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文學碩士:別用名校學歷綁架我們的個人選擇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圍爐weiluflame 圍爐

前言

前有「奧賽冠軍墜落」,後有「北大李雪琴當網紅」,名校生的職業選擇一旦脫軌於大眾的期待,便會引起大量爭議。最普遍的一則是「名校碩博去中學當老師」的新聞,每年一度,久「議」不衰。那麼,名校生投身基礎教育真的是一種「墜落」嗎?又或者這種墜落是被媒體有意建構的?「用青春換戶口」是普遍的現象還是僅用於引流的口號?這篇對談或許提供了一些思路。

1註:據了解,部分有進京指標的北京公立學校可以幫助應屆生老師解決北京戶口和編制,一般需要一年時間,其中編制需要老師自己去考。

正月:男,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在讀。明年6月份應屆畢業,目前收到了兩所北京公立高中老師的offer。

W = 圍爐

Z = 正月

W | 你目前是處於畢業季嗎,求職進展如何?

Z | 我是明天六月份碩士應屆畢業,所以今年大概7月份開始找工作,目前手上有兩所公立高中的offer。

W | 你自己選擇去當中學老師的原因是什麼?

Z | 我也沒有說非得當教師不可,除了教師的職位,我也有尋找其他的工作,所以目前仍然處於求職過程當中,最後的去向還未最終落實。但是從事教育行業確實是我一直以來的職業理想之一。從開始有職業觀念,或者找工作觀念開始,我最想做的就是老師。當然最初想法是不成熟的,可能上小學的時候會覺得當老師還挺好玩的,可以教這麼多學生,到了初高中之後,就會考慮到當老師比較穩定,還有寒暑假等等,上了大學則會更深層次的考慮職業理想啊,人生價值啊等等。但是無論怎樣看待這個職業,我想當老師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或者說,在我心中的職業選擇等級,一直都沒有變低。這和我的個人經歷有關。因為我是個留守兒童,我的大部分人格教育都是學校和老師幫我完成的,這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對老師這個職業有先天性的好感,我也希望用我的努力去影響一些學生。

W | 如果你想當老師的話,那為什麼會選擇在北京當老師?

Z | 一個是我有比較強的留北意願,我在北京生活了7年,習慣了這邊的生活。留在北京的話,回學校見自己的老師們也比較方便;另一個是我比較喜歡這個城市,很多我喜歡的東西,比如京劇、相聲等等,在北京接觸都更加方便。當然我也會考慮一些現實的因素,比如戶口,比如工資,比如學區房,但是「喜歡」可能是我最終選擇留在北京更加內核的東西。

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擬錄名單一經公示,便引起網友熱議。

W | 現在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選擇去當中學老師,每年都會出現報導這一現象的新聞,每次報導都會引起很多網友的震驚和質疑,對此你怎麼看?

Z | 這個現象成為熱議話題不可否認。但是這些媒體在報導的時候,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足夠全面呢?這裡面是否也存在吸引眼球或炒話題的因素?討論的大眾本身立場也很複雜。首先,這是「低就」還是「高就」都很難說。我們面臨的就業競爭是很激烈的,今年尤甚,說句半開玩笑的話,今年能找到一份大眾眼中的「正經工作」,本身就挺不容易的了。我面試的時候也見過比我學歷更高的應聘者被刷掉了。說回你的問題,大眾產生「你們怎麼就去中學當老師了呢」的想法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覺得中學給的待遇配不上名校的學歷,比如工資相對其他行業不算高,職業成長空間比較固定等。但是,教師本身是一個也應當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只不過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抱有這份尊敬;其次,這也需要更廣泛的力量去改變,比如說教師工資待遇的調整、整個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等,從而達到一種平衡。而且改變的也不應該是名校生不去當老師了,而是人們不再會覺得這能成為一個新聞了。

W | 「名校畢業去當中學老師」在大眾視角上被當做一種「墜落」,並且出現了「浪費人才」「大材小用」乃至「浪費國家的培養」等一系列指控,你怎麼看?

