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圍爐weiluflame 圍爐
前言
前有「奧賽冠軍墜落」,後有「北大李雪琴當網紅」,名校生的職業選擇一旦脫軌於大眾的期待,便會引起大量爭議。最普遍的一則是「名校碩博去中學當老師」的新聞,每年一度,久「議」不衰。那麼,名校生投身基礎教育真的是一種「墜落」嗎?又或者這種墜落是被媒體有意建構的?「用青春換戶口」是普遍的現象還是僅用於引流的口號?這篇對談或許提供了一些思路。
1註:據了解,部分有進京指標的北京公立學校可以幫助應屆生老師解決北京戶口和編制,一般需要一年時間,其中編制需要老師自己去考。
正月:男,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在讀。明年6月份應屆畢業,目前收到了兩所北京公立高中老師的offer。
W = 圍爐
Z = 正月
W | 你目前是處於畢業季嗎,求職進展如何?
Z | 我是明天六月份碩士應屆畢業,所以今年大概7月份開始找工作,目前手上有兩所公立高中的offer。
W | 你自己選擇去當中學老師的原因是什麼?
Z | 我也沒有說非得當教師不可,除了教師的職位,我也有尋找其他的工作,所以目前仍然處於求職過程當中,最後的去向還未最終落實。但是從事教育行業確實是我一直以來的職業理想之一。從開始有職業觀念,或者找工作觀念開始,我最想做的就是老師。當然最初想法是不成熟的,可能上小學的時候會覺得當老師還挺好玩的,可以教這麼多學生,到了初高中之後,就會考慮到當老師比較穩定,還有寒暑假等等,上了大學則會更深層次的考慮職業理想啊,人生價值啊等等。但是無論怎樣看待這個職業,我想當老師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或者說,在我心中的職業選擇等級,一直都沒有變低。這和我的個人經歷有關。因為我是個留守兒童,我的大部分人格教育都是學校和老師幫我完成的,這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對老師這個職業有先天性的好感,我也希望用我的努力去影響一些學生。
W | 如果你想當老師的話,那為什麼會選擇在北京當老師?
Z | 一個是我有比較強的留北意願,我在北京生活了7年,習慣了這邊的生活。留在北京的話,回學校見自己的老師們也比較方便;另一個是我比較喜歡這個城市,很多我喜歡的東西,比如京劇、相聲等等,在北京接觸都更加方便。當然我也會考慮一些現實的因素,比如戶口,比如工資,比如學區房,但是「喜歡」可能是我最終選擇留在北京更加內核的東西。
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擬錄名單一經公示,便引起網友熱議。
W | 現在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選擇去當中學老師,每年都會出現報導這一現象的新聞,每次報導都會引起很多網友的震驚和質疑,對此你怎麼看?
Z | 這個現象成為熱議話題不可否認。但是這些媒體在報導的時候,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足夠全面呢?這裡面是否也存在吸引眼球或炒話題的因素?討論的大眾本身立場也很複雜。首先,這是「低就」還是「高就」都很難說。我們面臨的就業競爭是很激烈的,今年尤甚,說句半開玩笑的話,今年能找到一份大眾眼中的「正經工作」,本身就挺不容易的了。我面試的時候也見過比我學歷更高的應聘者被刷掉了。說回你的問題,大眾產生「你們怎麼就去中學當老師了呢」的想法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覺得中學給的待遇配不上名校的學歷,比如工資相對其他行業不算高,職業成長空間比較固定等。但是,教師本身是一個也應當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只不過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抱有這份尊敬;其次,這也需要更廣泛的力量去改變,比如說教師工資待遇的調整、整個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等,從而達到一種平衡。而且改變的也不應該是名校生不去當老師了,而是人們不再會覺得這能成為一個新聞了。
W | 「名校畢業去當中學老師」在大眾視角上被當做一種「墜落」,並且出現了「浪費人才」「大材小用」乃至「浪費國家的培養」等一系列指控,你怎麼看?
Z | 名校生當中學老師並不是人才的浪費,而是對於國內基礎教育的一件好事,長久以後中國的教育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方面,當高中老師確實不再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學術問題上,而是把正確的觀念、學習方法、知識等等傳授給學生,從而達到每一代人所接受的知識的更新。另一方面,其實我當高中老師都會有惴惴不安的感覺,因為現在的知識更新太快了,我會問自己,在大學學到的專業知識在教授學生上是否足夠?所以,為了勝任這個崗位,我依舊需要不斷的學習。而且,無論是國家還是大學,在培養我們的時候並沒有要求我們必須做什麼,他們是默認大學生畢業了可以自由選擇各種正當職業的,就好像我們在文學院學習了四年或七年,老師們也都默認了不會是所有的文學院學生都當學者的。所以怎麼會是浪費呢?這種「大材小用」或者「浪費」的觀點,多少也帶有一點點隱性的歧視吧,名校生是「大材」,那誰是「小材」呢?退一步來說,持這種說法的人,是願意自己的孩子被「大材」教育還是「小材」教育呢?
