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鄉關何處是?

2021-02-23 少小離臨州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讀到這兩句詩大約是初中時,一見,便愛到極致。

其時,我就在故鄉讀書,年紀尚小,甚至連故鄉的概念都沒有,可這兩句詩就是直擊心坎,再難忘懷。鄉關何處,鄉關何處,於崔顥,大概是思念和牽掛,而我,則是追問,是一生的找尋。

我與故鄉是疏離的,甚至提起那兩個字時,是侷促,是躲避,是置身局外的感覺,似乎與我沒有關係。記得剛到北京時,終於長舒了一口氣,別人問起你哪兒人時,回答的口氣坦然而驕傲:山西人。

其實,最美的時光、最好的朋友、最親的同學,都和故鄉不無關係,但這些都讓我懸浮在故鄉之上,在我心裡,他們是他們,和那片鄉土是割裂的,我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格格不入地漂泊著,使命仿佛就是逃離。

這和我的生活際遇不無關係。

我生活在縣城,起先住在真武山下一個大雜院的一孔窯洞裡,沒有自家的田地,也沒有自家的院子,後來,又輾轉寄居,基本沒有一個固定的,可以攀附鄉愁意義的家。

小時候父母離異,記事就沒有見過父親,但我從沒有像小說中寫的那些傻孩子一樣,回家向媽媽要爸爸之類,從大人聊天的片言隻語中,我約略就知道了自己的家庭是怎麼回事,也天然地知道這件事對母親的傷害,我們都避而不談。在一個族群中,你和別人不一樣,本身就極容易自卑和不安全。這樣的感覺一直伴隨著我的童年。再加上小朋友不懂事,一有矛盾就拿這個作為武器來攻訐,以至於我很長時間不敢和同學交往,更不敢挑戰他們,直到小學四年級才有了第一個朋友。

縣城太小了,一城之中就是左鄰右舍,那種或同情、或睥睨、或我什麼都瞭然的眼光,都讓我覺得無處可遁,那種對父親情況的關切的或者不明就裡的追問,都讓我覺得無比尷尬。

我隨母姓,是外婆帶大的,在清明上墳這樣的尋根祭祖意味特別明顯的活動中,我一直跟著外婆去祭奠她的母親——我母親口中念念不忘的外婆。祭祖和未曾謀面的親情自然沒問題,但要論尋根,那種感覺還真不是那麼堅定。

父系那一族就更不用說了,前一陣省城的一個朋友說起我和他是同根,他當然是習慣上以父系來論,時過境遷,我現在當然也可以坦然來聊這件事,但完全不記得他說的那個村名是什麼了,更不記得那些枝枝杈杈的關係。真的是哪兒說哪兒了,談資而已。

故鄉,那是自己的根系所在,但我就是想離開,一點也不可口的食物,冬天燒煤時爐子裡倒不完的灰,那光禿禿一望無際讓人絕望的黃土,說句好話聊個天都像吵架的尖聲利嗓,都讓我在極強的離開欲望和極弱的離開能力間糾結著,美好生活基本就是靠嚮往。

攝影:馬老師

記得上大學的第一節寫作課,讓我們寫《故鄉的秋》,其時,少小離鄉,想家想得要哭,同學們的文章寫得字字深情,只有我,整個蒙圈,故鄉的秋是啥樣,完全沒有感覺沒有概念,記得當時和馬老師在東峁的河灘地裡偷過西葫蘆,還是她偷的,那算嗎?

故鄉的人特別抱團兒,認識不認識,只要是鄉人,一見面就有了勾肩搭背的親熱,我上大學時,總是怯怯地,看著他們卻不敢親近,或者,是不再想和這個地方有牽連。總之,自己是不大合群的。

後來大學畢業,工作分配到太原,在太原成家生子,可在這個城市,一不留神公交車上就能聽到那熟悉而尖利的鄉音,而我,因為外婆的緣故就這樣在老家和太原兩地撕扯著,漂泊著。

再後來,外婆離世,我也上了研究生,那一年,我來北京遊學,第一次看見北京,看見一大片一大片灰色的牆,頓時心靈安靜,那一次,我在北師大呆了半個月,全然沒有要去景點的半分念想,總覺得以後還會有很多機會看遍北京。神奇的是,研究生畢業後我居然進了北京,母親也離開老家,來到京城。妹妹在我生拉硬扯的勸說下,終於帶孩子到太原上學;弟弟隨後也定居太原。我和故鄉的聯繫,只剩下了外婆的一座墳塋,應該是有十幾年的時間吧,再沒有回去。

但是,這個我曾經義無反顧想要逃離的地方何曾走遠…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流行跳健美操,宿舍也有人去學,其中有個動作腳前前後後繞來繞去,有人怎麼也不會,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從上鋪跳下來給她們示範了一下。我這人一不早起,二不學操,居然做對這個動作讓她們很是詫異。其實,那就是老家扭秧歌的基本步伐,我不會跳也沒跳過,可是就會的自然而然。