Z | 名校生當中學老師並不是人才的浪費,而是對於國內基礎教育的一件好事,長久以後中國的教育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方面,當高中老師確實不再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學術問題上,而是把正確的觀念、學習方法、知識等等傳授給學生,從而達到每一代人所接受的知識的更新。另一方面,其實我當高中老師都會有惴惴不安的感覺,因為現在的知識更新太快了,我會問自己,在大學學到的專業知識在教授學生上是否足夠?所以,為了勝任這個崗位,我依舊需要不斷的學習。而且,無論是國家還是大學,在培養我們的時候並沒有要求我們必須做什麼,他們是默認大學生畢業了可以自由選擇各種正當職業的,就好像我們在文學院學習了四年或七年,老師們也都默認了不會是所有的文學院學生都當學者的。所以怎麼會是浪費呢?這種「大材小用」或者「浪費」的觀點,多少也帶有一點點隱性的歧視吧,名校生是「大材」,那誰是「小材」呢?退一步來說,持這種說法的人,是願意自己的孩子被「大材」教育還是「小材」教育呢?

W | 那麼,你覺得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老師教授給學生的是你學到的學術知識還是考試會考的東西?

Z | 對我而言,我首先想要教給學生是正確的人生態度,然後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知識。你說的兩部分內容,首先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之下,考試會考的東西是老師必須教給學生的,這是一個老師最基礎的責任,其實話說回來,目前考試要考的很多知識也確實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東西,只不過大家太過於重視考試成績,所以對這些知識的內化與運用好像反而不那麼看重了。至於說可能會講一些偏學術性的內容,是我作為一個老師的自我要求吧。我會引導有興趣或者有餘力的學生去做這方面的探索或習得,學生沒有這些知識可能並不會影響高考,但是班上的三四十個學生中,可能會有一個因此對文學研究有了興趣,以後走上了文學或者學術的道路也未可知。

W | 外界對這種現象格外敏感可能是因為一種過程與結果、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學生們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上名校又畢了業,最後的結果是成為了看似「稀鬆平常」的中學老師。你怎麼看這種心理?

Z | 我覺得,名校學生當中學老師不是一種下行的選擇。這和北大李雪琴受到非議類似,她當網紅受到的爭議和我們當中學老師受到的爭議來自於同一種「學歷凝視」。一方面,現在已經不是像古代那樣,一旦金榜題名就魚躍龍門,從此不用愁了,所以不應該再用學歷的刻板印象去衡量別人的選擇。「不要用北大學歷綁架李雪琴」,也就不要用名校學歷綁架我們的自由選擇。另一方面是職業平等觀,批評這一現象的人可能還是存在當中學老師相比於其他職業較為「低級」的觀念吧,那現在很多他們眼中的名校畢業生也選擇當老師,其實我覺得對轉變這種觀念也是有幫助的。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詩》)

W | 那麼會不會導致這樣一種結果,一線城市的孩子有名校碩博教,那么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縣城呢,他們的老師大多只是普通的師範類學校畢業,比如說衡水的老師大多是河北師範大學的本科生,天津地區的中學老師很多是天津師範大學畢業,但是所有學生都要面臨最終的高考選拔。這種師資的巨大差距是否加劇了教育不公平?

