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波江上

2020-12-18 人民網

《臘月》白統緒繪

這裡便是煙波尾,長江湖南段最後一段岸線。

站在煙波尾大堤上,目送長江滾滾東去,那浩浩淼淼的水面上,總是籠著一層薄薄的輕煙,那升騰著的水汽,與天相接的剎那,江便倏然消失了。

我不知是誰給這一灣江灘取了這樣一個詩意的名字。我想,煙波,顧名思義,是指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它總是要與一個「愁」字緊密相聯的吧?「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今宵誰釣江心月,千裡煙波一葉舟」……這是漂泊者對岸的渴望,一個異鄉人對歸宿的期許。我知道,在文字的江湖裡有多少詩意,生命的江湖裡就有多少坎坷。而腳下這堅實的堤岸,這如畫的風景,而今卻是另一番情形,恐怕難以讓人生出煙波的縹緲與離愁了吧。

站在奔流的江水前,我腦海中思考的是堤與岸的哲學。

岸是永恆的,天地之間,有了江河湖海,就有了岸,而堤呢?沿著時光的河流上溯,十年,三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遠,這裡有岸,但有堤嗎?

堤的出現,總是與水患相伴相生的。每逢汛期,長江便如一匹狂野的奔獸,突破岸的束縛與羈絆,淹沒村莊,衝毀房屋,人們為了制服它,便有了堤。

據史載,長江中遊荊江段,歷來是水患最嚴重的江段,所以人稱「萬裡長江,險在荊江」。臨荊江而居的臨湘,從唐末設縣起,便註定了與水患為伴。縱觀臨湘千年的歷史,便是一部水患的歷史。《臨湘縣誌·地理》記載,臨湘自設縣始至解放初,共發生水災470次,決堤97次。每逢夏水襄陵,脆弱的江堤禁不住洪峰的衝刷而轟然決口,長江沿岸頓成千裡澤國,豈只一個愁字了得?因為連年水患,清光緒七年(1881年),時任臺灣道臺的臨湘人劉璈捐資在江邊的儒磯之上修建了一座八方七級,高33米的磚塔,企圖鎮住河妖。可狂野的長江豈是一塔可以鎮住的?終因難以承受水患困擾,臨湘縣治於1930年由陸城搬遷至長安驛,撇下那一段低矮破敗的江堤,還有數萬在洪澇中自生自滅、四處乞討的生靈。

新中國成立以後,百萬人民匯聚成治理長江水患的強大力量。

上世紀50年代,為了徹底整治長江水患,啟動了長江分洪工程,每年的秋冬枯水之季,數百萬民工排開一字長龍,車推肩挑,在低矮的江岸,堆起了一條蜿蜒的長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大堤在不斷增高,不斷加固,無數個內垸也如張開的大口,吞吐著滾滾濁浪,千裡大堤終於將這條孽龍鎖住了。那個年代,臨江而居的農民,不分男女,從17歲到70歲,幾乎沒有誰沒修過大堤。父親也自然成了這鎖龍大軍中的一員。

父親在晚年常常說起長江撇洪工地上的往事,他說得最多的地名就是煙波尾。

當時的煙波尾還是一片低洼的葦地,黃蓋湖與長江在這裡交匯,春夏水豐,一片煙波浩渺自不必說,就算是冬天枯水時節,也是水凼遍布。齊腰深的泥沼,人陷進去,要幾個人拉才拉得出來。上世紀70年代初,父親所在的「攻堅團」被分派築這段江堤,掀起了百日大會戰,不管天晴日雨,工地上人潮如蟻,肩扛背馱,硬生生在這片泥沼地上,築起了一條長10公裡,寬8米,高2米的土堤,築起了百姓對生活的期盼。一個10公裡,又一個10公裡,從城陵磯到鐵山磯,長江臨湘段60公裡岸線,變成了60公裡堅實的長城,將千年水患的澤國,圍成了千頃糧倉。

在這次大會戰中,整整108天,父親沒有下火線,也是在這次大會戰中,父親落下了老寒腿的病根。

1998年夏天,長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洪峰過境,我被單位安排參加長江防汛,在煙波尾呆了七天七夜,那真是驚心動魄的七天七夜啊!巡堤、查管湧……當洪水漫過大堤時,扛沙包,搶築子堤,一袋袋沙石,硬是將一個個兇險的浪頭壓住,將洪峰擋在了大堤之外。

洪峰過後,國家對長江大堤再一次進行了全面整修,加高加固,萬裡長江大堤,已是固若金湯,沿江而居的人們,從此永遠告別了水患,再也不用為洪水犯愁了。整個長江中下遊平原,更是沃野千裡,稻香魚肥!

