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是種不能提的傷痕

2020-12-19 火鍋好劇

鄉愁:不能提的傷痕,不能憶的舊淚

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鄉愁難忘,故居難歸,舉目四望,盡為他鄉之景,側耳細聽,滿是異國之音。禁不住愁思上湧,思緒翻飛,全然都是故國的一首《黃鶴樓》。老夫子的講解又漸漸入耳來:昔日神仙已經駕著黃鶴飛去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黃鶴樓。黃鶴離開之後便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飄蕩的白雲,陽光下的樹木清楚可見,鸚鵡洲上覆蓋著茵茵青草。天色已經不早,舉目四望,故鄉卻在何處?浮現在眼前的只有雲霧籠蓋的江面,令人愁上添愁。

少時背誦此詩,只是一味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全然不解其中滋味。快馬平劍少年,仍不知歲月單薄。直到長大離鄉,與父母相別,到一個新的地方,才品味到詩中的滋味。看著夕陽西下,獨自在外遊子身負餘暉,疲憊的目光所及之處,是江上的滾滾煙波,是振翅南飛的歸雁,是農戶的嫋嫋炊煙,唯獨沒有故鄉熟悉的深巷杏花,稚子咿呀,雙親呼喚。收回目光,又繼續在陌生的城市與陌生的人做著陌生的事。

崔顥登上黃鶴樓,看到的是仙人駕著仙鶴飛走後空空如也的黃鶴樓,聽到的是滔滔江水和微微春風的合奏,心中的憧憬與現實的沒落狠狠碰撞,激出了苦苦隱藏的鄉愁。長嘆一聲黃鶴遠去,不知何日才回舊地重遊,白雲蒼狗,歲月如梭,千百萬年來只有白雲飄去復歸來,他徜徉在歲月的長河中,給思緒以無盡的放飛,無論在這黃鶴樓發生了什麼,過去了什麼,都已飄散在歷史的雲煙中,留下的唯獨只有一段任海枯石爛、地老天荒也無法化去的綿綿鄉愁,一種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情。詩人又舉目四望,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見,更能看清楚芳草繁茂的鸚鵡洲。筆鋒一轉,由虛入實,從虛幻的仙鶴轉向黃鶴樓下的茵茵青草,濤濤江河,空明而又悠遠的景色,樂景以襯哀情,更抒發了詩人的悠悠鄉愁,淡淡哀思。

夕陽之下舉目不見長安的濃厚哀思便噴薄而出,落日餘暉,閒了棋盤,懶了書畫棋譜,且看這磅礴山河,何處才是歸途?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江上的霧藹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流光容易把人拋,濃濃鄉愁,關住了多少寂寞靈魂,雖說君子如蘭,可誰又能拋棄塵世繁華,放下情感執念,辭別故人,獨居深山空谷。鄉愁,是多少人心胸中割捨不去的情感,是多少年放不下的心中的一塊巨石。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有人打馬天涯,萍蹤浪跡,有人聽雨客舟,追憶少年風華,有人獨倚柴門,看盡人間芳菲。少小離家是瀟灑飄逸,鮮衣怒馬少年時,且歌且行且從容,壯年時聽雨客舟下,遲暮之感隨著悲涼之景飲酒而下,頓感蒼涼悲壯,閒愁迷茫。古往今來,鄉愁都是不變的話題。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裡的綿綿思語,穿過歲月的長河,到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的哀哀悲泣,相互連成絲線;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在重陽節的聲聲輕嘆,順著歷史的流光,到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的點點愁思,織成搖光的薄紗;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的絲絲愁緒,到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的縷縷鄉思,繪出古今往來多少他鄉遊子,斷腸之人的鄉愁。

人們常說,只有離開故鄉,方才知道故鄉的美好,明白心中的牽念。躺在床上,閉著眼,思緒遠遊,又看到了故鄉的一水,一木,一花,一草,又聽到了漁夫唱晚,攤販叫賣,注意到了嫋嫋炊煙,澹澹水波,感受到了撩人的暖風,淡雅的花香。思鄉的愁緒,是我夢醒後的一聲嘆息。思想的愁緒,是村莊上空嫋嫋的炊煙。在那若隱若現的夢境中,又能看到父母勞作的背影,又能聽到兒時玩伴的嬉笑怒罵,又能感受到門前潺潺河水的清涼,又能嗅到初春青草淡雅的清新。鄉愁啊,纂刻進骨子,埋藏在心底,抒發在文字裡,鄉愁啊,好似一張張滿的帆,帶著我晃晃悠悠的夢回舊思,沉浸在其中,不能也不想出來。