Z | 事實上,其他地區的教師招聘標準也在逐漸提高,很多二三線城市的中學也在招收985,211的畢業生來當老師,隨著教育的發展和學生自身水平的提高,這會慢慢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另一方面,我們得承認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差距,但是同時,高考之所以仍然是目前相對公平的考核方式,就是因為高考命題會考慮到這樣的差異,照顧到全國的情況。而且,現在國家政策也會向教育資源相對落後的地區傾斜,比如貧困生專項計劃、各種大學生長短期的邊遠地區支教等等。還有,不是說不能批評或指責,但是即使要指責,這種指責也不應該僅僅朝向我們,還有很多當事群體。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不是靠少數的名校生的高尚之舉就能解決的。要是輿論逼著名校生都去不發達地區奉獻自我,這就變成一種道德綁架了。

圖片來源:「你次飯沒」微博截圖

W | 和你的個人經歷不太一樣,在媒體的大量報導和採訪中,我們看到的那些選擇中學老師或者其他體制內工作的名校生,很多都是出於戶口、學區房等現實考慮。比如說,在一個網絡節目中,中文男足胡老師就坦言自己現在的體制內工作是為了戶口,甚至有「我用青春換戶口」的說法,對此你怎麼看?

Z | 我注意到提問中用了好幾次「很多」這個詞,我也一直在回答中表示質疑,到底多大比例呢?是否有數據支撐呢?我個人不敢斷言,因為我確實沒有做過仔細的調查,所以我一旦認同你這個「很多人」的說法,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認同了提問中的隱藏看法。因為我目前處在求職過程中,所以我遇到的同類人可能比你多,我的印象是,和我想法一樣的求職者不在少數,一方面他們有教學的專長,擅長交流與教學表達,另一方面他們有這方面的職業理想,並不就是簡單地因為解決戶口,下一代有保障這些現實原因。不能否認大家會有這樣現實因素的考量,我也會有,但是這個考量在選擇中佔的比重到底有多大呢,至少就我所觀察到的,可能沒有外界宣傳得那麼誇張和絕對。