前些年,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實施沿江大開發,臨湘也奮力加入到這個浪潮之中,一個個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一個個採砂場布滿江灘,使長江遭受到大汙染、大破壞。

為了「守護好一江碧水」,去年,臨湘市全面推進長江大保護,打造「最美岸線」,關停了所有的汙染企業,取締了砂石碼頭,對長江岸線進行全線復綠……

今天的煙波尾,堤與岸在這裡融合得如此完美。堤右,坡地上,絲茅草如鋪設的綠毯,舒展著、縐斜著,看一眼便有上去打個滾的衝動。目光滑過綠毯,便是紫薇與香樟交錯的花蘺,透過花蘺,漫天金黃的油菜花滾滾而來。堤左,江灘上的大葉楊防浪林層層疊疊,林下的紫雲英,紫的、白的、粉的,流淌了一地,一眼望不到盡頭。越過江灘,長江溫順如處子,那明麗流轉的清波,將岸邊的楊柳、蘆葦、古塔,倒映其中。此刻,一艘萬噸巨輪在江面上犁浪而上,不時驚起逐浪的江豚,它們三三五五地躍出水面,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成群的白色江鷗,時而掠過水麵,時而飄過天空,那淡定從容的姿態,讓人的心魄也變得波瀾不驚。江心的沙洲上,蘺蘺的蘆葦,已織出一道密不透風的綠牆,將對岸的高樓擋成了一道蜃景,起落的野鴨與白鷺,正是蜃景裡最安逸的主人。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煙波尾春日最美的景致,但我知道,這是煙波尾最美的時代。漫步於花木掩映的江堤,看水、看雲、看天,看沙鷗翔集,看風吹草浪,我的耳邊仿佛再一次響起了「煙波江上使人愁」的句子,那是一江碧水浩浩蕩蕩的絕響,是江南岸萬頃滾滾綠浪的呢喃,是山水交匯的美麗鄉愁啊!