W | 那麼,你覺得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老師教授給學生的是你學到的學術知識還是考試會考的東西?
Z | 對我而言,我首先想要教給學生是正確的人生態度,然後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知識。你說的兩部分內容,首先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之下,考試會考的東西是老師必須教給學生的,這是一個老師最基礎的責任,其實話說回來,目前考試要考的很多知識也確實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東西,只不過大家太過於重視考試成績,所以對這些知識的內化與運用好像反而不那麼看重了。至於說可能會講一些偏學術性的內容,是我作為一個老師的自我要求吧。我會引導有興趣或者有餘力的學生去做這方面的探索或習得,學生沒有這些知識可能並不會影響高考,但是班上的三四十個學生中,可能會有一個因此對文學研究有了興趣,以後走上了文學或者學術的道路也未可知。
W | 外界對這種現象格外敏感可能是因為一種過程與結果、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學生們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上名校又畢了業,最後的結果是成為了看似「稀鬆平常」的中學老師。你怎麼看這種心理?
Z | 我覺得,名校學生當中學老師不是一種下行的選擇。這和北大李雪琴受到非議類似,她當網紅受到的爭議和我們當中學老師受到的爭議來自於同一種「學歷凝視」。一方面,現在已經不是像古代那樣,一旦金榜題名就魚躍龍門,從此不用愁了,所以不應該再用學歷的刻板印象去衡量別人的選擇。「不要用北大學歷綁架李雪琴」,也就不要用名校學歷綁架我們的自由選擇。另一方面是職業平等觀,批評這一現象的人可能還是存在當中學老師相比於其他職業較為「低級」的觀念吧,那現在很多他們眼中的名校畢業生也選擇當老師,其實我覺得對轉變這種觀念也是有幫助的。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詩》)
W | 那麼會不會導致這樣一種結果,一線城市的孩子有名校碩博教,那么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縣城呢,他們的老師大多只是普通的師範類學校畢業,比如說衡水的老師大多是河北師範大學的本科生,天津地區的中學老師很多是天津師範大學畢業,但是所有學生都要面臨最終的高考選拔。這種師資的巨大差距是否加劇了教育不公平?
Z | 事實上,其他地區的教師招聘標準也在逐漸提高,很多二三線城市的中學也在招收985,211的畢業生來當老師,隨著教育的發展和學生自身水平的提高,這會慢慢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另一方面,我們得承認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差距,但是同時,高考之所以仍然是目前相對公平的考核方式,就是因為高考命題會考慮到這樣的差異,照顧到全國的情況。而且,現在國家政策也會向教育資源相對落後的地區傾斜,比如貧困生專項計劃、各種大學生長短期的邊遠地區支教等等。還有,不是說不能批評或指責,但是即使要指責,這種指責也不應該僅僅朝向我們,還有很多當事群體。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不是靠少數的名校生的高尚之舉就能解決的。要是輿論逼著名校生都去不發達地區奉獻自我,這就變成一種道德綁架了。
圖片來源:「你次飯沒」微博截圖
W | 和你的個人經歷不太一樣,在媒體的大量報導和採訪中,我們看到的那些選擇中學老師或者其他體制內工作的名校生,很多都是出於戶口、學區房等現實考慮。比如說,在一個網絡節目中,中文男足胡老師就坦言自己現在的體制內工作是為了戶口,甚至有「我用青春換戶口」的說法,對此你怎麼看?
Z | 我注意到提問中用了好幾次「很多」這個詞,我也一直在回答中表示質疑,到底多大比例呢?是否有數據支撐呢?我個人不敢斷言,因為我確實沒有做過仔細的調查,所以我一旦認同你這個「很多人」的說法,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認同了提問中的隱藏看法。因為我目前處在求職過程中,所以我遇到的同類人可能比你多,我的印象是,和我想法一樣的求職者不在少數,一方面他們有教學的專長,擅長交流與教學表達,另一方面他們有這方面的職業理想,並不就是簡單地因為解決戶口,下一代有保障這些現實原因。不能否認大家會有這樣現實因素的考量,我也會有,但是這個考量在選擇中佔的比重到底有多大呢,至少就我所觀察到的,可能沒有外界宣傳得那麼誇張和絕對。
文 | 小發
圖 | 百度;微博;「你次飯沒」視頻截圖
審稿 | 遲欣宇
原標題:《對話人大文學碩士:別用名校學歷綁架我們的個人選擇 | 圍爐·R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