文 | 小發

圖 | 百度;微博;「你次飯沒」視頻截圖

審稿 | 遲欣宇

原標題:《對話人大文學碩士:別用名校學歷綁架我們的個人選擇 | 圍爐·RUC》

相關焦點

  • 在職進修新選擇 「網上人大」推出碩士課程教育
    千龍教育訊(記者陳嵐)隨著終身教育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今,很多工作算不錯的在職人員也回頭進修,以求摘得碩士研究生的「桂冠」,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注入新的資本,這似乎已經成為了職業人的一種時尚選擇。
  • 復旦碩士做房產中介,廈大碩士開店賣滷味:名校碩士也不值錢了?
    廈門大學碩士郭奇畢業6年,經歷多次創業後,在福建漳州開了一家滷味店,打算把家裡100多年的滷味手藝傳承下去,用在廈大學到的管理教育理念和滷味店經營結合,爭取把滷料公司做到上市。985碩士做房產中介、賣滷味,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任性。但是,生活的挫折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與自由,做普通的房產中介也好,做滷味開店也好,只要有生活目標和追求的理想就好。不是所有的985高校畢業生都有機會坐在辦公室裡吹空調,也不是賣滷味就是沒有生活追求。
  • 名校畢業的高學歷人才當中學老師 是「大材小用」嗎?
    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教師隊伍中來  米蘇(霞山)  其實,名校畢業的高學歷人才到中學去任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像人大附中、南開中學這樣的全國知名中學,早就把招聘高學歷老師當作一種「常態」。  在傳統觀念裡,本科師範生擔任中小學老師是足夠勝任的了,碩士、博士就應該去教大學生,去搞學科研究之類的,如果讓碩士、博士來擔任,就是大材小用了。但實際上,在人才濟濟的今天,碩士、博士乃至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到中學教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發達城市重點中學每年都有很多名校碩士、博士去當老師,甚至在不少小學也有。
  • 「對不起,我們招人只看第一學歷!」985碩士也很無奈!
    「對不起,我們招人只看第一學歷!」985碩士也無奈!985研究生面試遭拒:企業只看第一學歷,不看最高學歷!有一句老話叫:英雄不問出處。這話要是放在大學生求職就業上就無效了。企業為何看重第一學歷?從企業的角度,應該說,看重第一學曆本身並沒有錯。只要合法合理,企業願意怎麼招牌人才那是企業自己的選擇和考量,無可厚非。另外,企業更不是傻子,他們看重第一學歷實際上是非常務實、注重效率的做法。且不說考上985、211的人在高中的時候付出了多少努力,單說上大學後享受到的資源都是不一樣的。
  • 27位名校博士選擇入職中學?!頂尖人才浪費了嗎?
    該校2019年擬招聘的35名教師名單顯示,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有20人,還有1人畢業於哈佛大學,且32人是研究生學歷,3人是博士(後)↓深圳中學官網顯示,該校堅持「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近幾年從哈佛大學、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海內外名校引進了百餘位優秀畢業生入職深中。
  • 27位名校博士選擇入職中學,頂尖人才浪費了嗎?
    該校2019年擬招聘的35名教師名單顯示,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有20人,還有1人畢業於哈佛大學,且32人是研究生學歷,3人是博士(後)↓深圳中學官網顯示,該校堅持「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近幾年從哈佛大學、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海內外名校引進了百餘位優秀畢業生入職深中。
  • 莫被「成功學」綁架人生選擇
    來源:中國教育報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得主,在數學、物理和信息學方面很早就展露天才,之後保送清華,進入「姚班」,清華碩士畢業後就職於摩根大通、谷歌……在知乎上的一則「徵友帖」讓張昆瑋令人出乎意料的職業選擇受到關注、被熱議。有人不理解,也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但張昆瑋內心篤定,就像當初他發現自己不擅長科研後毅然放棄攻讀博士學位。因為「我不願意像成功學說的一樣,為了成功捨棄一切,我想在工作之中融入愛好,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也就像他的校友同學所說的,學歷應該是給一個人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束縛人生的枷鎖。
  • 莫被「成功學」綁架人生選擇
    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得主,在數學、物理和信息學方面很早就展露天才,之後保送清華,進入「姚班」,清華碩士畢業後就職於摩根大通、谷歌……張昆瑋擁有光鮮耀眼的簡歷,但在谷歌工作兩年後,他選擇回鄉任教,在家鄉山西的一所二本院校
  • 「對不起,雙非碩士學歷,我們公司不招!」網友坐不住了
    「對不起,雙非碩士學歷,我們公司不招!」網友坐不住了 雙非女碩士求職遭拒:雙非碩士被就業歧視,到底冤不冤? 一方面,企業在招人的時候依然存在著「名校情結」,也不單單是企業,我們整個社會都有著這樣的名校崇拜情結。所以,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會優先考慮那些畢業於985、211等名校的學生,這也有助於企業減少篩選人選的成本。從企業角度看,這樣做似乎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多,每年似乎都是最難就業季。