相關焦點

  • 崔顥經典七律賞析:「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登高》寫的是秋日一個人的孤獨,無論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都在寫人到中年的孤苦;而崔顥的唐詩雖然也寫的是秋天,但是表達的情感卻在於思鄉。詩歌中的最後兩句表達的最為明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對於一個遊子來說,沒有什麼不能引起他的思鄉之情。
  • 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報恩錄》記載,在黃鶴樓還沒有聳立在綿亙蜿蜒的蛇山之巔時,山腳下有個小酒店,老闆是個老實本分的當地人。年少時曾聽人言,獨自莫登高,只作笑談。而今,登上這黃鶴樓,方才知曉,此言誠然!少年不識愁滋味,多少真情都被淡漠在了無意間。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起看看!
    這裡是你們永遠的避風港——籠罩我好久的悲觀、抑鬱煙消雲散,好些天我都在巴望著回老家的時候快點到來——莫非,這份情懷就是鄉愁?雖然,回老家的心願直到許多年後才得以實現,但「老家」給我的某種感動卻成了永久不滅的烙印。那時交通還很不方便,初次回老家探親的我,被村前那雖淺卻寬的大沙河擋住了腳步。
  • 草書欣賞: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譯文】:昔人已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茂盛。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呢?眼前只見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竟然是第一唐詩,憑什麼?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黃鶴樓》在歷史上名氣極大。當代有學者做過一本《唐詩排行榜》,他統計了很多數據,比如歷朝歷代選唐詩的數據,歷朝歷代評點唐詩的數據,二十世紀學者研究唐詩的論文數據,等等。根據這些數據,他計算出了一百首影響力最大、最被人關注的唐詩,並做了一個排行榜。
  • 誰堪疫情賦詩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戰爭「、」天災「、」瘟疫「從來都是毀滅家園、使人痛徹心肺的惡魔。給庚子初春塗抹上再多現代的色彩也遮掩不了曠古仇怨,即使只看過一眼那些突然間與所有人形影相隨的邪惡詞彙:「疑似、感染、確診、隔離、急救、危重", 還有很多……人們從這裡找不出一絲美感,不會有哪一個善良的人願意用它來汙染詩畫
  • 日暮鄉關何處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讀到這兩句詩大約是初中時,一見,便愛到極致。
  • 古詩中的75句使「人愁」,滲透著無奈的美麗,煙波江上使人愁
    古詩中使「人愁」的句子75句句句滲透著無奈的美麗編輯:艾曉東2020年5月6日1.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顥2.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 李白3. 風帆茫茫隔河洲。送君此去令人愁。[唐] 李白4. 半世天涯倦遠遊,還鄉不減旅人愁。[宋] 陸遊5. 斷腸怕上夕陽樓。古人不見使人愁。[金] 段成己6. 未必月明知此意。秋風也不管人愁。
  • 「美文選粹」鄉關何處
    餘秋雨先生這篇《鄉關何處》的子話題無疑就是標題裡的這個「鄉關」。鄉關,意思是指故鄉。關於故鄉的一切,餘秋雨先生有著怎樣的見解與體驗呢?讓我們循著餘先生設定的中心話題與子話題,一起去理清思路,觸摸旨趣。①本文的標題,取自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一詩中的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煙波江上
    站在煙波尾大堤上,目送長江滾滾東去,那浩浩淼淼的水面上,總是籠著一層薄薄的輕煙,那升騰著的水汽,與天相接的剎那,江便倏然消失了。我不知是誰給這一灣江灘取了這樣一個詩意的名字。我想,煙波,顧名思義,是指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它總是要與一個「愁」字緊密相聯的吧?「日暮鄉關何處是?
  • 野夫:《鄉關何處》鄉愁是一種重負,也是一種痛苦情緒的表達
    鄉愁,對很多人來說,是對對故鄉的情懷牽連。也有人說: 鄉愁,是一杯烈酒,在醇酣中回味。然而,當翻開野夫的散文集《鄉關何處》,卻看到了他對於鄉愁別樣的敘述與理解,以及一種沉重情緒的表達。正如他自己對此散文集所言: 「許多年來,我問過無數人的故鄉何在,大多數都不知所云。故鄉於很多人來說,是必須要扔掉的裹腳布;仿佛不遺忘,他們更難以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 黃鶴樓——煙波江上 因一樓而醉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啊,該去看看,看看那享譽華夏的「天下江山第一樓」,看看那曾經有著無數文人墨客足跡的歷史名勝,尋覓那曾有黃鶴展翅而起的神奇故事。
  • 《煙波江上》的那隻——讀姜坤的畫
    《煙波江上》的那隻鳥——讀姜坤的畫姜坤作品《煙波江上》。周實 姜坤有畫《煙波江上》。 畫面上,一隻鳥,溼漉漉地蹲伏在一根風中的蘆葦上,頸脖向前探伸著,眼睛死死地盯著下面,尖喙利得像把匕首,翅膀欲張未張的,仿佛就要一衝而下。它下面有什麼呢?不用說,就是魚。妨礙它的是什麼呢?當然就是煙波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唐詩宋詞裡的「愁」,字字戳心,句句催淚,怎一個愁字了得!
    鄉愁,離愁,思愁,種種愁。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愁」恐怕是人類最易觸碰到的情感了,它時刻尾隨著我們,並乘機侵佔我們。〔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張祜《胡渭州》: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長江萬裡流。 鄉國不知何處是,雲山漫漫使人愁。
  • 鄉愁:記起「我從哪裡來」才知道「我要到哪裡去」
    鄉愁作為一種文化記憶,它所表達的或者是憂國憂民的情感,或者是對於漂泊動蕩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等等,都無不生動地表達出了古人悠悠不盡的思鄉感受。
  • 「初唐四傑」盧照鄰的一首思鄉詩,短短四句28字,寫盡無限鄉愁!
    古往今來,遠遊他鄉的人都會有過思鄉的情懷,在唐詩中思鄉詩更是佔了很大的比例,留下了很多寄託鄉愁的詩句,比如,崔顥在《黃鶴樓》中說「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中說「今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