相關焦點

  • 《煙波江上》的那隻——讀姜坤的畫
    《煙波江上》的那隻鳥——讀姜坤的畫姜坤作品《煙波江上》。周實 姜坤有畫《煙波江上》。 畫面上,一隻鳥,溼漉漉地蹲伏在一根風中的蘆葦上,頸脖向前探伸著,眼睛死死地盯著下面,尖喙利得像把匕首,翅膀欲張未張的,仿佛就要一衝而下。它下面有什麼呢?不用說,就是魚。妨礙它的是什麼呢?當然就是煙波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春風文藝出版社推出劉漢俊戰疫主題詩集《煙波江上》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湖北人,也是黨的宣傳戰線的一員,劉漢俊先生不辭辛勞,百忙之中創作了《致敬武漢人民》《武漢,生命在呼喚》《給武漢的一封信》《九頭鳥對天使的鳴謝》《致敬武漢志願者》等七首長詩,並以「煙波江上」為題,構成了這部抗疫抒情詩集。
  • 煙波江上使人愁」
    煙波江上使人愁」。對於一個遊子來說,沒有什麼不能引起他的思鄉之情。雖然在面對回鄉的機會的時候,也未必選擇回鄉,但是在看到秋日、日暮、暮靄這樣景色的時候,第一想到的依然是那個縹緲的故鄉,而那種情緒瀰漫心頭,就是這句著名的「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之時,正是倦鳥歸林之時,在外漂泊的遊子又何嘗不是「倦鳥」呢?
  • 黃鶴樓——煙波江上 因一樓而醉
    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啊,該去看看,看看那享譽華夏的「天下江山第一樓」,看看那曾經有著無數文人墨客足跡的歷史名勝,尋覓那曾有黃鶴展翅而起的神奇故事。
  • 有一種鄉愁叫蘸淚寫詩——讀劉漢俊先生和他的《煙波江上》
    只在文字裡相識,卻像老朋友一樣,無論是一本書,還是一個作家,《煙波江上》和劉漢俊先生都帶給我這樣的體會。  「一向英雄的武漢,忽然成了一座教人心疼的城市,一向聰明機靈勤奮敢拼的九頭鳥,真的受傷了。」
  • 煙波江上使人愁
    煙波江上使人愁。【譯文】:昔人已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茂盛。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呢?眼前只見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 誰堪疫情賦詩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給庚子初春塗抹上再多現代的色彩也遮掩不了曠古仇怨,即使只看過一眼那些突然間與所有人形影相隨的邪惡詞彙:「疑似、感染、確診、隔離、急救、危重", 還有很多……人們從這裡找不出一絲美感,不會有哪一個善良的人願意用它來汙染詩畫
  • 煙波江上使人愁
    煙波江上使人愁。《報恩錄》記載,在黃鶴樓還沒有聳立在綿亙蜿蜒的蛇山之巔時,山腳下有個小酒店,老闆是個老實本分的當地人。一天,老道手中拿著一塊橘皮走進酒店,在簡陋的壁上畫了一隻引頸凝望的黃鶴,唱道:「酒客至拍手,鶴即下飛舞」,便飄然而去。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竟然是第一唐詩,憑什麼?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黃鶴樓》在歷史上名氣極大。當代有學者做過一本《唐詩排行榜》,他統計了很多數據,比如歷朝歷代選唐詩的數據,歷朝歷代評點唐詩的數據,二十世紀學者研究唐詩的論文數據,等等。根據這些數據,他計算出了一百首影響力最大、最被人關注的唐詩,並做了一個排行榜。
  • 煙波江上,在武漢的長江大橋上遠眺黃鶴樓,黃鶴樓上觀滾滾長江水
    煙波江上,在武漢的長江大橋上遠眺黃鶴樓,黃鶴樓上觀滾滾長江水提到武漢最著名的旅遊景點莫過於黃鶴樓。黃鶴樓賦予武漢這座城市太多的歷史印記,也升華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然而巍峨橫立在江上的長江大橋,與黃鶴樓遙相輝映,承載的更是新中國發展的歷程。
  • 記者手記: 願孩子銘記 煙波江上無人愁
    願孩子銘記 煙波江上無人愁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泱泱洞庭,壯美浩蕩,之南,是湖南,之北,是湖北。與嶽陽樓隔水相望的黃鶴樓,不會想到,這個庚子年它沒有迎來如潮的人流,平靜寂寥中,銜遠山,吞長江。  豆(兒子的小名)沒有去過武漢,四年級時教科書上學過各個省的簡稱與省會,他考完試後忘了大半。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起看看!
    到站時扁擔上落滿積雪,她卻滿頭熱汗,敞開的襖襟上溼了一大片,那是被熱汗融化的雪水……某些特殊的地域、狀態,也是鄉愁的催化器。比如,余光中若非孤懸海外、飽嘗家國阻隔之苦,未必能寫出那愁腸百結、膾炙人口的《鄉愁》吧?而某些特殊的時段,比如黃昏,也是鄉愁的酵母。尤其對於獨在異鄉、對新環境充滿陌生、疏離感的過客,黃昏莫憑欄,憑欄欲斷腸。為何斷腸?
  • 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是種不能提的傷痕
    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難忘,故居難歸,舉目四望,盡為他鄉之景,側耳細聽,滿是異國之音。禁不住愁思上湧,思緒翻飛,全然都是故國的一首《黃鶴樓》。老夫子的講解又漸漸入耳來:昔日神仙已經駕著黃鶴飛去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黃鶴樓。黃鶴離開之後便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飄蕩的白雲,陽光下的樹木清楚可見,鸚鵡洲上覆蓋著茵茵青草。天色已經不早,舉目四望,故鄉卻在何處?
  • 古詩中的75句使「人愁」,滲透著無奈的美麗,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顥2.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 李白3. 風帆茫茫隔河洲。送君此去令人愁。[唐] 李白4. 半世天涯倦遠遊,還鄉不減旅人愁。[宋] 陸遊5.斷腸怕上夕陽樓。古人不見使人愁。[金] 段成己6. 未必月明知此意。秋風也不管人愁。[宋] 方嶽7. 楊柳生寒莫上樓,夕陽芳草泥人愁。[宋] 方嶽8. 明月春風三五夜,萬人行樂一人愁。[唐] 白居易9. 雨折霜幹不耐秋,白花黃葉使人愁。
  • 春蕾詩詞第五七期(同題觀海)如許豪情三萬裡,煙波江上泛漁舟
    上清點評:一首不錯的感悟之篇。說是觀海,其實感嘆的卻是人生。一望無盡的大海!勾起憑欄人一生的頓悟。作者藉助雲水,潮浪這些動態的意象,去述說生活的起伏跌宕。那一疊疊排山倒海的萬千氣象襯託著忽而浪尖忽而浪底的人生之舟,何等雄壯。塵世如海,我若一粟;海似橫流,我若舵手。風也罷,雨也罷;心中無畏,其奈我何?
  • 胡敏詩詞:煙波江外久徘徊,此情說與誰
    煙波江外久徘徊,此情說與誰。.卜算子·題圖移棹過江南,恍入蓬萊境。薄雪洇成水墨風,夾岸瓊枝影。 雲靄半遮樓,幾杵延灘冷。喜見閒鳧逐棹遊,似報春偷醒。
  • 黃鶴樓:煙波江上使人愁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中國古代的樓閣,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揚政績、或用來鎮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嶽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最為出名,並稱「中國三大名樓」。    中國古代多在臨水之地建樓,取憑高遠眺,極目無窮之妙。
  • 新民晚報數字報-煙波江上使人愁
    反正德沃夏克最為世人熟悉的二部不朽之作,「第九交響曲」和「大提琴協奏曲」中都有一個以思鄉而著名的慢板樂章,並且這些慢板樂章中優美動聽的思鄉旋律似乎已經成為這個星球上整個人類的思鄉情感的代言。  「大提琴協奏曲」是德沃夏克作於他去美數載後即將回國的前夕,正所謂,近鄉情更怯。無怪乎,鄉愁在這部作品中有如此強烈而動人的表現。
  • 散文|煙波江上寫鄉愁──關於夏建章的水墨畫
    桃江因美麗的桃花江而得名,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先生,曾為桃花江寫過一首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桃花江上美人窩》。可見,那裡山明水秀,地美人美,是一塊風水寶地。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父親作為帶隊幹部曾率一批益陽知青在桃江插隊,期間,我也一路相隨。故而,桃花江成為我兒時的樂園,也使我和夏建章一起有了共同的鄉愁。正是基於此,我初識夏建章,便有一種親切感。