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Tim上完樂高課,幾個孩子還在遊戲區玩耍,遲遲不想離開。
一位媽媽走過去對寶寶說:「寶貝,我們回家吧。」
孩子說:「我不!」
媽媽說:「咱們先去吃個冰激凌!」
孩子說:「我不!」
媽媽又說:「那我們去坐一下小火車!」
孩子說:「我不!」
那位媽媽尷尬地對我笑了一下說:「每天日常被拒絕,都習慣了。」
大概很多媽媽都會發現,孩子到了兩三歲的「小叛逆期」,突然什麼都說不,事事不配合。很多時候,本來很愉快的活動,也弄的不歡而散。大家不禁納悶:「寶寶這到底是怎麼了?」「我該怎麼辦?」一切沒有那麼複雜,只要簡單一個方法,就能迅速搞定「我不三連」的叛逆寶寶!
第一次叛逆:說不,只是一種態度
經過前兩年的探索,寶寶學會了自己走路、吃飯甚至脫鞋穿鞋,隨著能獨立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他們的自我意識也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我們對待孩子的方法,可能還沒有改變。
Tim一歲時,我有一個不大好的習慣,馬上要午睡了,如果我看到他還在地毯玩,我會說:「寶寶,我們要睡午覺了。」同時伸手把他抱起來就往臥室走。但是Tim兩歲半的某一天,我像往常那樣去抱他睡午覺。他卻拼命掙扎,還大喊:「我不是小嬰兒!」我把他放下,他就自己走向臥室,爬上床,還不滿嘟囔:「我自己走!」
身邊很多朋友,也都對自家孩子在這個階段表現出的「叛逆」非常困惑,但事實上,寶寶不斷地說不,並不是真的不想吃冰激凌,也不是不想坐小火車,而僅僅是表明一種態度:我可不再是對你言聽計從的小寶寶了。
有些時候,為了表明這種獨立,孩子並不會直接說「不」,卻會在其他事情上不配合。比如吃飯故意磨磨蹭蹭,玩泥巴時故意把衣服弄髒等等,都是對家長控制的無聲反抗。
一招搞定叛逆寶寶
看到那個困惑的媽媽,我想起Tim早教顧問教給我的個方法,於是對她說:「我有一個好辦法,能讓他瞬間配合,你要不要試試?」
媽媽說:「這麼神奇,怎麼說?」
我蹲下身,對那個「我不」寶寶說:「寶寶,你想吃完冰激凌再回家?還是坐完小火車後再回家?你自己決定一下!」
孩子想了想,說:「媽媽我吃冰激凌。」
其實這個方法並不複雜,其中的核心是給了孩子一個選擇權利,而不是直接下達命令。正如上文所說,孩子說「不」,並不代表拒絕你的提議,或許只是不喜歡這種被命令的感覺。
而對於我們而言,這樣的溝通方式已經成了慣性。換一種方式,提供幾個選項,或許孩子會更加配合。
建立「控制感」從2歲開始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對孩子PUA嗎?提供兩個無傷大雅的選項,讓孩子看似有選擇,但結果還是乖乖回家。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種套路。但關鍵的不是套路,而是從「給予選擇」開始,幫孩子建立「控制感。」
《自驅型成長》中,作者指出:控制感對大腦本身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為能夠控制好壓力情境的經驗,可以有效增強前額皮質的功能性,還能降低壓力水平,並在一定程度上主動塑造大腦,保護它免受壓力的負面影響。
也就是說「控制感」能夠增強孩子應對壓力時的能力,在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擁有良好控制感的孩子,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在壓力狀態下也能夠高效的學習和工作。
育兒專家認為,「控制感」並非天生的能力,而是在後天正確的、錯誤的選擇中不斷磨鍊的。是一種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確選擇的信心,也是一種「我的生活由我掌控」的概念和責任心。
當寶寶已經有自我意識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將一部分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逐漸學會如何選擇,培養控制感。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須遵循三原則
對於2歲的孩子,在選擇坐小火車還是吃冰淇凌這種事兒上做選擇,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只需要遵循自己內心的意願就可以了。但如果問題變成了,你是去上家附近的幼兒園,還是上比較遠的幼兒園,就遠超孩子能決定的範疇了。因此,在給予寶寶「選擇權」時,還需要注意如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根據年齡和能力給予選項
兒童對於因果關係的認知,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形成的。嬰兒通過將水杯推下桌子,建立了推這個動作和杯子落地之間的邏輯聯繫。3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不穿衣服會感冒,感冒需要打針這個複雜的邏輯關係。
在給孩子一定選擇權時,也要考慮到他們理解能力的發展階段。否則讓孩子選擇時,他感受到就並不是「控制感」而是困惑了。
原則二、用選項劃定安全圈
當我和朋友們聊起這個觀點時,有位媽媽說:「什麼事情都讓一個2歲的娃,決定難道不荒謬麼,他有選擇的權利了,但是沒法承擔後果啊!」
而我認為,給孩子選擇權,並不是隨便想怎樣都可以,而是在家長劃定的安全範圍內進行選擇。大概可以理解成一個「訓練場」,現在的有限選擇,是為了將來勝任生活的無限選擇。
在孩子能「承擔責任」的範圍內,提供少量選項,通常是2-3個,比如孩子不愛吃菜。
如果給他的選項是:吃菜,還是不吃菜。不吃菜這個結果是孩子自己無法承受的。你可以給他提供幾個選項,比如你是吃胡蘿蔔、西藍花還是菠菜?
原則三、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的父母在給寶寶提供選擇之後,還會繼續說:「為什麼要選這個,這個不好」或者直接幹預:「我建議你還是選那個!」這樣就偏離了給他們選擇權的初衷。甚至還會讓孩子養成討好的性格,揣測大人本來的意圖。
Tips: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給孩子建議,如果想要寶寶更多地考慮,選擇帶來的結果,可以在選擇之前多給他作解釋。
小辮子媽有話說:
身邊很多人都有「選擇障礙症」,這不僅體現在「喝什麼飲料」這種小問題上,也體現在遇到人生抉擇,下意識的總會想:「誰來告訴我該怎麼選!」伴隨著選擇困難的,往往是自制力差等問題。究其根源大部分都在於沒有建立起「控制感」,因此,有意識地給寶寶們提供選擇權,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會有很大好處的哦!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