剛到北京,租住了老薛同學單位的房子,我和老薛同學並不認識,是朋友介紹的,他純然是因為老鄉幫忙。當時和人合租,面對著合租人的蠻不講理,我目瞪口呆束手無策,老薛同學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我第一次知道人說話可以這樣直截了當,痛快淋漓。沒想到,在茫茫京城,我自以為讓人心安的地方,是一個素未謀面的故鄉人讓我感受到安心。生活在京城的這些年,也有新朋,但一有事情,幫忙的還是那些可能很久都沒有聯繫的故人。

攝影:故鄉好友賀老師

故鄉在晉西北,對它的認知遠沒有對全國其他的旅遊景區更熟悉,不知道它的地形地 貌,來龍去脈,也不知道這裡的歷史,山西從北到南一路走來,就是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中國的濫觴,唯獨它蜷縮到黃河的邊緣,無聲無息。

故鄉窮山惡水,人口眾多,離開之後我才知道我們是全國著名的貧困縣,那裡的自然環境不適合人類生存,人常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我想說,貧窮限制了我們對貧窮的理解,身在其中時其實也沒覺得多苦。好幾個同學都說過,當我們扶貧救災到外省的時候,覺得他們的貧和災遠遠優於我們的常態。所以,這方水土塑造給我的能吃苦能抗爭,努力向上,堅忍不拔,連同粗糙,都已經是自己的一部分,別無選擇。

更匪夷所思的是,近年來,那些我以前碰都不碰的油糕、莜麵,還有胡蘿蔔惡,都日益美味起來。在京城多年,身體不舒服時,母親便給我做一碗西葫蘆片片掛麵湯;家裡誰過生日了,母親還是要蒸油糕;每年的年夜飯,我在北京吃的卻是渾酒涼菜和羊肉餡的餃子。

日暮鄉關何處是?!


鄉關,或者根本就不是山也不是水,只是塑造你靈魂的回憶,是安撫你舌尖的味道,是讓你心安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崔顥經典七律賞析:「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歌中的最後兩句表達的最為明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對於一個遊子來說,沒有什麼不能引起他的思鄉之情。雖然在面對回鄉的機會的時候,也未必選擇回鄉,但是在看到秋日、日暮、暮靄這樣景色的時候,第一想到的依然是那個縹緲的故鄉,而那種情緒瀰漫心頭,就是這句著名的「煙波江上使人愁」。
  • 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報恩錄》記載,在黃鶴樓還沒有聳立在綿亙蜿蜒的蛇山之巔時,山腳下有個小酒店,老闆是個老實本分的當地人。更遠處的鸚鵡洲上,萋萋芳草在夕陽的殘照中,染上了幾分溫暖,翩躚搖曳的枝兒、葉兒仿佛在向常年棲息於小洲上的鳥兒們,無聲地呼喚著:日暮了,外出的孩子們,快快歸來吧!「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留戀芳草不歸的王孫啊,你可知,散落天涯的遊子無時無刻不思念故土啊!
  • 草書欣賞: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譯文】:昔人已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茂盛。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呢?眼前只見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 誰堪疫情賦詩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_____摘自 唐 崔顥《黃鶴樓》)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竟然是第一唐詩,憑什麼?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黃鶴樓》在歷史上名氣極大。當代有學者做過一本《唐詩排行榜》,他統計了很多數據,比如歷朝歷代選唐詩的數據,歷朝歷代評點唐詩的數據,二十世紀學者研究唐詩的論文數據,等等。根據這些數據,他計算出了一百首影響力最大、最被人關注的唐詩,並做了一個排行榜。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起看看!
    直到有天我在塞納河的橋上,極目凝望著水上緩緩流淌的爛漫晚霞,心頭突地一下,竟跳出崔顥的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呵,莫非你是在呼喚我,不要忘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國和家?家,無疑是鄉愁最典型的象徵。別看人類強大,實質與蝸牛或寄居蟹差不多,走哪都少不了一隻有形無形的殼。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是種不能提的傷痕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難忘,故居難歸,舉目四望,盡為他鄉之景,側耳細聽,滿是異國之音。禁不住愁思上湧,思緒翻飛,全然都是故國的一首《黃鶴樓》。老夫子的講解又漸漸入耳來:昔日神仙已經駕著黃鶴飛去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黃鶴樓。
  • 「美文選粹」鄉關何處
    餘秋雨先生這篇《鄉關何處》的子話題無疑就是標題裡的這個「鄉關」。鄉關,意思是指故鄉。關於故鄉的一切,餘秋雨先生有著怎樣的見解與體驗呢?讓我們循著餘先生設定的中心話題與子話題,一起去理清思路,觸摸旨趣。①本文的標題,取自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一詩中的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野夫:《鄉關何處》鄉愁是一種重負,也是一種痛苦情緒的表達
    然而,當翻開野夫的散文集《鄉關何處》,卻看到了他對於鄉愁別樣的敘述與理解,以及一種沉重情緒的表達。正如他自己對此散文集所言: 「許多年來,我問過無數人的故鄉何在,大多數都不知所云。故鄉於很多人來說,是必須要扔掉的裹腳布;仿佛不遺忘,他們更難以飛得更高走得更遠。而我若干年來卻像一個遺老,總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詩酒猖狂之餘,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一段鄉愁。」
  • 偉人詩詞:孩兒立志出鄉關
    他在即將踏上出門求學之路時,留了一首詩給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詩是偉人改寫的日本人的作品。日本「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他曾有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 看江城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