤濤不準把食物扔到地上,濤濤哭得更兇了,還把碗也扔了出去,奶奶很尷尬,一頓好好的晚餐弄得不愉快……是孩子太任性了嗎?該不該揍?
  •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甚至叛逆,家長應該知道的3點原因
    今天給大家討論的是,讓父母又擔心又生氣的一個現象,就是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甚至叛逆。比如你讓孩子去收拾一個東西 ,好像一副都不關他的事一樣,一動也不動。問他一個問題,孩子有時也不理會。這些現象真的讓爸媽很生氣而且苦惱。那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長大不是應該更懂事嗎?我們來看一下以下3個原因。
  • 孩子總是不聽話?缺少安全感成為孩子叛逆主因,家長要注意這三點
    孩子總是不聽話?缺少安全感成為孩子叛逆主因,家長要注意這三點隨著生活壓力的加大,現在很多的家長都非常的忙,所以導致很多的孩子都沒有家長的陪伴,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沒有家長的陪伴,那麼對於孩子來說肯定是會缺少點什麼,生活上與感情上都會存在一定的缺失,而這種缺失,是很難去彌補的,這樣就導致孩子會非常缺少安全感。
  • 教育丨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叛逆,而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父母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採取歡迎的態度,對於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面,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並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
  • 育兒建議:讓孩子建立起建立良好自我認同感
    激將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錯誤地使用只會給孩子帶來許多的影響。所以家長與其對孩子使用激將法,不如去建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二、使用「激將法」,不如讓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所謂的自我認同就是孩子認可自己的意思,他們知道自身的價值。
  • 孩子叛逆,真的就是孩子不懂事嗎?也許是缺乏認同感
    第二次,小君說孩子放假回來跟自己吵架,誰得話他都不聽。第三次,小君說孩子手機摔壞了,和朋友借了好多錢,還大言不慚要自己還,她就要看看一個高中生拿什麼還!(小君原話)第四次,小君把孩子帶到了聚會,跟一圈人說孩子怎麼怎麼不聽話。
  • 父母不聽話,會降低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1.被表揚了也不高興 自我肯定感高的孩子,被表揚的時候會很高興,坦率地說謝謝,但是自我肯定感低的孩子不喜歡被表揚。2.生氣時會責備自己,非常失落 自卑的孩子生氣時會責備自己,變得非常沮喪。如果有很高的自我肯定能力,可以自己增加動力,會有「下次努力不失敗」的挑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