  • 「抱歉,我們只看第一學歷!」網友:碩士博士白讀了?
    「抱歉,我們只看第一學歷!」HR如是說。01、HR為何看重第一學歷第一學歷,這詞剛聽到時,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高考若是考不上清北、985、211等名校,相信大多數人都通過考研來升級自己的學歷,甚至留學鍍金也有之。但近年來,隨著留學生的基數越來越大,再加上時不時來個負面影響,更有甚者為了留學鍍金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小留學生」。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麼?
  • 985碩士面試頭條,被HR鄙視第一學歷:sorry,我們只要雙985!
    為什麼,985名校碩士怎麼到了別人那裡也變得一文不值了呢?說沒用,可能是因為,如今很多招聘單位不看研究生學歷只看第一學歷的出身。這是我們誰都無法否認的事實,但就因為這樣個別的存在就全盤否認普通本科生考研上名校的價值簡直就是出身歧視。在網際網路職場論壇,一位985碩士發帖感慨到。
  • 【學歷】專升碩騙人?學歷逆襲!真的可以衝擊名校嗎?
    專 升 碩 首先中日的學制不同,日本想要讀修士也就是我們的碩士需要滿足16年的教育經歷。 但是國內的大專是15年,比本科生少一年。 所以相當一部分的日本國公立大學以及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學明確表示只招收滿足16年教育也就是本科學歷的人。
  • 女碩士偷鍋被抓,別讓低素質侮辱你的高學歷
    民警詢問後發現,這名29歲的女子今年4月剛從國外大學碩士畢業,是正經的海歸碩士。回國後,她還順利地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如今月入過萬。很難想像一個高薪高學歷的女碩士,居然會為了幾件衣服和一口炒鍋挑戰法律,丟掉尊嚴。
  • 學歷專科想提升,能讀哪裡的MBA碩士?
    ——第一學歷專科,想學MBA靠譜嗎?專科是否有資格報考。 MBA能否起到刷學歷的作用?我只想刷個學歷而已, 精力學費不是問題。——專科生考上MBA的概率有多少,機會在哪裡?規定MBA是招收專科學生的,但是真正報考的時候,還是很多院校自己卡專科學歷的學生,實際上專科生考上MBA的概率遠遠低於本科生,那我讀專科能上哪裡的MBA碩士?
  • 中國傳媒大學海外名校傳媒/藝術碩士預科招生簡章
    求學何必路漫漫,中國傳媒大學為你開通海外碩士留學新「捷徑」——本/專科畢業生的留學新選擇:中國傳媒大學預科(1年)+海外名校就讀(1年/2年)= 海外名校碩士學歷 ————————————————————————————————————
  • 「學歷」專升碩騙人?學歷逆襲!真的可以衝擊名校嗎?
    歡迎收看新一期的令和留學說本期我們來聊一聊專科生該如何去日本留學大專生或大專學歷如何去日本留學?能不能去好的學 校,都有哪些途徑。先來和各位同學科普下基礎知識。專 升 碩先中日的學制不同,日本想要讀修士也就是我們的碩士需要滿足16年的教育經歷。但是國內的大專是15年,比本科生少一年。
  • 同事把兒子送到英國留學,結果拿回來一個「中國文學碩士學位」
    今天看到有朋友發帖說他就納悶了,朋友的女兒去英國留學三年半,花費上百萬,結果拿回來一個「中國文學碩士學位」,何必呢?還不如當初在國內讀研究生,至少學到的都是正宗的。很顯然這位朋友認為這個碩士學位沒啥含金量,或者是性價比不高,但我覺得只要留學的學校是正規的,這位家長的選擇也許是很明智的,為什麼這麼講呢?
  • 「不好意思,我們只看第一學歷」,網友:985碩士也不值錢嗎?
    現在隨著本科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更多的人就選擇了繼續深造,去考取研究生來提升自己,為在以後的招聘之中脫穎而出。所以「考研熱」的大潮就隨即而來,而這種潮流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變化。大學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驕子」,現在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本科畢業,本科的學歷並不具備突出的優勢。而當很多應屆的本科畢業生,和應屆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一起競爭工作崗位時,則顯得更加明顯,除非個人能力十分強大,一般來說,單位會選擇學歷層次較高的應聘者。
  • 「不好意思,我們只看第一學歷」!網友:985碩士也不值錢嗎?
    我想很多人的回答都是985名校。是的,對於很多高中的學弟學妹來說,唯一的目標就是進入一所重點大學。這不僅是源於「名校夢」,而且還因為重點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本科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研究生考試熱度連年上升,企業的招聘門檻也在水漲船高。「雙211」、「雙985」的招聘要求也已屢見不鮮。很多人可能不僅會問到:第一學歷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 周口某高中2020錄用教師學歷公布,清一色碩士,名校畢業生不少
    而且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開始競爭教師普通編制崗位,很多二本想考教師的學生來說,基本上就快逼上了絕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河南省周口市某高中錄用高中教師的名單,看一看,現在教師編制多麼難得獲得~~快快轉發收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